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當時身處北平的作家沈從文目睹了29日到30日的轉變,並且寫了下來,30日那天,城外已經沒了槍炮聲,周圍都非常安靜,然後他走了出去,快到鼓樓時看到了個老警官,老警官對他說:「先生快回家吧,不要再上街,我們打了敗仗。」
從1937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侵佔了北京8年,不過人們發現日本並沒有像八國聯軍那般對「故宮」下手,這是為何?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日本和中國的關係是比較奇怪,有學者曾提出秦朝時期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東渡,然後到了日本,這事的真偽還有待考證,不過自日本向漢朝皇帝請求賜名賜封起,日本就有不少學者來到了我國,學習我國的文化等,唐代時我國與日本的關係更為密切。
二戰期間,日本對於我國的文物也是非常重視的,很多日本學者一生都在潛心研究中國文物,在不少抗日劇中,都講到了日軍從我國富商那搶奪文物的事情,「故宮」可以說我國文物的一個聚集地,日本又是怎麼對待的?
其實日本攻入北京後,故宮裡的寶貝已經轉移得差不多了,早在1931年日本攻佔東北時,我國就考慮到了故宮的文物,為了防止日後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就開始進行轉移了。
並且北平淪陷期間,故宮留守人員也是努力清點造冊,讓文物有詳細編目,也起到了保護文物的作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看守故宮的張廷濟,他深知文物對於祖國來說,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也知道我國最終會趕走日本。
為了我國悠久的文化傳承中斷,張廷濟不僅在日本攻破北平前夕,轉移了許多文物,還利用自己的人脈與日方談判,讓他們不要破壞還留在北平的東西,如果沒有張廷濟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糕一些。
另外,日方想樹立起一個「好人」形象,在進攻我國前都要「宣傳」一番,他們不是來搞破壞的,而是來拯救世界的,因此日本人得有模有樣的裝下去,惹怒全部的中國人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好處。
並且日本還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是想佔領我國,並且制定了詳盡的計劃,包括佔領我國後的安排,故宮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存在,如果日本佔領了我國,北京可能就是他們的首都,不過日本沒能得逞,他們最終被趕了回去。
日本人侵佔北京8年,為何故宮文物卻安然無恙?我們得感謝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