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歷史風貌區再現老建築平移保護舉措,160街坊「標誌性小樓...

2020-12-18 瀟湘晨報

今天(12月18日),外灘歷史風貌區內再現老建築平移保護舉措。隨著啟動杆的推動,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內的B樓緩緩移動重達3800噸的「身軀」,開啟了為項目地下空間建設暫時挪位的一段旅程。

記者了解到,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位於「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漢口路」合圍的區間內,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示範項目和外灘第二立面綜合改造率先啟動項目。街坊內核心建築A樓——老市府大樓,建成於1922年,曾先後用作公共租界工部局、民國上海市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場所。

B樓於十九世紀晚期建成,為4層磚木結構清水紅磚建築,建築面積約210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布局,頂為紅瓦,曾先後作為公共租界工部局衛生處辦公樓、救火處消防員宿舍樓等。在160街坊項目整體規劃中,B樓作為歷史保留建築進行保護修繕,未來將用作文化商業等功能。

為兼顧項目地下空間整體施工與B樓修繕保護,工程專家經過多輪論證後決定:先將B樓移位,待原址地下空間施工完成後,再移回原位。平移過程採用PLC液壓同步控制系統進行頂推,滑移裝置採用場外預製鋼筒混凝土滑腳。值得一提的是,在平移工程中,有一個頂升階段,將把因周邊地面鋪高而掩蓋了的B樓石材底座展露出來,重現這幢老建築的精美風貌。

