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留美幼童的成就,看兒童讀經的優越性!

2021-02-13 讀經胎早教中心

文稿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因此,他們又被稱為留美幼童。

  

容閎受命於朝廷,立即實施「留美幼童」計劃。但以當時的社會觀念,官員既不願把自家子弟送去,民間更有關於西洋的種種不祥傳說(現存詹天佑——第一批「留美幼童」——的父親與政府籤訂的具結書,有「聽從中國差遣……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等類似「生死文書」的內容),招收學生非常困難。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應者寥寥,一年竟湊不足第一批的30個名額。他只好一面去香港英政府所設學校中去招收,同時回老家去動員鄉親。以至自1872到1875年整個幼童留學計劃實施期間,4批共派出120名,其中39名為容閎的家鄉香山縣人。

  

這些幼童被成為椎魯之子,當時的《申報》寫到:「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實際上他們皆出身於一般家庭,沒有一個是官員的孩子,但前提是熟讀四書五經,所以被授予秀才的頭銜,經過上海設立預備學校的選拔,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稟賦厚實資質明敏者方可入選。

  

第一批幼童於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涯。

  

幼童們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其中康乃狄克州34戶,麻薩諸塞州20戶)中生活。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令美國人驚嘆不已,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1881年7月15日,《紐約時報》報導:「有跡象表明,大有前途的中國留美教育計劃項目很快就要終止。……如果對這個項目的放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將非常遺憾。……這些從中國優秀家庭挑選出來的孩子表現出極高的天賦,處處受到人們的喜愛。」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

  

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國病故者3人、中途輟學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悽然回國」。這「94名回國留學生,如今學籍可考者87名,其中小學19名,中學35名,共54名,即60%以上正在接受初等基礎教育;33名大專學生中,只有兩人獲得學士學位,其中一名就是日後成為著名工程師的詹天佑。

 

頭批21名均送往上海電報局,二、三批由福建船政局、江南製造局留用23名,50名分撥天津水師、機器、魚雷、電報、醫館等處。

  

回國後的留美學生參與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礦山、鐵路的建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歷經了1884年中法海戰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為國捐軀。直到20世紀初,這些當年的留美幼童紛紛成為朝廷重臣,活躍在鐵路、電報、礦冶這些新興產業。在外交領域,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大清國,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以下參考紀錄片《幼童》電視腳本)

2001年的9月21日,哈特福德市的市長把這天定為容閎和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越來越多的中美兩國學者,開始共同關注百年前發生在兩國之間的這段傳奇故事。

1、當年抗旨不歸的容揆,從耶魯畢業後,畢生為中國駐美公使館工作。容揆的愛情故事,當年在美國新英格蘭曾傳為佳話。在高中畢業時,容揆就深深地愛上了和他同在斯普林費爾德中學就讀比他小七歲的瑪麗小姐。在經過了未來丈人長達十年的考驗之後,終於在1894年和瑪麗小姐喜結良緣,他們共有五個孩子

2、當年耶魯划船隊的舵手鍾文耀,先後在華盛頓、馬德裡和馬尼拉做外交官。回國後進入鐵路界,先後擔任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的總辦。鍾文耀對一切新事物都滿懷熱情,從照相機到汽車,他是上海灘上最早的汽車擁有者之一。鍾文耀家族四代耶魯大學畢業,為紀念和耶魯特殊的關係,他們在耶魯設立了鍾文耀紀念獎學金,獎勵那些致力於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學者。

3、由於出色的語言天賦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李恩富,畢生供職於美國新聞界。當年他為在美華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奔走呼號,為此失去了自己的家庭。1897年,李恩富在美國再次結婚。新娘是來自田納西州的蘇菲小姐,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克勞倫斯成了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的畢業生,這是當年留美幼童被拒絕進入的軍事院校。小兒子路易斯畢業於耶魯。1927年,李恩富在他66歲的時候孤身一人回到了香港,為當地一份英文報紙工作。他最後一次和他的美國朋友聯繫是在1938年的3月29日,他在信中寫到: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戰爭,一場慘無人道、野蠻的戰爭。日本人的飛機每日在城市上空盤旋、轟炸,生命隨時都可能終結。這一年,李恩富在香港辭世。

4、留美幼童、東方人棒球隊隊員黃開甲,在耶魯大學讀二年級時被召回國後,擔任盛宣懷秘書多年。曾經參加過1876年美國費城百年博覽會的黃開甲,1904年時作為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中國館的副館長赴美。在博覽會的晚宴上就美國限制華人入境政策發表精彩的演說,他說:在你們對所有的中國人、中國學生關閉大門時,歐洲卻向他們敞開胸懷。因為他們知道若干年後這些年輕人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也許你們可以通過武力獲得很多你們想要的東西,但必須記住你永遠也無法通過武力獲得商業的利益。

