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荊州降曹有錯嗎?氣得劉備拔刀

2021-03-05 三國故事

曹操打敗袁紹平定北方後,就對南方虎視眈眈。

一看荊州劉表竟然收留了劉備這個破落戶,那怎麼行。今天下英雄唯劉備和我曹操。劉備必須要幹掉的,於是就想起兵南下討伐荊州。

但是曹操又擔心自己後方會發生叛亂,別又來個衣帶詔什麼的。於是就做了一番人事安排,自己升級為丞相(之前一直是司空)。

同時來了個殺雞給猴看,把屢次讓他難堪的孔融給宰了,並且把他全家都殺了,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發明了。

這孔融也是咎由自取,還連累了家人,在上次的文章孔融4歲讓梨,卻因不孝被殺!已經講過了。

曹操這也是為了給朝中的公卿大臣們傳遞一個信息:你們都給我老實點,別亂來。

這樣一來,朝中的公卿大臣只知有曹丞相不知有漢天子。對曹操畢恭畢敬,奉若神明是噤若寒蟬。

這樣的話,曹操覺得朝中穩定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開始徵討劉表。

而劉表這時候已經不用曹操徵了,因為自己馬上就快不行了,病危了!

大家都知道劉表有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據說兄弟起名用同一偏旁就是從這以後開始流行的,兩兄弟名字都帶個王。

劉表的後妻蔡氏,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劉琮。那麼小兒子劉琮就變成了蔡夫人的侄女婿。所以蔡氏就當然非常喜歡劉琮了,反過來就不喜歡劉琦。

蔡氏的弟弟蔡瑁和劉表的外甥張允都是劉表的親信,他們也經常在劉表面前稱讚劉琮貶低劉琦。

這樣一來劉琦就非常的不安,幸虧諸葛亮給他講了一個春秋時期晉國申生和重耳兩兄弟的故事,這才領悟到解除危機的辦法,那就是得離開父親。

於是就向劉表請求去江夏做了江夏郡太守。

沒過多久,劉表就去世了,蔡瑁張允就擁立劉琮擔任荊州牧。

消息傳到江夏,劉琦大怒,把印信扔到地上,準備借奔喪的名義起兵討伐自己的弟弟劉琮。(看來這政治鬥爭還真沒什麼骨肉親情)

但是沒等劉琦起兵,消息傳來,曹丞相大軍南下荊州。

劉琦一看,哎呦,老曹來了!我自己有幾斤幾兩還是清楚的,於是趕緊就過了江投奔江南。

劉琮這邊就有點慫了,剛接了老爹的班,轉瞬之間曹操大軍壓境。

所以他手下的謀士就勸他投降曹操,跟他講:

逆順是有一定道理的,強弱也是有一定形式,以臣屬身份去抗拒天子,這是對國家的叛逆;

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也會陷入危險;

要依靠劉備這個破落戶去抵抗曹操,那更加會失敗。

所以從這三方面來分析都不行,咱們拿什麼去對抗曹操大軍呢?

您自己一定要考慮一下,你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擋不住曹操的話,即使投入我們荊州全部的力量也不足以自保。

如果劉備擋得住曹操的話,那他也不會再居於將軍您之下。所以您何必為他人火中取慄呢?

劉琮當時也是年紀輕輕,沒有什麼政治經驗,聽了這番話之後也只能點頭:對對對。

所以曹操大軍9月剛到新野縣,劉琮就舉荊州全州投降了曹操。

劉琮投降了曹操,當時駐守在樊城的劉備卻蒙在鼓裡,而此時曹操的大軍正一步步逼近荊州的北大門樊城,身處險境的劉備將如何應對呢?

劉琮投降之後不敢把投降的事告訴劉備,大概自己也覺得丟人吧,怕劉叔叔責罵。

過了很久,劉備才覺得情況不對,才看出來,荊州怎麼好久沒有公文往來之類的。於是就派親信去問劉琮。

劉琮就派屬官去向劉備轉達,說荊州已然降曹。

劉備得知此事,大驚失色,大罵荊州來使:你們怎麼能這麼辦事,為何不早點告訴我啊,如今大禍臨頭才講。太過分了,你們要降曹也提前告訴我一聲,讓我有個準備,我可以跑啊。

氣得劉備拔出刀來指著來使說:今天就是砍下你的人頭,都不足以解我心中憤恨。但是我身為大丈夫,我恥於殺你們這些人,你們給我滾蛋吧!

