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希特勒如果不先攻打蘇聯,是否能改變失敗的結局?

2020-12-18 西府趙王爺

插進肉體中的刀子可以拔出來,可插進心中的恐懼卻難以根除。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 世界人民卻還是無法忘記對希特勒以及法西斯國家的恐懼。

在很多人看來,在二戰期間,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之所以會失敗,是由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不該同時和西線東線同時作戰,不該先招惹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才導致德國軍隊深陷蘇聯泥潭,精兵損失殆盡,整個歐洲戰局向著不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覆滅。

但事實上,打蘇聯其實並沒錯。以當時德國國際環境來看,這是非常正確的戰略選擇。除非希特勒放棄擴張,放棄侵略,主動求和。

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當初因為《凡爾賽條約》的制裁,不僅讓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賠款,導致德國經濟受到重創,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對德國民眾說,讓我幹吧,我不僅可以給你們麵包,給你工作,還能給你們自由,拿回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一切,讓德意志民族當歐洲老大。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真的復甦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擴軍、備戰刺激了經濟發展。但由此帶來的增長是短暫的,要長期保持經濟增長,必須要繼續戰爭以保持經濟增長,對外才能開拓市場,攫取資源,換言之只能靠對外侵略。

因為希特勒的措施本質上是花明天的錢,所以德國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那就是戰爭。因為他需要通過戰爭還今天的欠債,所以隨著欠債的增加,德國也必須不斷打下去。

消滅西歐之後,即便不閃擊蘇聯,德國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資金鍊斷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將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希特勒靠戰爭拿走了德國在一戰失去的土地之後,並沒有停下腳步。其又接連吞下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此時作為歐洲話事人的英法並沒有過激反應,也可以說兩國對此是默許的,一切似乎還在兩國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可是當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就忍無可忍了,他們覺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間的默契,於是兩國大聲對希特勒說不,立馬就向德國宣戰。

英法的態度出乎德國人意料,在希特勒看來,英法應該承認既成事實,吞下苦果的,可是他們竟然宣戰了,彼此之間不管有沒有準備,都要兵戎相見了。人家都跟你宣戰了,你還能有什麼選擇,除非把吃下的吐出來,這對德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國跟英法必有一戰,無法避免。

但希特勒很清楚,這一戰並不是生死存亡,其目的更多只是威懾。是要把英法打疼、打怕,打得不敢來插手自己在歐洲的擴張。即使是在拿下法國之後,希特勒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他向英國人伸出橄欖枝:英國只要承認德國所做的一切,我們就相安無事。

可是邱吉爾根本就不理睬,邱吉爾1938年還沒有當首相的時候在議會發表演講,就把德國納粹當做民主國家的敵人。1940年5月他上任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法國,再次向世人宣布,即使法國投降,英國要跟德國戰鬥到底。

邱吉爾領導下的英國,一直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把納粹當做勢不兩立的敵人,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跟德國的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沒辦法,你不聽話,那就打得你聽話。於是這才有了海獅計劃。

當時打英國,德軍必須要跨越英吉利海峽,打登陸戰德軍士兵會成為英國海岸防軍的活靶子,打海戰英國皇家海軍又號稱「海洋霸主」,希特勒覺得贏的把握不大。

於是,希特勒決定用飛機先將英國海峽的防禦戰線轟成渣,再「海陸共進」一舉擊潰英國,實現統一歐洲,希特勒稱之為「海獅計劃」。

希特勒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在邱吉爾的領導下的英國皇家空軍投入了2300架飛機來抵抗德國空軍的進攻,愣是將德國發起的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德軍投入的2669架飛機反倒被英國空軍轟成了渣。

海獅計劃的失利,讓希特勒不得不轉變戰略,其調轉槍口,指向了前不久還和自己一起瓜分波蘭的「盟友」。

在希特勒眼中,在擊敗法國,奪去了歐陸霸權之後,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其實不是最大的威脅。相對而言,歐洲之外的歐洲國家,曾經的沙俄,如今的蘇聯,那才是真正的威脅。其廣袤的國土、龐大的人口、豐富的資源,以及高效集中的政治體制下所爆發出的集體能量,乃是其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威脅。

