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大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以三鎮之軍發動叛亂,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面對安史叛軍的來勢洶洶,李唐王朝這邊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唐庭開始大量抽調安西、北庭、河隴地區的駐軍,以應付當時中原地區的戰事,這其中便包括中晚唐時期著名的禁軍,即神策軍。歷史上的神策軍於天寶十三年設立,而廢除則是唐昭宗天復三年,其總共存續了一百四十餘年的時間。這期間,神策軍曾一度為李唐王朝最為重要的武備力量。而歷史上存在了一個半世紀時間的神策軍,恰巧也成為了唐朝衰敗歷史的見證者。
歷史上每位君主都有自己所能直接掌握的武裝,如西周時期的「宗周六師」「殷八師」、漢朝時期的「羽林軍」「虎賁軍」等,大體上都屬于禁軍的範疇。根據史料的記載,唐朝的禁軍主要由南、北衙兵構成,援引《新唐書》的記載為「夫所謂天子禁軍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衛兵是也,北衙者,禁軍也。」而在初唐時期,北衙禁軍則隸屬於「十六衛」但隨著府兵制的走向瓦解,北衙禁軍則成為了李唐皇室的依仗。
而中晚唐時期的北衙禁軍,便是存續了一百多年的神策軍。唐代中晚期的神策軍,屬於李唐皇室在藩鎮割據的亂局下,賴以維繫的一個根本。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曾這樣評價神策軍「 唐置神策軍於京西京北,雖以備御吐蕃,然曾倚此軍削平叛寇,則資以建國威、捍非常」所以說,唐代中晚期的神策軍,不只是皇帝的衛隊,其同時也是李唐王朝應對藩鎮割據亂局的一個關鍵點所在。因此,這支興起於「安史之亂」後的禁軍,同唐朝的歷史是捆綁在一起的存在,而神策軍的興衰榮辱所映照的則也是唐代中晚期的衰敗。
01其受命於危難,挽狂瀾於既倒
歷史上神策軍開始展露伸手,實際上是在唐代宗在位時期。公元763年,唐代宗以妥協的方式,結束了「安史之亂」但就在「安史之亂」結束的同時,吐蕃所帶來的邊患問題則愈發嚴重起來。史載,唐代宗在位時期「數年間,西北數十州相繼淪沒」以至於,吐蕃在「安史之亂」結束的同一年,曾一度率大軍攻入長安,而唐代宗只得逃亡華州。值此危難之際,宦官魚朝恩率神策軍前往華州勤王。也就是在這之後,神策軍開始成為唐朝的禁軍。
史載,此次邊患平息之後,神策軍於公元865年入列為禁軍行列,並被劃分為左、右廂神策軍。到了唐德宗在位的後期,神策軍更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以至於成為了李唐皇室所依仗的中堅力量。這是因為,神策軍在唐德宗「建中削藩」的過程中,成為了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當時,唐德宗為徵討關東藩鎮,曾數出禁軍,其中便包括神策軍。史料記載當時「神策之士多鬥死者」而神策軍最為高光的時刻,則是於「奉天之難」中平定叛軍。
唐德宗時期的削藩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怎料當時的涇原兵丁,因不滿朝廷毫無賞賜,發動了叛亂,這便是歷史上的「涇師之變」當時,唐德宗無奈之下只得退受奉天。正是在這樣的危急情況下,唐代名將李晟以神策軍為主力剪平叛亂,並一舉克復長安。
自這之後,神策軍開始成為李唐皇室所依仗的重要力量。以至於,在「奉天之難」後,唐德宗以神策軍為主要力量,將其分為左、右神策軍,並大力扶持神策軍。史載德宗一朝「其軍乃至十五萬」而到了唐憲宗元和年間,如神武軍、天威軍等禁軍,或被廢止或被併入神策軍中。自此,神策軍作為一支禁軍以及野戰部隊走上了頂峰。
02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歷史上神策軍於憲宗朝走上頂峰後,便開始逐漸走下坡路,而隨著神策軍一同快速滑落的則是整個大唐王朝。這是因為,唐德宗李适於貞元年間大力扶持神策軍的同時,還使宦官勢力得以掌典神策軍。史載,唐德宗「帝既以禁衛假宦官,又以此寵之」換言之,唐德宗為神策軍設立護軍中尉,並命宦官擔任如此要職,從而使當時的宦官完全掌握兵權。自此神策軍成為了宦官攪動朝局的重要籌碼,而這也就為李唐皇室以及神策軍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如歷史上發生於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實際上就屬於宦官與神策軍結合的產物。同時,神策軍自憲宗之後,戰鬥力便也開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這是因為,唐朝從始至終都給予了神策軍以優厚的待遇,並且憲宗之後的神策軍近乎鮮有征戰。這就使得神策軍內部開始發生質變,大量的富族子弟以吃餉銀的方式入神策軍。
根據史料的記載,黃巢起義時的禁軍「皆長安富族,世籍兩軍,豐給厚賜,高車大馬,以事權豪,自少迄長,不知戰陣。」可見,隨著時間的流逝,神策軍實際上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以至於,神策軍在「黃巢起義」中徹底潰敗。雖然到了唐昭宗時期,神策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這卻只是神策軍的迴光返照。公元903年朱溫入長安後不久,旋即便廢除了神策軍,自此這支興起於「安史之亂」後的禁軍,徹底地走下了歷史的舞臺。
歷史上的神策軍興於萬眾矚目的危難之時,而其衰敗的過程在晚唐歷史中卻又顯得悄無聲息。因為,在神策軍被廢止的四年後,唐王朝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便能發現,神策軍的興盛與唐朝的衰敗是完全重合的。在「奉天之難」時,神策軍逆轉乾坤,使唐朝得以在亂局之中穩定下來。而到了「黃巢起義」之時,神策軍則難以重現過往的輝煌,其結果則是黃巢起義軍得以開進入長安,而唐王朝自這之後也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神策軍的興衰榮辱所見證的是中晚唐時期一百多年的衰敗歷史。以至於,其對唐朝的衰敗還起到了一定的推動性作用。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讀通鑑論》、《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