5、唐紹儀,這位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理,由於無法和名為共和實為專制的袁世凱合作,在總理任上不到3個月便辭職而去。之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廣東,任中山縣縣長。自幼就遠離家鄉的唐紹儀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1910年前後,他在家鄉修建了一座私人花園別墅,取名共樂園,後來唐紹儀把它贈送給了家鄉人民。唐紹儀還是復旦大學創辦人之一,首任校長。

6、梁如浩,後來成為鐵路管理者,他當過清朝的大臣民國的部長。梁如浩的兒子娶了唐紹儀的女兒,童年的小夥伴長大以後成了兒女親家。

7、耶魯雪非爾德理工學院畢業的歐陽庚,終生服務於外交界。先後任中國駐舊金山的副總領事、駐溫哥華領事、駐巴拿馬總領事、駐雅加達總領事、中國駐英國公使館一等秘書。他的家鄉在今天的廣東省中山市大嶺村,村中有一條著名的小街,曾出過4名駐外領事,被當地人稱為領事街。

8、當年哈特福德高中棒球隊的神投手梁敦彥,多年擔任兩江總督張之洞幕僚,後任晚清外務(部)尚書。他忠於朝廷,擁護帝制,參加了張勳復闢。後來末代皇帝溥儀結婚,他和另一位留美幼童蔡廷幹是婚禮上的伴郎。

9、溫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曾就讀於美國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後擔任兩江總督端方的幕僚,官至清政府的二品。他是宋氏三姐妹的姨夫,1907年正是他把宋慶齡、宋美齡兩姐妹帶到美國留學。

10、周壽臣,第三批留美幼童,出生於香港。早年和唐紹儀一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晚年定居香港,是有名的太平紳士。周壽臣為香港同胞做了許多好事,人稱壽伯。

11、留美幼童中惟一的律師是張康仁,當年在耶魯大學讀書時被召回。回國後不久,在朋友的幫助下又回到美國,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讀完了法科,成為第一個被允許在美國執業的華人律師。

12、詹天佑,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3、蔡紹基,中國首批幼童赴美留學生,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歸國後任大北電報局譯員、上海海關譯員。後隨袁世凱赴朝鮮,充任袁之幕府。歸國後任清政府山海關監督、天津北洋大學校長。

14、吳應科。回國後分往福州船政學堂,後調北洋艦隊,參加黃海大海戰。後任北京電報局總辦,黎元洪總統顧問,海軍副司令等職,退職後居住北京。 

15、周傳諫。回國後參與修建京瀋鐵路,後在各地鐵路、礦山、商業部門工作,退居上海。

16、曹家祥。回國後分往天津水師學堂,黃海大海戰中負傷,曾任天津警察局長等職,晚年經商。

17、吳仰曾。回國後又到英國學習採礦工程,後在南京、浙江、直隸等地工作,清末任歐美歸國留學生副主考,被清政府授予科學博士,充學部顧問,晚年在開灤煤礦工作,退休後居北平。

18、吳仲賢。回國後曾任駐朝鮮領事、駐日本橫濱總領事,駐墨西哥代辦、漢口海關監督等職,退職後居住上海。

20、唐國安。第二批中國留美幼童。清末任遊美學務處及遊美學生監督處會辦,積極選送青少年赴美留學。1912年初任清華學堂正監督,同年10月,清華學堂改名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唐國安出任首任校長。

21、容尚謙。回國後先入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在揚武后旗艦上受訓,參加了中法戰爭,後為環泰艦艦長,參加中日戰爭,不久出任航運公司經理,退休後居上海。

22、黃耀昌。回國後分往上海,後參與鐵路修建,曾任北京至漢口鐵路北京段經理。 

23、唐致堯。歸國後經商,參加修建京瀋鐵路,曾主管天津稅務局。

24、陸錫貴。回國後分往唐山採礦公司,後為京瀋鐵路總工程處幹事 。

25、鍾進成。回國後先後在美國駐廣東、香港、廈門等領事館服務。

26、潘斯熾。回國後分往上海官辦棉紡織廠,後任南京造幣廠經理。

27、楊兆楠、薛有福、黃季良、鄺詠鍾、陳金揆、沉壽昌、黃祖蓮7名留美幼童後來在甲午中日海戰及馬尾中法海戰裡為國捐軀。

28、最後一位離去的留美幼童是鄺榮光,他是一位礦業工程師。鄺榮光1965年去世,時年103歲。

        

1912年4月20日,78歲的容閎在康州哈特福德的住處去世,安葬在西岱山公墓。

    

