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初級階段,必須加強自身發力能力的練習,如果從一開始就習慣於打借力球,那麼後面的進步空間必然受限. 但是,我這篇文章是針對有一定水平並熱衷於打比賽的朋友而寫的,之所以是說成「控制」而不是「調節」,原因是這樣的:處於這個階段的朋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普遍喜歡「發大力」,很多時候球打得可圈可點,但很多時候失誤太多。換句話說,這類朋友自身發力不錯而且喜歡什麼球都要發力爆衝,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贏球是因為發力好,輸球也是因為過於熱衷於發力進攻.對於這種情況,我個人喜歡說成「對發力的控制不好」,而昨天節目中評委在點評一位沒有接受過音樂系統培訓的選手時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對聲音的控制不好」,其中道理何其相似!
有幾次看我女兒打比賽,我實在忍不住就會挖苦她「你比國家隊的都牛!板板發力,幾乎沒有過渡球!」。我自己打比賽也不少,如果碰到水平不高、控球能力不強的對手,我基本是發力爆衝不過多糾纏;但是如果對手基本功很好、控球能力強的話,我的「過渡球」用得很多,比如擺短、輕帶、快帶,再結合落點控制,對手往往會莫名其妙失誤,如果他心理素質再差點的話,就更是一敗塗地了。
這一點用唱歌來說就很形象了:唱歌要有高音、低音、顫音等等。阿寶的高音是一絕,而低音唱得好的話同樣極具「穿透力」(這是昨晚一位評委點評一位低音選手時的原話),而顫音把握得好的話也很有感染力。同樣道理,機會球出現時你發力進攻要像阿寶的高音一樣具有極強的衝擊力,但你也得學會相持中低音那樣的借力球,同時你還得像顫音一樣在相持中尋找機會學會借力中發力,而這些發力、借力、借力中發力等不同的擊球力量,會讓你逐步擺脫打球的單一併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這和歌手經過專業培訓之後逐步擺脫「原生態嗓音」而能夠控制自己的聲音是一個道理。
前面說了「控制」發力之後,一般而言這個層次的朋友應該都看懂了,但是我這要提醒一下不要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出現,即盲目發力的對立面:被動的「借力」。在看職業比賽時,解說員經常會用到兩個字:碰、蹭。這實際上就是「借力」的極端情況,職業運動員尚且常犯這類錯誤(恰好昨天下午熱身賽中朱雨玲的表現就多次被解說和嘉賓詬病為「碰、蹭」),何況我們這些業餘球友?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實際上這種情況的出現恰恰是不敢做動作、不敢發力,而解決方法同樣在這:不是不做動作,而是動作幅度相對小;不是不發力,而是借力更多一些。
結合我個人體會,我推薦一個方法:多球練習。具體方法:陪練方用多球模擬前衝弧圈球,練習者在對面球檯接球。注意兩個要點:一是必須要做動作,動作幅度小點都行,但不能不做動作光在那「碰、蹭」球;二是循序漸進,剛開始以借力為主,等到感覺固定之後,可以在借力的同時逐步增加自身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