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印書 再現古抄本康平《傷寒論》原貌

2021-02-07 執業醫師李登嶺

問:A,我們大家哪位讀過宋本傷寒論(趙刻宋本傷寒論)?;B,她大致有多少條?C,哪位見到過古抄本康平《傷寒論》影件復件?

答:您知道的或許有偽說,不是老師教您的397、398條!包括我國有出版的,葉橘泉獻出底本,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古本康平傷寒論》,也是排印樣式改版的書籍。

我在翻閱宋本《傷寒論》的時候,發現她有好幾個版本,有中國中醫研究院本,中國醫科大學本,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圖書館本,還有臺灣的故宮本,日本的內閣本等。我能看到的幾個本子,都是科學發展帶來的福利。如果不是網際網路上可以買到這些本子的電子版,我列印出來自己看,那麼,這些古本、善本,只有象牙塔裡的教授,才可以看。後來我翻閱到了《古本康平傷寒論》,我發現《古本康平傷寒論》將傷寒論仲景學說的部分和我們後世校正的部分,分開地比較明晰。有一部分是原文部分,有一部分是後世的校正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後世添加的對張仲景學術學說的闡釋。後來,我又看到的一個比較遠的版本,是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館藏的一個《和家氏傷寒論》。現在有人考證說,古本康平傷寒論,條文分類頂格、降一格、降兩格排版,及加有旁註、嵌注,是後世高人所為。我個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說法,不可信。恰恰相反,我直覺認為《古本康平傷寒論》,類似於宋本的底本之一或草稿。這個版本,就更清晰地顯示了仲景學說和後世對仲景學說的一些解釋、闡釋、旁註、嵌注這些不同的部分。我對《古本康平傷寒論》和《和家氏傷寒論》進行了大致的梳理,對我個人認為是仲景原作的部分,(當然,也是參考了很多資料,也不是我自己就看出來)。經過整理,這個《古本康平傷寒論》和《和家氏傷寒論》中,仲景原著部分應該不足1萬字。實際上我們現在關於傷寒論解釋的著作有十數億、數十億字,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張仲景學說認識清楚,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就是張仲景學說原作(它是很質樸的)。後來為了建構他的體系,在隋唐金元時期,尤其是到了北宋的宋本《傷寒論》,這個時候它已經架構了新的體系。可以毫無疑問地講這個體系比張仲景的原作更系統,也更完備、更完美。但正是因為它的完美而使我們有可能對原作的認識出現偏差。我這個講座的副標題用仲景學說萬言書(確切的說是萬字書)是為了讓我們洞悉仲景原作,讓我們洞明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在哪裡!

前些天,前兩天,多有同道來訪。有智者,想得到一本類似於我手中這本古抄本康平《傷寒論》影件復件的書!這便是「眾籌印書 再現古抄本康平《傷寒論》原貌一事」之由來!

昨校版,今頒印,原樣展示,美邊,選紙,彩印!

連結:

https://h5.weishi.qq.com/weishi/feed/7cvL6hC2k1KMAWGdt/wsfeed?wxplay=1&id=7cvL6hC2k1KMAWGdt&spid=1572444072770784&qua=v1_iph_weishi_8.5.6_346_app_a&chid=100001024&pkg=3670&attach=cp_reserves3_1000230021

以上這個連結視頻中,我提到這本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書《和家氏傷寒論》。她更容易使您了解傷寒論的起源和本質,能使您把繁雜的傷寒書、浩如煙海傷寒書籍,讀薄存精,少而精、學到手、用得上!脫缺神秘、普惠大眾。

這是Australia·盧先生轉給上海•胡博士,由胡博士轉給我的電子版。

昨天晚上我又對一下版式。眾籌列印。

截止今天上午10點,價格翻倍!

德國國家圖書館收藏影印版《和家氏傷寒論》(古康平抄本)。規格:13*21cm,封面:200克銅版紙覆啞膜,內芯80克米白道林紙彩印,無線膠裝成冊(右膠裝)。

上冊:含封面共120P

下冊:含封面共146P

眾籌列印,每套2本。近一周成冊。有需要者私聊李登嶺13969533158

接龍:

例 姓名-乾/坤-電話

1. 羅卓-乾坤兩冊四套-略

2. 崔延旭-乾坤兩冊-略

3. 宋建國_乾坤兩冊-略

4. 李登嶺 --特此告知:本次接龍明日上午10時結束。結束後書價翻一倍。

5. 朱志華-乾坤兩冊-略

6. 河北葉先生乾坤兩冊,二套-略

7. 河北陳先生乾坤兩冊,四套-略

8. 傅先生乾坤兩冊,一套-略

9. 聊城張氏中醫乾坤兩冊,二套-略

10.莘縣高峰乾坤本兩冊,一套-略

11.聊城中醫醫院張耀文乾坤兩冊一套-略

12.聊城張玉波乾坤兩冊,一套。

作者簡介:

