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龍靜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錢仕豪
「現在有工作了,我一定好好珍惜這個機會,通過辛勤勞動過上好日子。」日前,在浙江萬馬股份有限公司務工的潘啟華,通過電話對記者說。
潘啟華是施秉縣南官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居民,2019年2月在縣裡的幫助下,到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就業,如今每月工資有四五千元。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就業是關鍵。為此,黔東南州積極打好「勞務輸出」「就近就業」「支持創業」組合拳,幫助搬遷群眾就業。
在勞務輸出方面,黔東南州通過多方渠道,與浙江省杭州市、廣東省廣州市、福建省福州市等地籤訂了勞務合作協議和穩崗就業協議。在這些地方找到合適崗位後,黔東南州通過政府包車、專人護送、協調用工企業接送等方式,集中組織輸送搬遷群眾過去就業。
今年以來,該州有組織輸送外出就業群眾2.07萬人。
針對有就近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黔東南州各級人社部門全面收集州內用工崗位信息,大力開發重大工程項目、工業企業用工、消費、安置點服務等崗位,通過包車免費接送到企業參觀等方式,促成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帶著鄉親在附近務工,不僅能掙到錢,還可以照顧家庭。」天柱縣聯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曾翠婷,現在擔任安置社區職業農民服務隊隊長。在通過政府部門找到活路後,她都會帶著社區居民一起幹,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就業領頭羊」。
據統計,目前,該州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6.7萬人,其中通過勞務就業扶貧崗位解決就業8712人。
黔東南州還出臺創業擔保貸款、自主創業補貼、創業場所租賃補貼等政策,支持搬遷群眾創業帶動就業。
從西江鎮貓鼻嶺村搬遷到牛王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文平,在政府的扶持幫助下,創建了雷山縣阿榜服裝廠,目前帶動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近100人。
另外,黔東南州還開發各類公益性崗位,幫助1.09萬名搬遷群眾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