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無巧不成書:三十年前,「三機定型」後的三型國產戰機同月首飛】
【轉輪故事·Ⅰ】跨越百年的韋伯利:從「年輕人的第一把左輪」說起
【轉輪故事·Ⅱ】奧運冠軍的速射王牌:獨具匠心的「掌上架退炮」
【轉輪故事·Ⅲ】回到ABC:開槍有多帥、裝填就有多無奈
轉輪手槍彈容量小,彈輪與槍管間有縫隙(除了納甘轉輪這類特殊型號之外),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因此轉輪手槍是一種逐漸被軍警部門所淘汰的武器。但無論如何,轉輪手槍確曾一度極為興盛,是各列強軍隊的制式手槍,更是引領了連發(雙動轉輪則擁有半自動能力)隨身武器的潮流。
▲使用埋頭彈,射擊前會前推彈輪確保氣密性的納甘轉輪,是轉輪大家族裡少見的能安裝消音器的型號
記得小時候體驗輕武器射擊時,因為覺得54式手槍硌手,導致一直不太喜歡自動手槍。長大以後重新了解自動手槍這個領域,自然在探究這種「最難用的輕武器」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從設計角度著手,提升武器易用性與快速射擊有效性的辦法,也就是之前經常提及的「低槍管軸線」(Low Bore Axis,簡稱LBA)思路。
▲比如,航炮設計師設計的ГШ-18自動手槍就是一種應用LBA思路,並且法理上已經算是軍用制式裝備的手槍
除非加裝卡賓套件,現代手槍在射擊時也沒有抵肩部件,全靠雙手控制。所以,手腕關節、手部肌肉、射手姿態的技巧,是武器瞄準射擊、控制後坐力的關鍵。是所以,手槍是最難使用的輕武器。而現代手槍應用技術,又追求「快速連續有效打擊」的思維,就導致手槍使用難上加難。
▲老式轉輪手槍加槍託並不罕見,比如這支又有槍託又有刺刀的韋伯利轉輪
▲文 藝 復 興.jpg
LBA的理論,則是基於手槍速射概念產生的。手槍的總體設計習慣,如握把內彈匣供彈,需要留出套筒等部件後坐空間等原因,導致槍管軸線始終會高於手臂。說起來,槍管軸線當然是現實存在且明確的,但是用於對比的那條「射手握持軸線」,卻存在各種爭議,比如有的說是手臂指向那條線,也有的說是虎口軸線。
反正不管握持軸線具體在哪,簡單的物理學原理就是,槍管軸線與握持軸線的高度差,相當於力臂。當手槍射擊,後坐力產生時,力臂越長,槍口上跳越強,射手需要更長的時間調整恢復瞄準姿勢,自然也就越不利於快速連續有效打擊。
▲應用LBA思路的Chiappa Rhino轉輪手槍手冊中,可視化展示了Chiappa Rhino與傳統轉輪手槍的槍管軸線高度區別
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在槍械設計師的思維中其實也一直有LBA這個概念,但真正熱烈鼓譟起來,還得是2012年以後的事情。
▲1976年設計的H&K P7手槍,就已經實現了LBA這個思維,但是並未以此為賣點
▲2012年上市的Strike One手槍,雖然出現晚,但堪稱是手槍營銷領域特別強調LBA概念的代言型號
「技術決定戰術」,使用思維和使用技法,與武器技術的關係,始終是互動的。現在流行的LBA,會影響到近期以及未來自動手槍的設計與布局;而在傳統轉輪手槍的時代,由於彈輪作為承受膛壓部件,不能太細,不能太薄,導致槍管軸線很高,所以在那個時候,射手們也得有一套技巧。
▲隨便湊個圖,意思意思
比如在單動轉輪時代——即射手需要手動操作擊錘時,轉輪的高槍管軸線,反而在長期實踐的經驗積累中,促成了其技巧技法的完善。由於老式單動轉輪手槍握把弧度大,射手握持動作並不「嚴實」,而利用高槍管軸線與大幅度槍管上跳,讓轉輪手槍在手中「自轉」,以方便扳下擊錘。
▲恬不知恥的引用自己
所以就像我之前所說,有如「掌上架退炮」一般的韋伯利-福斯布裡,為了讓其槍管、彈輪組件可靠動作,射手反而必須緊握握把,這就違背了當時的使用習慣,導致了部分惡評。其實習慣了現代自動手槍的射手,在操作韋伯利-福斯布裡的時候,也會因為感受到質量巨大(相對於現代自動手槍套筒)的槍管、彈輪組件附近時的巨大力量,造成先上跳、後下垂的問題,一樣會不習慣。
▲這個活動部件質量巨大,手感自然會很奇特
這個道理,古今相同,所以要實現當前的「快速連續有效打擊」思路,光靠LBA設計也肯定不夠。射手是否做到有意識地緊握握把,加上往復運動的套筒質量,射手姿態等因素,都會影響射手能否實現操作手槍時「打得快、打得好」。
