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構建了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李麗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是從批判唯心主義哲學開始的,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也常常被視為一種對形上學的顛覆。這沒有錯,但僅僅局限於形上學思想方式的批判是不夠的。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是馬克思一以貫之的主張。馬克思對於形上學的批判、對於唯心主義的批判,其目的也在於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德國哲學及其所代表的唯心主義最大的弊端就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像的東西出發去研究,從只存在於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像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研究。所有這些在青年黑格爾運動的那些哲學家們那裡體現得最為充分。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認為他們只是用詞句來反對詞句,既然他們僅僅反對現存世界的詞句,那麼他們就絕不是反對現實的、現存的世界。他們始終未能離開黑格爾哲學的基地,「他們和黑格爾的論戰以及相互之間的論戰,只局限於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抓住黑格爾體系中的某一方面來反對他的整個體系,或反對別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於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繫問題,關於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繫問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整個青年黑格爾運動只是一場「哲學的騙局」。

馬克思對於唯心主義哲學和青年黑格爾運動的揭露和批判是深刻的、發人深省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馬克思的批判包含著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其一是對自身思想的一次清理,也就是要消除那種德國哲學的信仰。其二是恢復或重新建立哲學與時代、哲學與現實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其三是這種缺乏現實內容的批判或哲學只是「玄妙的自我意識」。

馬克思指出,這種具有思辨性質的哲學,不僅它的回答,而且連它所提出的問題本身,都包含著神秘主義,原因就在於它沒有現實前提,也沒有實際內容。與此相反,馬克思強調他的哲學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馬克思開闢了實踐的唯物主義思維走向,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於意識的空話將銷聲匿跡,它們一定為真正的知識所代替。

因此,馬克思認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像的主體的想像的活動。

顯而易見,馬克思通過唯心主義哲學批判,消除了形上學的玄想和唯心主義的迷誤,恢復了哲學、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為真正的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全新思維方式,使哲學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方法,為改變世界提供了理論保障。這種哲學的變革是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

創新新的世界觀

如何認識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轉向:第一是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因為在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中葉,西方社會進入人的生存全面異化的狀態,那種追問「世界何以可能」的形上學無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主題,解答了「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第二是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探討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使哲學關注的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實現了對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統一。第三是從世界觀的角度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人類解放的問題是一個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世界觀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極為關注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所包含並展現出來的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係,力圖「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對這一問題深入而全面的探討,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開闢了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建構了一種新唯物主義的「批判的世界觀」。

關於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這個判斷不能說不對,但總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它似乎是用一種早已被馬克思顛覆的哲學方式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所謂「批判的世界觀」更是意義不明,難以把握。

深刻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論述中獲得啟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掌握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遵循這一觀點,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及其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蘊涵,在批評唯心主義思想方式的同時,強調的恰恰就是哲學或思想與時代、與現實的那種密切聯繫,也就是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和現實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發與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是高度一致的。

因此,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和現實內容,不能理解為一種批判理論或批判哲學,也不能理解為近似於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文化批判或法國批判哲學那樣的理論。馬克思指出,「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怪影』、『幽靈』、『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係,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種革命既是思想革命同時也是世界革命,也就是「世界的革命化」,它不能從過去,而只能從未來汲取自己的詩情。

因此,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及其世界觀,奠定了人文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根基,為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人類第一次能夠真正科學地認識和把握世界。

為什麼人的問題:馬克思哲學革命性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及其世界觀具有明確的立場,它直言不諱地表明是為無產階級、工人階級服務的,它是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工人階級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偉大功績在於「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正是由於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及其世界觀的創立,無產階級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的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的解放條件,形成一種強大的階級意識,自覺地擔負起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

這裡涉及一個重要而又經常被搞得有些混亂的問題,就是所謂無產階級、階級性的問題。在馬克思那裡,唯物主義哲學作為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世界觀,與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結合是自然的,這是他的哲學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一直強調這種結合。早在1843年,馬克思提出唯物主義哲學和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關係問題,明確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並且馬克思還強調,「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在這裡,馬克思清楚地表明了哲學與無產階級的關係、無產階級解放與人的解放的關係:無產階級「宣告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體,只不過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秘密,因為它就是這個世界制度的實際解體」。顯而易見,在馬克思的哲學裡,人的解放必須通過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來實現,這是一條基本原理,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品格的一個典型特徵。

