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輪故事·Ⅳ】完結篇:再次擔當時代先鋒的轉輪手槍

2021-02-18 幀察點

【上期內容:無巧不成書:三十年前,「三機定型」後的三型國產戰機同月首飛

【轉輪故事·Ⅰ】跨越百年的韋伯利:從「年輕人的第一把左輪」說起

【轉輪故事·Ⅱ】奧運冠軍的速射王牌:獨具匠心的「掌上架退炮」

【轉輪故事·Ⅲ】回到ABC:開槍有多帥、裝填就有多無奈

轉輪手槍彈容量小,彈輪與槍管間有縫隙(除了納甘轉輪這類特殊型號之外),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因此轉輪手槍是一種逐漸被軍警部門所淘汰的武器。但無論如何,轉輪手槍確曾一度極為興盛,是各列強軍隊的制式手槍,更是引領了連發(雙動轉輪則擁有半自動能力)隨身武器的潮流。

▲使用埋頭彈,射擊前會前推彈輪確保氣密性的納甘轉輪,是轉輪大家族裡少見的能安裝消音器的型號

記得小時候體驗輕武器射擊時,因為覺得54式手槍硌手,導致一直不太喜歡自動手槍。長大以後重新了解自動手槍這個領域,自然在探究這種「最難用的輕武器」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從設計角度著手,提升武器易用性與快速射擊有效性的辦法,也就是之前經常提及的「低槍管軸線」(Low Bore Axis,簡稱LBA)思路。

▲比如,航炮設計師設計的ГШ-18自動手槍就是一種應用LBA思路,並且法理上已經算是軍用制式裝備的手槍

除非加裝卡賓套件,現代手槍在射擊時也沒有抵肩部件,全靠雙手控制。所以,手腕關節、手部肌肉、射手姿態的技巧,是武器瞄準射擊、控制後坐力的關鍵。是所以,手槍是最難使用的輕武器。而現代手槍應用技術,又追求「快速連續有效打擊」的思維,就導致手槍使用難上加難。

▲老式轉輪手槍加槍託並不罕見,比如這支又有槍託又有刺刀的韋伯利轉輪

▲文 藝 復 興.jpg

LBA的理論,則是基於手槍速射概念產生的。手槍的總體設計習慣,如握把內彈匣供彈,需要留出套筒等部件後坐空間等原因,導致槍管軸線始終會高於手臂。說起來,槍管軸線當然是現實存在且明確的,但是用於對比的那條「射手握持軸線」,卻存在各種爭議,比如有的說是手臂指向那條線,也有的說是虎口軸線。

反正不管握持軸線具體在哪,簡單的物理學原理就是,槍管軸線與握持軸線的高度差,相當於力臂。當手槍射擊,後坐力產生時,力臂越長,槍口上跳越強,射手需要更長的時間調整恢復瞄準姿勢,自然也就越不利於快速連續有效打擊。


▲應用LBA思路的Chiappa Rhino轉輪手槍手冊中,可視化展示了Chiappa Rhino與傳統轉輪手槍的槍管軸線高度區別

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在槍械設計師的思維中其實也一直有LBA這個概念,但真正熱烈鼓譟起來,還得是2012年以後的事情。

▲1976年設計的H&K P7手槍,就已經實現了LBA這個思維,但是並未以此為賣點

▲2012年上市的Strike One手槍,雖然出現晚,但堪稱是手槍營銷領域特別強調LBA概念的代言型號

「技術決定戰術」,使用思維和使用技法,與武器技術的關係,始終是互動的。現在流行的LBA,會影響到近期以及未來自動手槍的設計與布局;而在傳統轉輪手槍的時代,由於彈輪作為承受膛壓部件,不能太細,不能太薄,導致槍管軸線很高,所以在那個時候,射手們也得有一套技巧。

