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項目戰略接連落地,中海地產半年淨賺205億

2020-12-17 界面新聞

記者 | 黃昱1

在房地產行業有「利潤王」之稱的中海地產(00688.HK),今年上半年克服疫情影響,實現歸母淨利潤205.3億元,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8月24日舉辦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海地產董事會主席顏建國再次強調,公司不會為規模做大而去做大規模,而是要求有利潤的銷售,有質量的增長。

顏建國曾表示,淨利潤的增長還是要以銷售規模增長為基礎,所以中海地產也會在土地儲備方面保持積極態度。今年中海地產的拿地預算同比增長23%至1400億元,上半年權益購地金額為523億元,同比增加6.5%。

中海地產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共實現收入886.3億元,同比增長11%;歸母淨利潤為205.3億元,同比下降3.7%。在此背景下,中海地產仍擬派發中期股息每股港幣45仙,與去年同期持平。

歸母淨利潤小幅下降的背後是毛利率以及淨利潤率的下降,上半年中海地產的毛利率為30.6%,同比減少4.3個百分點,淨利潤率為23.2%,雖然同比減少3.5個百分點,但仍處於行業高位,這也是中海一直以來保持的優勢。

多年以來,中海地產都被稱作是地產界的「利潤之王」,淨利潤率遙遙領先同行10%-15%左右的水平。

中海地產的淨利潤率已連續多年保持行業第一。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中海地產的淨利潤率保持穩步增長,依次為23%、24.6%、26.2%,2019年小幅減少0.8個百分點至25.4%。

2019年3月,顏建國在提到淨利潤增長放緩的原因時指出,中海的收入和淨利潤都是由上幾年轉換來的,而前幾年公司的銷售規模增速並不是很快,所以收入和淨利增長也沒有那麼快。

數據顯示,2014-2019年,中海地產的合約銷售額增速分別達1.66%、28.27%、11.68%、15.07%、29.77%以及25.2%。最近兩年,中海地產的銷售規模增速明顯加快。

今年上半年,中海地產的合約銷售額達到1720.1億元,同比增長4.2%。在年初受疫情影響近兩個月後,中海地產能夠實現逆勢上漲是因為其在6月份集中供貨,創下中海地產單月銷售最高歷史紀錄,同比增長32.3%至575.6億元。

今年前7個月,中海地產合約銷售金額已經達到1935.03億元,接近全年目標的一半。

中海地產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張智超表示,公司今年要達成4000億港元的銷售目標並沒有改變。「雖然這一目標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我們充分努力,加上後面市場更好的契機才能更好地去完成。」

自顏建國在2017年回歸後,中海地產開始在規模上提速,拿地力度也比以往更加積極。

2017年,中海地產共獲取76宗土地,總拿地金額為951億元,同比增長133.8%,總建築面積1741.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9.2%。2018年拿地數量雖然減少了13宗,但拿地金額增至1084.4億港幣。

2019年,在市場下行的環境下,中海地產仍然不減拿地力度,集中在一二線核心城市補倉,全年的權益拿地金額為1133.6億元,同比增長4.5%。

今年初中海地產繼續做好逆勢拿地的準備,全年計劃新增土地權益投資預算為1400億元,同比擬增長23%。上半年,中海地產新增21幅土地,總新增樓面面積為582萬平方米,權益購地金額為523億元,同比增加6.5%。

從中海地產今年拿地的方式看,大項目戰略成為重點。上半年接連獲取了上海紅旗村舊改項目、武漢漢陽建橋項目、山西綜改區項目等,每個項目可售貨值均達數百億人民幣。7月底,中海還獲得了上海黃浦核心區建國東路舊改項目,總投資將高達590億元,成為中海發展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這些大項目戰略的落地,將提高中海在核心城市的佔有率。

中海地產副總裁郭光輝在業績會上進一步透露,截至8月21日,中海地產共吸納36宗土地,新購地權益面積為892萬平方米,權益購地金額為781億元,完成全年土地投資預算的56%,其中254億元的購地金額投向了一線城市。

從土地儲備規模來看,截至上半年底,中海地產共有土地儲備約9006萬平方米,對應總貨值約1.3萬億元,主要分布於一二線城市。

疫情之下,中海地產之所以能夠在一二線核心城市大手筆拿地,在於其具備良好的財務狀況。

財報顯示,截至6月底,中海地產持有銀行結餘及現金為1113.8億元,銀行及其它借貸為1292.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9.77%,淨借貸比率為32.95%,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下半年需到期歸還銀行及其他借貸和應付票據共計195.9億元。

與此同時,中海地產的融資成本處於行業內最低區間,上半年加權平均借貸成本只有4.01%。利用自身的融資優勢,3月份,中海地產成功發行5年期-15年期不等的境外中期票據,合計10億美元,利率區間為2.375%-3.125%;4月份,中海地產成功發行境內單筆最大的CMBS,籌資37億元,票息率僅2.5%。