而從合力瓜分波蘭之後蘇聯人的表現來看,史達林似乎不是太滿足於現狀,其在蘇德邊境不斷增兵,布署武器,這樣的環境下,任誰都不會高枕無憂。

希特勒知道,所謂的「互不侵犯」條約,僅僅就是一張白紙。要知道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當,蘇聯也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擴張。

在1939年9月17日佔領波蘭東部後,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蘇聯以極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蘇聯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雖然蘇聯構築了東方戰線,但對德國而言是巨大威脅,尤其是比薩拉比亞。與此同時,通過海獅計劃,希特勒意識到歐洲的現實局面是難以改變的,面對有著美國支撐的英國,自己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自身實力,都不具有戰略優勢。

德軍若是在久攻不下的英國戰線上一直拖下去,勢必會削弱自身實力,給予蘇聯可乘之機。屆時萬一英國人和蘇聯聯合,兩線作戰,那才真正是噩夢。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而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德國先下手為強可以說佔儘先機。

好在,由於意識形態的問題,當時的西方世界對於蘇聯都不怎麼感冒,如果希特勒去動蘇聯,整個歐洲都會是沉默的。這一點在之前德國閃擊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等國的反應就看得出來,他們所謂的妥協其實更多的是想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去直面蘇聯。

希特勒很好的把握住了西方人的這一心態,所以才放了英國一馬,調轉槍口指向蘇聯。

當然,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希特勒的終極目標就是蘇聯,因為擊敗蘇聯,那就意味著拿下了歐洲。換句話說,德國人可以放過撒克遜人,但是不會放過高加索人,俄國本就是歐洲之外的歐洲國家,所以拿破崙,希特勒都以取得這片廣袤的土地為目的,把戰鬥民族驅趕到更遠的東方。