李登嶺,男,山東省莘縣人。歷任莘縣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李登嶺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大學學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分委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聊城市科協科技項目評審專家庫成員。縣九、十、十一屆政協委員,聊城法治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榮任仲景書院(國醫黃埔軍校)授課老師,應約講授六經病串講-《中醫臨床實戰的燈塔》。曾應邀在聊城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聊城大學開展學術講座。歷次擔任國家級、省級中醫藥繼教項目授課老師,及參與省級中醫藥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多次榮獲國家級中醫藥科技期刊優秀論文獎、優秀作者獎。發表科核、國家級期刊學術論文30餘篇,獲縣級科技進步獎一項,市級學術成果獎六項,國家發明專利一項【一種治療頑固性頭痛的藥物(專利號:03143715x)】。入編《中華名人大典》第五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30年,主治頭痛、心腦血管病、腫瘤等內科及外科、婦科疾病。

相關焦點

  • 張宗祥:傷寒論經緯書後
    編者按:張宗祥(1882-1965),浙江海寧人,清末舉人,近代著名書法家、學者、西泠印社社長
  • 錢超塵:王叔和未竄亂《傷寒論》
    吳儀洛言:「自叔和而後,《傷寒論》一書沉淪於羊腸鳥道中者幾千餘年,有明方有執出,著《傷寒論條辨》,澄幾研理,卓識超於前人。」錯簡派的觀點影響到日本。公元1856年(日本安政三年)丹波元堅弟子堀川濟以日本楓山秘府所藏趙開美《傷寒論》(坊刻本,非原刻)為底本翻刻之名曰《翻刻宋版傷寒論》,丹波元堅撰序,云:「頃日,從子兆燾于楓山秘府始覽清常原刊本,狂喜之至,恭請借貸,亟取校之。其文字端正,可以訂寬文本者不一而足,真為治平之舊面,此其所謂書之最近古者非耶?餘弟子崛川濟勤學好古,每患此經世無善本,仍影摹刊印,以播於世。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細讀康平本《傷寒論》,可以發現全書由仲景原文(頂格書寫、豎排二十七字 )、後世附註(降一、二格書寫,豎排二十六、二十五字),及對仲景原文旁註、嵌注,等等四類文字組成。筆者認為,在康治本、康平本、趙刻宋本這三類版本中,《古本康平傷寒論》最能反映傷寒論原貌。從康平本傷寒論中,我們以上所集錄厥陰病5條條文(均為書中降一格書寫的仲景原文)。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宋版傷寒論》中運用了「活血的桃仁」和「止咳的杏仁」,之後的醫書分開使用,「桃仁成為妊娠之禁」。這樣的場合是否可用杏仁?本草學的發展經過,首先是適應症,接著出現禁忌的概念。重要的是今本《宋版本傷寒論》中「五辛之禁」,代表了《仲景律書》中的「桂枝、承氣湯的戒律」,前面有禁忌症。
  • 《類編傷寒活人書括指掌圖論》(明刻本)
    此《類編傷寒活人書括指掌圖論》十卷,《提綱》一卷。每半葉十三行二十七字,小字雙行二十七字。原題:「雙鍾處士李知先元象編次,錢塘吳恕蒙齋圖說,鰲峰熊宗立道軒類編。」根據原書名,這部作品的編纂者為李知先、吳恕,插圖繪製者為熊宗立,由熊宗立編類。該書於正德年間(1506-1521)分11卷刊行。
  • 傷寒百家系列17—陳修園與《傷寒論淺注》
    平生素多著述,另有《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女科要旨》、《時方妙用》、《新方八陣砭》、《難經淺說》、《傷寒醫方集注》、《十藥神書註解》、《座訂柯注傷寒論讀》、《重訂活人百問》、《新訂喻喜言醫案》、《醫醫偶錄》、《傷寒真方歌括》、《靈素節要篆注》等,後世以十六種合刊編為《南雅堂醫書全集》(一作《陳修園醫書十六種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讀懂傷寒最後一經:厥陰病病機分析或必死或可治:傷寒七十二證候(附古醫傷寒論見)為什麼中醫用《傷寒論》治感冒能夠一劑見效仝小林院士:講到傷寒經方,我有些看法與教科書不同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老海員急病多反覆,鍾醫生妙用傷寒方 | 柯雪帆
  • 《傷寒論》中1兩到底等於3克、8克,還是15克?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的藥物劑量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懸而未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的藥物劑量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懸而未決。現就近年對這個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進行討論,並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1—根據臨床常用量估計  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醫學院主編的《傷寒論選讀》具體地把 《傷寒論》中漢代的1兩折合為3克,1升折合為60—80毫升或18—30克。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二)