▲隨便湊個圖,意思意思

比如在單動轉輪時代——即射手需要手動操作擊錘時,轉輪的高槍管軸線,反而在長期實踐的經驗積累中,促成了其技巧技法的完善。由於老式單動轉輪手槍握把弧度大,射手握持動作並不「嚴實」,而利用高槍管軸線與大幅度槍管上跳,讓轉輪手槍在手中「自轉」,以方便扳下擊錘。

▲恬不知恥的引用自己

所以就像我之前所說,有如「掌上架退炮」一般的韋伯利-福斯布裡,為了讓其槍管、彈輪組件可靠動作,射手反而必須緊握握把,這就違背了當時的使用習慣,導致了部分惡評。其實習慣了現代自動手槍的射手,在操作韋伯利-福斯布裡的時候,也會因為感受到質量巨大(相對於現代自動手槍套筒)的槍管、彈輪組件附近時的巨大力量,造成先上跳、後下垂的問題,一樣會不習慣。

▲這個活動部件質量巨大,手感自然會很奇特

這個道理,古今相同,所以要實現當前的「快速連續有效打擊」思路,光靠LBA設計也肯定不夠。射手是否做到有意識地緊握握把,加上往復運動的套筒質量,射手姿態等因素,都會影響射手能否實現操作手槍時「打得快、打得好」。

▲Strike One手槍的虎口位置有一條稜,其宣稱的原理是讓後坐力傳遞更加尖銳,刺激射手進一步握緊握把

▲現代轉輪手槍,其握把在修形中也很強調讓射手便於緊握

記得一位朋友曾經吐槽我,「你在手槍的喜好上選了兩個直接對立的極端,要麼是槍管軸線巨高無比的轉輪手槍,要麼是現在又開始信奉LBA」,所以他的推斷是——我會很喜歡融合了轉輪和LBA特色的Chiappa Rhino。

▲怪模怪樣但風格鮮明的Chiappa Rhino,設計於2008年,名氣很大,長得前衛,但內心傳統

我自然也笑了,但還是詳細解釋了一番,對轉輪手槍的愛好只是一種怪癖,我清楚地知道其實用價值已經不足。我也的確喜歡Chiappa Rhino,而這支21世紀誕生的武器,其實是上世紀兩個型號的後續作品:先是大約在1980年設計的產品MTR-8,雖然很醜,但也達到了其設計目的;更有意思的,則是90年代末問世的Mateba Model 6 Unica。

▲MTR-8,融合了側開式、LBA等要素,其重心靠前、以抑制槍口上跳……它很醜,但很有風格,注意其快速裝彈盤是必要零件,沒有它可打不響

▲Mateba Model 6 Unica手槍,設計於1997年,又是一支自動轉輪手槍

這三種手槍,如其奇怪的名字拼法所體現的那樣,都產自義大利,都是設計師埃米利奧·吉索尼設計的——其中Chiappa Rhino則由吉索尼與安東尼奧·庫達佐(Antonio Cudazzo)合作。從這三種怪模怪樣,但均有效實現LBA的轉輪可以看出,吉索尼確實是一位敢於嘗試、把轉輪的優勢發揚光大的轉輪手槍愛好者。

▲埃米利奧·吉索尼(Emilio Ghisoni,1937-2008)

就像當年轉輪手槍是半自動手槍的先聲一樣,Mateba MTR-8也是探究LBA概念的先行者之一——傳統轉輪手槍的結構導致了上跳劇烈,上百年過去了總得有人想辦法解決一下,MTR-8就此被我視為是認真考慮LBA的先行者。而其大致設計年份是1980年,比H&K的P7也沒晚多少。

▲雖然看起來形象上很接近自動手槍,但MTR-8依然是很傳統的單雙動轉輪,紅色箭頭所指的是擊錘手柄,藍色箭頭所指的,則是帶動彈輪的機械臂,非常機械朋克

當然,吉索尼也明白轉輪槍已經不適合現代軍事用途的現實,他所設計的3種轉輪,更多是在情懷的基礎上,追求娛樂與競技——從MTR-8輪廓扭來扭去,非常「運動」的握把,就能看出其競技手槍的定位;而將彈輪挪到扳機前方,也讓彈輪不至於影響射手操作,因此其使用.357馬格南彈藥時,彈容量能達到8發,使用.22LR彈藥的型號更是能達到14發

