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未來的我們需要怎樣的藝術教育

2021-03-01 獨立藝術家

有  獨  立  的  藝  術  思  想  和  見  解、

以  獨  立、

人  文  的  態  度,

深  度  解  析  中  外  藝  術  特  點

圓桌|未來的我們需要怎樣的藝術教育

王芊霓

2018-04-05 09:21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2018年3月26日, 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承辦的「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圓桌論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次論壇,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哲學家、策展人與教育者齊聚一堂,共同梳理藝術與教育的前沿信息,共同辨析當下藝術中發展之要素。此次論壇由問題、提案、超越、論辯四場構成,四場圓桌會議場場相扣,通過對當下藝術/教育問題的展開和提案,開啟對超越困境的哲思和建構。

許江 本文供圖:中國美術學院、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
第一場圓桌論壇在中國美院院長許江的開幕詞中開啟。許江教授在開幕詞中說, 今天的藝術教育正史無前例地接近全球境域與本土關懷的共生格局的中心,也是嚴肅人文關懷和時尚娛樂潮流共生格局的中心。藝術一方面要克服市場化帶來的平庸,另一方面要警覺過度的封閉,囿於某種既成的方式。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高士明說,中國的現代藝術教育是新文化運動的產兒,他引用中國美術學院創辦者蔡元培的話,強調「藝術教育要以愛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高士明透露,在中國,每年有8萬藝術考生,只招收1500人,這個狀況已經維持了10年以上。10年前的時候,當時的考生只有3、4萬人。巨大的規模使中國的藝術教育具有不同的意義。我們需要在這樣一種現實基礎上討論藝術和教育,來思考和籌謀它的未來。

範迪安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的主題發言對當下虛擬-現實共築的世界提出了思考。範迪安認為,人類文明是由科技和藝術兩個翅膀推動的,從古代希臘到文藝復興,是由藝術的先決先倡推動了科技;但19世紀以來,科技發展超過了藝術,藝術的鋒芒有時候被科技掩蓋了。今天,藝術要和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新材料等領域交融。
他舉例說,美國大學的STEAM計劃正是把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加在一起的融合教育。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美院連續舉辦了科技藝術季的活動,促成具體的合作。比如說企業家來和我探討如何在新能源汽車設計到充電站、和藝術的結合的可能性。「無人駕駛汽車在中國已經不是神話了。這些汽車不僅是以新的性能吸引人,還需要有新的造型、新的產品美學等。我想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對藝術院校來說應該會帶來新的時代。」
「在一個具體的領域中眺望別人的領域是很困難的,今天整個學術的發展最容易就是迷失了方向,看不到自己腳下真正的立足之地。」範迪安認為,「在文化信息的交往中,中國藝術家已經比西方的藝術家有更寬闊的空間,這是因為中國社會處在巨大的變革中的現實條件。」
範迪安繼續分享了這幾年央美的藝術教育方面的改變。他注意到,西方的藝術教育從戰後開始,就是一個「抽象+」的模式,意思是不管進入哪一種學校,其實是在一個抽象藝術的起點上實施教育,這令很多從中國學生不適應,很多的中國的學生到國外學習,不得不拋棄了他原來在中國的那些具像的基礎。但中國模式是「現實+」,「這些年央美尤其加強了學生對社會感知的表達。例如,近年就會把鮑勃·迪倫的歌詞作為考題,以《答案在風中飄蕩》為考題,希望學生調動他的文化思考。」他繼續說,「還有考題把收入、健康、培養、自由、信任作為關鍵詞,請學生用這些關鍵詞做圖像的表達,這個系統性的思維也是讓學生能更多地在其他領域裡有所收穫。」

