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之立,有君道焉。譜牒之修,有史道焉。表侄劉其修(洋槎),一日手持編續族譜,以覽予,輯其序。
塘邊之劉,系出大漢長沙定王發之子蒼。元朔間,詔諸侯分封其子弟邑,乃封委子蒼為安成侯,署所。以長沙舊有茨溪,取名日:新茨溪。元鼎元年(-116年)蒼薨,諡日:「思侯」。之子自當,世襲侯爵。傳至孫壽光,而國除。
侯之後裔,世民茨溪。茨溪,侯之湯沭邑。後有張普,繼侯安成,與豫章太守賈萌爭境,役民築城,國內遂亂,劉氏乃散為編氓。邑廢而為市日湯市。市罷而為村日湯村。湯村在安福城西半百裡。
迨晉鹹和間,有為司徒 可椽,號懷溪,自安成(江西省安福縣舊稱安成。)茨溪村徙湘鄉中村。流衍至唐乾符間,五處士字伯道,避黃巢亂,伯道獨奉母鄭氏,轉居茨溪湯村司徒椽故址,傳子三:日?、日璠、日璞。
?,後唐長興辛卯(931年)進士。璠,為御史,彭仁禎家婿。?,不受後唐爵,同光時,從楚王馬殷有軍功,得賜田五萬于衡湘間,復居湘鄉中村,命長子諴家焉;次子贊,名景洪,仕中書舍人,乾祐末,常八致政徙成邑南古塘邊,隱居不仕,更名慄,為塘邊一世祖,贈沿書令,有子五:繼文、纘文、緝文、顯文、紹文。其二世,官為殿直都虞侯,贈尚書令,繼文名煦也,其三子世,布衣理學,贈尚書令,素也。由熙寧乙犯(1075年)解試,累官至尚書令,追封楚國公,諡文安,贈大師袞國公,沆也。其五世,熙寧壬子(1072年)鄉舉,瑗也。由皇家庭成員癸已(1053年)進土,累官至天章閣侍制,瑾也。蔭光祿大夫,琯也。紹興丙子(1156年)鄉舉,廷俊也。其六世,元祐庚午(1090年)鄉舉,潛福也。
由崇寧癸丑(?)進士,累官至徽章閣侍制,僴也。建炎庚戌(1130年)鄉舉,奕也。其七世,淳熙甲午(1174年)鄉舉,贈中順大夫,克仁也。仕大理評事,孝德也。其八世,嘉熙戊戌(1238年)進士,累官至弄部郎中,夢材也。由乾道戊子(1168年)鄉舉,累官至秘書正字,滋也,同科乾道戊子鄉舉,累官至大理評事,溢也。嘉定癸酉(1213)鄉舉,夢鏜也。乾道辛犯(1171年)鄉舉,授登仕郎,夢裴也。慶元丙辰(1196)科中式童子進士,瀚也。其九世,淳祐壬子(1252年),兄弟同科鄉舉,雷奮、雷焱也。其十世,寶祐丙辰1256年)進士,累官至桂陽判,祥翁也。景定甲子(1264年),官拜登仕郎,復翁也。鹹淳時,恩授承德郎,;景定甲子(1264年),官拜登仕郎,茂翁也。其十一世,鹹淳甲戍(1274年)進士,應時也。由景定辛酉(1261年)蓸試,授禮部登仕郎 ,應登也。由鹹淳甲戍(1274年)進士,授 籤書建 昌判官,應鳳也。景定士戍(1262年),拜登仕郎,維申也。鹹淳癸酉(1273年)鄉舉,辰翁也。其十二世,由嘉熙戊戍(1238年)大學,累官至大理評事,思義也,仕桂陽判,惟清也。其十三世,至順辛未(1331年)進士,翰林院國史修撰,聞也。洪武時,舉賢才,仕尚賓舍官副史,夏也。由文學,累官至河南 開封府判,達兼也。由賢才,累官至廣東布政司檢校,惠禎也。仕南昌進賢訓導,德升也。仕武昌學政,閱也。仕石門知縣,閏也。其十四世,洪武初,舉賢良,仕廣東僉事,授事議大夫,仕貍也。由薦闢,累官至長蘆運副,同文也。其十五世,仕思明府照磨,源也。其十六世,由永東辛丑(1421年)進士,累官至侍講,累官至廣東 參政,鉞也。景泰甲戍(1454年)進士,累官至雲南按察使,釬也。其十八世,嘉靖庚子(1540年)鄉貢,仕湖廣襄陽穀城儒學,子紹也。其十九世,嘉靖庚子(1540年)舉人,仕望江知縣、更任廣西都事,宗容也。其二十世,天啟乙丑(1625年)會魁,選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吏科給事,大忠諫,直臣垂寶也。其二十五世,修職郎,仕同州澄城縣丞,更任綿州分州,諱邦憲,與予世給也。
諸老先生著書著集,傳世極其多也。自唐末世居於塘邊,古今文獻。迨元明,析居於平洲、葛溪、蓮塘、洋槎等處地方,悉乎蕃衍,世傳詩書理學,代有仕宦科名,奕葉貴顯,蓋鄉邑望族也。
註:(1)作者賀世駿,字拔倫,江西省安福錢山人。該序作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2)常八致政,即既仁且隱之意。序中所列劉氏歷世官宦,並不都是塘邊人氏,而是包括其茨溪劉氏大宗裔系若干人物,讀者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