容閎遠去了,容閎的幼童那120個孩子也早已遠去。這是一個百年的傳奇,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命運跌宕。他們是荒原中第一個探路人,是驚濤裡最早的遠航者,他們歡樂、哭泣、成功、失敗,他們親歷激蕩的百年,被遺忘又被重新發現。

   

這些中國留美幼童跟猶太民族的兒童一樣,在3歲到13歲都是在讀經度過的,都接受了私塾教育。人在13歲以前,是人一生記憶力的高峰,這是腦科學研究證明了的。這個時候讀誦經典事半功倍,這個時期不求理解,但求讀誦,直至背誦。這個時期是人一生最關鍵的時期,是建立根基的時期。成聖成賢還是成凡,決定於斯!人在13歲以後,理解力開始增強,數理邏輯思維能力迅速發展。15歲以前根基打好了,學習任何學科就會非常輕鬆,非常簡單。這就是讀經教育,這就是猶太人和華人智商高的原因。無論是猶太人,還是中國人,在西方國家的學校學習時都出類拔萃。所以美國人說:「美國的錢在猶太人的口袋裡;智慧在華人的腦袋裡。」

相關焦點

  • 中國清末留美幼童,到底有多優秀?
    答:在曾國藩縱橫捭闔的宦海浮沉裡,「留美幼童計劃」堪稱是他一生最後一件嘔心瀝血的大事。1872年8月11日,也就是曾國藩去世近五個月後,這樁被他視作「中華創始之舉」,幾乎撕破臉皮去爭的大事,終於艱難成行。120名「留美幼童」分四批,跨海三萬兩千裡赴美國留學,肩負「徐圖自強」的國家使命。
  • 醫學館留美幼童
    日前筆者看到小留學生包機從英國回國的新聞,不禁聯想到一百多年前天津醫學館留美幼童的往事。
  • 歸來已是思想犯:晚清留美幼童的命運浮沉
    李鴻章的消極態度,是總理衙門決定一次性撤回全部留美幼童的主因。長期以來,是李鴻章的孤軍奮戰,在成就著這項事業。當年,曾國藩僅在向朝廷奏請其他事務時,順帶建議啟動「留美幼童計劃」,是李鴻章再次致信曾國藩,敦促他須為此事專門上奏,「斷不可望事由中廢」。
  •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全開:留美幼童的缺憾之路
    留美幼童既是代表清王朝向西方學習的領頭者,又是被禁錮於維護中國封建舊體制下的囚徒。即使身處異鄉,即使接受外國文化薰陶,清廷統治者也以"衛道士"作為耳目,監視著留美幼童的一舉一動。若是留美幼童有一絲"西化"的趨勢,有一點"宥於西學"的痕跡,就會立刻被作為罪犯被遣送回國。
  • 留美幼童詹天佑:高材生,愛妻狂魔,永不言後的中國鐵路第一人
    他們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中國留美幼童。最終在清政府的猜忌下,這些幼童被打上了「有害於社會」、「叛徒」、「思想犯」 的標籤。他們遭到中國社會和人民的強烈譴責,原定十五年的留美計劃中途流產。他們不得不中斷學業,被悉數遣送回國。
  • 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在耶魯大學獲得哲學學位,人稱鐵路之父
    後來才知道,詹天佑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個。對他的生平才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詹天佑生於1861年4月,廣州南海人。詹原本經營茶葉外貿生意,一度也很興盛,是當地的小康之家。但是後來茶葉生意經營失敗,家境一落千丈,日常生活十分困難。詹天佑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了私塾念書。詹天佑的父親詹興洪有個好朋友叫譚伯邨,長期在香港澳門經商,家境富裕。
  • 【王財貴】: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從兒童時期起給予讀經,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實施起來是非常簡單而有效的。但因為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這樣的方式。因此,也必須略作理論之說明: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大體是以美國二十世紀初年的實用主義為主導,也可以說是以『兒童中心本位』為主。
  • 王財貴:為什麼兒童讀經的順序,應該從論語開始
    問:「從整體效果看,讀《論語》或其它書,應先將整體熟讀,還是先分章熟讀,特別是學前的小朋友要怎樣讀?」 這是常見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什麼問題。
  • 晚清留學美國幼童歸國後的命運
    容閎在第一批學生出發前,先行赴美安排一切。他特訪了母校耶魯大學的校長波特,波特建議,將30名幼童每兩三人分成一組,寄居於美國家庭之中,所有提供膳宿的家庭,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按期照值給付,這樣可使幼童學習英文的效率大大提高。容閎欣然接受了這一提議。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影響到幼童及整個幼童留美事業命運的建議。
  • 尋找140年前留洋兒童!招商局「認童行動」,盼這批兒童的後人能認出他們的身份