▲彈輪往前挪確實是「好文明」,反過來的極端例子——這種傳統結構的邊針發火彈20發轉輪手槍……就很鬼畜

而後來的Mateba Model 6 Unica既延續了LBA設計,又是「掌上架退炮」韋伯利-福斯布裡自動轉輪手槍的的精神續作——不信看GIF。

▲可以看到「架退」過程,當然,這麼巨大的質量往復運動,射擊間歇的晃動幅度還是不小的

▲Mateba Model 6 Unica彈輪打開的姿態,可以看到槍管對著轉輪下部,而非傳統轉輪手槍設計中,讓槍管對著轉輪上部

不過Mateba Model 6 Unica的結構相對複雜,使得隨射擊往復運動的部件質量較大,帶來的效果相對一般。也正因為如此,後續作品Chiappa Rhino放棄了半自動轉輪的風騷操作,回到相對傳統的單雙動內核,也是水到渠成。

▲吉索尼設計的奇怪轉輪槍們,到Chiappa Rhino時的藝術風格也算是成熟了

以吉索尼設計的3種新時代的轉輪手槍作為這個小系列的結尾,想想也不錯。轉輪手槍在實際運用上已經沒什麼搞頭了,但其簡單而有趣的機械結構,仍然吸引著很多愛好者;而現代思路在其身上產生的影響,也讓轉輪槍這種古老的情懷,仍然有著「源頭活水」的補充,繼續流傳下去。

▲這樣的「文藝復興」也會有各種變體,圖為Grifone卡賓,就是Model 6 Unica的卡賓型

最後,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我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機會體驗射擊過真正的轉輪手槍,更不要說MTR-8、Model 6 Unica和Chiappa Rhino這樣特別有意思的現代型號了。但願人生還久,機會常在。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