    桂枝湯與五辛之禁學過《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的,都會接觸到一張方子,烏梅白糖湯,治溫病發熱,效如桴鼓。
  • 論《傷寒論》之「痞」(上)
    張仲景秉承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痞 的證治,《傷寒論》原文第1 49條言:「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 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第1 51條言:「脈浮而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 耳。」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68
    我們來看看臨床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這個方在歷代古籍書裡面有一定的介紹,也有一定的拓展。《外臺秘要》說本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這個就自《金匱要略》把它抄在條文裡面,治瘧疾,而且是治什麼?是但寒不熱的瘧疾,治寒瘧、治虛瘧,寒多熱少。這個我沒治過,因為現在要想有機會治一個瘧疾的話估計很難,你要跑到非洲去,你要為非洲的醫學事業獻身,你可以去非洲治一下。
  • 《傷寒論》中棗與姜
    也談《傷寒論》中生薑及大棗的應用《傷寒論》中對生薑大棗的應用較多,生薑與大棗同用的方劑有33首,只用大棗不用生薑的方劑7首,用生薑但不用大棗的方劑
  • 桂林本傷寒論與宋本的區別
    其中以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原名白雲閣藏本)為最佳。該書論述詳盡,內容豐富,說理真實,用之有效。既可補宋本文獻之缺失,又能藉以訂正不少條文因錯簡訛脫所致之謬誤。不僅文字內容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還保存了近百首漢代佚方.這對於加深了解中古時期的醫藥成就,更顯得十分重要。現從古本所載方藥部分,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比較分析。
  • 傷寒論--傷寒例全文原文翻譯
    現在搜採張仲景原來的著作,抄錄他所論述的症候和切脈、聞聲、察色等診病方法,以及確實有效的處方,編次成書,以供社會上救治疾病的迫切需要。【評析】本條指出傷寒病應當早治和隨證論治,並說明搜採仲景舊論的目的和意義。傷寒是外感病症,病邪自外侵犯,由淺而深,轉變較為複雜,所以強調應早期治療,才容易痊癒。
  • 鄂州市中醫醫院舉辦「《傷寒論》與中藥應用」培訓班
    按照市繼教辦 2020年培訓項目安排,我院於2020年11月27日舉辦市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傷寒論》與 中藥應用培訓班」。本次項目由藥學部主辦,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授課,詳細講解了中醫名著《傷寒論》以及其相關的臨床思維和藥學知識。
  • 傷寒論第146條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剛才說了,少陽病不能發汗或瀉下,但並病的時候,可同時用,這也是定法。大柴胡湯就是少陽陽明合病,是柴胡證,裡也實了,所以給大黃,那麼此段是少陽與太陽並病,有太陽病,少陽病也發生了,把二方放在一起就行了,用柴胡桂枝湯。(此段說明這個?)
  • 傷寒論——大青龍湯
    (傷寒論:38)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2](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3]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注釋:[1] 筋惕肉潤:指筋肉跳動。
  •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陰陽旦湯理解經方)
    它們均是西漢以前的醫學方書,但早已全部亡佚。張仲景等人醫書中雖引錄了一些古「經方」的佚文,但缺遺頗多。現通過敦煌出土的古醫書卷子本《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發現了不少久已失傳的古代「經方」,其中就包括「陰、陽旦湯」。這就為爭論已久,懸而未決的「陰、陽旦湯」遺案的解決開闢了一條道路。
  •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陰陽旦湯理解經方)
    所謂古佚「經方」,是指漢代以前醫方的統稱。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曾專門就「經方」涵義作過論述,並收載了「經方」類著作十一種,274卷。它們均是西漢以前的醫學方書,但早已全部亡佚。張仲景等人醫書中雖引錄了一些古「經方」的佚文,但缺遺頗多。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讀懂傷寒最後一經:厥陰病病機分析或必死或可治:傷寒七十二證候(附古醫傷寒論見)為什麼中醫用《傷寒論》治感冒能夠一劑見效仝小林院士:講到傷寒經方,我有些看法與教科書不同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老海員急病多反覆,鍾醫生妙用傷寒方 | 柯雪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