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大志:所謂「不求聞達於諸侯」

2020-12-26 胖咪三國史

察人之所行,不察人之所言。

《出師表》天下名篇,其中「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更是被文人騷客爭頌,以為楷模。

歷來文士,皆將諸葛亮此言,視作「安貧樂賤,不求功名榮華」的清高象徵。實際分析諸葛亮隱居始末,可知其情悖謬,與諸葛本人的心態南轅北轍。

亮所謂「不求聞達於諸侯」並非虛指,而是特指;所謂「諸侯」即荊州牧劉表。

而「躬耕南陽」亦有隱喻。這與漢末文士的「清議縱橫」,魏晉世家的「浮華交遊」一脈相承。

諸葛亮此後的一系列舉動,其實都是其「隱居態度」的現實反映。

本文共 47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① 琅琊諸葛氏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精通刑名的世家子弟,不會安貧樂賤,躬耕山野。

琅琊諸葛家族,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司隸為顯職,監察百官,東漢時號稱「三獨坐」。

註:東漢三公逐漸虛職化,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升司空;中丞掌御史臺)、司隸校尉、尚書令,班在九卿之上,獨擅一榻,號稱「三獨坐」。

諸葛氏貴「刑名學」,與潁川世家大抵相似。

漢末喪亂,琅琊亦遭兵禍,宗族門人星散,諸葛家族卻能在魏、蜀、吳三國均位至宰輔,金紫等身。這與其好研法術、精通刑名律令的家風是不可分割的。

註:潁川荀氏亦憑「精通刑名」顯赫當時。反倒是與潁川並稱的汝南、南陽,家傳經學、伏膺儒教,在亂世逐漸衰落。

註:蜀之諸葛亮,吳之諸葛瑾(亮兄),魏之諸葛誕(亮從弟),皆出將入相,時人榮之。

諸葛亮對「刑名之術」亦有特別喜好,所研習者、皆法家經典。

(朕)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先主敕後主遺詔》引自《諸葛亮集》

劉備喜《六韜》、《商君書》;諸葛亮為後主撰《申》、《韓》、《管子》,皆崇法術。

註:《六韜》即太公兵法;《商君書》則是商鞅思想彙編;申不害、韓非、管仲,皆法家大宗;另有慎道,與申、韓構成法、術、勢三門。

註:諸葛亮治蜀,刑法峻急,為法正所非。有《諸葛亮報法正書》,辭令間頗崇法術,文多不載。

鑽研律令,精通刑名的琅琊諸葛氏,世代以文吏,或仕州郡、或為令史。這種家庭不可能培養出「安貧樂賤」的子弟。

諸葛亮躬耕南陽,自有不得已之苦衷。

② 不求聞達於諸侯

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亮父諸葛珪,為泰山郡丞,秩六百石,中高級佐吏。

珪死,亮與叔父諸葛玄南奔豫章。玄死,亮入荊州,避難琅琊。白身蹉跎,直至二十有七。

諸葛亮不得出仕,有客觀原因。因其叔父玄與劉表相

諸葛玄是袁術表奏的豫章郡守,而袁術與劉表視同寇讎。袁術在初平元年(190)勾結長沙郡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諮,圖謀獨霸荊襄。

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蜀書五 諸葛亮傳》

劉表就是王睿死後的繼任者,很自然地倒向袁術的競爭對手袁紹,與袁紹、曹操合兵,痛擊袁術。

(初平)四年春,(魏武)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袁)術糧道。--《魏書一 武帝紀》

因此,諸葛玄作為袁術任免的豫章守,在劉表眼中無疑是偽職、是僭逆。諸葛玄被新任郡守朱皓取代,南奔荊州,死於此地。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蜀書五 諸葛亮傳》

註:《漢晉春秋》記載諸葛玄為劉表所薦,與《蜀書五 諸葛亮傳》相牴牾。實際以琅琊葛氏的地理位置判斷,玄不可能是劉表所薦,必為袁術徵辟。

註:《亮傳》所謂「玄與表有舊,往依之」更是悖謬。劉表與袁術死敵,屢動兵戈。諸葛玄如與劉表有舊,又怎會接受袁術偽職?可見是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劉表牧荊州,先殺孫堅,再擊袁術

