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2020-12-27 河南日報客戶端

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王樂

倫理思想史是關於各種道德觀念和倫理學說萌芽、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有其相互聯繫和發展規律。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因而較之世界其他國家,有著更加豐富而別具特色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涉及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對倫理道德現實的理論與實踐,涉及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倫理道德問題的深邃思考和智慧達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不執著於探索世界萬物的起源,不偏執於外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不過分尋求人們自身的享樂,而是以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氣象,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探索倫理規則和個體美德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可以將其發展歸納為五個主要問題。

一是義利之辯。義利問題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發展史上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問題,也稱道德原則同物質利益的關係問題。一方面,以「義利之辯」探討道德起源、本質、功用和規律等問題。「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於歲之飢穰。由此言之,禮儀之行,在谷足也」「讓生於有餘,爭起於不足」等思想,從不同方面揭示了道德對物質條件的依賴,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道德水平和物質條件的關係。另一方面,「義利之辯」探討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兼相愛,交相利」等思想,釐定了社會道德體系的道德規範原則和價值標準,進而上升到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個人幸福的關係視角。從個體與整體的關係來看,以國家和社會的形式強調重「整體精神」和重「公私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共同心理的最高價值,一切道德價值目標都以與其相一致為唯一標準。

二是人性之爭。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發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倫理思想家都對人性問題較為關注和進行過研究。以孟子為代表的「性善論」,以荀子為代表的「性惡論」,以告子為代表的「無善無惡論」,回答了人性的主導傾向和性質問題。圍繞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以及與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之間的關係,如何提升人的價值等內容,從人性視角探討道德的起源和本質。對人性善惡之別的研究,解答了人作為道德主體,有為善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的原因,就在於人的本性是善的。這種為善的本能是人的精神本能,和生理功能一樣是人的本能和需要。這種精神本能是人的高尚的道德之心,也就是仁愛、互助、同情之心。這些研究對倫理思想家們的政治主張和提倡的社會治理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是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最高準則和人生最高境界,認為道德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和最高尚的需要。人為萬物靈長,人與動物的最根本區別並不在於人的「理智」,而是人有高貴的道德品質,人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脫離動物界,成為人且成其為人就是因為人有道德,人的道德是人從事一切活動最主要的精神動力。由此,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以個體道德修養為起始點,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個體修養,在個人與整體、個體與社會的道德關係上強調「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個體道德主動性的發揮中完善個體道德人格,享受至高無上的精神幸福。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家們通過長期的摸索、總結認識到,那些外在的、客觀的道德規範和原則,只有通過人們的良知,通過人的認知、體驗,才能內化融匯到人們的思想品質之中。從人的善良本性出發,強調人不忘「初心」、發揚「本心」、高揚「良知」、涵養「良能」,是中國傳統道德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

四是道德評價。道德評價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極為普遍和經常的道德活動。而道德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則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爭論較多。孔子明確將義和利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並將其視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唯一原則。墨子將「志」「功」結合,孟子認為應分不同情況有所側重,董仲舒的「原心定罪」則是依據道德動機進行判斷。強調「志」「心」「意」的動機派和強調「功」「行」「跡」的效果派,構成了道德評價問題上的兩大對立陣營。

五是命力問題。命與力的問題,其實就是道德的必然和自由的關係問題。命力問題的第一個層次是道德行為與客觀必然性的關係問題。孔子認為,命或天都是人必須服從的一種力量,同時人還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實現事情。墨子則提出命與力相對,人們依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克服乃至改變命運。命力問題的第二個層次是在同一情況下面對多樣的道德衝突,是否有道德選擇的自由以及這種選擇依據的標準是什麼,也就是道德選擇的取捨問題。命力問題的第三個層次是人們是否必須受一定的社會道德規範約束的問題。「名教」與「自然」之爭,體現了人們是基於所在等級安分守己、以人倫關係的道德規範加以教化,還是保有人的本真和自然狀態。