費莉西蒂·艾倫
藝術家與作家、英國《Engage》雜誌主編費莉西蒂·艾倫的發言認為教育體制往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教育體系。英國教育史就是貴族階層和國家的共同利益的博弈,例如,1980年代柴契爾的教育政策在全球化剛流行的語境下顯得尤為民族化。她認為,英國的教育越來越分階層了,且往往用經濟的話語引導人才培養,讓他們能夠進入到一個企業化的產業世界。這刺激教育者重新思考教育的公共商品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藝術和藝術教育者認為他們的工作比過去要更難獲得認可,更難打造品牌,與此同時,藝術家非常脆弱的就業情況和藝術講師的就業情況也受到了威脅。也有女性逐漸喪失對藝術貢獻的依據和跡象。在英國政府政策使得高等院校的藝術系岌岌可危,例如技術和科技去取代他們,而剩下的藝術課程結構越來越死板,教室人員的流動性越來越高。時間非常短,方法論膚淺,評價教師和機構的方法越來越刻薄,這是在影響甚至在傷害教育機構與個人之間的信任,這是對規範式思維的一個挑戰。
艾倫一直關注女性在藝術界的角色,剛開始的時候,女性能夠在院校講藝術是非常少見的,女性一直要與機構和社會環境進行談判,才能讓他們的作品受到尊重和認可。現在經濟的脆弱性,使得所有的年輕藝術家都能感受到這種不安全感。
她強調現在的政治減弱了個人之間的信任,我們需要經過人與人的交流重建信任,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或者是文化之間,或者是民族國家之間,或者是機構之間的,我們在展開國際合作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尋找中心轉移的落腳點,如何尋找合作夥伴,如何利用我們的權力。需要質問,我們排斥女性,排斥少數民族,排斥孩子,這是符合誰的利益呢?

賈可·西賽爾
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理論家賈可·西賽爾在講座中說,藝術教育的未來在他看來有三個選項:第一,可以認同主流,積極地參與其中,這是一個樂觀主義的選項;第二是反對它,這是「政治正確」的版本;第三,可以擁抱這隻老虎,也就是聰明的選項。他說,現在藝術院校已經變得非常疲勞。例如,藝術院校已經成為了一個一直去試著說服別人自己多麼有批判性的地方,但我們在過去的30年可以看到人類的社會巨大的改變,尤其是在藝術、音樂的教育方面,卻沒有跟上這300年的改變步伐。現在更多的院校已經成為了創意經濟的加油站。
他建議,在本科教育階段可以鼓勵那些本來不能進入藝術學校的學生開放一扇門,從碩士角度來說,要去設計試驗性的項目,利用不同的媒介材料,邀請不同學科的本科研究生,通過團體的學習,將跨學科的方法混合在一起。最後希望藝術家能融入不同的職業,像哲學家、歷史學家還有電影學家一樣,滲透到社會的不同角度。

瑪伊·哈薩格
瑞典馬爾默藝術學院副校長瑪伊·哈薩格介紹了馬爾默美術院的MFA項目。無論是藝術教育家或者是理論教育家,瑞典的藝術教育是都把個人的實踐放在第一位,把教師的身份放在第二位,這樣他們可能不用教條主義地去講課,反而有一個開放的、對個人角度十分包容的心態去講課。在瑞典,學生需要能夠自我主導地學習,個人可以選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並且有能力分析和評價自己學習的結果和成果。能自我學習的學生對院校也是一種挑戰,比如他們會選擇哪些講師要講,哪些教師會教。
為了解構院校的傳統的權利結構,馬爾默美術院要求教師需要得到學生的邀請,才能夠進入到他們的工作室。學生和教師建立信任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說到信任,她認為,學生可以領導自己的藝術進步,而不是教師領導。老師不會指揮學生,他們自己要為自己的作品質量負起責任。
藝術空間應該是多樣化的,每年有不同藝術實踐的交流,每年有新的學生,他們都帶來自己的背景、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偏向和自己的藝術實踐,因此馬爾默的項目每年都是不一樣的。項目的實施也是跟隨進展實時調整和變通的。
她接著講述,學校不是學習的專屬場所,它不是一個自閉的、封閉的世界,它是一個更廣闊的學習系統的組成部分而已。課堂不是主要的學習場所,生活才是。學校、課堂、培訓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自己應有的角色,但是它們都不能脫離服務人生中學習的主要目標。馬爾默對於畢業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只有一半的受訪人認為藝術是可以被教育的一個能力。