諸葛亮作為政敵家庭出身的「異見子弟」,不受劉表喜愛是理所當然的。

在此要特別糾正一個觀點,此觀點流毒甚廣。

核心大意是說:諸葛亮聯姻沔陽黃氏,而亮嶽父黃承彥與蔡氏婚,是劉表襟弟。以此證明諸葛亮在荊州地位顯赫。這種以現代視角反推漢末的「想當然」是很不合時宜的。

劉表與蔡氏、蒯氏的結合,本出不得已。

表為刺史,白手入荊州。江陵多郡賊,表不能入,遂治兵襄陽。被迫與地方豪強蔡氏、蒯氏合作。

袁術阻兵屯魯陽,表不能得至,乃單馬入宜城,請南郡人荊越、襄陽人蔡瑁與共謀畫。--《後漢書 卷七十四-劉表傳》

註:荊州刺史治本在南郡江陵縣,而劉表將治所遷至襄陽。

註:劉琮也並非蔡氏子,而是尚蔡氏女。

一個完全出於政治聯姻、且無所生育的後妻(蔡氏),在劉表心中何等分量,不言自明;而後妻的妹妹的丈夫的女婿(諸葛亮),又是何等分量,更不必多言。

諸葛亮在南陽,以其叔依附袁術、構罪劉表;不得出仕,理所當然。

亮年輕時未必沒有過出仕念頭,不過從結果看、必然是屢次受阻。《亮傳》對諸葛亮青年時代的「不得志」,多所避諱,其內情卻一目了然。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屢次提到的「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有所實指,此「諸侯」即荊州牧劉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非「不求聞達」,而是「不得出仕」。所謂的「不求」,非不求也,求之不得也。

其真實心態,就和很多失意青年,自作大言:「我沒想著賺大錢,就是想自我磨礪」一樣。不過是虛張狂言,聊以自慰。

③ 躬耕南陽

所謂「隱居」,大抵是「好事者」自作聲名的「終南捷徑」。

亮雖不得出仕,其仕宦心態卻日盛一日。「一步登天」的念頭盤結腦海,愈發強烈,噴薄欲出。

看諸葛亮交遊往來的對象、便可窺見一二。

汝南孟建,潁川徐庶,潁川石韜,博陵崔州平。

其中孟建、徐庶、石韜、諸葛亮,號稱一時俊傑,四子並稱。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魏略》

潁川貴刑名,汝南與潁川並稱。崔州平是故太尉崔烈之子,避董卓之禍出奔南陽。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蜀書五 諸葛亮傳》

註:崔州平,史失其名。故太尉崔烈子,議郎崔鈞弟。均字元平。

可以說,諸葛亮的「交遊圈子」,完全由高級官宦子弟,與精通刑名的客籍士人組成。除徐庶出身寒門(單家子),其餘均為地方大小豪族。

註:徐庶精刑名,恐怕也非小門小戶。「單家子」僅指政治身份不顯,未必指家資不富。同時代張既,即單家子,家富而多財,官以賄成。見《魏書十五 張既傳》引注《魏略》部分。

亮為布衣,卻時常大發感慨、臧否人倫,最喜預言友人將來能夠「做多大的官兒」。仕宦心態熾如烈焰。

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魏略》

這些青年子弟們,共奉司馬徽為宗師。圍繞在其身邊、形成一個「客籍名士交遊圈」。

司馬徽,亦潁川人,避難荊州。

水鏡司馬徽,如水亦如鏡

司馬徽的綽號非常有趣:「水鏡」。

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襄陽記》

水鏡者,如水如鏡。暗示此人擅長鑑別人倫,喜好臧否人物。

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蜀書七 龐統傳》

客居荊州的「水鏡黨人」,其實與東漢末年世家子弟「清議縱橫、臧否人倫」是一模一樣的;都是門閥子弟利用「輿論」來「操縱選舉」的手段。

汝南許邵的「月旦評」即典型「清議行為」,影響甚巨,震動朝野,甚至引得曹操屈身下拜,以求大名。

(喬)玄謂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世語》

註:許邵為汝南郡功曹,與從兄許靖不睦,竟擯排靖「不得出仕,以馬磨自給」。可見這些喜好臧否人倫的「清議之徒」,仕宦心態是何等扭曲。事見《蜀書八 許靖傳》。

所異者,「清議派」是掌實權的,而「水鏡派」則是失意的客籍子弟,不得仕宦而妄作大言。只具其形,不見其實。其本質,恐怕與「諸葛亮欲官而不得」相同。

長期在這種圈子廝混,諸葛亮的真實心態可見一斑。

所謂「不求聞達於諸侯」,僅僅指代與劉表的牴牾,而非其安貧樂賤的實據。

龐德公與徐庶薦賢於劉備,力薦諸葛。可見亮之「隱居」,乃是「待價而沽」的終南捷徑。真隱士怎可能聞名荊襄!