如果拿不下蘇聯,基本上怎麼打怎麼輸,因為蘇聯太強了,而且不安分。

所以,蘇聯必須得打。德國不拿下蘇聯,就談不上經營歐洲。

只是日本不配合,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不僅沒有從另一端對蘇聯牽制,還因為資源問題和英美等一眾大佬鬧掰,大打出手,直接導致英美導向蘇聯,最終結成反法西斯同盟。而這意味著資源、兵力、工業等等各方面的全面碾壓,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不是這樣,面對日德的兩面夾擊,沒有英美支援的蘇聯人估計很麻煩,不說會被滅亡,至少會被趕出歐洲。屆時整個歐洲都將成為德國人的勢力範圍,資源、人才、技術的各方面整體規劃下,那才叫真正的無敵。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進攻蘇聯失敗,如果不攻打蘇聯,是否能改變結局
    二戰德國進攻蘇聯失敗,如果不攻打蘇聯,是否能改變結局 德國的目標是要先打倒蘇聯,然後再來對付美國,那知道蘇聯不好打,志在必得的莫斯科,居然因為冬季偶然輸了。
  • 二戰時,德國如果先打蘇聯是否能統一歐洲?為何要兩線作戰?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在西線戰場戰勝法國之後,選擇東西線兩線作戰?同時對英國和蘇聯作戰,是愚蠢地做法還是當時最佳地選擇?「我們是民族主義者,我們要自覺地改變戰前對外政策地方針。我們要消除德國長期以來在南歐和西歐的目標並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東方」 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布爾什維克」,攻打蘇聯其實就是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決鬥。希特勒更是說道:「我們所要的不是那個國家,而是摧毀布爾什維克主義。我們若是打輸了了這場戰爭,整個歐洲就會布爾什維克化。」
  • 二戰時期,德軍所向披靡,希特勒為什麼不攻打中國?原因有三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毋庸置疑,在德日意這三大軸心國中,德國是實力最強悍的。在二戰初期的歐洲戰場上,德軍是所向披靡的。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將德軍派到了蘇聯戰場、北非戰場,為什麼希特勒不打中國呢?原因大致有三點。
  • 希特勒明知兩線作戰的危害,為何還攻打蘇聯,原來是被蘇聯逼急了
    眾所周知,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在一戰時期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德軍兩線作戰,上臺後的希特勒深知這個道理。 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與蘇聯籤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才抽出身來全力進攻西歐。
  • 二戰時,如果當時德國先進攻英國,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在地理位置上,德國和英國相距很近,因此能讓德國的空軍,陸軍有很好的的發展空間,如果不是蘇聯有著大量的資源,德國也不會首先跑那麼遠,對蘇聯展開戰爭攻勢。畢竟自己旁邊還有待拿下的土地,可能對於當時的德國而言,和蘇聯相比,英國的戰略意義更大。
  • 二戰時期的德國,戰鬥力很強,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自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無視《凡爾賽條約》的限制,開始在大力擴充軍隊的基礎上全面發展經濟和重工業。短短幾年之後,德國陸軍成為了無敵之師,幾乎橫掃歐洲大陸。然而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卻是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希特勒也被迫在地下室飲恨自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希特勒的失敗呢?
  • 二戰中,隆美爾全權指揮進攻蘇聯,是否有成功的勝算?
    德國在二戰中被蘇聯擊敗,主要是因為蘇聯的戰爭潛力強大,綜合國力比德國更強。 在蘇德戰場上,曼施坦因的指揮能力絲毫不亞於隆美爾,然而曼斯坦因仍然沒能改變德國一敗塗地的結局。在蘇德雙方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下,德國在二戰後期的失敗已經無法挽回,並不是一個隆美爾所能改變的。
  • 被改變的歷史:二戰日本為何沒有夾攻蘇聯,而轉戰東南亞?
    在歐洲戰場開闢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開始,接著因為德國的精心準備,迅速席捲歐洲大陸,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在向西攻打英國的時候又馬不停蹄的進攻蘇聯,卯足了勁兒的德軍本來想著速戰速決,儘早結束戰事。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只要日本出兵蘇聯,就能輕鬆地夾攻擊敗蘇聯,當時孱弱的蘇聯根本沒有資本兩線作戰,蘇聯明白,希特勒明白,日本也明白,沒多久,日本就開闢第二戰場。
  • 二戰德國如果戰勝蘇聯,會轉移戰線進攻英國嗎?
    而這場耗時長久的慘烈戰役,最後因為德國的需求量得不到滿足從而影響戰鬥力而宣告失敗,這也預示著歐洲戰場終於在經歷無數的摧殘後迎來了結束。有人稱,蘇聯是二戰中最有成就的一個國家,是蘇聯在戰場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兵力,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德軍的勢力,並將德軍的有生力量進行嚴厲的打擊。
