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遭遇的日偽劫掠

2021-03-02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韓福東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日軍早據平接收各機關,治安維持會由日人參加策動。警察均徒手維持秩序,市面外形平穩,實際已蕭條不堪。各大學敎授多繞道南下,吳佩孚因不參加維持會,已被日軍監視,智識份子多化裝離平。故宮及頤和園古物,除一部隨二十九軍倉猝移保定外,大部均被日軍掠去,各國領團雖加勸阻,日軍閥置諸罔聞。」

以上是上海《申報》1937年8月19日的報導內容,此時距離盧溝橋事變只有四十餘天,但有關故宮文物「大部均被日軍掠去」的傳言已經大面積擴散。

1930年代的故宮

11天之後,《申報》特派員叔棣在《沉痛的回憶》一文中再度表示:「北平原為我國舊都,亦全國文化之中心,尤以城內建築物富有悠久之歷史價值。而故宮博物院之收藏尤為珍貴,世界各國無不愛慕。此次敵人入城後,對故宮之珍藏及頤和園之古物掠取甚多,外僑對之莫不惋惜萬分。」

到了9月18日,《申報》在一篇報導中提及日軍自7月8日進入北平城以後大肆劫掠時,推測到:「故宮是不能搬走的,但那些騰下的古物,恐怕要東渡了。」認為日軍會將劫掠的故宮文物運回日本。

北平淪陷後,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等主要領導均前往他處,奉命留守者為故宮博物院總務處處長張庭濟。1937年11月,張庭濟還曾代表北平留守職工向國民政府行政院匯報情況,行政院的回覆是:「該院留平工作人員處境艱危,自屬實情。目前應於可能範圍內,盡力維持。仰即遵照。」

因有張庭濟的暗中潛伏,所以國民政府大抵是知曉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情況的。一個證據是,1943年故宮博物院第五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馬衡院長表示:「華北告陷時起即密飭總務處處長張庭濟率同保管人員留守監護,相機應付。數年以來北平本院文物,終因該處長忍辱負重,賴以無恙,倖免散失。」

此時,日偽的華北政務委員會已任命祝書元為北平故宮博物院代理院長。這個任命當然不獲國民政府的認可,所以院長馬衡等人仍在他鄉召集故宮理事會議。

我們現在知曉,前面幾則《申報》關於日軍劫掠故宮文物的報導都是不準確的。《申報》對此似有知曉,到了「七七事變」一周年,1938年7月7日,相關報導的表述變得模糊起來:「北平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古物陳列所雖然其中大部分早已南運,但剩餘的部分,仍然價值巨萬,此番遭劫之後,雖然漢奸們在那裡負責保管,丟失的物件,當不在少處。頤和園的古物,偽方已派員管理,但是普通的遊客都是裹足不前,前往觀光的都是些倭腳朋友。」

但這種「當不在少處」的含糊其辭,很快被另一作者糾正。1938年12月24日,署名「任遠」的文章《今日之華北》有一段描述了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文物的損害情況:

「素以文化古城著稱之北平,各種文獻機關向稱齊備。此次淪陷後,內以漢奸之盜竊、外受日人之搶毀,大好文物多罹浩劫。據查遭劫之經過,實始自漢奸潘毓桂及錢桐二人,因潘前任平市偽警局長時,曾命錢負責警備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歷史博物館以及北平圖書館,而二人狼狽為奸,全力獻媚日人,對於文物之淪失,在所不惜。

錢任偽職後,初則招待日人,免費參觀故宮陳列所及歷史博物館;繼則停止售票,禁止華人遊覽;最後竟準許日人於夜間或淸晨入內。此例既開,即予日人以暗盜明劫之機會,是以故宮及古物陳列所之珍品損失者,不可勝計。歷史博物館之名貴圖籍,亦多遺失,對於北平圖書館,初則緘封九一八事變之各種雜誌,不準出借;繼則將不利日人之各種書籍盡行焚毀;最後更經』新民會』以汽車將該會所有近兩年來之雜誌報章悉數運走。摧殘文化,無所不用其極……」

