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三計-借刀殺人&第四計-以逸待勞

2021-02-07 中小學名著















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兵法《三十六計》,每一計都是一個故事。


瞞天過海: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剷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以逸待勞: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

戰國時期,經過兼併戰爭,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與胡人為鄰,趙國在代郡、陰山之下築了長城,設置了雲中、雁門、代三郡。到了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強大起來。匈奴騎兵數量既多,又很精銳,常到趙國雁門、代郡一帶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智勇雙全,他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禦匈奴入侵。李牧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對匈奴採取防禦為主、設法使敵軍產生驕傲情緒的策略。李牧在駐地設置官吏,將軍中交易所得稅收都作為士兵的夥食費用,每天宰殺牛羊為士兵改善夥食。士兵吃飽喝足之後,李牧就帶領他們練習騎射。李牧在邊疆修了烽火臺,派出很多間諜去探察敵人的動靜,並給士卒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傳令說:「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騎兵者斬首。」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裡了。
久而久之,趙國駐守邊境的兵士以為守將膽怯。趙王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遣使斥責他,但李牧依然照舊行事。趙王大怒,撤了他的職。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百姓無法耕牧。一年後,趙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邊疆,李牧閉門不出,稱病在家。趙王一再強令,他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話,請允許我仍按老辦法行事,我才敢領命。」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到了邊疆,一切如前。漸漸地,匈奴以為他膽小怯戰,對他毫無戒心了。李牧關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殺羊為士兵改善夥食。李牧善於治軍,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士兵個個馬術精熟,勇敢善戰。將士們日日受賞而不能報效,時間長了,都願和匈奴決一死戰。在敵軍驕惰無備、趙軍求戰心切的情況下,李牧選出戰車一千三百乘,戰馬一萬五千匹,勇士五萬人,善射者十萬人,全部進行操練,演習作戰,準備發起攻擊。
  為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讓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匈奴單于聽說後,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見狀,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只此一戰,李牧就率趙軍消滅敵人騎兵十餘萬。接著,李牧又率兵消滅了澹檻部族,打敗了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單于只得引兵遠遁,十多年不敢犯邊。李牧破匈之戰,先是堅壁清野,積極防禦,為以後的破匈之戰做好準備工作。然後故意以弱示敵,從心理上麻痺敵人,讓對手產生輕敵思想,從而爭取到殲敵的有利戰機。李牧是匈奴崛起後第一個與之大規模交鋒的漢族將領,並取得趙匈之戰的大捷,從而解除了趙國北部的嚴重壓力,使趙國能騰出手來西拒強秦,意義非凡。同時,在此戰中,李牧創造了步兵大兵團圍殲騎兵大兵團的奇蹟,堪稱戰爭史上的典範。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相關焦點

