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古都,我想不少朋友腦海中就會跳出長安二字。的確長安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古都,曾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這裡建都。其中,就包括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兩大強盛中央王朝——西漢和大唐。西漢長安城的規模和人口超過了同時代的羅馬,唐代長安城人口一百多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化都市。
然而,唐朝滅亡後,長安再也沒有能夠成為國家的都城。一千多年過去了,長安似乎被時光的煙火和歷史的江河淹沒了,它不再讓人眼光一亮。
是什麼讓長安從西部偏僻之地成為聞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又是什麼使長安從逐漸走向了衰落,被歷史邊緣化?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古都長安的興盛與衰落。
西安的崛起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發展的必然。首先,它位於渭河流域中部的關中平原。關中平原是渭河的衝積平原,南依秦嶺,北傍北山,西安就在關中平原腹地,土壤肥沃。西安的緯度正好緊靠0度等溫線,四季分明、氣候的宜人。還有"八水繞長安"的饋贈,西安水量豐沛,灌溉容易。
長安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礎條件非常優越,這為西安成為後來的著名古都奠定了基礎。
除了發展農業經濟的自然條件外,西安的地理位置也讓古代統治者青睞。
長安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緊靠著秦嶺山脈,西部臨近太白山,東部則是著名的崤山。關中平原易守難攻,自古兵家必爭。在長安建都,安全係數明顯很高。
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西安獨特的區位成為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溝通交流的重要樞紐。西安處於我國西部,距離河西走廊並不遙遠。當中原的華夏文明與來自西域的胡人文化交匯時,西安就成為了文化交融的前沿陣地。最著名就是在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張騫正是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架起了對外交往的橋梁。
靠著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帝王們希望長治久安、功垂千古的政治需求,在中國古代史上長安長期成為大一統王朝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盛唐時期的長安,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經濟上,長安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常住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城市;政治上,唐長安城可謂萬國來朝,各個國家的使節都住在長安城;文化上,唐長安城則是海納百川,各種各樣的文化都在這裡交融互鑑,競相綻放。
歷史發展的鐵律是"盛極而衰"。唐代的極度繁華既是千年都城長安的頂峰,又成為長安城衰落的拐點。
唐朝之後的一千多年,西安再沒有被後來的帝王們給予過多的眷顧。這恰恰和之前長時間的繁榮息息相關。
由於從西周、大秦、西漢、北周直到隋唐等上千年的時間裡,作為都城,每當有叛亂或是割據勢力崛起,長安總會成為首選攻擊目標,綠林軍、赤眉軍、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等,長安都飽受摧殘。
儘管長安四面都有優越的天然屏障,但是在排山倒海般的戰火中,長安終究不過是沒落皇權的一枚破皮囊,往往被起義者的利劍戳得千瘡百孔。項羽、安祿山們把華麗的長安宮殿和看似牢不可破的都城折騰得體無完膚。
在毀滅與重建中,長安植被破壞、森林砍伐、土地疲乏、民不聊生。長安發展的基礎嚴重動搖,後勁不足。
盛唐往後,長安在對歷史輝煌的追憶中仰嘆:繁華都到哪兒去了?
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主張我們可以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古代社會,已經失去了農業發展的經濟基礎的長安,再談所謂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顯得多麼的沒有底氣和沒有勇氣。成也繁華,落也繁華。願長安再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