《紅與黑》中的於連,是司湯達想要表達的人性的自我救贖

2020-12-22 騰訊網

本我是保護色、自我是本能。

於連原是個本性善良的青年,但他又有著複雜的性格,成長後的於連是個矛盾的綜合體。人性最準確的解讀,我覺得還是佛羅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於連這個人其實在少年時期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傷害的。因此他的』本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自我保護色的屈從,可是一旦讓他找到機會,』自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自己。

因此於連的』自我』在市長夫人那裡得到了釋放,那個時候於連是快樂的,發自內心的感受到第一次能夠躋身進上層社會的一種愜意,在市長夫人的安排下,於連有了再次突破,得到了一個伯爵秘書的職位。

超我是無限可能

這時候的於連開始成熟,對上層社會中的一些利益關係,也能看透幾分,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於連這個時候,超我開始膨脹。

他渴望用自己的能力,實現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通過對伯爵女兒木耳小姐的愛,獲得了他想要的東西。

就在他即將成功,一切水到渠成之時,市長夫人是出於被迫也好,還是出於內心的嫉妒,也許都有,她懷著複雜的情緒告發了她和於連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回歸自我,迷失在自我的原罪中。

於連的人生之路此時從高潮一下子跌落到了低估。那個』自我』又出現了,他不顧一切的開槍打了市長夫人。

於連此時的心情也是複雜的,他恨市長夫人對他的控制欲,毀掉了他的一切。當市長夫人槍傷養的好了一些,去看他的時候,跟他說出了被迫的實情。

於連此時才明白,原來玩弄他的不是愛情,而是凌駕於愛情之上的權貴。他們一直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審視著,利用著這個年輕人的野心和智慧。

但當波旁王朝最高權利集團感受到來自底層階級的威脅時,這才開始動手想要解決掉他。

清醒後,超我重新以英雄之孤勇現身。

於連此時明白了一切,他生出了想要為這世間的不公做一個反面案例的勇敢,他的超我出現了,在市長夫人為他請求赦免罪行的時候,他卻孤勇的選擇了死亡,選擇了尊嚴!

總結

這就是一個本性善良,充滿野心,卻最終認清現實勇於承擔的於連。

而作者司湯達在書中大量運用可獨白的方式,來向讀者剖析作為於連,矛盾而複雜的內心變化,從而表現出人性的複雜。作為一個積極上進的男人,應該如何選擇愛情與仕途的匹配?於連這種看似唯利是圖的做法,到底是對是錯?還是人性使然?

巨大的矛盾實際上一直衝擊著於連的成長成熟之路,他本性中的善良孤勇,最終讓他認清還原尊嚴,不再向階級勢力低頭,不再玩權利遊戲,感情遊戲,重新找回自我,才是人性中最順從本心的暢快!