  • 《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一個企鵝學會了可以稱霸全球的計謀
    釋義:「三十六計裡蘊含著客觀規律與詭謀權術的辯證關係,客觀規律是詭謀權術的依據,詭謀權術中包含著必然的客觀規律,陰陽和諧相輔相成,機謀不可憑主觀願望憑空而成,設則必敗。」《三十六計》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 三十六計勝戰計之借刀殺人
    今天我們來說說勝戰計中的借刀殺人。三十六計勝戰計之瞞天過海三十六計勝戰計之圍魏救趙所謂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周瑜隨即定下「借刀殺人」之計,假裝與蔡瑁張允有書信來往,且相互勾結。在與蔣幹醉臥同榻之時,讓蔣幹盜去偽裝的書信。蔣幹拿了書信趕緊逃往江北曹操處。曹操大怒,馬上斬首蔡瑁張允。周瑜借刀殺人,也成為曹操赤壁大敗的重要因素。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戚,骨子裡是疏遠的。
  • 《新解三十六計》20:美人計(上)
    本節目主要內容:美人計是《新解三十六計》中第6計,敗戰計中的第一計。
  • 三十六計中人人皆知卻理解有誤的一計,以逸待勞,此逸非彼逸!
    以逸待勞,單從字面意思分析,作戰技巧概括為: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貌似就是休息好,吃好,睡好,坐等敵人前來,然後將疲憊的敵人一舉擊潰,似乎也沒什麼巧妙可言。而以逸待勞能夠被有幸地選入三十六計中,一定有其巧妙的地方,我們先欣賞一下原文: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 用數字樁快速記憶三十六計:第一計至第十二計
    即直接將數字1—36作為樁子,按順序與三十六計相對應。2、通過數字樁,自由想像,用小故事將36計呈現出來。說明下面的內容是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的,有圖片、聯想內容,還有拼音注音,這是因為當初是為幼兒準備的(PPT)。配圖、聯想你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再編排。
  • 三十六計在《明日之後》中的應用,「美人計」把人變成了小傻瓜!
    明日之後是一款末日生存遊戲,古代三十六計在《明日之後》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下面龍百萬就和小夥伴們聊一聊:《明日之後》遊戲中最賤的五個戰術(來自於三十六計)。NO5:渾水摸魚場景:白樹高地真滴冷啊,幸好我早早準備了一件回血甲,嘎嘎嘎---嗯?前面有一個寶箱,寶箱旁邊有三個喪屍,怎麼開寶箱呢?
  • 借刀殺人之計:君子不屑,但不得不防!
    且看銘說財富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之三:借刀殺人原文:敵已明,友示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意思是說:在敵方情況已經明確,友軍態度尚未穩定時,應引導友軍與敵人拼殺,不必自己出兵攻打,以保存實力。這就是根據《易經。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歷史深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原文: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譯文:敵方兵力強大,不能硬拼,應當運用謀略,使其自相牽制,藉此削弱敵方的力量。將帥巧妙指揮,用兵如神,必能獲勝。
  • 【詩趣】巧記三十六計詩
    傳說「三十六計」是南北朝時檀公(道濟)所創。「三十六計」中除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為三字外,其餘都是四個字,很不容易記住。元代一隱士,自名檀公,經過鑽研,從每計中取一個字,按順序組成了一首詩,背會了詩,「三十六計」也就記住了。
  • 馬曉春《三十六計與圍棋》|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記錄你的圍棋人生】[借刀殺人說白了就是利用第三隻手削弱以至於消滅自己的對手,俗話說「鷸蚌相爭、漁夫得利」,借用敵之矛盾並使之相互搏殺,首先要明確地洞悉到各方矛盾點之間能夠調動的積極因素,以趨利避害。這是黑方運用「借刀殺人」計成功的一例。弈客圍棋原創整理弈客出品 | 圍棋人首選的圍棋APP實名認證 暢快對弈 大賽直播 專屬等級分www.yikeweiqi.com▼ 下載弈客APP,和熱愛圍棋的棋友對弈手談!
  • 《三十六計》01 瞞天過海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
  • 36計的成名之路
    三十六計中有一些計謀理論源出自《孫子兵法》,比如以逸待勞(《孫子·軍爭篇》說:「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所以也有人說36計是孫武所著。千百年以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句話已經成為俗語,老嫗都能隨口一說。
  • ——美術之「三十六計」「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老祖宗不是留下個「三十六計」嗎?咱不妨拿來一用!《三十六計》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 乾貨分享:1分鐘記住三十六計,掌握這個技巧你也可以倒背如流
    《三十六計》大家都聽說過,如果要你說出有哪三十六計估計能答上來的人就不多了!怎樣才能毫不費力地記住三十六計呢?凡事都有方法,有人說就算記住了三十六計又有什麼用呢?考試又不考。第1計:瞞天過海 1=獨木舟有一個人坐在獨木舟上划船,瞞著天偷偷過了海。
  • 三十六計之「敗戰計」——連環計與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第三十五計:連環計【釋義】連環計是一計累敵,一計攻敵,兩計扣用。兩個以上的計策連用稱連環計,有時並不見得要看用計的數量,而要重視用計的質量。將帥巧妙地運用此計,克敵制勝,就如同有上天護佑一樣。【典型戰例】赤壁之戰赤壁大戰時,周瑜巧用反間,讓曹操誤殺了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又讓龐統向曹操獻上鎖船之計,又用苦肉計讓黃蓋詐降。三計連環,打得曹操大敗而逃。
  • 三十六計:連環計
    三十六計:連環計 中國日報網 2020-12-03 15:30 分享到微信
  • 《三十六計》圖文並茂完整版!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
  • 三十六計之第四計以逸待勞,步兵戰騎兵,武安君李牧雁門大破匈奴
    #三十六計#以逸待勞為第四計,常指發生徵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先實行防禦,後發制人,的確是以逸待勞的好辦法,但是要注意,以逸待勞的待,不是消極地坐等戰機,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敵人,待敵人銳氣盡消之時,再動手消滅他。
  •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希望大家喜歡。本計是對《孫子兵法》中虛實原則的另一種運用。假戲真做,真戲假做,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使敵人難以了解我方的實力和真實意圖,從而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出奇制勝。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無生於有,有生於無。」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五計:連環計,曹丞相被算計得好慘
    #三十六計#連環計本是元雜劇名,演繹漢末董卓專權,王允讓貂蟬施展美人計與呂布,後又獻給董卓,施展離間計,致使呂布殺死董卓的故事。——《三十六計·連環計》三十六計原文說,敵人兵多將廣,這時候己方不可力敵,只能智取。可以先用計策讓敵方自己亂起來顧不上自己一方,即「自累」,之後就可以再施展滅敵的計策了。如此對敵必然能順利,有如神助。比如三國時候王允施展計策殺死董卓,比如赤壁之戰曹操打敗,比如畢再遇連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