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百家姓辭典》記載:中國人的姓氏多達6363個,其中:單姓3730個、複姓2498個,三個字的有127個,四個字的有6個,五個字的有2個。若按每姓一堂計算,全國至少也有六千多個堂號,這對研究中國文化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1、堂號反映了強烈的血親觀念。
中國宗法制社會,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理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這一社會心理在堂號中也有所反映。前面所說的河南省密縣五裡河李氏就是由於家庭分支,形成了同姓不同堂號;而在我國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襲、汪六個姓氏,共用一個堂號——「六桂堂」。「六桂堂」大約出現於北宋初年,它是我國一個十分著名的堂號,據歷史文獻記載,南方的這六個家庭,雖然其姓氏不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而追本溯源,統統都是翁家的後裔。
2、堂號反映了強烈的區域觀念。
區域觀念的突出表現就是以地名堂。如:海氏,系承海春,望出薛郡。春秋時代始見於衛國的海氏,當秦漢統一天下之後,族人卻集中於薛郡,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西南部及江蘇省北部地區,後以薛郡為繁衍為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區播遷。
因此,兩千多年以來,海姓人士,都不會忘記他們世代相傳的堂名是「薛郡堂」,在共同的堂名之下,敦宗睦族,守望相助。再如:諸葛氏,系承葛伯,望出琅琊。這個古老家族的發祥地諸城,位於現在山東省境內濰河上遊的東岸,屬秦、漢之際琅琊郡的範圍內。因此,後世遍布全國各地的諸葛氏,絕大多數都世代沿用著「琅琊」的堂名。大家所熟悉的諸葛亮,也每每自稱:「琅琊諸葛孔明」。
另外還有嶽氏的「山陽堂」、墨氏的「梁國堂」、徐氏的「豫章堂」、鮮于氏的「漁陽堂」、仲孫氏的「高陽堂」、歐陽氏的「渤海堂」、上官氏的「天水堂」、荊氏的「廣陵堂」、蒯氏的「襄陽堂」、融氏的「南康堂」、易氏的「濟陽堂」、古氏的「新安堂」、柴氏的「平陽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愛氏的「西河堂」、茹氏的「河內堂」等,都是以地名堂。
3、堂號反映了強烈的宗族榮譽感。
中國歷代有識之士,為本氏族繁榮昌盛,世代廉潔奉公,不計名利,樂善好施,給後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如:楊氏「四知堂」,聞名天下,東漢楊震,為東萊太守,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求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無知、神知、我知、子知,何為無知!」密愧而出。楊氏後代子孫,以「四知堂」來懷念拒絕腐蝕、不受賄賂的先祖楊震。如:馮氏「大樹堂」,東漢名將馮異,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定天下,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處樹下,軍中號為「大樹將軍」。再如:範氏「麥舟堂」,宋朝範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船至丹陽,遇石延年(曼卿),曼卿語及無資改葬親人,純仁即以麥船賻之,至家,向父述遇曼卿窮況事,父曰:「何不以麥舟與之?」純仁曰:「已付之矣」。後常以麥舟作助營喪事之典。
還有胡氏的「安定堂」、許氏的「居廉堂」、徐氏的「八龍堂」、錢氏的「樹錦堂」、魏氏的「十思堂」、陳氏的「歸來堂」等,都是族人以祖先的嘉言懿行來定堂名,要求後世子孫永遠繼承發揚先祖的美德。
4、堂號反映了強烈的道德觀。
在宗法社會,以宣揚安分守己,服從封建禮教為中心的倫理道德和人品道德。諸如:張氏的「百忍堂」、任氏的「五知堂」、秦氏的「謙德堂」、劉氏的「重德堂」、「五福堂」、楚氏的「秉德堂」、邵氏的「安樂堂」、樂氏的「厚德堂」、周氏的「忠信堂」、于氏的「福聚堂」、蔡氏的「克慎堂」等,都能體現宗法社會的道德觀念。如:張氏的「百忍堂」,唐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家,問,何以能此?公藝請紙筆,但於紙上書百餘「忍」字。再如:任氏的「五知堂」,宋朝任布以「五知」為堂,即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堂號反映了對祖先的崇拜。
對祖先的頂禮膜拜,是中國宗法社會表現出來的又一顯著的社會心態,意在「光宗耀祖」、「揚名顯親」。在堂號中,多是以官職為堂或別墅為堂來體現。如:屈氏的「三閭堂」,戰國楚人屈原曾任三閭太夫;馬氏的「伏波堂」,後漢光武時,馬援為伏波將軍;郭氏的「汾陽堂」,唐朝上元中,郭子儀進封為汾陽王;白氏的「香山堂」,唐朝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香山,號為香山居士;裴氏的「綠野堂」,唐朝宰相裴度,以宦官擅權,時事已不可為,乃自請罷相,以洛陽午橋創別墅,花木萬株,中起涼臺暑館,名曰:「綠野堂」。
總之,堂號是中國宗法社會特有的產物,它的產生、發展,多與修譜、建祠堂同時進行,它在我國歷史很久,流傳甚廣,是我國歷史典籍和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