▲Strike One手槍的虎口位置有一條稜,其宣稱的原理是讓後坐力傳遞更加尖銳,刺激射手進一步握緊握把
▲現代轉輪手槍,其握把在修形中也很強調讓射手便於緊握
記得一位朋友曾經吐槽我,「你在手槍的喜好上選了兩個直接對立的極端,要麼是槍管軸線巨高無比的轉輪手槍,要麼是現在又開始信奉LBA」,所以他的推斷是——我會很喜歡融合了轉輪和LBA特色的Chiappa Rhino。
▲怪模怪樣但風格鮮明的Chiappa Rhino,設計於2008年,名氣很大,長得前衛,但內心傳統
我自然也笑了,但還是詳細解釋了一番,對轉輪手槍的愛好只是一種怪癖,我清楚地知道其實用價值已經不足。我也的確喜歡Chiappa Rhino,而這支21世紀誕生的武器,其實是上世紀兩個型號的後續作品:先是大約在1980年設計的產品MTR-8,雖然很醜,但也達到了其設計目的;更有意思的,則是90年代末問世的Mateba Model 6 Unica。
▲MTR-8,融合了側開式、LBA等要素,其重心靠前、以抑制槍口上跳……它很醜,但很有風格,注意其快速裝彈盤是必要零件,沒有它可打不響
▲Mateba Model 6 Unica手槍,設計於1997年,又是一支自動轉輪手槍
這三種手槍,如其奇怪的名字拼法所體現的那樣,都產自義大利,都是設計師埃米利奧·吉索尼設計的——其中Chiappa Rhino則由吉索尼與安東尼奧·庫達佐(Antonio Cudazzo)合作。從這三種怪模怪樣,但均有效實現LBA的轉輪可以看出,吉索尼確實是一位敢於嘗試、把轉輪的優勢發揚光大的轉輪手槍愛好者。
▲埃米利奧·吉索尼(Emilio Ghisoni,1937-2008)
就像當年轉輪手槍是半自動手槍的先聲一樣,Mateba MTR-8也是探究LBA概念的先行者之一——傳統轉輪手槍的結構導致了上跳劇烈,上百年過去了總得有人想辦法解決一下,MTR-8就此被我視為是認真考慮LBA的先行者。而其大致設計年份是1980年,比H&K的P7也沒晚多少。
▲雖然看起來形象上很接近自動手槍,但MTR-8依然是很傳統的單雙動轉輪,紅色箭頭所指的是擊錘手柄,藍色箭頭所指的,則是帶動彈輪的機械臂,非常機械朋克
當然,吉索尼也明白轉輪槍已經不適合現代軍事用途的現實,他所設計的3種轉輪,更多是在情懷的基礎上,追求娛樂與競技——從MTR-8輪廓扭來扭去,非常「運動」的握把,就能看出其競技手槍的定位;而將彈輪挪到扳機前方,也讓彈輪不至於影響射手操作,因此其使用.357馬格南彈藥時,彈容量能達到8發,使用.22LR彈藥的型號更是能達到14發。
▲彈輪往前挪確實是「好文明」,反過來的極端例子——這種傳統結構的邊針發火彈20發轉輪手槍……就很鬼畜
而後來的Mateba Model 6 Unica既延續了LBA設計,又是「掌上架退炮」韋伯利-福斯布裡自動轉輪手槍的的精神續作——不信看GIF。
▲可以看到「架退」過程,當然,這麼巨大的質量往復運動,射擊間歇的晃動幅度還是不小的
▲Mateba Model 6 Unica彈輪打開的姿態,可以看到槍管對著轉輪下部,而非傳統轉輪手槍設計中,讓槍管對著轉輪上部
不過Mateba Model 6 Unica的結構相對複雜,使得隨射擊往復運動的部件質量較大,帶來的效果相對一般。也正因為如此,後續作品Chiappa Rhino放棄了半自動轉輪的風騷操作,回到相對傳統的單雙動內核,也是水到渠成。
▲吉索尼設計的奇怪轉輪槍們,到Chiappa Rhino時的藝術風格也算是成熟了
以吉索尼設計的3種新時代的轉輪手槍作為這個小系列的結尾,想想也不錯。轉輪手槍在實際運用上已經沒什麼搞頭了,但其簡單而有趣的機械結構,仍然吸引著很多愛好者;而現代思路在其身上產生的影響,也讓轉輪槍這種古老的情懷,仍然有著「源頭活水」的補充,繼續流傳下去。
▲這樣的「文藝復興」也會有各種變體,圖為Grifone卡賓,就是Model 6 Unica的卡賓型
最後,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我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機會體驗射擊過真正的轉輪手槍,更不要說MTR-8、Model 6 Unica和Chiappa Rhino這樣特別有意思的現代型號了。但願人生還久,機會常在。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