  • 二戰時希特勒為什麼不打滿是石油的中東,而是與強大的蘇聯死磕?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德國自此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家。1938年,希特勒下令攻打奧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就此拉開。有許多人認為,當時的德國軍隊極其依賴石油,進攻蘇聯是為了奪取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那麼中東擁有那麼豐厚的石油資源德國為何不進攻中東,而去進攻一個如此強大的蘇聯?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 德國在二戰中,拿下蘇聯後,誰是他們下一個準備攻打的目標?
    從二戰的結果來看,德國是先向英國實施了"海獅計劃",在失敗以後,立馬就向蘇聯發起了"巴巴羅薩計劃"。而正是因為這樣,導致了德國最終在二戰中的失敗。從歷史上來看,希特勒想佔領蘇聯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希特勒就有過這樣的想法,在《我的奮鬥》一書中也有過記載。
  •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那麼當初為什麼不讓日本進攻蘇聯呢?
    二戰開始後,蘇聯一路勢如破竹,橫掃歐洲,就連法國都投降了。不過德國在面對英國的時候,遇到了麻煩。於是德國調轉槍口開始對付蘇聯,可是,局勢也沒有像希特勒想的那樣發展,尤其是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後,形勢逆轉了。
  • 如果蘇聯被德國打敗,德國接下來會攻打哪國?答案出人意料!
    俗話說,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對二戰時的德國來說,雖然其軍事實力要遠遠超過大部分國家,甚至是連英法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都不是德國的對手。然而由於在1941年的蘇德戰爭中,德軍錯誤了低估了蘇聯軍隊的實力,在打了近一年的時間後慘敗了。而在蘇德戰爭中的失敗,不僅讓德軍折損了大量的兵力,同時也讓德國徹底失去了在二戰中獲勝的可能。
  • 二戰時德國有沒有接近勝利的時刻?如果有,是在什麼時候?
    自打二戰一開始就註定了德國失敗的結局,德國確實有接近勝利的時候,但卻永遠夠不到勝利 毋庸置疑,希特勒發動二戰是德國近代史上最大的錯誤,二戰對德國的傷害要遠大於一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從攻打波蘭開始,很快就將戰火蔓延至整個歐洲,然後又迅速轉向了亞洲戰場,足以看出德國的實力是多麼可怕。 納粹首領希特勒作為德國法西斯勢力的領導者,指揮了所有的戰爭,是所有反法西斯國家最痛恨的敵人。希特勒非常的聰明,擁有最高的指揮權,就在他迅速佔領了整個歐洲後,卻沒有攻打落後的中國,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以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打中國絕對是一打一個準。
  • 二戰中,所向無敵的納粹德軍為何會最終失敗?「十大」原因說明了問題
    ,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希特勒可以閃擊歐洲各國,打的對手無還手之力,如不出意外,希特勒成為「成吉思漢第二」應該毫無異議,很多時候,人們習慣認為納粹德國是過分低估了英國的軍事實力以及錯誤的攻打蘇聯是遭致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度認為如果德國人將英國逼出歐洲大陸後,就再也沒有能力來阻撓自己統一歐洲了,然而事實上也並非如此,英國皇家海軍從戰爭一開始就牢牢把控住了北海的出口,這就使得德國水面艦隻無法通過日德蘭半島
  • 希特勒殺猶太人因仇視蘇聯?
    希特勒在1933年當上德國總理之後,德國軍隊就擴充得很厲害,到攻打法國的時候已招到三百多萬人。一般情況下,部隊膨脹得這麼快,戰鬥力等方面肯定會受到影響,但從德國來看,影響並不明顯,這跟塞克特的培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書裡面也寫到了它跟蘇聯的合作,特別是空軍方面。德國早期的很多空軍飛行員都是在蘇聯航校裡面接受軍事駕駛訓練的。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作為德國的盟友,日本深知此戰意義重大,希特勒進攻蘇聯,就是在做一個豪賭,如果賭贏了,德國將成為世界的老大,整個世界或許都會顛覆在希特勒的手中,而如果賭輸了,他將萬劫不復!可以說,當時德國已經集中了他們所有的全部力量,孤注一擲。然而,作為德國的盟友,當希特勒發出邀請後,日本為何坐視不理,反而在幾年後去招惹美國呢?
  • 二戰時期,瑞典僅僅是一個小國,為什麼德國卻沒有攻打它?
    很多人認為瑞典在二戰中能避開戰火是因為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永久中立國都能避開戰火。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中立國的地位,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沒有一定實力,只要宣布中立就能避免戰火,那二戰期間所有遭到德國侵略的國家都會宣布自己是中立國,這樣一來或許元首也就無法發動二戰了吧。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初德國不主動攻打蘇聯,其結局會怎麼樣!
    二戰期間,蓄勢待發的德國,對很多國家發動了進攻,它在歐洲地區肆無忌憚,接連打敗了英國和法國等資本主義強國,在歐洲地區基本上已經橫掃無敵。後來德國對蘇聯發動了進攻,結果在冰天雪地的蘇聯損傷慘重。有不少人認為,在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可以說是一個極其愚蠢的重大失誤,當初德國若是不主動進攻蘇聯的話,結果會如何呢?蘇聯會主動進攻德國嗎?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兩國其實有一份互不侵犯的友好條約,正常來說,德國是不能去攻打蘇聯的,可惜德國沒能遵守這個約定,直接單方面撕毀合約,對蘇聯發動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