相關焦點

  • 轉輪手槍:網際網路時代的說書人|漫畫家的秘密
    轉輪手槍覺得自己的人生經歷也挺黑色幽默的。生於1981年的他很早就展現了漫畫才華,15歲時就在地方雜誌《時代影視》上刊載了自己的漫畫,之後又於20歲時正式開啟了第一部長篇漫畫的連載。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連環畫在時代變動中退出了圖書市場,多少是一件憾事。萬萬沒想到,在網際網路漫畫流行的今天,「連環畫」又殺回來了。轉輪手槍是這一創作手法的繼承者,他創作的漫畫融合了條漫與連環畫的創作手法,呈現出獨特的閱讀效果——雖然採用了滑動閱讀的方式,但在情節推動上大量運用旁白作為輔助工具。
  • 早期轉輪槍中的佼佼者——柯爾特-帕特森第五型轉輪手槍
    但是為了保證文章的準確性,小編在上篇文章中,只著重介紹了柯爾特-帕特森型轉輪手槍的一些早期型號,比如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和第四型轉輪手槍,對於柯爾特在1839年後研製並生產的一些新型轉輪手槍只是一筆帶過。
  • 【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短槍管轉輪手槍:魯格牌阿拉斯加人轉輪手槍
    阿拉斯加人轉輪手槍「世界最大口徑轉輪手槍」回顧歷史,在單動轉輪手槍時代,曾經出現過短槍管轉輪手槍
  • 大口徑轉輪手槍中的異類!為市場競爭而生的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
    0.44英寸口徑的柯爾特龍騎兵型轉輪手槍為了緩解競爭壓力,將丟掉的市場份額重新搶回來,柯爾特在1858年時就對以往研製的大口徑轉輪手槍進行了再次研究,並仔細分析了雷明頓M1858陸軍型轉輪手槍的內部結構
  • 柯爾特的卡迪拉克:「蟒蛇」轉輪手槍
    「蟒蛇」(Python)轉輪手槍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左輪之一,是柯爾特公司於1955年正式推出的一種.357馬格南口徑轉輪手槍(.357馬格南Magnum是一種左輪手槍的子彈規格,由S&W公司於1934年推出,
  • 轉輪手槍之父的失敗作品——柯爾特帕特森1839型轉輪霰彈槍
    但其實柯爾特在研製出第一型指環槓桿轉輪步槍後不久,就有感於這款轉輪步槍糟糕的性能和慘澹的銷售表現,認為這已經註定是一款失敗品了,為了讓公司能拿到武器訂單繼續生存下去,對轉輪步槍還不死心的柯爾特又搞出了一款新型轉輪步槍,其名為M1839型轉輪步槍,並且分出了幾種不同的型號。
  • 遊戲與槍火:牛仔和手槍旅程,荒野大鏢客2轉輪手槍盤點
    荒野大鏢客2的遊戲背景設置在1899年的美國中西部,這個時代正直美國西進運動後期,與之伴隨的是美國工業資本的強勢崛起以及印第安人被迫逃離家園的血淚之路。當然,狗子這篇肯定是不談西進運動本身,只是談槍。 19世紀末也是火器革新最快的時期,子彈的發射藥正從黑火藥變成無煙火藥,自動手槍剛萌生,而且大有取代轉輪手槍的勢頭,所以這篇先聊轉輪(其實是因為大表哥2裡的武器太多了,懶得一篇全部寫完) 這裡可以把轉輪手槍簡單的分為單動和單/雙動。
  • 二戰兵器全集,美國史密斯&威森M1917轉輪手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英帝國從美國的軍火商訂購了種類和數量都很繁多的武器裝備,伊利諾州斯普林菲爾德的史密斯&威森公司是其中一家,這家公司生產11.56毫米轉輪手槍,這一口徑彈藥是當時英國軍用制式口徑彈藥
  • 揭秘柯爾特龍騎兵型轉輪手槍,其性能相當優越,結構也很可靠
    引言在美國著名槍械發明家轉輪手槍之父——塞繆爾·柯爾特的一生中,曾發明過許多種型號的轉輪手槍,而其中有一款轉輪手槍的名字最特殊,那就是他於1848年研製的柯爾特M1848龍騎兵型轉輪手槍(Colt M1848 Dragoon)。
  • 柯爾特M1849口袋型轉輪手槍,與美國西部歷史緊緊相連
    在M1849口袋型轉輪手槍被研製出來以前,柯爾特武器製造公司面向民用武器市場的拳頭產品是小龍騎兵型轉輪手槍,但小龍騎兵型轉輪手槍的缺點太多,銷售量一直上不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柯爾特主動找尋許多小龍騎兵型轉輪手槍的使用者討論,然後根據使用者們的反饋,於1849年時開始對小龍騎兵型轉輪手槍進行改進,並於次年將新研製的轉輪手槍推向市場,這就是柯爾特M1849口袋型轉輪手槍的起源。
  • 揭秘沃克型轉輪手槍的優缺點,以及它被人們放棄的主要原因