註:「臥龍」之名,即出龐德公。此君大概也是「水鏡黨人」。和東漢黨錮之禍時所謂的的「八廚、八顧、八俊、八及」其實源出一脈。相互吹捧、自作聲名。

拓展一句,諸葛亮在「水鏡黨」的經歷,使其極端提防類似行為。佐仕先主時,讒廢喜好褒貶的彭羕;輔弼後主時,打擊結黨營私的李嚴,貶廢臧否人物的廖立;諸葛亮自出其間,故很清楚類似行為背後的實質,尤其提防。

註:魏明帝打擊「浮華黨人」亦出同因。浮華是清議的高級形式,危害更巨。

所以,亮躬耕南陽,名為「躬耕」,實際是待價而沽,欲平步青雲,一飛沖天。

看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便可知。其見識之精妙,眼光之凌厲,令人拍案擊節。三國版圖的後續發展,與亮之預測完全相同(即杜甫所謂「功蓋三分國」)。而此時的諸葛亮,不過是個二十七歲的青年。

註:魯肅的「榻上策」與沮授的「平河北策」亦可圈可點,但見識不及諸葛。

能夠畫策「隆中對」的奇才,仕宦心態可謂噴薄欲出。如果僅因《出師表》的謙詞,就被人認作「安貧樂賤、不求聞達」的超然隱士,那真是貽笑大方了。

④ 管樂自詡

管仲、樂毅,皆強臣輔弱主,將相弄實權。

諸葛亮隱居山野,一方面交遊清議,一方面又不得出仕。

亮之才幹,縱不能一步登天(類似被劉備奉為謀主),出任郡守令長亦不在話下。如果說諸葛亮少年時客居荊州不得出仕,是因幼弱無名;那其青年時依然孑然隱居,便另有內情了。

內情即是:諸葛亮欲尋找弱主。

註:此處「弱主」非指無能之輩,而是特指代能容含尊崇自己的謙恭之人。

亮常以管仲、樂毅自詡,時人莫之許也

諸葛亮的自詡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欲效法管仲,樂毅。

(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蜀書五 諸葛亮傳》

管仲是名相,樂毅是名將。這是表面含義。

深層含義,是管仲佐桓公,樂毅效昭王。

桓公好色無德,昭王國貧民弱;且二君均有容人之量,能放權任人。管仲死、則齊桓敗歿;昭王崩、則樂毅出奔。

故管、樂之詡,實際隱喻:「強臣弱主,虛君實相」。

諸葛亮苦苦尋覓的,是一個落魄且能包容自己,可使自己恣意發揮才幹的「弱主」。

劉備有識人之明、容人之量,且客居荊州,德薄力弱,比較符合諸葛亮的需求。

但本質上看,先主堅忍不拔、世之梟雄;外表雖喜怒不形,內心卻勇毅果敢。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時期,雖屢建殊勳,卻並非獨一無二。

法正在世,便可勝諸葛半子。

(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亮曰:「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蜀書七 法正傳》

諸葛亮真正大放異彩、聲震寰宇,恰恰是其輔弼後主時。

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蜀書六 趙雲傳》

應該說,劉後主能力低、權欲低、責任心低;且在三低之中又有一高:信任度高。

後主寵信尊崇相父,能盡情放權。故諸葛亮真正「行管仲、樂毅之事」,不是在劉先主時,卻是在劉後主時。

「如魚得水」者,劉備是也;「縱龍入水」者,劉禪是也。

「管樂自詡」的實質,本指如此。

⑤ 小結

諸葛亮客居荊州,躬耕南陽,表面是清貧養志,不求聞達;實際是望眼欲穿、自作身家;甚至借「水鏡黨人」臧否人倫的風尚,替自己慕求大名。

至於「不求聞達於諸侯」,不過是諸葛亮中年時追憶往事,對叔父之死的感慨,以及對劉表廢棄不用的嘆恨。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何謂不求?求之不得。

換個角度看,諸葛亮不足三十、便能一蹴而就,成隆中之策,可見其胸懷激雷,腹藏滄海;這種頑石美玉,縱使一時被褐、不得發跡,也不能長久掩其鋒芒。譬如錐處囊中,其末立現。

可喜者,是孔明投備,君臣成魚水佳話。當然,真正使諸葛亮發揮「管樂之才」者,非「雄人」劉備,卻是不太爭氣的「熊人」劉禪。

無他,管樂所需者,虛君實相;亮所需者亦然。

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亦頗值玩味。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有趣。