    尋找140年前留洋兒童招商局集團開展「認童行動」140多年前,晚清政府先後分四批,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開「西學東漸」官派青少年出國留學之先河。他們中有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有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他們的命運,離奇曲折;他們的故事,美麗而憂傷。他們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晚清留美幼童。幸運的是,當時有一批兒童,在剛剛成立的 「輪船招商總局」門前留下了合影。如今,招商局集團據此開展「認童行動」,希望這批兒童的後人,能從照片中認出他們的身份。
  • 讀經運動是一場智慧重尋之旅
    1994年,臺中師範大學語教系王財貴教授在臺灣發起青少年讀經運動,倡導教育從讀經開始,主張利用13歲以前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讀誦中國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經典,提升文化修養,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於社會。「「讀經」,又稱「經典誦讀」。
  • 兒童讀經教育淺談,黃金歲月的教養
    有鑑於社會風氣一天比一天敗壞,子孫的倫理道德一代不如一代,社會上有些公益團體,風起雲湧的開始提倡兒童讀經教育,這是一樁可喜可賀的事。但是據筆者觀察,雖然有這麼多人、這麼多單位在努力的付出和實踐,卻沒有非常顯著的成效,為什麼呢?
  • 清朝末年七萬裡長途,「120名天才兒童」遠赴西洋留學,背負國家之重任
    換上西式服裝,把辮子藏入帽中,這群出國不到2年的中國幼童,正越來越「看起來像一個美國人」,他們甚至會用英文給彼此起綽號。 彼時處於核心地位的唐紹儀,被幼童們賦予了一個他們從希臘神話中讀到的英雄名——埃賈克斯。 他們沒想到,唐紹儀日後會真的成為一名英雄。
  • 中國實現"量子優越性"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
    給領先全球的科研成果取名「九章」,中國科學家再次玩起「中式浪漫」,既紀念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也致敬過去20年的努力。觀察者網注意到,中科大潘建偉院士的量子計算原型機研究團隊中,既有28歲當上教授的中堅力量,也不乏97年的後生。
  • 幼童被葡萄乾卡喉嚨 幼童異物卡喉嚨怎麼急救
    但是對於幼童來說,吞咽能力不夠完善,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容易出現異物卡喉嚨的情況。近日就有新聞報導「幼童被葡萄乾卡喉嚨」的新聞,想了解相關信息的話,建議來看看。其中,幼童的吞咽能力弱,日常吃東西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卡喉嚨的情況,所以家長們應該學一學這個急救方法。當幼童遇到危險的時候才能及時施救,增加生存的概率。  1、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施救者保持屈膝跪地的姿勢,直接坐在地上。然後將寶寶臉朝膝蓋的姿勢倚靠在施救者的大腿上面。之後施救者用力單手拍打嬰兒胸骨下半段,而且還要用中指和食指壓胸五次。
  • 「戰」疫驗證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疫情被有效地控制的實踐,無疑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成立之日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便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 香港教育局:不能確保每個幼童都能入讀幼兒園
    原標題:香港教育局:不能確保每個幼童都能入讀幼兒園  中新網11月24日電 據香港電臺網站報導,港府教育局今日起至下月7日,舉辦16場大埔及北區幼兒園「統一收生安排」家長簡介會,首場簡介會在粉嶺官立中學舉行,有過百名家席出席,包括操普通話人士。
  • 《紐約時報》:中國留美博士92%選擇留在美國,你怎麼看?
    近日,《紐約時報》發表消息稱,留美博士畢業後大部分都會選擇留在美國,其中中國的博士最多,佔到了92%,比例高居世界第一,第二名為印度,佔81%。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廣大網友熱議。我們知道,留美博士大部分都屬於我國高端和緊缺人才,他們高智商、學識淵博、綜合素質好、科研能力強,而且大多數都是我國985、211高校培養的優秀學生。如果真如《紐約時報》報導的那樣,這無疑是我國人才方面的一個損失。
  • 觸碰兒童色情 18歲中國留學生在美被判十年監禁
    中國留美學生人數不斷攀升,畢業典禮上總有不少中國學生的面孔。(美國《僑報》記者邱晨攝)  中國僑網12月11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綜合報導,近年來增多的中國留學生遭遣返的案例,許多人認為與美國政府收緊移民政策有關,但一些案例表明,少數留學人員的確做了與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甚至觸犯美國法律被判刑。近日,一名來自中國的18歲高中留學生29日被以兒童色情罪名判處10年監禁。
  • 新冠病毒青少年傳播率比幼童更高!世衛組織:對兒童進行年齡區分...
    新冠病毒青少年傳播率比幼童更高!世衛組織:對兒童進行年齡區分非常重要  Evelyn Zhang • 2020-09-01 10:29:19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