    因此沃克型轉輪手槍也算得上是一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武器,但問題在於這款轉輪手槍的整體性能並不優秀,甚至可以說是缺點多多,可靠性相當低。現在就請各位讀者朋友與小編一起來看看沃克型轉輪手槍的優點和缺點,以及這款轉輪手槍很快就被柯爾特武器製造公司踢出生產線的主要原因。
  • 發射灰泥彈頭的轉輪手槍,專為飛行員配備,彈頭一撞就碎
    轉輪手槍向來是手槍領域裡的熱門,此類武器沒有彈匣,主要靠轉輪進行供彈。當轉輪內的六發子彈打光,射手需要先退出彈殼,然後才能安裝六發新子彈,如此循環往復,不過這篇文章的主角比較特別,這是一款一次性轉輪手槍。
  • 盤點二戰期間的經典轉輪手槍:力量與美的結合,收藏家的最愛
    轉輪手槍的歷史悠久,被譽為力量與美的結合,深受人們喜愛。在二戰時,德國是唯一沒有裝備轉輪手槍的國家,美國陸軍的制式手槍雖然是柯爾特M1911,但是其它部隊曾裝備過轉輪手槍,有人還花錢自己購買,而英軍裝備的全是轉輪手槍,蘇軍中也有轉輪手槍。
  • 著名槍械——柯爾特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的優缺點,以及先進之處
    陸軍型轉輪手槍)的起源、細節和特殊性,但因為篇幅原因,我沒有介紹清楚該槍的優缺點和先進之處,讓很多讀者無法明確了解該槍與其它柯爾特轉輪手槍之間的不同。幾款柯爾特轉輪手槍,位於正中間的就是柯爾特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柯爾特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的優點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與此前的絕大多數轉輪手槍一樣
  • 【轉輪故事·Ⅲ】回到ABC:開槍有多帥、裝填就有多無奈
    我軍公開「千軍萬馬過海峽」關鍵一環】【轉輪故事·Ⅰ】跨越百年的韋伯利:從「年輕人的第一把左輪」說起【轉輪故事·Ⅱ】奧運冠軍的速射王牌:獨具匠心的「掌上架退炮」始於對幼時玩具記憶的本系列,也自然會隨著年歲的增長,碰到一個被我稱之為「老東西
  • 一把經典漂亮的早期柯爾特轉輪手槍,被大量應用於南北戰爭期間
    這是一把經典的柯爾特轉輪手槍(民用版本),型號為M851海軍型,其生產年份是1854年,全長32釐米,其中槍管長18.4釐米,口徑.36,重約1.2kg,槍管內無膛線,使用分裝彈藥(子彈、火藥、雷帽分開裝)。
  • 流行於歐美的三款大威力長管轉輪手槍 其中之一自帶槍託 兩腳架
    眾多的武器生產商也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大蛋糕,於是乎幾乎在每天每時每刻,都會有造型更酷、威力更強的新式轉輪手槍湧入西方的民用武器市場,而這三款長槍管轉輪手槍就憑藉著大威力、遠射程而成為聞名一時的精品。齊亞帕「帆腳索」轉輪手槍作為歷來以創新出奇而享譽一時的齊亞帕,這一支外表炫酷的SAA 22-6「帆腳索」(Buntline)轉輪手槍,同樣是一款在歐美民用市場上備受歡迎的精品槍械。
  • 詳解轉輪槍的最早起源,從16世紀時的明朝講起
    引言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小編詳細介紹了轉輪手槍與左輪手槍之間的淵源,同時也介紹了世界上第一把真正實用的轉輪手槍——M1835式柯爾特轉輪手槍,但有的朋友看完那篇文章後,對柯爾特轉輪手槍發明之前就存在的那些早期轉輪手槍很感興趣。
  • 一把手槍可射兩種子彈 狩獵利器 防身必備 陶魯斯的大口徑特殊轉輪
    而這一款「專門發射霰彈的判官轉輪手槍,似乎真的印證了陶魯斯在大口徑方面的強烈執念。雖然在轉輪手槍發展歷史上,發射霰彈的轉輪手槍並不罕見,但是在2006年,巴西陶魯斯的這款威力十足「判官」轉輪手槍(Taurus Judge)的問世 ,依然吸引了不少狩獵愛好者或者槍械發燒友炙熱的目光。
  • 瑞士打造的轉輪手槍,擁有兩根槍管,十秒可以打出二十發子彈
    Peter Merz(彼得·梅茲),這是一家來自瑞士的公司,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打造了一支與公司同名的雙管轉輪手槍,做工極為精密,充分證明瑞士人不僅會造鐘表,造槍這塊同樣很出色。彼得·梅茲轉輪手槍用有兩根槍管,單動式結構,發射.22 LR彈,全重1.46公斤。.22 LR彈又稱新手彈,以後坐力柔和而著稱,雖然威力不足,但勝在體型嬌小,所以彈巢容量達到了20發,是一般轉輪手槍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