北平圖書館

應該說,該文對日偽緘封、焚毀北平圖書館書籍等的描述基本是準確的。但關於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珍品損失者,不可勝計」的說法,則全然不實。尤其是古物陳列所,按照抗戰勝利後該所向「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所做報告,古物陳列所「所有古物以及文卷財產等項,毫無損失。」

故宮博物院沒有古物陳列所那麼好運,但在1938年尚基本沒有任何損失。

北京故宮遭遇的日偽劫掠,主要有兩次。

一次發生在1938年6月,故宮博物院所轄的太廟圖書館受到偽憲警的檢查,共有340冊書籍 和10682冊雜誌被搜走撕毀。2個多月後,在故宮博物院的交涉下,偽憲警返還了書籍15冊、雜誌 210 冊。

不過,據文物專家、建國後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單士元在《日偽統治時期故宮博物院往事》中表示:「這裡說的圖書並不是故宮中的珍貴書籍,而是太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當時屬故宮博物院管理)閱覽室中一些帶有青天白日旗標誌的圖書雜誌。警察怕日本人見了尋釁鬧事,就將其撕毀了。這些東西不屬文物。」

更嚴謹一點說,並非只是帶青天白日旗的圖書雜誌,但凡和反日及「反動」新思想有關的書籍都成為檢查撕毀的對象。

在八年抗戰期間,北京故宮文物的損傷主要發生在1944和1945年。

據單士元回憶:1944年,北平的漢奸組織獻銅委員會搞獻銅運動。這個運動波及千家萬戶,故宮這樣的文化機關也沒有倖免。當時的故宮博物院主持者雖是偽政權派來的,但他們對這個運動並沒有積極響應。他們曾和那個漢奸委員會交涉,提出故宮中的文物不能當作一般的銅器交出。在故宮即使是那些碎了的鐵環子也是歷史文物,不能交出。但是,儘管如此抵制,最後故宮還是不得不把一些年代較近的銅缸、銅炮 (銅缸、銅炮、銅燈亭共計149件)交了出去。抗戰勝利後,又收回幾件。

黃金在《舉步維艱——析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博物院事業》一文中,對此有詳細描述:

抗戰後期,因日軍的人員和戰略物資開始緊缺,所以在佔領區內多次徵討軍用物資。1944 年 8 月,偽政權機構華北政務委員會通令各機關單位收集銅器鐵器事宜,以為日軍造炮彈殼和子彈用。為此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北京市金品獻納委員會。迫於壓力,故宮博物院最初不得不將一些散落於各院落無號又殘破的銅缸銅炮等1095斤交了出去。然而金品獻納委員會和日軍對此量均不滿意,要求故宮必須捐獻更多,因為僅北京一市日本軍部下的銅鐵徵集任務就高達四十萬公斤,不逼迫故宮任務難以完成。

在「院長」祝書元的支持和總務處長張庭濟的帶領下,將故宮轄區內的兩百多口銅缸「造具清冊,別其類別,呈請華北政委會到院審定,予以主持, 以應對強徵」。華北政務委員會最終令將不能斷明年代者銅缸 54 件以及 2 尊銅炮運走檢送。而日人仍不滿足,1944 年 6 月 22 日, 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 91 個,銅炮一尊,這批文物剛運到天津,還未及轉運到日本,日軍即宣告投降。此時故宮博物院派出專門人員張庭濟等會同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王世襄前往天津接收運回這批文物,「有的已殘破、毀壞,共重 4460 公斤, 較劫走時少了 971 公斤,而此前被劫走的 54 個銅缸也不見蹤影。」

張庭濟

後來金品獻納委員會再次索取故宮太廟內的大鼎、銅缸、 銅香爐等供器時,遭到故宮拒絕,理由是太廟的皇家器物有著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絕不可以破壞、褻瀆。

