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世界五大宮殿之一(應該是之首),目前存有水井70多口,想必在明清時應該會有更多。我們都知道,水井是提供飲用水的井,但故宮這70多口水井,竟然從來沒人敢喝那裡面的水。
這是怎麼回事?
據《清稗類鈔》裡的記載,「若大內飲水,則專取之玉泉山也。」也就說,清朝皇宮內的飲用水都是是玉泉山裡取來的,當時宮內取水車上都插上專用的黃色小旗子,一路上都是暢通無阻。
當年運水車每天都要經過玉泉山附近的這處石牌坊
玉泉山因玉泉出得名,泉水從山間石縫隙裡流出,宛如玉虹,明朝以前就有「玉泉垂虹」的說法。玉泉山位於頤和園西邊的地方,相傳金朝皇帝看中了這裡,曾在這裡修建了玉泉山行宮和芙蓉殿。
從元明開始,玉泉山成為皇帝們的避暑聖地之一。乾隆即位後,這位自詡「十全武功」的皇帝,曾多次來到玉泉山巡幸。為了檢驗玉泉山的水質,乾隆命人從全國各大名泉取來水樣作對比,對比的結果是玉泉水質勝出。
乾隆大喜,賜封天下第一泉,並親自題字「玉泉趵突」。乾隆六下江南時,就有專門的運水車盛放玉泉山,供路上飲用。問題來了,玉泉水距離皇宮有20多公裡,即使水質再好,也沒有必要如此勞師動眾,天天都命人去玉泉山取水。
恩,皇帝一家喝玉泉山的水,這事咱弄明白了,可故宮裡水井的水咋就沒人喝呢?可能有人會說了,宮裡的水井多髒啊,有很多死屍,不聽話的太監宮女,包括珍妃什麼的,都會被扔進井裡淹死。
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之所以不喝宮內的井水,真正的原因是無法保證水質的安全。
古代皇宮裡的政治鬥爭,無所不用其極,一旦有人往井中投毒,後果不堪設想。其次,皇宮的宮殿多為木質建築,這意味著火災是宮殿最需要防備的。這井水是留著滅火用的,萬一您給喝乾淨了怎麼辦?紫禁城自明成祖永樂年間修建,此後六百多年間,這裡發生的大小火災就多達了一百多起。
比如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光明殿東側的柴場失火,大火延燒光明殿。康熙皇帝親自來現場了解情況,發現巡邏人員消極怠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康熙十分惱怒,下令:
今後各位都統,必須親身巡察守衛官兵的執勤情況,若發現曠誤者,一定嚴懲不貸!尤其是糧倉,須倍加謹慎,倘有疏忽,格殺勿論!
這也是北京故宮有如此之多水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們充當著消防設施的作用。
當然了,宮裡人過日子用水,比方澆花,擦地,打掃衛生等等,這些水大都來自於井裡。不光是皇帝,就連宮女、宦官們也從來不喝井水,因為在宮裡的人特別迷信,在他們看來,這些井水都是不潔淨的。
除了往井水裡下藥這種喪心病狂的事以外,深宮裡真可能會有不堪負重而投井自殺的太監或宮女,指不定哪個井裡就有屍身。
至於其他人到底喝哪兒的水,我估計不出來....反正不是痰盂裡的,也不可能是農夫山泉。
當時北京城內的井有不老少,但大多都是苦水井,很少有甜水井。所以街上就出現了專業送水人,從老遠的甜水井把水打上來,然後走街串巷的叫賣。一桶水,五個大子兒!
去過珍妃井的人都知道,井口看起來非常小,沒人相信竟能塞進個人去。其實原本這井口是很大的,現在的珍妃井變小了,是經過了一系列的修繕和遮掩的。現在井上有井口石,中有鐵棍鎖之,禁用。
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在《愛新覺羅·毓歡》一書中提到說,珍妃是殉節跳井而死,而且他明確說道「珍妃是太監崔玉貴投井害死」純屬子虛烏有。因為太監動手裹氈,勢必要接觸「玉體」,這與『禮』不合。
對於這一說法《清史稿》的記載也認同,認為是珍妃殉節跳井,而非慈禧下令殺害。由於該書具有準正史的地位,引起了世間的廣泛爭議。
跟您說,《清史稿》是當時在清朝遺老遺少們主持下修訂的,他們自然跟載灃是一個鼻孔出氣。因為這其中存在一個重要的疑點:當時珍妃正處於囚禁之中,怎麼可能隨便遛出來投井自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