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進肉體中的刀子可以拔出來,可插進心中的恐懼卻難以根除。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 世界人民卻還是無法忘記對希特勒以及法西斯國家的恐懼。
在很多人看來,在二戰期間,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之所以會失敗,是由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不該同時和西線東線同時作戰,不該先招惹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才導致德國軍隊深陷蘇聯泥潭,精兵損失殆盡,整個歐洲戰局向著不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覆滅。
但事實上,打蘇聯其實並沒錯。以當時德國國際環境來看,這是非常正確的戰略選擇。除非希特勒放棄擴張,放棄侵略,主動求和。
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當初因為《凡爾賽條約》的制裁,不僅讓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賠款,導致德國經濟受到重創,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對德國民眾說,讓我幹吧,我不僅可以給你們麵包,給你工作,還能給你們自由,拿回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一切,讓德意志民族當歐洲老大。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真的復甦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擴軍、備戰刺激了經濟發展。但由此帶來的增長是短暫的,要長期保持經濟增長,必須要繼續戰爭以保持經濟增長,對外才能開拓市場,攫取資源,換言之只能靠對外侵略。
因為希特勒的措施本質上是花明天的錢,所以德國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那就是戰爭。因為他需要通過戰爭還今天的欠債,所以隨著欠債的增加,德國也必須不斷打下去。
消滅西歐之後,即便不閃擊蘇聯,德國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資金鍊斷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將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希特勒靠戰爭拿走了德國在一戰失去的土地之後,並沒有停下腳步。其又接連吞下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此時作為歐洲話事人的英法並沒有過激反應,也可以說兩國對此是默許的,一切似乎還在兩國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可是當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就忍無可忍了,他們覺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間的默契,於是兩國大聲對希特勒說不,立馬就向德國宣戰。
英法的態度出乎德國人意料,在希特勒看來,英法應該承認既成事實,吞下苦果的,可是他們竟然宣戰了,彼此之間不管有沒有準備,都要兵戎相見了。人家都跟你宣戰了,你還能有什麼選擇,除非把吃下的吐出來,這對德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國跟英法必有一戰,無法避免。
但希特勒很清楚,這一戰並不是生死存亡,其目的更多只是威懾。是要把英法打疼、打怕,打得不敢來插手自己在歐洲的擴張。即使是在拿下法國之後,希特勒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他向英國人伸出橄欖枝:英國只要承認德國所做的一切,我們就相安無事。
可是邱吉爾根本就不理睬,邱吉爾1938年還沒有當首相的時候在議會發表演講,就把德國納粹當做民主國家的敵人。1940年5月他上任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法國,再次向世人宣布,即使法國投降,英國要跟德國戰鬥到底。
邱吉爾領導下的英國,一直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把納粹當做勢不兩立的敵人,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跟德國的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沒辦法,你不聽話,那就打得你聽話。於是這才有了海獅計劃。
當時打英國,德軍必須要跨越英吉利海峽,打登陸戰德軍士兵會成為英國海岸防軍的活靶子,打海戰英國皇家海軍又號稱「海洋霸主」,希特勒覺得贏的把握不大。
於是,希特勒決定用飛機先將英國海峽的防禦戰線轟成渣,再「海陸共進」一舉擊潰英國,實現統一歐洲,希特勒稱之為「海獅計劃」。
希特勒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在邱吉爾的領導下的英國皇家空軍投入了2300架飛機來抵抗德國空軍的進攻,愣是將德國發起的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德軍投入的2669架飛機反倒被英國空軍轟成了渣。
海獅計劃的失利,讓希特勒不得不轉變戰略,其調轉槍口,指向了前不久還和自己一起瓜分波蘭的「盟友」。
在希特勒眼中,在擊敗法國,奪去了歐陸霸權之後,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其實不是最大的威脅。相對而言,歐洲之外的歐洲國家,曾經的沙俄,如今的蘇聯,那才是真正的威脅。其廣袤的國土、龐大的人口、豐富的資源,以及高效集中的政治體制下所爆發出的集體能量,乃是其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威脅。
而從合力瓜分波蘭之後蘇聯人的表現來看,史達林似乎不是太滿足於現狀,其在蘇德邊境不斷增兵,布署武器,這樣的環境下,任誰都不會高枕無憂。
希特勒知道,所謂的「互不侵犯」條約,僅僅就是一張白紙。要知道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當,蘇聯也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擴張。
在1939年9月17日佔領波蘭東部後,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蘇聯以極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蘇聯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雖然蘇聯構築了東方戰線,但對德國而言是巨大威脅,尤其是比薩拉比亞。與此同時,通過海獅計劃,希特勒意識到歐洲的現實局面是難以改變的,面對有著美國支撐的英國,自己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自身實力,都不具有戰略優勢。
德軍若是在久攻不下的英國戰線上一直拖下去,勢必會削弱自身實力,給予蘇聯可乘之機。屆時萬一英國人和蘇聯聯合,兩線作戰,那才真正是噩夢。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而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德國先下手為強可以說佔儘先機。
好在,由於意識形態的問題,當時的西方世界對於蘇聯都不怎麼感冒,如果希特勒去動蘇聯,整個歐洲都會是沉默的。這一點在之前德國閃擊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等國的反應就看得出來,他們所謂的妥協其實更多的是想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去直面蘇聯。
希特勒很好的把握住了西方人的這一心態,所以才放了英國一馬,調轉槍口指向蘇聯。
當然,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希特勒的終極目標就是蘇聯,因為擊敗蘇聯,那就意味著拿下了歐洲。換句話說,德國人可以放過撒克遜人,但是不會放過高加索人,俄國本就是歐洲之外的歐洲國家,所以拿破崙,希特勒都以取得這片廣袤的土地為目的,把戰鬥民族驅趕到更遠的東方。
如果拿不下蘇聯,基本上怎麼打怎麼輸,因為蘇聯太強了,而且不安分。
所以,蘇聯必須得打。德國不拿下蘇聯,就談不上經營歐洲。
只是日本不配合,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不僅沒有從另一端對蘇聯牽制,還因為資源問題和英美等一眾大佬鬧掰,大打出手,直接導致英美導向蘇聯,最終結成反法西斯同盟。而這意味著資源、兵力、工業等等各方面的全面碾壓,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不是這樣,面對日德的兩面夾擊,沒有英美支援的蘇聯人估計很麻煩,不說會被滅亡,至少會被趕出歐洲。屆時整個歐洲都將成為德國人的勢力範圍,資源、人才、技術的各方面整體規劃下,那才叫真正的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