照這樣分析,劉備並不是因為劉琮投降而發怒,而是因為投降了不通報他,所以他才惱火。

那麼到底劉琮投降這個事情做得對不對呢?

國家內戰乃民族不幸,百姓劫難,本來沒有什麼骨頭軟硬之分,不過面對強勢一方公然的武力兼併,弱勢方是盡全力保境安民與曹操對戰,還是審時度勢決然放下武器,以免殃及地方禍及百姓,這好像是正反怎麼說都有理的一件事情。

其實開始的時候劉琮還是挺有骨氣的。

接到曹操即將犯境的軍報,劉琮準備發表一番激昂的政治動員令,但是眾人便紛紛表態:守則安,戰必亡。大丈夫理應識時務者為俊傑!

劉琮奮起爭辯 「今天我與諸君據守保全荊楚之地,守先君之基業,坐以觀天下之變,有何不可?」

但是後來傅巽的一番:「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 言論,瞬間讓劉琮懵逼了,算了吧,投降萬歲。

投降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荊州和平解放,曹操也沒有像攻打徐州那樣屠城。

反倒是跟著劉備寧死不降的十萬百姓慘遭曹操鐵騎的追殺,流離失所。

孫權後來也沒有投降,讓周瑜做大都督在赤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除了長江兩岸百姓遭殃外,還死了很多兵,赤壁之戰雙方總兵力至少有20來萬,曹操是幾乎全軍覆沒,死亡人數怎麼也有個十幾萬。多少人淪為了寡婦,多少人痛失愛子。

