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未來教育?怎麼走向未來教育?這涉及很多問題,具有很大的思考空間。當下,在理論與實踐上對未來教育已經有所探討,有觀點認為,未來教育是發生於當下,作用於未來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是用先進教育技術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未來人才」。
但這些討論需要在內涵及其價值上進一步釐清,對於如何走向未來教育,走向未來教育需要做好怎樣的準備等,還需要有更清楚地認識。
我從學生視角來談談對未來教育的認知
第一,描畫未來,反觀現在
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是何種狀態?未來的校長、教師尤其是學生是什麼模樣,都需要我們去描畫。我們在描畫的過程中,就能反觀現在的教育觀念、模式、手段是否適應未來的教育。我們現在有一種認知傾向,認為未來教育僅僅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主要驅動力的教育。我認為,雖然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主導著未來教育在技術層面的發展路徑,但正如前面的專家所言,教育「發展人、成全人」的核心價值和基本方向不應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要思考當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是否適應人的發展和成全,是否適應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是否有助於人的價值實現。
第二,胸懷未來,珍惜現在
做教育,心中要有未來,更要珍惜現在。因為未來是今天的未來,而今天也是昨天的未來。我經常跟老師們交流這樣一個觀點,你給學生上的每一節課都是學生生命中不可重複的40分鐘,這40分鐘就應該是老師傾情投入的40分鐘,老師應該敞開生命情懷,去擁抱學生的生命。面對來勢洶洶的未來教育,教育者一定要有定力。拋開技術層面的東西,我們更要珍惜學生在學校生活的每一天。現在,整個社會都處於浮躁的氣氛中,大家都太著急了,急匆匆地追趕定位不太合理的目標。作為教育者,我們無法解決社會大環境中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身,尤其是需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模式,重視每一堂課的價值實現,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發展,而不僅僅是盯著考試分數。
第三,著眼未來,立足現在
教育要面向未來。那我們現在能做什麼?從課程教學和教師層面來說,應當做到增強適應性、提高創新性、體現人文性。教師應該增強教育教學的適應性,適應未來對孩子的要求。我們所教的學生可能未來也會從事教育行業,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他們如果思維跟不上時代,很可能會和現在的教育者一樣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為了讓將來的教師少犯錯,我們今天的教師就應該覺醒。
遺憾的是,不少課程教學論專家有一個通病,就是由概念到概念,一旦進入到實質性的操作層面就可能搞不清楚了,沒有真正地去「落實」。很多學者、專家一觸及實踐的「深水區」,就立馬打住,忽略了到底應該為教育實踐提供什麼這一關鍵性問題。立足現在,還要增強教育教學的人文性。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樹人」。教育是需要有初心的,無論是辦學者還是辦學的執行者,都要立足於立德樹人。不論將來如何變化,培養人的問題永遠是教育關注的焦點。教育,需要精準聚焦,把人教得越來越像「人」,去除其「獸性」,讓他們更文明、更有文化。
儘管,未來教育還有很多待獲取的未知,還有很多需破解的難題,但作為教育者,只要我們有開放的胸襟、堅定的信念去擁抱未來,美好的希望就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