另據劉楠楠《張庭濟與淪陷時期的故宮博物院》,淪陷期間,日本關東軍發現故宮內藏有光緒修會典時所徵集的車臣汗圖,強行要求調取攜出,經再三交涉,故宮方面答應給出拍攝的照片及副本,但日方仍不滿意,令錢桐、武田熙橋等人來院強取,張庭濟根據院章與之據理力爭,雙方發生言語衝突,幾近導致事變發生。迫於日方淫威,故官最終答應借用三個月,但要錢桐等三人先立臨時借據,再由日方使館補具正式借據,且到期後即刻收回。

此外,滿清皇室貴族載濤、載潤等人曾以修譜為名,來故宮索取玉牒,被拒後,日偽派祝瑞霖前來交涉,亦遭到故宮工作人員的拒絕。

在整個淪陷期間,故宮博物院的確並未像《申報》抗戰初期宣揚的那樣遭受巨大損失。

何以如此?大抵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故宮的管理者有保護文物的初心,包括日偽任命的院長祝書元。單士元就表示,偽政權派祝書元等人接管了故宮博物院後,把故宮內外那些企圖攫取故宮博物院大權的漢奸壓了下去。日本人也未來插手故宮。從這點來看,偽組織對故宮的接管是沒什麼壞作用的。實事求是地講,祝書元這些人也沒有做什麼對故宮不利的事。

在很大程度上,祝書元代表了偽政府的立場。認為抱持投降主義的偽政府會出賣文物,是一種過於簡單化的思維。

其次,從日軍的角度,破壞文物存在國際輿論壓力,他們有所忌憚;更重要的是,當時日本在華的一個宣傳策略是「中日親善」和「大東亞共榮圈」,大肆燒掠會破壞這個形象。而且,作為已被侵佔的領土,文物的留存也符合日軍想像中的利益。

但這並不意味著,日軍會對統治範圍內的所有文物機構一視同仁。譬如北平歷史博物館,文物被掠奪的數量就遠遠高於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北平歷史博物館的損失也主要為1944、1945年的獻銅獻鐵運動)。這和兩者此前曾為前清宣統皇帝溥儀的私產有關,溥儀「滿洲國皇帝」的身份獲得日軍的尊重。故宮學研究者黃金更認為,古物陳列所因其職員大多是遜清遺老遺少,素來與日本人關係密切,因此並沒安排日本顧問實際進駐陳列所,也沒有對其有太多的刁難。因此在淪陷期間,古物陳列所比故宮博物院還幸運,幾乎沒有遭受任何重大損失和破壞。

南京故宮的情況也相對較好。

我查到大華社1946年5月發自南京的通訊《京市偽機關文物,清點工作完成發還工作開始》,內稱:教育部南京區淸點接收封存文物委員會,淸點偽天文氣象專門委員會、偽博物專門委員會、偽中央圖書館完竣,所有文物並無短少。

這篇報導還提到,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二萬餘件,亦均已淸點,其中包括玉器、銅器、瓷器、瓦器、樂器、字畫、袍服、宮內家具等及檔案一千八百餘箱,發還工作開始。其中並無提到南京故宮文物的損失情況。

南京學者孟國祥在《故宮陷留南京文物損失之研究》一文中,採納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1947年9月3日在北平廣播電臺講演的說法:在南京的故宮文物「尚無重大損失」。但具體有哪些損失?孟國祥表示,「由於迄今尚未發現《陷京文物損失清冊》,故宮留存南京文物的具體損失就成了謎團」。

在另一篇文章《故宮文物留存南京研究》中,孟國祥在引用馬衡的同一篇演講中,特意強調馬衡「尚無重大損失」話語之後,緊接著是 「但是印刷所的機件器材,都完全損失了 。」 他據此表示:「敵偽劫掠南京地庫而對故宮文物造成損失之事實,是可以確定的。」令人困惑的是,印刷器材應非文物,那麼孟國祥的斷言是純粹從「尚無重大損失」推導出有「不重大」的文物損失?