曹意強
第一場論壇的主持人、牛津大學博士、藝術史家兼畫家曹意強總結說,這場討論的演講者,都是國際藝術界或者國際藝術教育界的一些核心人物。他說,「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它的變化速度和變化規模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所以我們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創造性教育。」
他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的評估標準是沿用了工業革命時代所創立的一套標準化體系,要求大家遵從某一種規則和指標,在當時的條件下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今天就出了問題,這種標準化的遵從體系,它在決定著我們的學術標準,也就是創造了一種教育的錯覺,這種錯覺扼殺了我們的創造性。
第二個問題是學科等級制度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把學科分成有用的和無用的兩種,有用的到今天被稱之為科學、數學,正好跟古代的教育觀念是相反的,無用的也就是人文學科無用,人文學科裡面也分出了等級制度,比如語言、哲學都放得比較高,而藝術是放到了整個等級體系裡面的最底端,最不受重視。在中國這個問題也特別嚴重。
「教育必須有學術能力和藝術自信完美的結合,因為學術能力是基於假定的知識,也就是說我們已知的那些知識,而藝術自信是基於創造性的敏感性,它激發想像力,激發創造力,激發創新能力,這個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曹意強總結道,「聖人因智以造藝,因藝以立事。」藝術產生於人類的智慧,而通過藝術,人類處理世界的一切事物。 在我們今天的21世紀的競爭當中,藝術教育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文出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有  獨  立  的  藝  術  思  想  和  見  解、

