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無錫九裡河。錫水 攝
走在洋溪河畔,有的時候,吳石松會猛地想起13年前的一幕:河裡浮起一條「黑龍」!
那一年,吳石松在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做鎮長。一個夏日的上午,10點多鐘,吳石松突然接到通知,市領導下午要到胡埭鎮查看河道。
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遠望洋溪河,吳石松發現,河面上浮現出一條長兩三公裡的黑色帶狀物。
「這是怎麼回事?我當時太緊張了,整個人都懵掉了。」吳石松向記者回憶說。那個夏天,突然緊張起來的還有大批無錫市民。
早上起床,市民們擰開水龍頭,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異味。一時間,超市的瓶裝水被搶購一空,整個城市陷入了不安。
消息很快出來了:太湖藍藻暴發,沿湖數十萬市民飲水告急!藍藻暴發的原因是,汙水流入太湖,湖水富營養化,導致藍藻瘋長。
經過一周的緊急處理,清水重新流入市民家中。緊張的氣氛消散了,但呼聲高漲:別再惹怒太湖了!
焦躁不安沒有折磨吳石松太久。河水流動起來後,當天上午,「黑龍」消失了。吳石松判斷,「黑龍」與沿河化工廠排出的汙染物有關。
「黑龍」風波讓吳石松鐵定了治水的決心。可是,水汙染是幾十年欠下的舊帳,吳石松能治好嗎?他又該怎麼治?
在思考的不止吳石松。太湖藍藻事件後,治水成了無錫上上下下都在討論的話題。一項新制度在討論中醞釀成形。
當年9月,《無錫市河(湖、庫、蕩、氿)斷面水質控制目標及考核辦法(試行)》出臺,明確將79個河流斷面水質的監測結果納入市縣區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這些主要負責人有了一個新的頭銜──河長。
就這樣,2008年,吳石松成了無錫首批鎮級河長。2014年,吳石松就任胡埭鎮黨委書記,繼續擔任河長。12年時間,在各級河長的共同努力下,鎮上「化工圍河」的場景已不復見。
「水汙染問題在河裡,根子在岸上。」吳石松說,胡埭鎮曾是「小化工之鄉」,化工企業最多時達到近百家,今年,最後一家即將關停搬遷。
「化工廠關了,鎮裡經濟發展受影響吧?」記者問。
「相反,我們發展得更好了。」吳石松一仰頭,一臉自豪。
關上一扇窗,胡埭鎮又打開了一扇門。胡埭鎮是中國航發控制系統研究所所在地,於是,當地就以此為切入口,謀劃產業轉型。「我們的航空航天產業已初具規模。國產大飛機C919身上,就有產自胡埭鎮的發動機葉片。」吳石松說。
擺脫了化工汙染,洋溪河是怎樣一番景象?記者來到了洋溪河支流——小胡山浜。迎面是一條木質長廊,蜿蜒向前,串起一片片綠色;河水透亮,幾隻小蝦撥弄開水草,鑽進了石頭縫兒;在荷葉掩映下,一群黑色小魚悠閒地遊向遠處……
記者採訪過程中,無錫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像回到了小時候。」河長治水,讓無錫留住了青山綠水,讓無錫人記住了鄉愁。
數據印證了當地人的感受。2012年,無錫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13年,無錫全市13條主要出入湖河流監測斷面已無劣五類。
有了成功的探索後,河長制開始走向全國。
2016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2018年6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全面建立起河長制,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達到30多萬名,29個省份還把河長體系延伸到了村一級,設立村級河長76萬名,加在一起就是「百萬河長」。
當河長是責任,更是壓力。《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全文3000多字,「考核」和「問責」提了10多次。
吳石松就感受到了這份壓力。今年3月,一份來自無錫市河長辦的通報,放到了吳石松的案頭。一翻通報,吳石松皺起了眉頭。
通報點到了胡埭鎮,指出陸區港水面有白泡冒出。其實,這個問題吳石松早就知道,而且已困擾他大半年。
國內很多城市的排水管網是「雨汙分流」的,無錫就是如此。雨水可以直排入河,汙水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排放。陸區港冒白泡的地方是雨水管入河處,按理說不應該有汙染。「起初我們以為是企業偷排,檢查了很多企業的管道,愣是沒發現問題。」吳石松說。
沒別的辦法了,吳石松決定,趁著枯水期水位低,對鎮上全部地下管網進行摸查。功夫不負有心人,問題終於找到了。原來,在一處汙水管和雨水管交疊處,汙水管破裂了,汙水流出,滲透進了雨水管。
作為一名幹了12年的「老河長」,吳石松有這樣的感悟:「起初,治水的確是靠一級抓一級的壓力傳導,到了後來,就逐漸成了各級幹部的自覺和習慣。」
在吳石松看來,推行河長制最重要的意義是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潺潺清水從門前流過,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吳石松說。
(記者 潘旭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7月07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