成熟不是讓你在成長的路上學會各種投機取巧,阿諛奉承,藉機上位的權謀之事。而是認清了事情的真相後,孤勇的做回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於連,受剝削時,就想要伺機反抗。得到關照時,倒也懂得順水推舟。這不是於連的錯,這是每個人自身的痛點,當受到傷害時,自尊就凌駕於所有人格之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世界名著司湯達的《紅與黑》
    《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闢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 《紅與黑》於連:我努力想讓自己了不起,只是忘記了怎麼珍惜
    於連:只知努力不知珍惜的年輕人得到與珍惜是需要每個人用一生去學習的問題,我們每天都面臨這樣的選擇。司湯達是《紅與黑》的作家,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本書,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就像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某個人卻又不是怎麼了解。司湯達(1783~1842)。
  • 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六課《紅與黑》司湯達
    一,文學常識1,司湯達原名亨利·貝爾,法國作家,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奠基人。2,作品榮譽《拉辛與莎士比亞》被認為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宣言的美學論著,提出「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的現實主義主張。著名長篇小說《紅與黑》被稱為法國至歐洲批判小時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作。3,評價,司湯達的小說,大多數取材於現實政治生活習慣於用愛情題材表現反對封建復闢的政治內容,人物性格典型鮮明,尤其擅長人物內心衝突的描寫和細膩的心理刻畫。
  • 和市長夫人有情,和侯爵女兒虐戀,《紅與黑》其實是個勵志故事
    這個人,便是世界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翁,於連。電影中的於連在《紅與黑》中,人性的複雜和欲望,正直和功利心之間的衝突,道德和野心的矛盾,都得到體現,作者司湯達用於連的奮鬥,告訴世人,這個世界並非只有黑白對錯,世界,應該允許灰色的存在
  • 禮貌,就是不讓壞脾氣發出來——司湯達語錄
    ——司湯達 《紅與黑》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司湯達 《紅與黑》謙卑地聆聽那些讓人站著都能睡著的蠢話。——司湯達 《紅與黑》在錯誤面前,個性是那麼渺小和無力。——司湯達 《紅與黑》於連看見一隻雄鷹從頭頂上那些巨大的山巖中展翅高飛,在長空中悄然盤旋,不時劃出一個個巨大的圓圈。於連目不轉睛的凝視著這隻猛禽。其動作的雄健與安詳令他怦然心動。他羨慕這種力量,他羨慕這種孤獨。——司湯達 《紅與黑》禮貌,就是不讓壞脾氣發出來。
  • 《紅與黑》:草根階層逆襲的悲歌
    想要進入上流社會,是很不容易的。每一個逆襲成功的人,都是少數幸運的。但是,這個逆襲成功的人在這個上流社會中,他的命運如何呢?很難是一帆風順的。躋身上流社會的人,都要小心翼翼地奮鬥,都要不懈的努力,還要認同上流社會的規則。《紅與黑》這本書就是講述了一個人逆襲的故事。這個人叫於連。
  • 《搖滾紅與黑》中你最想學會的歌出空耳啦
    日前,在聚橙音樂劇微信公眾號《搖滾紅與黑》宣卡文末留下的「你最想學會《搖滾紅與黑》中的哪首歌?在日語中是「幻聽」的意思,但後來漸漸轉意思為將其他語種歌詞,轉換成發音相似的母語發音詞,以便不懂異國語言又想學歌的人快速學會發音技巧。入坑神曲《榮耀向我俯首》為何如此令人沉迷?這首《榮耀向我俯首》,即《La gloire à mes genoux》,正是於連的角色歌。出身卑賤,他的身份不許他好高騖遠,而他不甘於此。
  • 司湯達把答案寫在了《紅與黑》中
    《紅與黑》中的於連,便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於連生活在維利耶爾這個不起眼的小城,他的父親是一個鋸木廠的老闆,和他們一起生活的還有兩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哥哥,因為生活在法復闢王朝時期,於連所屬的小資產階級收到了不公平的壓迫。
  • 今日好詞好句/紅與黑
    書本簡介《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首次出版於1830年。該小說講述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長著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資聰穎,記憶超群,有著非凡的意志力。於連被捕入獄。德·瑞那爾夫人買通獄吏,使於連免受虐待。得知原委,於連瘋狂地愛上了德·瑞那爾夫人。於連被判死刑,他拒絕瑪特爾和德·瑞那爾夫人為他上訴。於連受刑後,瑪特爾親手埋葬了他的頭顱。德·瑞那爾夫人三天後也離開了人世。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
