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未遇到劉備之前靠什麼為生的?

2020-12-11 狐史首丘

諸葛亮出身於琅琊郡諸葛氏,是當地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是漢朝的司隸校尉,其父諸葛珪則是東漢太山郡丞,後來諸葛珪病逝,其弟諸葛玄原本是劉表的部署,在聽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後,就去把三個侄子和兩個侄女帶了過來撫養。

結果剛好遇到曹操徵伐徐州,諸葛玄輾轉來到了江東,被當時的後將軍袁術任命為了豫章太守,不過很快就被朝廷任命的朱皓趕走了,因事起倉促,眾人與諸葛瑾分離,諸葛玄帶著諸葛亮一行人去荊州投奔劉表,而諸葛瑾則留了下來,繼續為袁術效力。此時的諸葛亮不過才十四歲而已。

眾人到了荊州不久,諸葛玄就去世了,諸葛亮成為了一家之長,但年紀不夠不能做官,舉孝廉至少也要二十歲,所以諸葛亮一家在這段時間裡只能吃叔父諸葛玄留下來的遺產,但因為諸葛亮一家奉行節儉,加上諸葛氏聲名在外,劉表其人敬重名士,自己也是名士集團的「八俊」之一,諸葛玄又與劉表關係不錯,所以諸葛亮一家在隆中也有那麼一塊免稅耕地,這是士族們的特權,一家四口有了這固定資產,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而且雖然諸葛亮自己「不求聞達於諸侯」,但平時也不疏於與荊州名士之間的來往交際,他交了不少背景強大的朋友,像石韜、孟建、徐庶等,都是當時荊州士族的後起之秀,而在早期對諸葛亮幫助最大的,我認為還是出身於博陵崔氏的崔鈞,此人之前做過虎賁中郎將,還和袁紹一起討伐過董卓,算是當時的士族領袖人物了。

可以說崔鈞就是諸葛亮的「橋玄」,也正因為他的引薦,荊州名士派對諸葛亮可謂是高看一眼,像龐德公、司馬徽這些荊州大名士,都和諸葛亮等人交情很好,諸葛亮之臥龍、龐統之鳳雛、司馬徽之水鏡,就都是德高望重的龐德公所賜予的。而且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在江東混得風生水起,號稱「當世英俊」,深得江東士族的看重,雖然劉表和孫權的關係不是很好,但名士之間的往來,並不受當時政治的影響。

而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諸葛亮一家和當時的荊州士族都有聯姻,如諸葛亮的大姐,嫁入了荊州本土士族之一的襄陽蒯家,二姐嫁給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諸葛亮自己娶了大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而黃承彥又是當時荊州最大望族蔡家的女婿,家主蔡諷,三女一嫁太尉張溫,一嫁黃承彥,一家劉表,其子蔡瑁更是劉表集團的軍事掌控者,攀上了這些關係,諸葛亮在荊州完全就可以橫著走了,還需要怕生活問題嗎?

但是諸葛亮畢竟是當家做主的,他自己已經二十來歲了還沒有正式入仕,也不能老是靠著姐姐、哥哥或是親戚們的資助,所以在這些固定資產之外,諸葛亮偶爾也會給人做做謀士,賺點額外工資。

比如劉表之子劉琦,《三國志》記載他因被繼母蔡氏視為眼中釘,為了自保,多次向諸葛亮請教脫身之計,當然這也是因為有黃承彥和劉表這層關係,而諸葛亮就給劉琦出了「出外避禍」之計,之後劉琦離開襄陽去了江夏,避免同室操戈的禍端。

總的來說,諸葛亮在來到荊州,到正式投入劉備麾下,這期間一共將近十三年,一開始是靠著叔父諸葛玄的庇護,在隆中有了一塊立身之地,也因為自己的士族身份,所以這塊地的種植、糧食基本都是自己收了使用,不用交稅或者象徵性交一點,諸葛亮自己又比較節儉,沒有像一些豪族一樣圈佔土地,圈養蔭客,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足夠支撐生活了。