赤壁之戰孫權是打贏了,不過是讓戰爭暫時停止,幾十年後,司馬炎還不是要水陸並進,直取建業,殲滅吳國。

這麼看來,劉琮投降讓百姓免於戰亂,經濟得以發展,反而是明智之舉。

不過怎麼看都覺得投降不是什麼好事,覺得太窩囊了,沒什麼骨氣。

其實也沒什麼,中國人投降給中國人嘛。

在那個東漢政府名存實亡的形勢下,守著那份「降漢不降曹」未嘗不是一種愚忠。

魯肅就是第一個指出東漢不可興的人。一千多年來,也沒見有什麼人對他吐槽。

在那個諸侯戰亂的年代,自立為王的孫權和劉備反而顯得更加自私,因為他們謀的是自己的霸業。劉琮反而是犧牲自己成全荊州。

小編自己也感覺到今天的觀點有點偏激了,肯定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罵街。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劉備借荊州了嗎?
    九月,大軍進到新野,荊州新主劉琮投降。正是曹操南取荊州,促使孫權、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抵禦曹操。於是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分佔,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三國志·先主傳》裴注引《江表傳》云:赤壁戰後,「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 解密劉琮投降曹操的真實原因,知道這些你會羨慕劉琮的睿智和結局
    劉琮在坐擁整個荊州全境,擁有幾十萬大軍還有劉備這樣的梟雄人物幫助的情況下,竟然沒有做任何就乖乖的把荊州白白的獻給曹操了。他的行為被很多人所不屑,劉備更是恨得咬牙切齒,在襄陽城下大罵劉琮是個敗家子。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琮被刻畫的非常不堪,胸無大志被曹操的大軍嚇得不敢抵抗,經過手下人三言兩語的勸說就直接投降曹操了。
  • 三國演義30:劉備參與荊州政事,蔡瑁則用計陷害他,劉備命運如何
    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許攸降於曹操,更重要的是因為袁紹的昏庸無能,使得自己70萬大軍最後敗到不剩百人,這也算是戰爭史上很奇葩的事件了吧。而自從劉表將劉備收入麾下之後,蔡瑁可是對劉備有很大敵意的。所以在給劉備分糧餉士兵以及馬匹的時候,蔡瑁說到不讓給他超過兩千人,可見蔡瑁這個人心機還是很深的。
  • 劉備到底是如何借荊州的?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為何要借荊州,孫權為何要把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又是如何賴著不還的,後面又是怎麼解決的?這一切的問題都要從赤壁之後前後說起。荊州有南陽、南郡、長沙、江夏、零陵、武陵、桂陽七郡,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揮師南下,此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率眾而降,荊州七郡中最大的南陽郡原本就不在劉表之手,早就屬於曹操所有;江夏郡在曹操南下之前,靠近江東的部分已經落入孫權之手,劉表長子劉琦出任江夏太守卻只能據有夏口以及附近的部分地區,所以隨著劉琮的投降,荊州七郡的六郡表面上已經是屬於曹操的了,只有江夏郡一分為三,曹操、孫權、劉備(劉琦)各佔據了一部分
  • 荊州刺史劉琦臨終時,為何不把麾下六萬大軍交給劉備?答案很意外
    作為劉表的長子,按理說他應該是接管荊州牧的最佳人選,但隨著父親的年邁,再加上劉琦「後媽」蔡夫人勢力的幹擾,最終失去了主掌荊州的資格。在父親那裡失寵的劉琦,倍感傷心,久而久之也察覺到自己正處於危險的境地,因為他感覺到蔡瑁會對其下手。
  • 劉備借荊州是怎麼回事,該不該還,荊州到底是誰的
    劉表依靠荊州地方上的豪強擺平了荊州上的叛亂勢力,控制了荊州,如果以當時的既成事實來看,荊州是屬於劉表的,直到劉表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琮繼承了劉表的所有,成為荊州牧,但是劉琮即位後不久,就投降了曹操,那這個時候,荊州就歸屬曹操。
  • 劉備稱帝了嗎?劉備全盛時期的地盤有多大?
    劉備的全盛時期,並非是在稱帝之後,而是在赤壁之戰後,他得到了荊州五個郡,接著又得到劉璋的益州全境,具體年份是219年,稱帝則是221年。也就是說,蜀漢地盤最大時有荊州和益州。而同一時期的曹魏,已經佔有了整個華北地區,疆域面積是蜀漢和東吳的好幾倍。
  • 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歷史上的劉備真的借過荊州嗎?
    《三國演義》裡面描述劉備從東吳手上借來荊州後開始全力備戰,以幫助劉璋攻打漢中張魯的由頭進軍益州,採納龐統的策略吞併白水關的2萬精兵後反攻成都,經過一系列戰事終於奪下益州。此時東吳方面派人來要荊州,劉備回復奪下漢中後再歸還。漢中之戰結束後孫權再次派人要荊州,而劉備則說等拿下涼州後再歸還,引得孫權大怒,所以才有了後來背棄盟約偷襲荊州的行為。
  • 劉備「借荊州」,遇上孫權「套路貸」