  • 從環境描寫、敘事結構等四個角度賞析《紅與黑》的藝術魅力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作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先驅,其創作手法與藝術魅力為世人矚目。創作手法方面,心理描寫是最為顯著的特徵。這種描摹心理活動、關注小說人物內在情感的創作手法,奠定了現代小說的基調,司湯達也因此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
  • 《紅與黑》為什麼曾經被列為禁書?
    說起《紅與黑》這部小說,大家可能不陌生,記得我上中學時,就聽說這本書是禁書,當時是看不到的。這部小說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名作,是一部著名的的現實主義作品,它在歐洲文學史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紅與黑》是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開創者,作者也被譽為是現代小說之父。作品問世一百多年來,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多次被改編為戲劇和電影,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紅與黑》主要講述了小說主人公於連,一個小業主的兒子。他憑著自己頭腦聰明,不擇手段要蹈入上流社會。
  • 活過、愛過、寫過:終身未婚的司湯達的情與愛
    司湯達對母親有著深刻的眷戀之情,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懷著情人般的愛去愛她的,戀母情結在他日後的情感和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司湯達認為,愛情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愛情是文明的奇蹟」。他把愛情視為一種激發人力量的美好情感,「愛情在倫理學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強烈的激情」。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根據弗洛伊德人性三論的觀點,即人性中存在自我、本我、超我。囚犯的自我救贖實際上是超我對於自我的一種約束。本我只是充當了自我和超我的一種平衡緩衝物。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從一出生到咿呀落地,人便開始了自我的一種社會屬性,也開始了自我的救贖。根據聖經中的記載,人一出生便是代罪之身,因此要通過救贖使得自己擺脫苦海。
  • 紅與黑,神父於連生命裡的紅玫瑰和白玫瑰
    作者:司湯達於連,英俊非凡又聰慧過人。他出身低微卻野心勃勃,一心想衝上戰場建功立業,顯赫揚名。視拿破崙為偶像的他,在第一帝國覆滅後只能選擇當教士以提升社會地位。於連被神父安排到省城貝尚松神學院進修。由於成績優異,於連很快又得到重用。但是於連知道這還不夠。神學院還不足以讓他高枕無憂。在另一位器重他的神父的舉薦下,於連成為木爾侯爵的秘書。而在侯爵這裡,於連遇到了第二個改變他命運的女人-侯爵的女兒瑪特爾。兩人的地位懸殊,雖然瑪特爾很快就委身給於連,但兩人的感情還是十分不穩固。
  • 音樂劇《搖滾紅與黑》:一次「經典與現代的碰撞」
    人 物融入現代人的自我認識音樂劇在改編時,弱化了社會階級的對立,將重點放在愛情主題上,聚焦在出身低微的「少年野心家」於連與市長夫人露易絲、巴黎侯爵之女瑪蒂爾德之間,交織著愛恨、欲望與罪惡命運的故事。聯合導演弗朗索瓦·舒克耶(Francois Chouquet)提到,他想要努力呈現人性中一些永恆的主題,如於連和德瑞納夫人的「無望的愛」,融入了現代人的情感認知,具有現實意義,更能引起觀眾共鳴,在此以三位主角的情節和歌曲設置為例,談談人物情感的塑造過程中一些優點,以及存在的劇情跳躍和簡單化的問題。
  • 託翁與司湯達:幸福的女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女人卻各有各的不幸
    此案件激發了司湯達的創造力,寫成了小說《紅與黑》,其中的女主角為德·瑞那夫人。這兩位作家雖然國度不同,生活時代不同,但他們筆下的《紅與黑》與《安娜·卡列寧娜》的女主人公,德·瑞那夫人與安娜·卡列寧娜的命運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都出身於上流社會,嫁給了顯貴勢要;她們並不放蕩無恥,卻都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最後在愛情的幻滅和痛苦的掙扎中以悲劇結尾。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在社會中,往往電影造夢,而消費時代尤甚,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需要出口釋放,信仰缺失的人們寄託目光於電影,從中窺探自己遙不可及的生活與夢想,從這一點上可以說,電影造就了當下的神話。在影中負能量無處不在,主角那唯一的正能量在劇中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救贖那一個人,多少人在背後默默承受了他本可以不承受的那些痛苦……《超脫》就是圍繞著一個無意義的故事展開的:一個悲傷的代課老師,來到一所行將關閉的三流學校,管理一幫頑劣的學生,中途照看著一個雛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