等到諸葛玄去世,諸葛亮也到了可以外出遊學的時候了,也就是在這時候,諸葛亮得到了名士崔鈞的賞識,在資金方面大力支持諸葛亮,也為他打通了荊州的人脈關係網,讓他得以打入荊州士族圈子,有了名氣之後,諸葛亮所得到的資助就越多了,尤其是其家族成員都分別和荊州望族聯姻,常人巴結他還來不及,像劉備剛有點名氣時,都有大商人趕著上來投資,何況本來就出身於琅琊望族的諸葛亮,反正資金方面是不用擔心的了。

作者/狐史首丘

相關焦點

  •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在做什麼?
    有些人把這個問題複雜化了,其實答案很簡單,諸葛亮在遇到劉備之前,基本就是一個宅男,在家裡讀書,賦詩,和好友小聚一場,飲酒放歌。也經常外出遊玩,生活非常愜意。實際上諸葛亮的情況和毛澤東同志有些類似的地方,他們都是自學成才,沒有經過什么正統的學校教育,他們所讀的書都是五花八門,非常豐富,而且他們都是非常聰明和智慧,絕不讀死書(死背硬記,生拉硬套)從中能夠總結規律,形成自己的東西。這就談到諸葛亮的生活問題,諸葛氏本是琅琊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期,出任司隸校尉,負責京城的治安。
  • 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說了些什麼?諸葛亮決定出山幫他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前往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拜訪他,奈何前兩次連諸葛亮的面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劉備才見到諸葛亮,想他訴說自己來這裡的目的。在劉備駐紮在荊州之時,他的軍師徐庶本來是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但是由於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控制,所以徐庶不得已只能投向曹操的陣營,雖然徐庶身在曹營,但是他的心還是在劉備那兒的。徐庶為了確保自己離開劉備後。劉備能有一位謀士幫助自己,所以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大喜,想讓徐庶和諸葛亮一同來見他,但是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這個人需要親自去拜訪。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隨之出山。諸葛亮確實有能耐,很快就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得以成建立蜀漢政權。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為給其報仇,就興兵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諸葛亮何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淺論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之誼
    」諸葛亮不二之心,足以讓劉禪放心。作為當下蜀漢實際掌權人,諸葛亮以丞相之職,行使君王之權,本就稱得上僭越。在《三國志·後主傳》中記載:「亮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前二十七載,就是一閒雲野鶴,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有機會、有心氣大展拳腳,所以劉備與諸葛亮,正如伯牙於子期。「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伯牙與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讓兩人的距離拉近,並視之為知己。劉備三顧茅廬,就是向諸葛亮表明一個信號:先生有才,望先生下山輔佐。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劉備三請諸葛亮,是什麼理由讓臥龍先生心甘情願下山
    看娛樂影視 品百味人生文/李召軍東漢末代皇權旁落,漢獻帝劉協已經做了傀儡皇帝,說白了劉家天下已經有名無實,劉協雖然想做一個好皇帝,但是已經無兵可調無法掌控江山,曹操靠著祖上家產和陰謀詭計當上了丞相,他還把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做了皇后,靠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勢,曹操已經控制了整個東漢王朝
  • 諸葛亮為何要等到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什麼?
    尤其是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位無人知曉的偉人。現在他已經成為中國智慧的代表。除了劉備、關羽、曹操之外,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才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將諸葛亮請出山中。那麼大家是否會很疑惑為何劉備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是個成大事者,為什麼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劉備三次拜訪才肯出山?
  • 劉備三請諸葛亮,兩次只見崔州平,原來是他負責劉備的前兩輪面試
    話說三顧茅廬的前兩次,劉備並沒有順利的見到諸葛亮,而兩次都碰巧遇到崔州平。崔州平是諸葛亮密友,難道兩次偶然碰到真的只是偶然?肯定不是!那崔州平到底是何方神聖,他恰巧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首先,能與諸葛亮做朋友的必是曠世奇才,比如說足智多謀的徐庶,號稱可看透前世今生的崔州平等等。
  • 諸葛亮那麼厲害,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為何不請他出山?
    在演義中,諸葛亮十分聰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善於用兵打仗以及各種謀略,可謂是真正的智多星。諸葛亮早年隱居在茅廬之中,自恃其才,十分清高。那時候的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十分好學,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有了經世之才。