    問題是孫權竟然對劉備「玩套路」,出借半個南郡,卻要了劉備「荊南四郡」與半個江夏郡、半個南郡,劉備遭遇孫權「套路貸」。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趁著荊州牧劉表病故突然進攻荊州,新任荊州牧劉琮投降曹操,從法理上講整個荊州九郡屬於曹操所有。劉備當時雖然地位很高,是曹操借漢獻帝名義冊封為左將軍,但實際地盤只有劉表長子劉琦控制的江夏郡。
  • 劉備入蜀奪取益州後,為什麼選擇讓關羽留守荊州
    再看看荊州本土人士,有能力有實權的人都跟著劉琮投降了曹操,投靠劉備的都是原來沒有當官或者是職位很低的人,典型的是諸葛亮,另有龐統、馬良、黃忠等等。劉備這個人一直居無定所,雖然很有名氣,大家也知道他很有能力,但一直帶兵不多,除了他自己帶兵,能夠為他獨當一面的也只有關羽、張飛兩人。
  • 劉琮投降後,劉表麾下的七大猛將去哪了?
    東漢末年,各路英雄揭竿而起,荊州地勢優越,成了群雄必爭之地。
  • 公元209年劉琦離奇死去,他真的是被叔叔劉備害死的嗎?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 公元209年,劉備向漢獻帝保舉侄兒劉琦為荊州刺史,又以劉琦的名義徵討荊南四郡。
  •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歷史上是怎麼回事,有沒有過借荊州這回事嗎?是值得探討的。首先歷史上,東漢時期荊州並不是三國小說之中常說的荊襄九郡、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至於人們認為是荊襄九郡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臆造出的歷史地理概念,不見於正史,公元208年,曹操南徵荊州,佔據南陽郡、南郡、江夏郡北部。
  • 同樣是劉氏子孫,劉表的兒子和劉備的兒子太窩囊,劉璋的兒子輕鬆完勝
    ——卡爾·貝克 三國時期,表現活躍的劉姓人物莫過於劉備,劉表,劉璋三人了,劉備胸懷大志,劉表守城之主,劉璋昏庸暗弱,很顯然,劉備完勝其他兩位漢室宗親。有趣的是,他們仨人各自的兒子,劉璋的兒子可以說是完勝劉備和劉表的兒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同樣是敵寇入侵,劉璋的兒子劉循堅守城池長達一年之久,劉備的兒子劉禪繳械投降,把國家拱手相讓,劉表的兒子劉琮主動請降,放棄荊州。
  • 孫權奪荊州殺關羽,孫夫人為什麼不攔著?因為劉備深深傷害了她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江淮地區的荊州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荊州牧劉琮毫無鬥志,束手歸降,把荊襄九郡拱手讓給曹操,數萬荊州精兵也被曹操吞併。實力大增的曹操野心不可遏制,企圖渡江南下,進取江東,徹底實現一統河山的偉業。
  • 劉備借荊州真的是「老賴」嗎?
    當然,所謂「借荊州」也並非沒影的事。但真正名義上的「借」,只是荊州南郡以北的江陵部分(也是南郡的治所所在)。前面說到,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這些荊州的江南四郡是劉備親手打下來的,不是借。而周瑜也確確實實打下了荊州的心臟南郡。而這個時候東吳將南郡的長江南岸地帶給了劉備,作為孫劉聯合的報酬。劉備將其改名公安。
  •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成了一句家喻戶曉的歇後語。劉備的信譽因此大打折扣。《三國演義》說到「三氣周瑜」,多圍繞荊州的「借」與「要」展開,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要債的快被逼瘋、欠債的一味耍賴,不管做了怎樣的藝術處理,對劉備顯然不利。正史對「借荊州」也多有描述,《三國志》魯肅傳、呂蒙傳多次提到荊州是「借」出去的,劉備傳等提到孫權要討回荊州,不過這些記載往往又比較含糊,既沒有詳細說明劉備是怎麼借到荊州的,更沒有具體指出這個「荊州」指的是什麼。
  • 荊州是東吳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劉備借荊州時,孫權為何要答應
    曹操南下荊州,劉琮投降,隨後荊州七郡名義上歸屬曹操,但曹操在隨後進行的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中大敗,只能退回到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固守,因此在赤壁之戰後,荊州就已經三分,分別是:曹操佔據了最北邊的南陽郡,孫權佔據了江夏郡的一半和南郡,劉備佔據了荊南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和江夏郡的另一半。
  • 誰說荊州無虎將?來看看劉表帳下的十員大將!
    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徵,劉琮舉州投降,荊州遂沒。甘寧
  • 沒有劉備的支持,孫權能獨自擊敗曹操麼?赤壁之戰勝利是誰的功勞
    因為當時各大豪族控制著本部兵馬,而孫權只能調動他哥哥孫策留下來的部分兵馬,這裡面還有一部分是支持降曹的。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加入,使得孫權有了堅定抗曹的決心。如果光靠他一個人的話,可能他也會像劉琮一下,舉雙手投降曹操了,至少不失封侯之位。劉備集團是赤壁之戰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