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昱1
在房地產行業有「利潤王」之稱的中海地產(00688.HK),今年上半年克服疫情影響,實現歸母淨利潤205.3億元,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8月24日舉辦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海地產董事會主席顏建國再次強調,公司不會為規模做大而去做大規模,而是要求有利潤的銷售,有質量的增長。
顏建國曾表示,淨利潤的增長還是要以銷售規模增長為基礎,所以中海地產也會在土地儲備方面保持積極態度。今年中海地產的拿地預算同比增長23%至1400億元,上半年權益購地金額為523億元,同比增加6.5%。
中海地產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共實現收入886.3億元,同比增長11%;歸母淨利潤為205.3億元,同比下降3.7%。在此背景下,中海地產仍擬派發中期股息每股港幣45仙,與去年同期持平。
歸母淨利潤小幅下降的背後是毛利率以及淨利潤率的下降,上半年中海地產的毛利率為30.6%,同比減少4.3個百分點,淨利潤率為23.2%,雖然同比減少3.5個百分點,但仍處於行業高位,這也是中海一直以來保持的優勢。
多年以來,中海地產都被稱作是地產界的「利潤之王」,淨利潤率遙遙領先同行10%-15%左右的水平。
中海地產的淨利潤率已連續多年保持行業第一。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中海地產的淨利潤率保持穩步增長,依次為23%、24.6%、26.2%,2019年小幅減少0.8個百分點至25.4%。
2019年3月,顏建國在提到淨利潤增長放緩的原因時指出,中海的收入和淨利潤都是由上幾年轉換來的,而前幾年公司的銷售規模增速並不是很快,所以收入和淨利增長也沒有那麼快。
數據顯示,2014-2019年,中海地產的合約銷售額增速分別達1.66%、28.27%、11.68%、15.07%、29.77%以及25.2%。最近兩年,中海地產的銷售規模增速明顯加快。
今年上半年,中海地產的合約銷售額達到1720.1億元,同比增長4.2%。在年初受疫情影響近兩個月後,中海地產能夠實現逆勢上漲是因為其在6月份集中供貨,創下中海地產單月銷售最高歷史紀錄,同比增長32.3%至575.6億元。
今年前7個月,中海地產合約銷售金額已經達到1935.03億元,接近全年目標的一半。
中海地產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張智超表示,公司今年要達成4000億港元的銷售目標並沒有改變。「雖然這一目標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我們充分努力,加上後面市場更好的契機才能更好地去完成。」
自顏建國在2017年回歸後,中海地產開始在規模上提速,拿地力度也比以往更加積極。
2017年,中海地產共獲取76宗土地,總拿地金額為951億元,同比增長133.8%,總建築面積1741.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9.2%。2018年拿地數量雖然減少了13宗,但拿地金額增至1084.4億港幣。
2019年,在市場下行的環境下,中海地產仍然不減拿地力度,集中在一二線核心城市補倉,全年的權益拿地金額為1133.6億元,同比增長4.5%。
今年初中海地產繼續做好逆勢拿地的準備,全年計劃新增土地權益投資預算為1400億元,同比擬增長23%。上半年,中海地產新增21幅土地,總新增樓面面積為582萬平方米,權益購地金額為523億元,同比增加6.5%。
從中海地產今年拿地的方式看,大項目戰略成為重點。上半年接連獲取了上海紅旗村舊改項目、武漢漢陽建橋項目、山西綜改區項目等,每個項目可售貨值均達數百億人民幣。7月底,中海還獲得了上海黃浦核心區建國東路舊改項目,總投資將高達590億元,成為中海發展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這些大項目戰略的落地,將提高中海在核心城市的佔有率。
中海地產副總裁郭光輝在業績會上進一步透露,截至8月21日,中海地產共吸納36宗土地,新購地權益面積為892萬平方米,權益購地金額為781億元,完成全年土地投資預算的56%,其中254億元的購地金額投向了一線城市。
從土地儲備規模來看,截至上半年底,中海地產共有土地儲備約9006萬平方米,對應總貨值約1.3萬億元,主要分布於一二線城市。
疫情之下,中海地產之所以能夠在一二線核心城市大手筆拿地,在於其具備良好的財務狀況。
財報顯示,截至6月底,中海地產持有銀行結餘及現金為1113.8億元,銀行及其它借貸為1292.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9.77%,淨借貸比率為32.95%,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下半年需到期歸還銀行及其他借貸和應付票據共計195.9億元。
與此同時,中海地產的融資成本處於行業內最低區間,上半年加權平均借貸成本只有4.01%。利用自身的融資優勢,3月份,中海地產成功發行5年期-15年期不等的境外中期票據,合計10億美元,利率區間為2.375%-3.125%;4月份,中海地產成功發行境內單筆最大的CMBS,籌資37億元,票息率僅2.5%。
顏建國表示,傳言的「三道紅線」融資新規是針對房企的精準施策,一企一策,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中海地產曾經經歷1997年的金融風暴,當時因為負債率相對較高,面臨資金斷裂甚至破產的風險,教訓是極為深刻的。自那時起,中海的經營策略就是『穩字當頭』,在內部設立了很嚴格的負債率以及現金短債比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