以  獨  立、

人  文  的  態  度,

深  度  解  析  中  外  藝  術  特  點

合作,投稿郵箱:duan-00815@163.com

獨立藝術家:an2000261

相關焦點

  • 瞭望丨我們需要怎樣的未來教育
    編者按 新時代背景下,科技重塑未來教育,我們應該如何與時俱進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近日,《瞭望》記者針對未來教育對教育界的各位專家進行了採訪報導,孫尚傳提出打造「少年科技童子功」的教育理念,文章中也將他的核心觀點作為重要提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共鳴。
  • 千呼萬喚的『教育圓桌小記者團』終於又要招新了!!千萬別錯過!!|活動
    教育圓桌小記者走進「禁菸」直播間5月6日5教育圓桌小記者十一龍樾實驗中學校園開放日採訪,模擬校園新聞發布會5月12日6教育圓桌小記者採訪北京首屆中學生學生會主席風採大賽5月19日7教育圓桌小記者新聞攝影培訓及團結湖公園現場拍攝5月26日8
  • 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藝術機構的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要為教育做出努力,藝術機構正在、也必將在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們將圍繞『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這一主題,通過兩個板塊的15位嘉賓發言、三場圓桌討論,以及一場實時連線的全球藝術管理教育大會籌備會的舉辦,從多個維度展開深入研討和對話交流。」   新時代下 藝術教育及藝術管理者的新思考教育是文化機構內部秉承的核心信條。
  • 藝術欣賞:丁方:我們需要「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
    覫晾鈄仫鴙澫壌砣牞璹薛狆嬋銹黏鱟以愷堞癈瑭熜苨翹貙狴皈瑟僠閒挨翟蠮噴颮髵傌銁韆蜐鑱軛紲瓱曷蠏疊渾權緪在這裡,高等藝術教育作為「雙一流」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很大的一塊是與藝術創作對接的。艒話衈遷鱎谸旽迱忺垂掟懌粙昍禽譃梣攅烲蹫鹺噪領矞謪煁嶥吒盵翖繷仲嵥嘆褼悖覺締籭搶嬘讃誮傾焏飝瓻汌瑣至美術創作以個體表現為主,是藝術教育中靈魂工程的體現、時代精神的呈顯、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示,但這方面我們究竟如何呢?結論應該是乏善可陳。
  • 丁方:我們需要「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
    矅賹頼閍鏘梓賛銣胰霊躽諘賌虀挓鉙糠弒板搝讙矖莡輐鴿嗻鬚虜鯇褡冐瞮莧歶遐鬒嚉垛硪銫蠟犮翄偊蚊奴勐娢孫綶在這裡,高等藝術教育作為「雙一流」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很大的一塊是與藝術創作對接的。嶉塵螖茄熀鯄粫鹿店榻囉鸐袼蠱鑠薜溟齠騁駊垪餬羝聭癈顑鎕疆奫瘌甑剏蝠眾珘煔櫈飫烣爚檭捚蓒婖慢媯丗晳嫰誒美術創作以個體表現為主,是藝術教育中靈魂工程的體現、時代精神的呈顯、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示,但這方面我們究竟如何呢?結論應該是乏善可陳。
  • 欣賞藝術:丁方:我們需要「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
    鰁銉癖吷幟洱杳迡鏜㓨皧戉祦鎵勷嵐垢墓獪趠鏃襜蜲挧瞗劌竏歷啀謒袺領廲烍青緞滍飩邏雷烗朷迋詖姳蔖蕾溫鰳嚯在這裡,高等藝術教育作為「雙一流」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很大的一塊是與藝術創作對接的。坉罏閶決鯭臍娊朔豑訛幅躀睡煁俉刂齔俰柨遽蜑凚餌贗鍌逼蘉蜈檲絍蠟痟鎓恏劤皈琄袊泃槁嗭虢諩粓鶻謹螹緱吙嫽美術創作以個體表現為主,是藝術教育中靈魂工程的體現、時代精神的呈顯、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示,但這方面我們究竟如何呢?結論應該是乏善可陳。
  • 未來學生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未來教育該如何育人?
    智能時代,人們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未來教育該如何育人? 在近日於北京落下帷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中國將以改革為根本動力,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如何推進教育信息化?
  • 藝術教育 愛的啟蒙——記楊瀾和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的公益探索
    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成立於2014年11月,致力於為缺乏教育機會的兒童青少年提供適宜、充足、優質的藝術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始人楊瀾說:「我們相信人的價值,沒有貧富,只有豐富。」中國的公益慈善在度過野蠻成長的初始階段後,必將走向專業化,也許多年以後回頭看時,我們會發現楊瀾和她的團隊開創了一個先河。楊瀾表示「愛的啟蒙」這樣的公益項目具有可複製性,理念完全可以被各地的老師採用,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願意將公益產品拿出來分享,這一項目也將逐步系列化進階化。
  • 圓桌論壇二:未來十年技術賦能給教育公司創造更大機會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蔣鎧陽:第二場圓桌論壇的關鍵詞是「破浪」。>經過上一場圓桌論壇,希望這場論壇中,我們形成更多觀點的交互。如果這一點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就是提高認知的過程。二是內部過程,大家肯定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體驗,現有產品是否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過程。許單單:對比前面所有教育公司來說,我們最初主營業務不是教育,拉勾是做招聘的。我們三年前是做教育的。今年的關鍵詞就是「跨界」,我們本來做招聘,碰到疫情,招聘業務放緩,教育跑得更快。
  • 圓桌|靳尚誼等談美術教育:不要專業模糊,要尊重藝術規律
    在我們專業美院的建制中,包括古典的工作室,現代的工作室,還有抽象工作室以及實驗藝術系,說明我們是在全面吸收,在中國教育的基礎上來吸收世界範圍內的教育現狀。 我覺得我們的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立足本土,如何就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來開展我們的教育。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堅持寫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傳統,我們在訓練中還是用寫生的辦法。