八年抗戰期間,淪陷區的文物保護可能沒有很多國人想像的那麼慘烈。如果說抗戰早期中國媒體對故宮文物破壞的渲染還可以理解的話,現在仍抱持脫離實際的指控則難稱正常。這或許是趙立新跳出來高調表達觀點的原因之一。但趙立新可能走得過遠了。畢竟,對故宮銅鐵文物的掠奪,仍然是不能容忍的。

日軍沒有像多年前火燒圓明園的侵略者一樣燒了故宮,如果不是戰爭後期對銅鐵歇斯底裡的需求,故宮文物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這給了不同政見者很大的解讀空間,譬如有人會因此認為日據時代存在所謂「德政」。

「德政」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任遠1938年在那篇《今日之華北》中有過一段情緒化的描述,其實很接近其真貌:

」今苟前往(北平圖書館)一觀,徒見樓閣依然,而內容不整。日文刊物則較前增多,略加披覽,類多誇大偽飾之詞,為之唏噓感慨,不忍參讀。北平光陸及國泰兩影院,亦已為日人接收,專映日方出品,用以宜傳』皇軍』威力,欺騙國人。即如戲劇、評書、相聲、大鼓等藝事,日人亦莫不加以幹涉,或則提倡誨盜誨淫,以銷磨意志;或則脅迫宜揚』德政』以麻醉思想。凡此電影戲,皆與社會敎育密切相關。而日人竟已用心積慮於此,其毒意可謂深矣。」

日軍是有長期統治中國淪陷區打算的。這一「毒意」既影響了故宮的文物保護,也影響了其治下中國百姓的觀感,並經由他們的後代流傳下來。雖然不能確定趙立新的親日言論有受其河南祖輩的影響,但在東北、華北等日軍曾長期統治的地區,的確相對較容易聽到關於日軍「德政」的種種傳言。