B樓平移是160街坊項目建設進程中的重要節點,按照項目總體計劃,將於2022年基本完成施工。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19年10月項目全面開工以來,建設團隊發揚「我在外灘修文物」的工匠精神,緊密配合,有序操作,堅守匠心,注重細節,力爭把160街坊項目打造成外灘地區城市更新的新標杆,體現工匠精神的新典範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名片。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3800噸小樓暫時挪位,外灘歷史風貌區再現老建築平移保護
    上海外灘歷史風貌區內,一棟小樓進行了平移。12月18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黃浦區獲悉,當日,隨著啟動杆的推動,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內的B樓緩緩移動重達3800噸的「身軀」,開啟了為項目地下空間建設暫時挪位的一段旅程。
  • 就在剛才,160街坊「標誌性小樓」開始平移啦!
    外灘歷史風貌區內再現老建築平移保護舉措。就在剛才,隨著啟動杆的推動,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內的B樓緩緩移動重達3800噸的「身軀」,開啟了為項目地下空間建設暫時挪位的一段旅程。   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位於「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漢口路」合圍的區間內,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示範項目和外灘第二立面綜合改造率先啟動項目。
  • 「探索」外灘「第二立面」這棟歷史建築完成修繕保護!保留原有風貌
    通過此次保護修繕,原卜內門洋鹼公司大樓的原有建築風貌得到了保留,它的安全性、舒適性和使用品質都大大提高。一起來看下吧↓四川中路沿街立面始建於1921年的四川中路133號原卜內門洋鹼公司大樓,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近代公共建築。該建築位於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範圍內,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
  • 寧波老外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灘,繁華了近兩百年
    早在1842年,一紙條約的籤訂,使寧波成為了歐美商船雲集之地,為了更好地掠奪資源,外商紛紛在三江口岸邊興建店鋪門面,漸漸地形成了規模,建築有著濃鬱的歐陸風格,因靠近江邊,人們稱之為外灘,因此最早的外灘就出現了。
  • 玉佛寺大雄寶殿今起「開步走路」,兩周內將平移30.66米
    陳炅瑋 製作大雄寶殿是玉佛禪寺的主殿,建成於1918-1928年間,至今有近百年歷史,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和區文物保護單位。在上海,還有很多面臨地塊規劃的老建築,都靠著「平移」這個大招,得到了更好的保存!自1993年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1993年,外灘的道路要進行改擴建,始建於1844年的外灘天文臺正處於規劃後中山東一路中央,為了保護這座當時已近150歲的國寶級老建築,相關部門決定將它整體東移。
  • 中國第一座外灘,不在上海而在浙江,外灘建築猶如秘密花園
    上海外灘是我們都熟知的地方,很多人去了上海都必然會去打卡外灘,東方明珠,畢竟東方明珠是最標誌性的景點,而在外灘可以遊覽到整個東方明珠。但中國的外灘不僅只有上海有,而另一座外灘的大街小巷,都有著小洋樓和教堂,這裡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民國時期,走在路上你都會覺得這裡會不會是拍電視劇的場地,這裡就是浙江寧波。
  • 「十三五」期間我區騰退直管公房文物修繕工程實施11處 留住老建築...
    歷史建築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和利用好歷史建築,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和傳統風貌、提升城市品質意義重大。 近日,記者從區文旅局得知,「十三五」期間我區總共啟動了52處文物騰退項目,現在已完成32處,整體騰退比例為92%。
  • 百年修女樓將平移!濟南竟有這麼多傳奇老建築!你知道幾個?
    其中,歷下區供應的一宗居住、綠地混合地塊位於東關大街以南、歷山路西側,即歷山路47號,因院中的百年修女樓保護問題備受關注。此前,相關單位表示該地塊掛牌出讓後,將與土地競得人協商修女樓平移方案,初步確定平移二三十米,以減少對周邊居民區的影響。根據掛牌信息,歷山路47號院地塊出讓面積約34畝,地上最大容積率2.82,為高層住宅。
  • 上海的這些老建築,居然都被「動過位置」?!
    保護歷史遺蹟 等於收藏了上海曾經的珍貴歲月。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上海那些移動過的建築吧! 上海第一個平移的老建築: 外灘天文臺
  • 百年老建築異地重生——濟南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平移...
    ,由山東建築大學承擔的濟南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平移保護工程啟動儀式成功舉行。最新研究成果為修女樓平移保駕護航濟南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下文簡稱修女樓)平移保護工程是濟南首次平移文物保護建築。山東建築大學工程鑑定加固研究院及山東建固特種專業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鑫教授帶領團隊,採用「建築物拖車平移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修女樓平移保護。
  • 為造地下4層車庫,一工地將市中心的5棟百年老建築平移2088米
    上海迄今為止規模最大、 平移距離最長的群體建築平移項目 安康苑24號地塊項目位於蘇河灣的核心區域,需完成5棟歷史保護建築的平移、修繕,並建成3棟150米高的超高層與10棟別墅。
  • 淮海路商圈將崛起一片新地標,喇格納小學舊址建築平移工程完工
    剛才,歷時18天施工後,黃浦區文物保護建築——喇格納小學舊址建築平移工程順利完工。舊址經過全面細緻地修繕後,未來將用於非遺保護、文化教育、文創孵化等功能。
  • 武漢七個中心城區將各建一處亮點區片,傳承歷史文脈,展現大城活力
    這是位於青山區建設七路八街坊、九街坊的紅房子。其中,始建於1956年的八街坊紅房子,已被列為武漢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按照規劃,青山區紅房子亮點區片,北起臨江大道,南至和平大道,西至建設六路,東至三環線,面積約1.5平方公裡。●紅房子亮點區片建設目標:集中展現青山區鋼城文化與城市蝶變轉型,塑造工業文化的城市記憶。
  • 上海外灘這座最老的建築,曾是中國首家銀行誕生地,現是網紅餐廳
    在外灘這一排出色的建築博覽群中,最童話最夢幻的建築就屬外灘6號了,帶有羅馬風格的女兒牆上的小尖塔高高的在粉牆上聳起。這座建築由馬禮遜洋行[英]設計,建成於1897年,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因為邊上有一條元芳弄,它也有「元芳大樓」的別名。
  • 憶說:外灘9號輪船招商局的前世今生
    萬國博覽「老大哥」輪船招商總局是座古老的建築,可以說,該棟建築是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中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獨特的一棟,它見證了上海外灘滄海桑田發展的歷史。經歷了歲月的流逝,這座建築的房齡已有約120個年頭了。
  • 上海旅遊攻略——標誌性建築
    標誌建築1、東方明珠電視塔坐落在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全名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高467.9米,毗鄰黃浦江,與外灘隔江相望。電視塔為亞洲第-、世界第三高塔,僅次於加拿大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及俄羅斯的奧斯坦金諾電視塔,是上海的地標之-。
  • 廈門歷史風貌建築再添11位新成員 位於中山路、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
    廈門網訊(本組文/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 通訊員 施忠敏 羅先明)  近日,我市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經市政府認定公布。新認定的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共有11棟,其中4棟位於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7棟位於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此前,我市三批歷史風貌建築均位於鼓浪嶼,共439棟。今年內,我市將實現全市六個區歷史風貌建築認定全覆蓋。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 中海地產參與上海黃浦區歷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 總投資590億
    來源:觀點地產網7月28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下屬中海發展(上海)有限公司(中海地產)與中城集團籤約共同開發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7-71街坊歷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該項目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黃浦區新天地板塊,毗鄰淮海路新天地商圈,鄰近軌道交通8、9、10、13號線,項目總佔地面積約14.75萬平方米,其中67街坊以商辦用途為主,68-71街坊以住宅用途為主,規劃地上計容建築面積約36.8萬平方米(包括新建商品住宅、風貌保護及歷史保留建築等)。
  • 《八佰》與史匹柏的《太陽帝國》中的外灘建築,有何不同?
    在這一個拉升的鏡頭中,從當下的四行倉庫拉起,不斷升高,天際線的視域不斷擴展,最終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黃浦江,以及對岸的浦東的今日上海的標誌性建築。而在黃浦江的這一邊,我們還可以看到外灘一線,過去代表著上海標誌性特徵的外灘建築。
  • 《印象》章明:我在上海修歷史建築
    由於缺乏嚴謹的考證,把修繕簡單地看作是一種改建、維修、補漏和內外裝飾,在某種程度上對歷史建築造成了一定的損壞。對老建築情有獨鐘的章明,將每幢房子都當做一本歷史書籍去閱讀。她堅持親臨現場觀察,感悟前人的匠心,並將學術研究、事實考證、技術保障等工作綜合在一起,既還原了歷史建築的原貌,同時也滿足了新的功能需要,逐漸成為上海最富經驗和最成功的歷史建築修繕保護設計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