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在西線戰場戰勝法國之後,選擇東西線兩線作戰?同時對英國和蘇聯作戰,是愚蠢地做法還是當時最佳地選擇?
蘇德之間戰爭爆發,在但是來看只是時間問題。雖然在1939年雙方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只是雙方的緩兵之策,德國為的是在進攻波蘭的時候,不會受到蘇軍的幹預。蘇聯為的是建立西線的防禦體系,應對之後來自德國的軍事威脅。雙方都是各懷鬼胎,註定了這個條約不會維繫很長時間。
1940年夏,法國的馬奇諾防線被攻破,希特勒在取得對法國戰爭的勝利之後,進攻蘇聯的計劃再次提上了日程。這種想法是由來已久的,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中就這樣寫道:「德國不能滿足於1914年的邊界。」「我們是民族主義者,我們要自覺地改變戰前對外政策地方針。我們要消除德國長期以來在南歐和西歐的目標並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東方」
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布爾什維克」,攻打蘇聯其實就是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決鬥。希特勒更是說道:「我們所要的不是那個國家,而是摧毀布爾什維克主義。我們若是打輸了了這場戰爭,整個歐洲就會布爾什維克化。」進攻蘇聯除了佔領俄國的領土之外,要消滅俄國的生存力量!這才是目的。
德國認為英國在負隅頑的原因是寄希望於俄國和美國,如果一舉殲滅俄國,那英國對美國的希望也將破滅。到時英國人將會徹底倒下。只要俄國稍微給英國一絲希望,英國就會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不會放棄。局勢就會在6-8個月之間完全改變。所以希特勒才將對英國作戰的「海獅計劃」必須在1940年執行。從戰略角度來說,俄國必須消滅,時間就定在了1941年。
1940年12月18日,「巴巴羅薩」計劃啟動。按照計劃,德國部隊必須在對英作戰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聯。分為南,北,中,三路同時向蘇聯發起進攻。北方集團軍共29個師,在10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東普魯士出發,經德文斯克,奧斯特洛夫,直取列寧格勒;中路軍共51個師,在1600架飛機的掩護下,由華沙向東出發,經布列斯特,明斯克,斯莫梭斯克,向莫斯科進攻;南方集團軍共63個師,在1400架飛機的掩護下,在盧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區展開,向基輔進攻,然後向頓巴斯進擊。
蘇聯西線的防線一觸即潰,蘇聯西部前線的通信指揮系統直接在德軍的狂轟亂炸下癱瘓。蘇軍司令巴普洛夫,被這麼迅猛的攻勢震驚了,由於通信癱瘓,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集團軍所在的位置,更不知道德軍採取的什麼行動,盲目的反擊,造成了明斯克地區出現了一塊空白地帶。給了德軍一個合圍的機會,他將整個西路軍送入了諾沃格魯多克的「口袋」地區。
從1940年到1941年冬天,蘇軍在正面戰場上幾乎是節節敗退,德軍打至莫斯科。但對於德軍來說這樣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原本計劃五個月的戰鬥,整整打了一年多,戰線拉的太長,蘇聯惡劣的天氣成為了德軍的死神。兩線作戰,德軍遭到了嚴重的消耗,開始轉入防禦之時,蘇聯人吹起了反攻的號角。
1944年6月6日,美軍諾曼第登陸,加快了德國歐洲戰場失敗的步伐,於1945年5月8號投降。
俄國是拿破崙的滑鐵盧,同時也是希特勒的滑鐵盧。很多人認為,如果希特勒集中所有兵力進攻英國,之後再去打蘇聯或許不會失敗,兩線作戰不是明智的選擇。但是希特勒進攻蘇聯為的是從戰略上擊敗英國,使其放棄抵抗。如果只攻擊英國,德國也還是要分兵去防蘇聯。或許先打蘇聯,將蘇聯打下來之後再去打英國,或許歐洲就被打下來了。因為當時歐洲人更加懼怕「布爾什維克」。
最後的只是自己的觀點,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