顏建國表示,傳言的「三道紅線」融資新規是針對房企的精準施策,一企一策,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中海地產曾經經歷1997年的金融風暴,當時因為負債率相對較高,面臨資金斷裂甚至破產的風險,教訓是極為深刻的。自那時起,中海的經營策略就是『穩字當頭』,在內部設立了很嚴格的負債率以及現金短債比紅線。」

相關焦點

  • 中海地產銷售超3200億,股價低位空間大
    第一期已於2018年6月發行,總授予量約為1.1億股,其中授予高管股份數量為200萬股。此次為第二期,除授予量更大外,授予對象覆蓋面擴大,更多期權授予中層及業務骨幹。中金公司研究指出,中國海外發展授出購股權將提振市場情緒。考慮公司估值具備防禦性,中金公司維持盈利預測和跑贏行業評級。
  • 中海地產穩健當頭 一二線城市重點加磅逐夢4000億港元
    來源:中國經營報中海地產穩健當頭 一二線城市重點加磅逐夢4000億港元佚名在受特殊時期影響的上半年,中海地產仍能繼續保持銷售額增長。今年上半年,中海地產實現銷售額1720億元,同比增長4.2%,淨利潤205.3億元,利潤穩居行業前列。
  • 半年報透視|中海地產:「利潤王」逐夢4000億
    報告期內,中海地產在中國內地13個城市新增21幅土地,新增總樓面面積為582萬平方米。截至2020年6月30日,集團系列公司土地儲備為9006萬平方米,對應貨值達1.3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影響下,「利潤王」中海地產的營業收入增速有所放緩,股東應佔溢利也出現同比下降3.7%。
  • 中海:地產高富帥的風雲往事
    1986年至1991年,五年時間內,中海集團獨立開發了36個房地產項目,總投資超過90億,在賺取了大把港幣美元的同時,也完全掌握了房地產開發的套路流程。 門清。 中海集團用6年時間,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在豪強林立、幾乎被英資和港資絕對壟斷了的香港地產圈站穩了腳跟。
  • 中海地產人事地震:總裁陳誼辭職
    1993年,陳誼從中建最基層起步,歷經十年開始掌舵中建的房地產業務,擔任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房地產事業部執行總經理、中建地產總經理。隨著2013年中海地產整合中建地產,中建地產掌舵人陳誼帶著中建地產400多億的資產,併入中海地產,並在當年8月6日獲委任為中海地產執行董事、中海地產總裁。界面新聞記者曾試圖聯繫陳誼,但其手機一直無人接聽。
  • 中海地產華東換防,劉慧明掌管大區
    2019年中海地產合約銷售金額3771.7億港元,其中華北區佔比19.5%,華東區佔比17.3%,華南區佔比10.2%,中北方區佔比11.6%,西部區佔比7.3%。中海地產的華東區域包括南京、上海、南昌、蘇州四個城市。今年上半年,中海地產的合約銷售額達到1720.1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共有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個城市的銷售金額超過百億。
  • 未觸紅線穩健發展 中海地產在一線城市衝擊千億業績
    進入地產下半場,面對不確定性,一二線城市依然是市場的穩定器。在一二線城市中,一線城市更是市場的「定海神針」,一線城市對於房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得一線者得天下」。中海地產作為行業頭部企業,更是深諳此道。尤其是中海地產董事局主席顏建國在2016年底回歸中海後,對「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產品」的發展戰略加以強化,對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的重點加磅。
  • 中海地產2020年度二批次戰略單位籤約
    近日,中海地產2020年二批次戰略單位籤約儀式在深圳總部中海大廈舉行。中海發展行政總裁張智超、助理總裁郭磊、成本管理部負責人及8家新評選的戰略單位參加籤約儀式。會議由郭總主持,集團成本管理部介紹了戰略單位政策及戰略協議內容,戰略單位大連金廣等進行了表態發言。
  • 中海地產參與上海黃浦區歷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 總投資590億
    來源:觀點地產網7月28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下屬中海發展(上海)有限公司(中海地產)與中城集團籤約共同開發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7-71街坊歷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公告顯示,上述雙方已按照98%:2%的出資比例共同成立上海中海海華房地產有限公司和上海中海海庭房地產有限公司兩家項目公司,現擬正式啟動房屋徵收及後續開發工作。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項目計劃整體開發周期約6年,預計項目總投資約590億元。本項目資金來源包括自有資金、股東借款、銀行開發貸款、銷售回款再投資等。
  • 中海地產600億最大投資籤約舊改項目 百強房企搶灘10萬億城市更新...
