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搬遷群眾的「幸福攻略」

2020-12-14 金臺資訊

通訊員 龍靜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錢仕豪

「現在有工作了,我一定好好珍惜這個機會,通過辛勤勞動過上好日子。」日前,在浙江萬馬股份有限公司務工的潘啟華,通過電話對記者說。

潘啟華是施秉縣南官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居民,2019年2月在縣裡的幫助下,到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就業,如今每月工資有四五千元。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就業是關鍵。為此,黔東南州積極打好「勞務輸出」「就近就業」「支持創業」組合拳,幫助搬遷群眾就業。

在勞務輸出方面,黔東南州通過多方渠道,與浙江省杭州市、廣東省廣州市、福建省福州市等地籤訂了勞務合作協議和穩崗就業協議。在這些地方找到合適崗位後,黔東南州通過政府包車、專人護送、協調用工企業接送等方式,集中組織輸送搬遷群眾過去就業。

今年以來,該州有組織輸送外出就業群眾2.07萬人。

針對有就近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黔東南州各級人社部門全面收集州內用工崗位信息,大力開發重大工程項目、工業企業用工、消費、安置點服務等崗位,通過包車免費接送到企業參觀等方式,促成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帶著鄉親在附近務工,不僅能掙到錢,還可以照顧家庭。」天柱縣聯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曾翠婷,現在擔任安置社區職業農民服務隊隊長。在通過政府部門找到活路後,她都會帶著社區居民一起幹,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就業領頭羊」。

據統計,目前,該州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6.7萬人,其中通過勞務就業扶貧崗位解決就業8712人。

黔東南州還出臺創業擔保貸款、自主創業補貼、創業場所租賃補貼等政策,支持搬遷群眾創業帶動就業。

從西江鎮貓鼻嶺村搬遷到牛王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文平,在政府的扶持幫助下,創建了雷山縣阿榜服裝廠,目前帶動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近100人。

