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的美,絕不止於臨江的「第一立面」,身後的「第二立面」建築群也正煥發出新的生機。黃浦區新聞辦說,作為外灘「第二立面」的城市更新項目,四川中路133號原卜內門洋鹼公司大樓近日已完成修繕裝修。通過此次保護修繕,原卜內門洋鹼公司大樓的原有建築風貌得到了保留,它的安全性、舒適性和使用品質都大大提高。一起來看下吧↓
四川中路沿街立面
始建於1921年的四川中路133號原卜內門洋鹼公司大樓,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近代公共建築。該建築位於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範圍內,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
原卜內門洋鹼公司大樓修繕後外觀
作為外灘歷史風貌區的重要組成和近代上海工商業發展的重要見證,大樓在歷經近百年風雨後,今年迎來了修繕,主要為外立面修繕、結構加固、機電更新以及重點保護空間的室內裝飾設計等。
修繕後的重點保護空間-門廳
據了解,此次修繕設計主要遵從真實性、最小幹預、可逆、可讀、完整性原則,從大樓建築風格、內部格局、使用功能和裝飾細節等方面著手研究,綜合考證,改善歷史建築的整體完整性,提升歷史建築的文化價值。通過與結構、機電、泛光照明等各專業合作推敲,全面優化歷史建築的安全性和使用品質,使老建築安全性、舒適性和使用品質得到提升。
1955-1956年新華書店使用時期歷史照片
1965-1975年阿特蘭特柱及翼獅等雕像拆除後的東立面
大樓外立面修繕以復原為主,清洗水刷石飾面,局部採用平色處理,保留歷史滄桑感的同時實現整體的協調。同時,進行除鏽、校正、修繕實腹鋼窗,更換玻璃,修繕入口木門和五金件等,讓大樓外立面復原風格的同時,煥發新生機。
其中,外立面雕像復原是難點。由於現可用於復原雕塑的依據僅為歷史照片,考慮到雕塑復原的原真性和立面增設大型雕塑的安全性,本次修繕中僅對立面雕塑做了歷史研究和復原設計,而不做實物復原,擬通過AR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手段,留存這一歷史信息。
二層電梯廳修繕後
五層原總經理室修繕後
在室內的修繕中,首層門廳、各層樓電梯廳及五層原總經理室為內部重點保護部位,結合消防、照明、暖通等需求進行室內裝修設計。其中首層門廳、五層原總經理室根據歷史原物及圖檔進行保留修繕,各層樓電梯廳牆面於施工中發現原有的殘缺鐵柵,根據殘件推測並結合同時期同風格建築中的鐵柵電梯進行了專項設計。
修繕後的入口空間
通過此次保護修繕,原卜內門洋鹼公司大樓的原有建築風貌得到了保留,它的安全性、舒適性和使用品質都大大提高。這棟百歲建築,有了「新顏」,市民遊客在漫步街區閱讀建築時,更能感受到它真實的歷史厚重感。
資料:黃浦區新聞辦
編輯:李偉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