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王樂
倫理思想史是關於各種道德觀念和倫理學說萌芽、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有其相互聯繫和發展規律。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因而較之世界其他國家,有著更加豐富而別具特色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涉及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對倫理道德現實的理論與實踐,涉及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倫理道德問題的深邃思考和智慧達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不執著於探索世界萬物的起源,不偏執於外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不過分尋求人們自身的享樂,而是以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氣象,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探索倫理規則和個體美德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可以將其發展歸納為五個主要問題。
一是義利之辯。義利問題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發展史上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問題,也稱道德原則同物質利益的關係問題。一方面,以「義利之辯」探討道德起源、本質、功用和規律等問題。「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於歲之飢穰。由此言之,禮儀之行,在谷足也」「讓生於有餘,爭起於不足」等思想,從不同方面揭示了道德對物質條件的依賴,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道德水平和物質條件的關係。另一方面,「義利之辯」探討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兼相愛,交相利」等思想,釐定了社會道德體系的道德規範原則和價值標準,進而上升到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個人幸福的關係視角。從個體與整體的關係來看,以國家和社會的形式強調重「整體精神」和重「公私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共同心理的最高價值,一切道德價值目標都以與其相一致為唯一標準。
二是人性之爭。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發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倫理思想家都對人性問題較為關注和進行過研究。以孟子為代表的「性善論」,以荀子為代表的「性惡論」,以告子為代表的「無善無惡論」,回答了人性的主導傾向和性質問題。圍繞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以及與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之間的關係,如何提升人的價值等內容,從人性視角探討道德的起源和本質。對人性善惡之別的研究,解答了人作為道德主體,有為善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的原因,就在於人的本性是善的。這種為善的本能是人的精神本能,和生理功能一樣是人的本能和需要。這種精神本能是人的高尚的道德之心,也就是仁愛、互助、同情之心。這些研究對倫理思想家們的政治主張和提倡的社會治理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是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最高準則和人生最高境界,認為道德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和最高尚的需要。人為萬物靈長,人與動物的最根本區別並不在於人的「理智」,而是人有高貴的道德品質,人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脫離動物界,成為人且成其為人就是因為人有道德,人的道德是人從事一切活動最主要的精神動力。由此,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以個體道德修養為起始點,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個體修養,在個人與整體、個體與社會的道德關係上強調「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個體道德主動性的發揮中完善個體道德人格,享受至高無上的精神幸福。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家們通過長期的摸索、總結認識到,那些外在的、客觀的道德規範和原則,只有通過人們的良知,通過人的認知、體驗,才能內化融匯到人們的思想品質之中。從人的善良本性出發,強調人不忘「初心」、發揚「本心」、高揚「良知」、涵養「良能」,是中國傳統道德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
四是道德評價。道德評價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極為普遍和經常的道德活動。而道德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則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爭論較多。孔子明確將義和利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並將其視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唯一原則。墨子將「志」「功」結合,孟子認為應分不同情況有所側重,董仲舒的「原心定罪」則是依據道德動機進行判斷。強調「志」「心」「意」的動機派和強調「功」「行」「跡」的效果派,構成了道德評價問題上的兩大對立陣營。
五是命力問題。命與力的問題,其實就是道德的必然和自由的關係問題。命力問題的第一個層次是道德行為與客觀必然性的關係問題。孔子認為,命或天都是人必須服從的一種力量,同時人還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實現事情。墨子則提出命與力相對,人們依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克服乃至改變命運。命力問題的第二個層次是在同一情況下面對多樣的道德衝突,是否有道德選擇的自由以及這種選擇依據的標準是什麼,也就是道德選擇的取捨問題。命力問題的第三個層次是人們是否必須受一定的社會道德規範約束的問題。「名教」與「自然」之爭,體現了人們是基於所在等級安分守己、以人倫關係的道德規範加以教化,還是保有人的本真和自然狀態。
由此,在斷代史、人物史、流派史、範疇史和專門史等方面拓展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研究方向,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前瞻未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趨勢,對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博史鑑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促進新時代中國倫理學的繁榮和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倫理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編輯:河南日報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