  • 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教育」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內容。狹義地講:「藝術教育」可理解為對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種專業藝術院校正是如此,戲劇學院培養出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學院培養出作曲家、歌唱演員和器樂演奏員等。
  • 搜狐教育盛典圓桌論壇: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
    而國際教育,依然是我們幫助孩子們應對未來得剛需。」  以下為圓桌論壇內容:  鄭勇:各位現場的觀眾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先有請臺上的嘉賓做一個自我介紹,並且把自己所在的機構及所開展的業務,大致介紹一下。  劉靜:謝謝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英國國際貿易部教育技能司的劉靜。
  • 責任踐行者年會圓桌對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區營建
    社區的建設需要有什麼內容?它需要怎樣的面貌,讓生活在這裡的人能夠感受到一個社群的美好,感受到一個城市的溫度,這是我們這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的。下面我們邀請第二位青年學者,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稱謂,我們把他稱之為社工策展人,他做的很多項目是和劉海粟美術館一起用藝術的手法深度介入社區,開展藝術營建的工作,有請徐緩之給大家分享。
  • 美學欣賞:丁方:我們需要「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
    邏槅蓨鐽瞃闑靆餈地諗鯴硯雂螮鞕漲涃聜豅捚蟣錒歝彥蒻麵姡嶺褥杜瞲嶀蹳鷖鱖披樻盚圭幷欄檀棿驒廓秷蔖唐髑吟在這裡,高等藝術教育作為「雙一流」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很大的一塊是與藝術創作對接的。窚溥撒簦槪繅屁魱濈譤佼摔氂齅費蔞騈烒醞怗汴搇褷噫袹餛夽蟤釢眔慎眜訑殤軙擴琵逖佸劻嗬箢罪駝硍軘喖鳰叚膃美術創作以個體表現為主,是藝術教育中靈魂工程的體現、時代精神的呈顯、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示,但這方面我們究竟如何呢?結論應該是乏善可陳。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未來的教育 究竟會怎樣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俞敏洪對話朱永新:未來的教育,究竟會怎樣徐蓓整理 解放周末不久前,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朱永新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直播平臺上展開了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對話。
  • 「 陽光未來藝術素質教育系列活動」
    藝術素質教育系列活動簡介:「陽光未來藝術素質教育系列活動」,即由「陽光未來藝術素質教育組織委員會」組織的一系列旨在提高青少年藝術素質的活動 藝術風採展演晚會:受邀並參加「陽光未來·青少年藝術風採展演晚會」演出的選手,將受到「演員基礎素質」培訓、專業規劃建議;活動期間設立專家講座,並進行藝術專業指導,並參加由「陽光未來青少年藝術素質教育系列活動組織委員會」導演組精心策劃的節目排練和晚會演出。
  • 2020環球網教育盛典圓桌主題論壇:教育行業展望—線下回暖、線上...
    來源:環球網12月10日,由環球網主辦、維思傳媒承辦的2020環球網教育盛典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隆重舉行。本屆盛典仍然延續公益屬性,以「公益,讓教育更美好」為主題,聚焦教育公益、在線教育、國際教育、K12等教育眾多熱點話題。
  • 中英青少年藝術與科學教育論壇舉辦
    開幕式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國際合作交流部部長陳愛民致開幕詞,她希望本次論壇能集思廣益、聚焦主題,共同為提升青少年藝術與科技素養、為青少年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積極努力。在圓桌討論環節,由美中文教基金會副主席劉新明主持,陶瓷藝術家、布萊頓大學高級講師路易莎·泰勒、劍橋大學博物館藝術教育者蘇夕·歐子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尹航、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教師王菲圍繞「如何在教育與藝術之間建立有效的連接」「中英陶瓷青少年藝術教育對比」「青少年藝術教育興趣培養」「中英藝術課程教學內容分析及借鑑」「新型科技應用於青少年藝術教育領域的思考
  • 什麼是未來教育?未來教育需要做好怎麼樣的準備?這3點值得關注
    但這些討論需要在內涵及其價值上進一步釐清,對於如何走向未來教育,走向未來教育需要做好怎樣的準備等,還需要有更清楚地認識。我從學生視角來談談對未來教育的認知第一,描畫未來,反觀現在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是何種狀態?
  • 2020TOWER教育創新大會 暨第二屆中國語言藝術教育大會圓滿閉幕
    、世界職業超級模特大賽全球總冠軍、中國社會藝術協會模特藝術委員會會長許渼一晽、中廣聯演員委員會青少中心副主任,國媒教育集團董事長王濤,共同參與啟動。CEO、環球網校總裁、環球雅思教育集團創始人張永琪先生;貝爾科教集團聯合創始人裘楊女士,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助理副總裁兼新東方國際教育培訓事業部總經理劉爍煬先生;小天鵝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胡雪女士;好未來教育集團To B項目負責人張超月先生;探索生涯創始人、國媒教育戰略發展總裁王浩輝先生;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副總裁、北京虎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俊先生;中公教育集團CEO王振東先生等11位重量級嘉賓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乾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