由此,在斷代史、人物史、流派史、範疇史和專門史等方面拓展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研究方向,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前瞻未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趨勢,對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博史鑑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促進新時代中國倫理學的繁榮和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倫理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編輯:河南日報理論部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  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融國家於社會人倫之中,納政治於禮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統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氣氛特重,確為中國的事實。」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基礎就是道德,道德離不開倫理和價值觀。韋政通也指出:「在中國文化中,有『一本萬殊』的理念,於是堅信一切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基礎就是道德。中國傳統中講道德,不像西方人講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範圍內,而是瀰漫在文化的一切領域。
  • 傳統的品味與回溯:中國思想與現代社會心態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關係始終是學界深入思考的宏大問題,中國思想界圍繞傳統文化、傳統思想與現代化的關係,進行了多重路向的考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思想如何認知、持有何種心態,對於我們如何面向未來具有深遠的意義。
  • 熊澗:人倫日用化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
    中國文化提倡「人與天地參」,將人提到與天地對等的地位,從而對人生的體驗生發出一種平實與理性,成為重人生、講入世的人文思想傳統,強調將個體的努力與家族和國家的發展統一起來。   強調倫理道德教化。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的思想意識非常深刻。中國古代也歷來高度重視教育,主張尊師重教,視教育為民族生存、國家安定的命脈。
  •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第一,探索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教育的因素。隨著家庭及社會結構的變遷,自由民主的社會形態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極大的變化。家庭教育在父母更加尊重子代人格的平等和尊嚴的同時,出現了諸如啃老、不贍養父母等不孝的現象,孝順父母本是家庭的一種規範和要求,卻被上升為一種法律的制度和規範。在當前學校的道德教育中,有時片面強調學生對道德義務和責任的認同,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主體性教育重視不夠,對個人的獨立性缺乏應有的尊重,導致學生人生理想信念不堅定、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感恩意識不足等傳統美德的迷失。
  •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翻成大白話就是問:人活著有什麼價值和人存在於世間有什麼意義? 這裡面的「價值」和「意義」兩個關鍵詞,需要著重地拿出來說一說。什麼是價值?想把「價值」這個詞完全弄明白,你得讀許多哲學方面關於「價值」概念多種定義的文章才能弄懂一些,一般用文字解釋文字概念會很繞,不容易理解。
  • 以毛姆的人生軌跡為藍本,解讀《刀鋒》的文學意義和思想價值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作為一位高產作家毛姆筆下的經典著作數不勝數:論理想與現實的經典之作《月亮和六便士》、呼喚人性自由解放的宣言《人生的枷鎖》。一、毛姆的人生軌跡與小說中拉裡的人生經歷極其相似拉裡為了探索生命的意義,從英國走到了美國,又從歐洲走到了亞洲,最終在印度找到了一位老師,與他學習生命的真諦。拉裡為了心中的目標,不惜走遍全世界的各個角落,而現實中毛姆的人生經歷也十分豐富。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現代思考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綜合文化、政治價值以及統治制度三個方面推導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即傳統政治思想,並進一步得出傳統政治思想的精髓為統治上的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然後在理解中國傳統思想特色的基礎上,分別對儒法道等三家政治思想做一簡單介紹並加以自己的評說,從中找出積極與消極的成分。
  • 「三不朽」是古代思想家對於人生理想和人生意義的追求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麼?用什麼來衡量人生價值?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的問題。「生命」不只是生理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更是一種精神生命。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古人,常當把「三不朽」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一把尺子。
  • 張載思想和關學精神的當代價值
    今年適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追思先賢風範、傳承關學文脈,12月12日至13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和寶雞舉行,以期喚起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反思、珍視和賡續,從而講好陝西地域文化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他把這種義利一致、愛利統一的兼愛相利的社會倫理上升到治理國家、佐治社稷的高度,作為他奔走救世的政治理論和政治綱領,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中國哲學中,義利之辨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先秦,儒、墨、法這三大學派都倡導義利原則。從孔孟談論義利之辨始,主張見利思義,至漢代董仲舒也是片面強烈重義而輕利,他們只看到了義的價值,而忽視了利的價值。到宋朝之際,後期儒家的義利之辨,則走向超功利的空洞道德說教。
  • 南哲動態|慕課《儒家倫理》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
    如何對待儒家倫理道德傳統?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說現代人依然離不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我們隨著時代在現代化浪潮中奔湧前進,但卻又時常發現我們被那些無法也不可能擺脫的傳統所包圍著。這種傳統是我們艱難前行的負擔,還是我們現代化應有的張力和維度?儒家留給當今社會很多思想資源,也拋給我們許多亟待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與倫理道德密切相關的。
  • 民俗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瑰麗的寶藏,傳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對延續古典之美、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質生活價值、精神生活價值和社會生活價值。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即日起,我們推出「找準精神的根脈:傳統文化系列談」欄目,約請知名專家學者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解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讓我們從日用而不覺到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時,針對當下傳統文化實踐領域存在的誤區與問題,進行剖析反思、糾偏匡正,重拾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與敬意。只有在思想和實踐兩個層面找準精神的根脈,才能真正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放眼世界,發出繼往開來的中國聲音。
  • 試論茅臺文化對接地域文化的價值意義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視傳統文化為至上思想和高尚行為的羅盤,唯其馬首是瞻,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依賴甚至甚於他國人民對於宗教的依賴,特別是以「周孔教化」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已成為國人與生俱來且抱定終生的價值體系。
  •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念,對建構中國版普世價值的認識與看法
    在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中,具有最低限度普世價值的概念包括: 第一,「仁愛」價值觀。即一個國家無論是由何種文明、何種宗教主導的,仁愛思想都會對其維持社會和諧、處理各個層面的關係提供價值參考。《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解釋是「愛 」,這反映出中國傳統思想中對「人」的關注;同樣,西方文明最為燦爛的復興也源於對「人」的崇尚。
  • 中國思想史上的八大傳統
    它們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存在和起作用,而作用卻各有不同,或在某個時段起了支配的作用,或者貫穿了整個制度歷史和心靈史。我認為,對中國思想史三千年,影響最大的是以下八大思想觀念,一是孔孟之道,二老莊哲學,三商韓法學,四荀董經學,五程朱理學,六惠王心學,七墨孫民主共和,八魯毛鄧實用鬥爭哲學。它們各成體系,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史的傳統。
  • 哲學——人生有沒有終極意義?
    人生到底有沒終極意義?以下,進入正題。哲學是感性思維超越於經驗之上的一種探索,是關於智慧和思想的升華。特別是中國古代哲學,從百家爭鳴到漢唐儒釋道、再到宋明理學心學,已經在無形之中融入骨髓,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
  • 張載《 西銘》 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二程」兄弟對《西銘》評價極高,稱「擴前聖所未發」,並影響了其後朱熹的「理一分殊」說和明代流行至今的「萬物一體」說。時至今日,《西銘》所展現的崇高理想和宏闊境界,蘊含的價值理想和人生追求,依然有著豐富且積極的當代價值。  《西銘》:「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人生除了金錢,異性,真理,我們還可以追求以下三點。第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就是當你達到人生一定境界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大老闆,那些稍微有點層次的人,都會信仰一些東西。所以作為我們個人來說,有時間可以去想一下我們的精神是什麼,我們拿什麼去傳承給別人,當你找到這個點之後,你的人生就會有另外一種視角,你的人生也會有更大的啟發。第二,個人的文化需求。人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就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一樣,我們的吃穿住行,都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