說到底,淪陷期間的歷史,比中國普羅大眾長期接受的信息要更複雜一些。

相關焦點

  • 日本軍隊在佔領北京期間,為什麼沒有對故宮進行毀壞和劫掠?
    由於中國軍隊的裝備和軍事素養不足,在抗戰前期,大片中國的土地都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也包括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然而,日軍在打進當時的北平,也就是佔領了北京期間,卻並沒有對故宮進行毀壞和劫掠,這是怎麼回事呢?
  • 1937年日軍攻佔北京,不僅沒破壞故宮反而還修繕,這是為何呢?
    故宮是我國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從建立到現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封建時期,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今故宮已經對普通人開放,經常有人進故宮遊玩。大家對故宮非常感興趣,也願意了解更多關於故宮的東西。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抗日時期的故宮。
  •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為何日軍佔領北京8年,卻未能摧毀故宮?
    有人問,北京被日本佔領8年,故宮為何沒有被洗劫或焚毀?01、提前轉移1933年1月長城戰敗後,山海關意識到,政府立即指揮轉移故宮文物,最初是上海,後來是西南,共13000箱文物,前後搬了十多年,搬了7次,新中國成立後,大部分文物回歸故宮。這樣,就算日本人想要劫掠,也得不到什麼。
  • 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的關係
    南京故宮曾是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後因朱棣遷都北京,在北京又肇建紫禁城,因而成為陪都。數百年來,南京故宮逐漸荒廢,現在僅存遺址。南京故宮遺址照片見圖1-圖4。圖1-南京故宮金水橋遺址
  • 成功刺殺多名日偽,抗戰中的北平有這些鐵血英雄
    貝滿中學在1949年後先後稱北京市女十二中、北京166中;育英中學在1949年後改稱二十五中。兩座學校均在東城燈市口大街路北。抗日殺奸團的成員主要是些品學兼優的高中生,而且是家境比較好的孩子,多數出身於詩書門第。大概是受了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教育,這些孩子對日本侵略者充滿仇恨,踐行「漢賊不兩立」的理念,在參加抗日殺奸團後,不畏生死,不怕兇險。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於永樂四年開始籌建,北京原來叫應天府。這裡原是朱棣的封地,他奪得皇位後,在南京稱帝。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公元1406年興建,耗時十四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距今已經六百年了。它是明成祖命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呈長方形,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還有護城河,總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5萬平當米。故宮有七十餘座大小宮殿,九千餘間房屋。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 瀋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六個「不一樣」
    【每天扯篇兒老瀋陽】故宮都叫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最大的共同點,是都叫故宮,最大的區別是一個瀋陽一個北京唄。哎,就不逗了,直接說重點。1規模不一樣式兒的:傳說北京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瀋陽故宮我小時候去的,也挺大,但是跟北京故宮比,那就小多了。後來有個數據說,瀋陽故宮是北京故宮的十二分之一大。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清軍四次繞過山海關入關劫掠,為何搶完就跑?
    明朝末年,大明朝廷遭遇天災人禍,內外交困,滿清趁勢崛起。對大清基業做出重大貢獻的除了創始人努爾哈赤外,皇太極功不可沒。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
    在遊覽北京故宮的時候,不知道你會不會想一個問題: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兩者其實並不可比,北京故宮,因為包含建築這一重要要素。如果撇除建築因素,非要比較一下兩家故宮藏品孰高孰低的話,兩者各有優勢。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北京故宮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是我國古代建築物中的精品。殿宇重重,樓閣座座,千門萬戶,巍峨莊嚴,故宮裡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 北京故宮(圖文詳解)
    北京故宮平面圖 北京故宮知識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我給的統計出自北京故宮編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這本書是故宮前院長鄭欣淼主持編寫的,其數據仍在被現任院長引用,徐邦達先生是故宮泰鬥,書畫方面的事情不可能繞過徐先生。其實吧,比較兩個博物館的藏品,說哪家「更好」很難,因為標準難以統一,你多一件青銅器,我多一件瓷器,又不能說青銅器和瓷器哪個更重要。
  • 攻略 | 北京故宮博物院
    西華門周邊的公共運輸車站:西華門、故宮西門停靠的車輛:5路、觀光1線、觀光2線公共汽車住宿故宮就在北京市中心,住宿就可以在北京市區選擇入住。北京的酒店業十分發達,城區內分布廣泛,而且類型豐富,無論是豪華的星級酒店,獨具老北京特色的四合院賓館,還是平實舒適的經濟型酒店、青年旅舍,都能滿足不同需求、不同預算的旅客,遊客可夜遊欣賞北京的繁華,品嘗北京的美食。
  • 瀋陽故宮鎮館之寶:不比北京故宮的差!
    世人提到「故宮」時,默認指代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但其實,能稱之為「故宮」的,還有瀋陽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明故宮(又叫「南京紫禁城」)。 說起瀋陽故宮,別覺得它名氣沒有北京故宮大,就瞧不起它。其實瀋陽的故宮裡不但珍寶數量大,精品也有不少,今天就給各位介紹幾件。
  • 《北京故宮五脊六獸》催命判官-協助拍攝
    北京故宮五脊六獸【第1幅圖】此作品由江蘇攝影愛好者褚先生在著名的成都地區拍攝北京故宮五脊六獸【第2幅圖】此作品由泉州攝影愛好者聞先生在著名的深圳地區拍攝北京故宮五脊六獸【第3幅圖】此作品由柳州攝影愛好者陶先生在著名的無錫地區拍攝
  • 北京故宮,出自誰手?
    北京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600年來,經歷200多場地震卻屹立不倒!這樣無與倫比的建築,到底出自誰手?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幾百年來都顯得無比神秘,直到被闢為博物院後,人們才逐漸得以接近它,了解它。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二十八宿中天為紫,帝王出入之所為禁,百姓安居樂業為城。紫禁城三字便囊括了天、地、人。
  • 北京故宮門票提前幾天預定?
    北京故宮門票提前幾天預定?  答:故宮門票提前10天0點預售,售完為止。  故宮門票官網預約入口:官網購票 | 特惠購票  》》相關推薦:  故宮博物院門票價格及預約購票入口  故宮門票預約官網怎麼退票?退票流程一覽  故宮預約下午票上午可以去參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