我是胖咪,希望你幸福。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王者榮耀:諸葛亮星際指揮官cosplay,這小哥哥cos帥氣迷人!
    王者榮耀諸葛亮cosplay 啊 這才是我的好隊友(如果輸了就不會叫好隊友了吧)王者榮耀諸葛亮cosplay 暗影 陰謀 又是硝煙的滋味王者榮耀諸葛亮cosplay 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這肯定是對劉備說的,說的臺詞感覺都喊感人的樣子
  • 諸葛亮如何淡泊明志,死後沒有幾個存款!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蜀漢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民不聊生。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一起投奔荊州牧劉表。劉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言而不能納」,沒有四方之志。
  • 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說了些什麼?諸葛亮決定出山幫他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前往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拜訪他,奈何前兩次連諸葛亮的面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劉備才見到諸葛亮,想他訴說自己來這裡的目的。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他曾經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活動,後來因為自身實力過於弱小,所以在當時的諸侯混戰中常常失敗,他的實力不敵別人,所以也曾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等多個諸侯。但是劉備心有大志,想要有一番作為,所以在他駐紮在荊州之時,開始廣下招才令,渴望求得一位有識之士,能夠幫自己保護謀劃策,實現自己的抱負。
  • 諸葛亮未遇到劉備之前靠什麼為生的?
    眾人到了荊州不久,諸葛玄就去世了,諸葛亮成為了一家之長,但年紀不夠不能做官,舉孝廉至少也要二十歲,所以諸葛亮一家在這段時間裡只能吃叔父諸葛玄留下來的遺產,但因為諸葛亮一家奉行節儉,加上諸葛氏聲名在外,劉表其人敬重名士,自己也是名士集團的「八俊」之一,諸葛玄又與劉表關係不錯,所以諸葛亮一家在隆中也有那麼一塊免稅耕地,這是士族們的特權,一家四口有了這固定資產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的確,二者都是出川北伐的實際主持者,結果確實不一樣。致於探究原因,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環境完全不一樣,不具有可比性。不過,我們不妨可以梳理出韓信北出成功的經驗,以此加深對「出川成功」的理解。而且,韓信成功的要素恰恰諸葛亮都不具備,也決定了成敗。韓信和諸葛亮博弈環境的巨大差異。
  • 奉孝不死,臥龍不出?郭嘉和諸葛亮到底誰是三國第一軍師?
    諸侯想要在亂世中安身立命,成就大事,只有不斷地佔州奪縣,發展壯大。所謂時勢造英雄,對於各位主公來說,能徵慣戰的將領必不可少,足智多謀的謀士則更為重要,所以這個時期的隱士謀者紛紛出山,只為求一明主,不負平生所學。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沒有去主動求賢,而是發布求賢令要賢士主動上門,司馬懿是主動跑到曹操面前,周瑜主動來拜見孫權的。都是主動送上門的。在諸葛亮眼中,只有劉備「三顧茅廬「特意來請自己,給足了自己面子。若是主動送上門,那時候會受到怎樣的制衡、懷疑甚至殺身之禍都不好說;再說劉備請諸葛亮那會曹操羽翼漸豐,孫權也在江東站穩腳跟。只有劉備連一塊地盤都沒有,還要寄人籬下。
  • 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正所謂「君子固窮」、「君子坦蕩蕩」。在面對人生的困境乃至於絕境的時候,唯有真君子才能有所堅守和秉持,淡定坦然,如松柏屹立不倒。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如果說通往君子之境的路是由一對鐵軌鋪就的,那麼一邊的軌道是「靜」,另一邊就是「儉」。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諸葛亮和《三國演義》中的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一位幽居深宮,一位躬耕南陽山野;一位當過皇帝,一位被曹操軟禁,一位跟隨劉備。但是事實上,它們可能是同一個人。諸葛亮與漢獻帝是在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都是公元181年出生,公元234年去世。又有諸葛亮一身布衣,劉備三兄弟憑什麼沐浴更衣前去,又是三顧?
  • 26歲諸葛亮毫無政治經驗 劉備為何三顧茅廬
    所謂的「政治才幹」是在刀光血影和爾虞吾詐中學來的,不是26歲的書生從書中看出來的。真正的原因是:拜訪諸葛亮能給劉備帶來巨大的現實利益。現代人很輕易地被《出師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自謙所欺騙,以為諸葛亮當時真的是一介布衣,是名小自耕農。事實上,諸葛亮的確在隆中耕耘過花花草草,因為這是漢末世族階層的雅興之一。
