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兵法《三十六計》,每一計都是一個故事。
瞞天過海: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剷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以逸待勞: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
戰國時期,經過兼併戰爭,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與胡人為鄰,趙國在代郡、陰山之下築了長城,設置了雲中、雁門、代三郡。到了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強大起來。匈奴騎兵數量既多,又很精銳,常到趙國雁門、代郡一帶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智勇雙全,他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禦匈奴入侵。李牧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對匈奴採取防禦為主、設法使敵軍產生驕傲情緒的策略。李牧在駐地設置官吏,將軍中交易所得稅收都作為士兵的夥食費用,每天宰殺牛羊為士兵改善夥食。士兵吃飽喝足之後,李牧就帶領他們練習騎射。李牧在邊疆修了烽火臺,派出很多間諜去探察敵人的動靜,並給士卒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傳令說:「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騎兵者斬首。」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裡了。
久而久之,趙國駐守邊境的兵士以為守將膽怯。趙王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遣使斥責他,但李牧依然照舊行事。趙王大怒,撤了他的職。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百姓無法耕牧。一年後,趙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邊疆,李牧閉門不出,稱病在家。趙王一再強令,他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話,請允許我仍按老辦法行事,我才敢領命。」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到了邊疆,一切如前。漸漸地,匈奴以為他膽小怯戰,對他毫無戒心了。李牧關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殺羊為士兵改善夥食。李牧善於治軍,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士兵個個馬術精熟,勇敢善戰。將士們日日受賞而不能報效,時間長了,都願和匈奴決一死戰。在敵軍驕惰無備、趙軍求戰心切的情況下,李牧選出戰車一千三百乘,戰馬一萬五千匹,勇士五萬人,善射者十萬人,全部進行操練,演習作戰,準備發起攻擊。
為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讓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匈奴單于聽說後,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見狀,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只此一戰,李牧就率趙軍消滅敵人騎兵十餘萬。接著,李牧又率兵消滅了澹檻部族,打敗了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單于只得引兵遠遁,十多年不敢犯邊。李牧破匈之戰,先是堅壁清野,積極防禦,為以後的破匈之戰做好準備工作。然後故意以弱示敵,從心理上麻痺敵人,讓對手產生輕敵思想,從而爭取到殲敵的有利戰機。李牧是匈奴崛起後第一個與之大規模交鋒的漢族將領,並取得趙匈之戰的大捷,從而解除了趙國北部的嚴重壓力,使趙國能騰出手來西拒強秦,意義非凡。同時,在此戰中,李牧創造了步兵大兵團圍殲騎兵大兵團的奇蹟,堪稱戰爭史上的典範。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