另外,黔東南州還開發各類公益性崗位,幫助1.09萬名搬遷群眾實現就業。

相關焦點

  • 7737名搬遷群眾實現「一戶一就業」
    本報訊 (記者 李卓檬)截至目前,黔東南州三穗縣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7737人,其中縣內就業2891人、縣外就業4846人,搬遷家庭實現「一戶一就業」。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黔東南州三穗縣搭建就業平臺,精準服務「送」崗位,多渠道搭建創業就業平臺,實行黨員幹部「一對一」或「一對多」結對幫扶,主動入戶聯繫服務群眾,確保搬遷群眾在就業增收上「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剛搬來彩虹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的楊政權就是受益者之一。
  • 永平鎮易地移民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自從搬到了新社區,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她對現在的居住環境和條件特別滿意。胡芳芳一家原本住在蘇興村,老村地處槐林深處,溝壑縱橫,道路、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落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2018年,在省、市、縣及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永平鎮建成裕豐社區暨貧困群眾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胡芳芳一家成為這項惠民政策的第一批搬遷戶。
  • 【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有了「穩穩的幸福」
    【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有了「穩穩的幸福」 2020-11-15 1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扶貧車間」打開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的大門
    樓房建好,群眾入住,這只是開始。如何才能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解決就業是關鍵。近年來,平塘縣積極破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增收、脫貧難題,把「扶貧車間」建到安置區,把工作崗位送到家門口,讓搬遷群眾用勤勞的雙手打開幸福生活的大門。
  • 易地搬遷幸福來
    近年來,寧遠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縣上下眾志成城,勠力攻堅,實現了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鄉村面貌大改觀的宏偉目標,譜寫了一曲徹底改變山區貧困群眾生存狀態的壯麗篇章。    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突出「四引四促」,切實抓好搬遷後扶,取得了顯著實效。
  • 畢節金沙縣:「搭五橋、建五家」 助推搬遷群眾奔向幸福生活
    今年以來,畢節金沙縣民興街道為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群團服務,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積極打造「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陣地,推動群團組織更好地服務群眾,提升搬遷群眾滿意度、幸福感。
  •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2020-09-03 18: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把搬遷群眾帶進「幸福裡」丨凱裡市大橋路社區...
    我所在的清江移民小區安置點是凱裡市易地扶貧搬遷五大安置點之一,現有移民851戶,3712人,其中市內搬遷706戶3126人,跨行政區域搬遷145戶586人,主要來自州內的臺江、劍河、錦屏、黃平等縣。由於搬遷群眾人數多,而且不少搬遷群眾來自不同的地方,移民工作十分繁瑣。
  • 貴州印江:搭橋建家天地寬 搬遷群眾生活美
    樹立新思想 引領新風尚圍繞「搭建群眾思想引領『感恩橋』,創建奮進之家」,不定期組織教育宣講會、勵志座談會,用群眾聽得懂、能領會的話語積極向搬遷群眾宣傳政策理論、傳遞新時代正能量,引領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共譜搬遷群眾思想意識新篇章。
  • 屏邊群眾搬遷「搬」來好日子
    鳥瞰灣塘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以來,灣塘鄉緊緊抓牢政策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快青平新村和沿河村(集鎮)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動員村民遷出深山,搬進新家。如今,灣塘鄉已有166戶659人搬進了青平新村和沿河村(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居,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8戶588人,同步搬遷18戶71人。
  • 卯家灣安置區再迎321戶1443名搬遷群眾
    3月4日清晨,春寒料峭,來自永善縣大興、馬口、蓮峰等鎮的321戶1443名群眾,懷著火熱激動的心情,在當地工作人員的護送下,搬離大山,啟程前往卯家灣新居,開啟幸福新生活。下午時分,浩浩蕩蕩的搬遷車隊在警車護送下到達卯家灣安置區,記者看到,拉著搬遷群眾家具和生活用品的大小車輛,車頭貼著「喜進新居、永感黨恩」等各樣勵志標語,格外顯眼,車隊在安置區疫情防控檢測點前有序停下,搬遷群眾們陸續下車,他們將在這裡排隊接受體檢
  • 傈僳族群眾「搬遷三喜」
    自2019年5月駐村以來,從搬遷群眾入住,到「扶貧車間」正式投產,桑娜妞見證了這裡發生的一切。今年已經50歲出頭的桑娜妞,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珠海社區的駐點工作隊隊長,一名典型的傈僳族幹部,她所在的社區是易地搬遷新社區,99%的居民是傈僳族。易地搬遷,一批批高山峽谷中的傈僳族群眾,告別了「千腳房」「木楞房」「篾笆房」,搬進了山下安置點的單元房。
  • 貴州銅仁:「五進社區」助力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
    這是銅仁市開展「五進社區」活動助力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期間,銅仁市29.36萬名貧困群眾遷出大山搬進新家園,開啟小康新生活。銅仁市創新建立了「黨委領導+工青婦為主體+其他組織力量、社會力量、市場力量參」的「1+3+X」工作機制,以開展「五進社區」活動為載體,培養搬遷群眾市民意識,切實增強幸福指數,著力建設心安家園。
  • 「搬出」幸福新生活!仁和區易地扶貧搬遷 讓群眾住上好房子 過上好...
    寒坡嶺組是傈僳族群眾聚居地,由於當地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落後,加上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村裡產業發展一直都很單一,大家都靠自家的幾畝薄田,種多少吃多少,少有額外的收入。2018年10月,寒坡嶺組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的貧困戶15戶56人全部搬到了新家,住進了「新房」。雖然大家不在老地方生活了,但村民還是在一個寨子裡過日子,平日裡有事沒事這家走走、那家串串,感情並沒有因為陌生的環境而降溫,相反大夥們的幸福指數蹭蹭往上漲。
  • 洛陽市堅持搬遷入住與後續扶持兩手抓 讓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
    「人勤勞蜂勤釀生活甜蜜蜜,搬新房娶新娘幸福奔小康。」在嵩縣外方山山區,黃莊鄉三合村貧困戶張嵩現的脫貧故事,常被人津津樂道。伴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地,張嵩現搬進了新房。村裡發展「手繪小鎮」風生水起,他又利用舊宅發展蜜蜂養殖。「鐵拐張」牌蜂蜜深受寫生愛好者喜愛,他因此脫了貧,還娶了媳婦,過上了幸福生活。  在洛陽的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6萬餘人居住在深石山區。鄉親們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擺脫貧困的路只有一條——搬出大山,洛陽的這個任務佔到全省的23%。
  •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景泰縣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白銀日報記者 貴富堂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景泰縣對2396戶996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搬遷,一大批群眾開啟了致富新篇章,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其中,就包括搬遷到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1000多戶困難群眾。孫治秀是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搬遷戶,家裡有6口人。搬遷前,她家住在20公裡以外的山裡,靠天吃飯,種的是旱沙地,住的是破舊房子,全家年收入不到一萬元,感到生活沒盼頭。
  • ...高質量抓好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
    本報訊 (記者 許邵庭 李薛霏)12月23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推進會在貴陽召開。省委書記諶貽琴出席並講話,她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與時俱進深化「五個體系」建設,高質量抓好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 「榕江戰貧記56」全省勞動模範賴翔:搬遷群眾的「當家人」
    賴翔(右)入戶了解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受訪者供圖)召開黨員大會,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跑項目抓落實,入戶宣傳動員搬遷群眾參與技能培訓,開闢微田園,動員搬遷能人成立勞務公司、開門面——賴翔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
  • 「公益一畝地」成交城縣搬遷群眾「綠色莊園」
    (資料圖片)  2018年5月,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在梁家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立了志願者服務中心。志願者在多次入戶走訪中了解到,對於多年從土裡刨食的搬遷群眾來說,能得到一塊地,既是行動上的幫扶,也是精神上的安慰。  搬遷群眾渴求種地的期望,點亮了公益順風車協會會長成龍燦的幫扶方向。
  • 南康區:給搬遷貧困戶「穩穩」的幸福
    為了徹底擺脫「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窘境,南康區順應群眾期盼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一方面,通過區裡抓總、鄉村推進的工作模式,不斷加強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傳,逐戶動員符合搬遷條件的貧困戶搬遷,做到政策宣傳「不漏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