  • 諸葛亮那麼厲害,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為何不請他出山?
    在演義中,諸葛亮十分聰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善於用兵打仗以及各種謀略,可謂是真正的智多星。諸葛亮早年隱居在茅廬之中,自恃其才,十分清高。那時候的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十分好學,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有了經世之才。
  •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奇才,那為什麼百姓心中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一般而言作為託孤大臣,獨攬大權,架空皇帝,肯定會有很多人前來依附自己,勢力必然膨脹,皇帝很難不產生忌憚,再加之身邊小人離間,保障君臣和睦難度很大。作為實際的執政者,在執行政策時難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權力極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託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條不斷攬權以求自保的不歸路。
  • 諸葛亮何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淺論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之誼
    即便後世人知劉關張、諸葛亮,似乎這些人強撐起了三國歷史。但若不是《三國演義》,後世人能有幾人知曉這幾人?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才會刻意提到劉備三顧茅廬。由此能看出,三顧茅廬對諸葛亮的意義非凡。作為臥龍鳳雛之一,諸葛亮素有大志。但是隱居於南陽的他,懷才不遇,不能得遇明主。
  • 為何司馬懿的兒子很聰明,諸葛亮的兒子是草包?諸葛亮:問題在我
    岌岌可危的東漢王朝,已經失去了曾經一統天下的霸氣,各路諸侯大多心懷鬼胎,大家都想著趁此機會多撈取些政治資本,以便在亂世中雄霸一方。 這些諸侯深知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他們竭盡所能地籠絡人才為自己所用。
  •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無雙國士:諸葛亮
    諸葛亮也不是完人,他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確實是短板。其實這也不太能怪諸葛亮智短,畢竟他作出這些決策的時候幾乎都可以說是沒有可參考的經驗,每一次決策都是他的第一次,尤其在早期他大多從事後勤輔助工作的情況下,難得的是他能夠有勇氣去下命令和承擔結果,在失利之時及時反思併力挽狂瀾。
  •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為何一直不出山,是沒人賞識嗎?
    當時曹操四面受敵,而且諸侯間對他的態度並不友好,自己的實力也難以匹敵對方,稍有不慎可能被吞併。郭嘉認認真真分析諸侯間的勢力、外交、兵裝等綜合實力,發現諸侯間或多或少都有利益衝突。建議曹操花重金結交周邊諸侯確保自己不被吞併,同時暗中煽動對方的仇恨、煽動諸侯之間相互攻打。當諸侯們火拼時曹操發展民生、經濟、訓練軍隊,等對方兩敗俱傷後再出兵吞併。
  • 諸葛亮出山前,在臥龍崗修煉哪些本領?沒有寸功,讓劉備垂涎三尺
    也許用近代小說《遙遠的救世主》裡的一句話,就能解開諸葛亮的謎團:「所謂神話,不過是平常人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換句話說,諸葛亮每走一步,都是經過自己精心設計的,而他之所以被人神話,不過是我們普通人沒有像他一樣洞察「天、地、人」的規律,而諸葛亮聰明的地方正在於,他在平凡的生活中,諳熟了人性、天地的規律,而為自己所用。
  • 所謂的「亡國三笑」,除了烽火戲諸侯,還有什麼?
    不知各位是否聽說過"亡國三笑"這個詞語,所謂"亡國三笑",是指夏朝的妺喜笑裂繒之聲、商朝妲己笑炮烙之刑、周朝褒姒笑烽火戲諸侯。《左傳》中記載,"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第三笑則是人們熟知的烽火戲諸侯了。周幽王為了博冷美人褒姒一笑,聽取佞臣的建議,不惜大費周章點燃了所有的烽火臺,假裝有敵來犯,各諸侯帶兵快馬加鞭趕來救駕,卻發現自己被周幽王騙了,褒姒在上面看見下面的軍隊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覺得十分有趣,不自覺露出笑容。
  •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再怎麼神機妙算,也鬥不過天
    三國時期,九州大地狼煙遍地,各路諸侯紛紛趁勢而起,以此來成就各自的一番事業,所謂的亂世出英雄,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是那時當之無愧的頂尖謀士。諸葛亮利用軍糧將司馬懿和大軍引入上方谷內,然後立刻命人封鎖谷口,用火燒之,眼看全軍就要覆沒,但是卻突降大雨,將大火澆滅,這個時候司馬懿趁其不備逃出了谷口,致使諸葛亮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