    7月29日,中海企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0688.HK,以下簡稱「中海地產」)與上海黃浦區人民政府正式籤訂合作框架協議,由中海地產對黃浦區建國東路67-71街坊歷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五幅土地進行開發建設。該項目預計總投資額近600億元,是中海地產發展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
  • 中海北上廣深四城衝千億 優等生逆周期生存之道
    不僅如此,中海地產前11個月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銷售約900億,全年有望衝刺1000億。在市場分化的房地產下半場,得一二線者得天下,其中四個一線城市尤其具有戰略重要性和風向標的意義。中海地產在四個一城城市千億銷售,能在北上廣深有如此發展規模的房企寥寥可數,這也顯示出這家財務指標優秀的房企在當下所體現的戰略定力和發展潛力。
  • 中海深圳同時推出四樓盤 直言部分非公項目回報率不理想
    一方面,深圳是中海最早落地的城市,在這裡開創了內地樓花銷售、銀行按揭等先河,逐步發展至3771.7億港元年銷售規模;另一方面,隨著全國化業務鋪開,中海在土地投資上有重倉華北的趨勢,在深圳的投資反倒式微。
  • 世界500強央企中海地產攜手遵義道橋斬獲遵義市人民政府舊址地塊
    據悉,此次合作是在今年6月9日遵義道橋集團與中海宏地產集團籤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下落地的實體項目。雙方就遵義道橋針對自有土地資源,一二級土地聯動開發進行全面深化合作;在此基礎上,中海宏洋集團將助力道橋集團施工業務走出去向全國拓展,同時雙方將在康養產業、裝配式建築,新材料、新技術應用方面全面開展合作。
  • 欠佣金,捂盤,裝修質量差,央企龍頭中海地產再曝新問題!
    最近,中海地產又被爆料,稱東莞地王項目——中海雲麓公館拖欠中介佣金,已達27個月,兩年半的時間裡,中介代表無數次找到中海總部討說法,但遲遲沒有結果。再加上6月曝出的中海雲麓公館交房質量差等黑料,中海地產在大家心目中的信譽一直在不斷下降。中海地產,你到底怎麼了?
  • 「快起來」的中海地產:守正有餘出奇不足
    中海地產一直為業界所矚目的融資成本處於行業最低區間,半年加權平均融資成本錄得4.01%,淨借貸比率錄得32.95%,淨利潤率錄得23.2%。現金充裕度處於行業最高區間錄得1113.8億元。穩健、小步上升,多個核心財務指標依然極具「中海特色」。正如中海地產官方公眾號所言的「守正積勢」。
  • 中海地產多渠道全力擴儲 加速「搶籌」衝擊千億拿地目標
    來源: 時代周報「儲備」似乎成了今年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00688.HK,簡稱「中海地產」)的標籤詞。近日,中海地產斥資約55億元接連在香港、大連等地「落子」,而就在不久之前,中海地產還以總價104.76億的價格拿下珠海十字門CBD一宗地塊,刷新珠海土拍歷史新紀錄。
  • 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與陝西中海戎熙公司舉行國家儲備林項目戰略...
    8月26日,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與陝西中海戎熙公司舉行國家儲備林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旗委書記華瑞鋒,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黨組書記馮德乾,旗委副書記、政府旗長蘇新亞,自治區林業廳原廳長、伊金霍洛旗生態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呼群,國家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客戶六處副處長劉宇楠,陝西中海戎熙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賈一超出席籤約儀式。
  • 2019年地產央企業績揭秘:中海地產依然是「利潤王」但華潤置地盈利...
    除了營收與利潤表現各異外,保利發展以4618.48億元銷售額延續去年銷售冠軍寶座;中海地產依然是「利潤王」,416.18億元淨利潤比排名第二的華潤置地多出100多億元。盈利能力方面,華潤置地盈利能力最強,EPS為4.12,中海盈利能力最弱,EPS只有0.04。中交地產股東投資收益最高,達21.7%,中國中冶股東投資收益最低,為7.99%。
  • 觀點與郭鑫對話:中海康養的2023計劃|博鰲20年
    通過近年的策略調整,中海從單純的住宅開發商向國際化不動產開發運營集團轉型。除住宅主業之外,中海不僅想在商業地產上大展拳腳,也在探索並布局教育、養老、物流等創新產業。而9082戰略,便是為匹配上述發展規劃而來。
  • 中建的地產公司排名:東孚地產第一,信和地產第三,第二呢?
    中建作為我國最大的建築集團肯定是要進入這個火爆的相關行業的,隨後成立二級公司中海,只做地產,後來中海在香港上市,現在成了top6房企,僅次於三巨頭的地產公司。由於中建八大局屬於獨立運營,自然也眼紅這個行業,像三八一五二這些較好的局率先成立了自己的三級地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