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蘆林會》選段 張光武 謝哲
03:49來自益陽故事
湖南花鼓戲益路花鼓形成於清代道光鹹豐年間,流行於益陽、嶽陽、長沙等地。益路花鼓的聲腔,主要有打鑼腔調、川調等。
湖南花鼓戲益路花鼓的打鑼腔又可分為[八筒牌子]、[琅腔]、[老辭店調] 等幾個曲調系統。 「八筒牌子」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曲牌系統。
01
據考證,八筒牌子來源於喪葬音樂及洞庭湖一帶的師公腔。據史料記載,哭喪出自於周禮,興起於秦漢魏晉時代,到南北朝時更加流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八筒牌子在結構上分為發腔、二柄、數板、收腔、哀子、導板、急板、倒插花等八個板式,這亦是八筒牌子名之由來。
唱腔多用於傳統悲劇與正劇中,《蘆林會》、《琵琶上路》、《秦雪梅教子》是其經典代表曲目;而現代戲中也有其運用,如《益陽蕭山令》中蕭母的唱腔等。
八筒牌子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聲腔運用非常靈活,這些板式可以按一定順序連綴成完整的套路,亦可根據劇情表現需要拆開自由連綴。
02
張光武,國家二級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花鼓戲聲腔八筒牌子的第四代傳人。
於1986年考入益陽縣花鼓戲劇團,同年由劇團選送至「益陽地區戲曲指導培訓站」學習,師從孫陽生老師,主攻老生,兼攻小生(如《王金龍探監》)。
從藝三十多年來,張光武老師飾演了許多傳統戲曲中的經典角色,《琵琶上路》中的「張廣才」、《清風亭》中的「張元秀」、《蘆林會》中的「姜鵬舉」等等。
因其唱腔字正腔圓,風味濃鬱,充滿激情的表演,廣受觀眾喜愛,曾榮獲湖南省十佳戲曲演員之一。
03
除了在重大節日有表演外,張光武跟隨劇團更多的是參演送戲下鄉等公益性演出活動,足跡遍布湖南省周邊等地。
鄉下條件簡陋,有時一張桌子便是演員的化妝室,不論三九嚴冬,他們始終奔走在傳播戲曲文化的這條路上,這也得到了觀眾們的熱情回饋,劇團每去一地,臺下總是座無虛席。
如今,劇團更開設了戲曲培訓班,培養新一代的曲藝新秀,光陰百代,歲月更迭,願「八筒牌子」這悠揚婉轉的曲調一直生生不息地流傳在湖湘大地上。
【本文為益陽故事原創稿件,著作權歸益陽故事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