  • 劉備託孤對諸葛亮說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夷陵之敗以後,劉備身體每況愈下,最後不得不託孤給諸葛亮,希望他能輔佐劉禪。在劉備託孤時,曾經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現在網上一些人認為這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回答不妥,那麼就會把諸葛亮殺了。這種說法顯然有些想當然了。
  • 劉備只是三顧茅廬,可他死後,諸葛亮坐四輪車為他的江山屢次徵戰
    劉備未去世之前,蜀漢名將確實有很多,諸葛亮只需要負責戰前的籌劃工作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他帶兵打仗。可是隨著戰事的發展,不少蜀漢名將包括關羽在內,都犧牲在了戰場上,戰況吃緊時無將可用之事也會發生,不得已諸葛亮會親自上戰場。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對劉備忠心不二是事實,自始自終都沒打算背叛劉備。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分量看得極重。無論是在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請諸葛亮出謀劃策,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面子。
  • 本是魏國降將,卻對劉備忠心不二,替諸葛亮出氣,為關羽報了仇
    這個職位即使是一些蜀國老將,都是經過了數年的廝殺才得到的,而一個降將,沒多長時就被委以重任,可見王平的能力,劉備去世後,王平十分難過, 為報劉備知遇之恩,忠心不二,決心為國家而死。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論功行賞是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拉攏人才與功臣為自己效命的一種有效手段,在秦朝之前是分封制,秦朝之後的漢朝開始就是論功行賞,如果封建統治者不進行論功行賞,那麼很顯然,身邊就沒有很多的追隨者,無論是有能力的還是沒能力的,都不願意跟隨,項羽就是例子。
  • 劉備賢明之主,諸葛亮智慧過人,2人聯手為何無法一統天下?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其中劉備大家都很熟悉,他本是皇族的後裔,卻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劉備的父親死得早,所以他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整日靠母親織的草鞋拿到街上販賣為生,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卻闖出了一片天地。我們都知道,劉備是一個賢明之主,而諸葛亮亦是一個忠誠的軍師。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諸葛亮劇照仁心在地方為政時,劉備已經留下了與百姓秋毫無犯的仁義美名。他清楚地知道劉備之所以不辭勞苦,三顧茅廬的終極原因就是他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自比為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也只有在雄心勃勃的劉備這裡,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諸葛亮選擇劉備,事實證明完全是明智的,二人確立了親密和諧的君臣關係。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料事如神,為什麼他們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劉備作為以織鞋賣履為生的落魄皇族,以家徒四壁之景象發展為三分天下之帝王,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諸葛亮雖為隱世高人,卻是布衣之身,最後發展為一國宰相,也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劉備與諸葛亮歷來被稱為明君賢臣的典範,然而劉備諸葛亮終究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究其原因,個人總結有以下幾點,以供諸君參考。
  • 諸葛亮的身份不一樣,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因為家族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我們都知道劉備是從最底層一步步打拼,才有後來的成就,而且在劉備中年以前,打過很多仗都屢戰屢敗,直到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劉備的發展才越來越好,但是劉備一開始的軍師徐庶,徐庶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看破了曹仁軍隊當時所擺的陣型,並且將它攻破,但是後來曹操抓住了徐庶的軟肋
  • 劉備仁義世人稱讚,臨終前卻用毒計暗害諸葛亮,諸葛亮臨死才明白
    這些表現都是因為當時的劉備手中沒有權力,很多地盤都是靠哭來的,一直到他奪取了川蜀之地,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搖生一變成了一位真正冷酷的帝王。當時關羽和張飛相繼死在東吳的手上,劉備興兵欲踏平東吳,然而最後大敗而歸。 劉備的失敗也是對蜀國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次戰敗後劉備的也已油盡燈枯。在臨死前還不忘用毒計暗害諸葛亮一把,讓諸葛亮能一心一意的輔佐劉禪,直到活活被累死,諸葛亮臨死前才明白。劉備又是用了怎樣的計謀?
  • 其實是諸葛亮劉備聯手所為,孫權只是被利用了
    「(諸葛亮)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一生為了蜀漢基業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為何成了章太炎口中「以隕關羽之命」的人呢?況且面對著這樣一個與自己的主公情同手足的股肱之臣,如果諸葛亮真的在關羽之死中扮演了什麼重要的角色,那劉備不可能毫無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