其實馬克思所講的無產階級、工人階級及其階級性問題,是一種哲學的立場。列寧所強調的黨性原則指的也主要是這種立場。另外一些哲學家如盧卡奇所講的「階級意識」也是這種哲學的立場問題。任何哲學都有立場,沒有立場的哲學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所有哲學中,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毫不隱諱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本質性的問題,也是任何一種思想、任何一種學術無法逃逸的問題。一種思想、一種學術可以隱瞞自己的立場,但絕對無法逃逸。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為什麼人的問題,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最集中的體現。只有解決了為什麼人的問題,才能在理論和實踐中堅持正確的方向,才能算是真正理解、認識和把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構建了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1843年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產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中引申出來?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內容提要:經過創立者世界觀和政治立場的深刻轉型,通過對以黑格爾法哲學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超越與重構,以及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和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領導的、人類社會最後一次「偉大的社會革命」的相關思想最終得以確立並成熟
  • 孫正聿:凝鍊和闡釋構建哲學學術體系的學術命題
    其中,首要的任務是凝鍊和闡釋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釋原則的學術命題,在「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四個學術命題的相互規定中,形成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的總體性的學術思想。這是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的「靈魂」和「普照光」。
  •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作為當代中國外交核心理念和新時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十分豐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重要的思想淵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哲學根基和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基於時代的特殊背景和發展趨勢,它繼承馬克思「真實共同體」構想,確立了符合現實需求的合理方案。
  • 馬克思哲學倫理之維的歷史指向
    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的倫理關懷。馬克思曾氣宇軒昂地指出,「我痛恨所有的神」這一普羅米修斯的自白,「就是哲學自己的自白,是哲學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對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併列」。
  • 「學習黨史」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
    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學習黨史黑格爾和馬克思恩格斯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國,又都不約而同地把中國與世界歷史聯繫了起來,當作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節,當作論述他們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例證。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在當下,更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 馬克思是具有救世主義情懷的務實者,他的思想追求的是要改變世界
    馬克思是千年以來,少見的思想家,這一點舉世公認。他不同於在他之前的宗教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於他的的改造世界不是提供一幅現成的方案,而是提供了改造這個世界的哲學和實施路徑。這種情懷同那些獻身於宗教情懷區別不大,可不同的是馬克思追求的是為人類工作,這一志向,馬克思在中學就已經確立。儘管生活困難,並且他的許多子女因他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經歷坎坷,但馬克思始終沒有放棄過對真理的追求,也沒放棄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去改變世界。那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可以算是對馬克思救世情懷的表達。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  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以馬克思哲學批駁「非道德論」觀點
    西方學界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對道德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應有位置(或馬克思是否具有一種道德哲學)的質疑態度,進而否定馬克思哲學與道德相容的可能性。這種觀點不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相違背,而且也破壞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乃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政治哲學建構的合法性。
  • 黨的自我革命的哲學依據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們決心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迴避任何矛盾和問題,而是承認矛盾和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並且是客觀事物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人們正是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造著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進行著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
  • 馬克思對「思辨哲學」的結構性解析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藉助對塞利加·維什努關於《巴黎的秘密》的評論,完成了對青年黑格爾派思辨哲學的結構性解析。研究者如果不進入文本內部對其中的細節進行悉心辨析,很難理解馬克思苦心孤詣探索的思路和邏輯,也就不可能準確地把握他在此基礎上所建構的「新哲學」的意旨和體系。
  •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
    刻苦學習(素描) 顧盼馬克思在柏林除了研究法學、歷史、藝術理論和外國語以外,還開始認真地研究哲學。馬克思在來柏林之前就對黑格爾哲學有了一些了解,而認真研究黑格爾著作是在1837年的春天開始的。這個時期,馬克思在柏林郊區施特拉勞修養,因為整夜讀書馬克思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患病期間馬克思從頭到尾研讀了黑格爾的著作以及他弟子的著作,發現自己的研究結論僅僅是黑格爾體系的開端。
  • 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
    世界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人類文化交往頻繁,交往從「地方性聯繫」到「世界性聯繫」,驗證著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交往理論中所言世界歷史時代的到來。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在對浦魯東經濟理論的分析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產品的分配關係是由生產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的分配關系所決定,生產關係才是體現人與人的關係的根本要素,其他關係只是生產關係的多樣化體現,因此,生產關係才從單純的人與自然的關係範圍中脫離出來,從而明確了人與人的物質關係的根本在於相互之間的交往。
  • 馬克思將哲學看得很透的語錄,僅18個字,讓人也明白了哲學!
    真正的朋友,不論多久沒有聯繫,一旦聯繫,感情如初,恍如當年,這就是真正的好朋友,好朋友不怕涼在一邊,更不怕沉默。真正好朋友在一起,一天不說話,都會感到開心。在沒有讀馬克思語錄前,我也讀過木心這樣的語錄,木心說,「宗教始終是信仰,哲學始終是懷疑。」其實馬克思也說過這樣的話,就是,「懷疑一切!」
  • 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開創者
    西方學術界通常是把馬克思哲學劃入近代哲學,歸為傳統哲學範疇;而國內學術界通常認為,馬克思哲學既與近代西方哲學根本不同,又與西方現代哲學根本對立。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無論從馬克思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還是從馬克思哲學的主題及其同現代西方哲學的關係看,馬克思哲學理應屬於現代哲學,馬克思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 馬克思、恩格斯的壯麗人生起點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我們的事業經歷偉大鬥爭,凝聚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同德的奮鬥,最終必將抵達光輝的頂點。 在海格特墓地,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 南哲動態|張異賓教授著作《回到馬克思》(第四版)出版
    二、 馬克思理論寫作中的三類文本及其哲學評估三、 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中的三個理論制高點第一章青年馬克思初次面對經濟學的支援背景第一節顛倒的哲學邏輯與顛倒的經濟世界:黑格爾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第三節被遮蔽的線索三:對資產階級社會直接衝擊的經濟哲學邏輯1. 一種經濟學浪漫主義的主體性審判2.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晚年馬克思的交往思想是我們正確認識及有效應對全球化的理論工具,是中國改革開放提出及深化的理論依據,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視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源頭。   長久以來,學界主要關注的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的交往思想,對晚年筆記中的交往思想極少關注。事實上,交往乃是馬克思終其一生一直關注的重要問題。
  • 我所理解的馬克思
    黑格爾的哲學之所以吸引著馬克思,大概是因為黑格爾哲學中那華麗的辯證法引起了青年馬克思天生就躁動不安的革命靈魂的共鳴,在《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馬克思以及大的熱情來讚揚辯證法:「辯證法是內在的淳樸之光,是愛的慧眼」,「辯證法又是急流,他衝毀各種事物及其界限,衝垮各種獨立的形態,將萬物淹沒在唯一的永恆之海中。」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因此,在社會現實這個主題上,恢復並重建黑格爾與馬克思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繫,就成為一項緊要的哲學任務。這項任務的主旨是:經由上述的思想聯繫來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性奠基,從而由這一基礎本身來說明,社會現實的積極呈現是如何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樞軸和生命線。 一 倘若要從哲學上來談論社會現實本身,我們必然首先會涉及到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