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於投降派的看法一直都是帶有鄙視態度的,說道三國時期的投降派就不得不提荊州牧劉表的兒子劉琮了。劉琮在坐擁整個荊州全境,擁有幾十萬大軍還有劉備這樣的梟雄人物幫助的情況下,竟然沒有做任何就乖乖的把荊州白白的獻給曹操了。他的行為被很多人所不屑,劉備更是恨得咬牙切齒,在襄陽城下大罵劉琮是個敗家子。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琮被刻畫的非常不堪,胸無大志被曹操的大軍嚇得不敢抵抗,經過手下人三言兩語的勸說就直接投降曹操了。曹操接受劉琮投降後封為他青州刺史,然後曹操卻在劉琮和其母蔡夫人前往青州的路上中,殺掉了劉琮母子。其實真正的歷史並非如此,劉琮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無能,劉琮的投降原因也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簡單,劉琮更沒有被曹操殺掉,而是舒舒服服的過上了好日子,得以善終。
《魏武故事》詔令中記載劉琮被曹操表為諫議大夫,爵封列侯。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劉琮是怎麼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劉琮一定是得以善終。因為曹操沒有殺劉琮的動機,曹操一向對投降他的人非常寬容,比如張繡這種殺掉曹操兒子又差點殺掉他本人的仇人都厚待重用,更何況劉琮這種本身就跟曹操就沒有瓜葛,並且有在擁有與他抗衡的實力的時候卻能不戰而降的人呢。最後劉琮也是只帶著幾個親信遠離荊州,到了青州任職,可以說對曹操毫無威脅可言,所以曹操是不可能殺他的,曹操更會善待劉琮把他作為投降派學習的楷模。
劉琮投降曹操的真正原因主要在於荊州內部的原因,當時抱有投降曹操的思想的人佔主流。最為代表的有劉表舊臣傅巽、蒯越、王粲等實力派,他們在荊州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荊州的投降派極力反對抗擊曹操,而在劉琮和曹操作戰的時候做出過激行為,劉琮就很容易處在不利的位置。除了面對內部的投降派壓力以外,劉琮還面對著強勢的劉備。劉備既是可以幫助劉琮抵禦曹操的重要外援,又是可以吞併荊州的猛虎。如果劉琮獲勝劉琮很有可能得到劉璋的下場,失掉荊州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如果一旦荊州被曹操武力攻破一定會殃及百姓,就連劉琮自己都有被滅族的危險。
人們喜歡《三國演義》中英雄傳奇式的寫作方式,以大義凜然爭雄天下的梟雄為榮,以投降派和不想爭奪天下的軍閥為恥。但人們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對於劉琮的選擇,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他胸無大志。但如果換個角度想一下,劉琮投降曹操對於劉琮這種能力平平的人也是個明智的選擇。試想在當時那個亂世,那些爭奪天下的軍閥們有幾個能得以善終,有很多人都是像李傕郭汜這樣滿門被殺。如果像劉琮那樣得到列侯爵位,又得以善終的人能有幾人。
恐怕那些被滅門的梟雄都會羨慕劉琮的結局,當年劉備從孫權那裡逃出回到荊州的時候,都因為懷念在東吳享受榮華富貴歌舞喧天的清閒時光而潸然淚下,何況劉琮這樣平凡的人呢?對於劉琮的選擇,就算是現在的人們,面對有官做,有錢花的安樂日子有幾個人能不動心,非要拿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去爭霸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