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明明珠光佛,三月十九午時生......」
不知道你的童年有沒有聽過這樣一段《太陽經》。
以上這段《太陽經》源於魯迅先生的故鄉浙江紹興一帶的習俗——三月十九日祭拜太陽菩薩。
圖1-1. 浙江紹興
其實,三月十九日給太陽過生日的習俗在東南沿海地區普遍存在。但是在太陽的生日上,南北的差異卻特別大。北方的很多地方以二月初一為太陽生日,南方(包括臺灣)卻多以三月十九為太陽生日。
每當三月十九日這一天,南方地區的家家戶戶便會在家門口插上蠟燭,婦女三五成群,念佛宿山。
據說,此風以紹興一帶最為盛行。
在湖州地區,也流傳著這樣一首《太陽經》:
「太陽明明珠光佛, 四大神州照乾坤。太陽一出滿天紅, 曉夜行來不住停。行得快來催人老, 行 得遲來不留存。家家門前都行過, 碰著後生叫小名。惱了二神歸山去, 餓死黎民苦眾生。天上嘸我嘸曉夜, 地 下非我沒收成。世間嘸我來行動, 晝夜不分苦萬分。太陽三月十九生, 家家念佛點紅燈。位上神明有人敬, 嘸人敬我太陽星。有人傳我太陽經, 合家老小免災星。嘸人念我太陽經, 眼前就是地獄門。太陽明明珠光佛, 傳與善男信女人。每日清晨誦七遍, 永世不走地獄門。臨終之時生淨土, 九泉七祖盡超生。務望虔心行到老, 後世福祿壽康寧。」
圖1-2. 浙江紹興——古鎮的雨簷
這只是一個版本的《太陽經》,事實上《太陽經》在各地的版本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這裡面都凸顯出濃厚的民間宗教色彩以及對此事的莊重嚴肅態度。
那麼,為什麼在浙江這一帶會擁有與其他地方大不相似的祭祀太陽習俗?
這其中有兩個看法。
圖1-3. 日出
鄭成功來源說
臺灣的有些學者認為,三月十九日作為太陽生日的習俗來源於國姓——鄭成功。
鄭成功在佔領臺灣後,曾經下令每逢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自縊的日子臺灣民眾都要面朝南京進行祭祀活動。
在鄭成功統治臺灣期間,這項習俗就被傳承了下來。
圖2-1. 臺灣日月潭
直到後來鄭克塽投降清廷,當地人為了不引起清朝官吏的注意,以至於引火燒身,便假借祭祀太陽之名將這項傳統遺留了下來。
此種說法當然是有所偏頗的,因為它只看到了臺灣有這項習俗,卻沒有看到鄭成功統治區域之外的大陸吳越地區也有這項習俗。
這是此種說法的一大缺點,但是也為這項傳統的來源找了一個出處。
圖2-2. 臺灣廟宇
魯王政權說
南明十六年(以1644年-1660年計算)期間,曾經湧現過數個藩王政權。
魯王朱以海便在浙江鄞縣人錢肅樂及張煌言的擁立下在浙江一帶建立政權。
和臺灣學者認為鄭成功是太陽生日的創造者一樣,當地也有說法認為,魯王政權是太陽生日的創造者。
圖3-1. 杭州美景
這裡有必要提及魯王政權的建立過程。當初崇禎帝自縊的消息傳到浙江鄞縣,錢肅樂便在當地招兵買馬。與此同時,被後人與嶽飛、于謙和張煌言並稱為「西湖三傑」的張煌言聞訊便火速前往投奔。
此後,待聚眾甚多後,眾人才將魯王請至浙江監國。
(鄞縣一般指浙江寧波鄞州區)
圖3-2. 浙江寧波天一閣
民眾自發說
關於太陽生辰的來源,還有一種受眾較多的說法,即民眾自發說。
根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後,當時的浙江等地士子悲痛不已,明末清初的時代更是被人視為「天崩地解」的時代。
在這種情緒主導下,吳越一帶居民便自發開始於三月十九日祭拜先帝。
結合吳越一帶自古以來便有為時代為人自發立祠建寺的傳統,這種說法也極有可能。
圖4-1. 吳越古道上的山澗
持有這種說法的人還認為,因為南明政權的腐敗與混亂,民眾們不再將三月十九日僅僅看作先帝駕崩的日子來看待,而是將之視為國難日,乃至於國滅日來看待。
在這種歷史演變中,祭祀太陽生日中的個人因素不斷減少,最後其中的朝代更迭印記消逝,留在民間的便只剩下了帶著極強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動。
這種說法也言之有理,個人而言,我心中最為贊同。
但是聯想到馬克思主義關於偉人的看法——偉人能加速歷史進程,我認為在民俗形成初期可能有部分有名望的人士首創此類祭祀活動,這類祭祀活動被民間廣泛接受後,才開始自發地進行傳承。
圖4-2. 吳越古道——山澗洶湧而下
總結
總之,以上三種觀點中,我個人認為都有所偏頗。
將三種觀點雜糅一下,我個人認為最符合當時現狀的情況應該是,民間的群情洶湧與廟堂的正名立言思想相輔相成,在互相成全的情況下才產生了這項獨特的民俗。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明朝統治下的其他疆域沒有形成這樣習俗了,必定是當地風土人情與士大夫階層的思想相結合才能產生這種特殊的結果。
當然,因為主流的觀點都將此項民俗的來源指向明末清初,所以我個人也持相同的觀點。
當然,臺灣學者翁同文的觀點認為此項民俗來源於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其形成時間應該在雍正六年以後。
圖5-1. 故紙堆
參考文獻
[1] 趙世瑜, 杜正貞. 太陽生日:東南沿海地區對崇禎之死的歷史記憶[J].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