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很活躍,頻頻亮相,一次次驚爆國際輿論場。特別是他同時把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當作槍靶子,左打中國,右擊美國,驚掉了觀察家們的下巴。
1
馬克龍一方面喊話歐盟:不應該和美國一起對付中國,另一方面卻在很多問題上針對中國。且不說在香港、新疆議題上批評中國人權-這是西方價值觀使然,他還特別針對中國新冠疫苗,高調批評中國信息不透明,沒有提供相關數據,暗指中國疫苗不可靠。
在產業鏈方面,馬克龍提出,他決定提高歐盟的技術能力,以減少對美國和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注意哦,他不單單針對中國,還捎帶上美國。
馬克龍政府還針對中國對外援助,推動通過了《關於包容性發展和消除全球不平等現象的對外援助法案(草案)》(簡稱「外援法案」)。2月18日,法國外交部長勒德裡昂對外表示:「我們已經和中國進入了(對外)發展模式和影響力的戰爭。」
看看,馬克龍政府把與中國之間的競爭上綱上線為:「發展模式和影響力的戰爭」!
馬克龍最大膽的行動莫過於派軍艦直闖印太,除了兩棲攻擊編隊參加美日法三國在西太平洋聯合軍演外,還派出了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闖入南海、臺海,美其名曰展開戰鬥巡航。
更讓外界驚異的是,法國方面還公布了一份軍艦行駛路線圖:在進入中國的南部海域後,法國海軍會穿越越南北部的金蘭灣和峴港,最後橫跨北部灣。這似乎意味著法國海軍準備讓戰艦通過中國瓊州海峽。
這份路線圖的公布可以說是挑釁意味十足,馬克龍的膽子真的是太大了!
2
不僅對中國如此,馬克龍對美國也毫不含糊。在西方最近舉行的G7和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馬克龍大談「戰略自主」,公開反對歐盟和美國一起對付中國,根本不給拜登面子。
拜登G7峰會上表示,希望在西方盟友之間深化包括硬體和軟體的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共的依賴。馬克龍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他決定提高歐盟的技術能力,以減少對美國和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馬克龍在講話中提出,隨著歐洲越來越關注亞洲,尤其是中國,歐洲不能像過去幾十年那樣再過度依賴美國。
呵呵!在對華外交上,馬克龍公開表示出與美國分道揚鑣的態度!
這還不算,馬克龍更宣布要退出北約!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結束之後,馬克龍2月19日立即表示,他認為法國繼續作為北約的成員國已經沒有意義,因此法國準備退出北約。馬克龍表示,由於美國當前對成員國施加的壓力,這很可能會導致北約崩潰。
據悉,歐盟許多其他的國家也同意馬克龍的觀點。
歐洲媒體報導,馬克龍總統已經向美國總統拜登發出警告,表示這樣一個將自己的利益強加在其他國家的聯盟的存在,法國是無法接受的。如果美國繼續一意孤行,北約很可能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問題。
3
路邊吃瓜群眾可能會懵圈,搞不懂馬克龍這是怎麼了:為何同時槓上中美兩個大國?更搞不懂為何這麼不給美國面子?
實際上,馬克龍都是有的放矢,有著戰略上的考量。
年輕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是個很有抱負、也可以說很有野心的政治家。他要實現法國復興,讓法國重回歐洲巔峰。
他也許想學法王路易十四,使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他自己成為路易十四那樣的「太陽王」;也許想成為第二個拿破崙,徵服歐洲;也許就像戴高樂那樣,挺直腰杆,走獨立自主的道路,不受任何強國驅使,包括美國。
不管馬克龍怎麼想的,從短期考量,他面臨任期屆滿後的大選,需要理清國內亂麻一般的局勢;著眼於長期,他意識到一味討好選民也難免失敗,乾脆銳意改革,切切實實推進法國復興計劃。
4
在國內改革和政策方面,馬克龍大膽推出《反伊斯蘭分離主義法》並獲得法國國民議會一讀通過。
不能不說,馬克龍切入點掌握得恰到好處:去年10月16日,法國巴黎中學歷史教師疑因展示穆斯林先知漫畫遭當街斬首,長期生活於恐怖襲擊陰影下的法國人的求生意志終於被激活了。全國範圍內發生抗議,馬克龍因應民眾的安全要求,忍無可忍地批評了「伊斯蘭主義」。儘管遭到伊斯蘭國家和英美盟友的指責,但意外獲得國內民眾的廣泛支持,讓他的民調上升。
由此促使馬克龍下決心通過立法,解決法國社會圍繞言論自由、世俗主義和宗教紛爭產生的觀念分歧和社會撕裂越來越尖銳的矛盾。目前,法國有700萬左右穆斯林人口,約佔其總人口的10%,居歐盟各國穆斯林人口之首。
由此可見,馬克龍這一步跨得多麼艱難!
馬克龍還嘗試將其上述主張推向歐盟內部,但自他2017年提出「喚醒歐洲」之後,儘管反應平淡,他還是不遺餘力地推動。
與此同時,馬克龍下決心改革剛性福利制度。面對高福利陷入的社會困境,他終於意識到妥協也毫無出路,乾脆挑明態度,「要穿西裝就自己掙錢去買」;他還直懟黃馬甲運動中那些一心只要福利的示威者,說「你們不能提出矛盾的要求,……既要減少工作量,又想賺更多的錢;既想減少稅收,又要更多的福利;既對現狀不滿,卻又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
這一改革直接觸及法國人最敏感的利益神經,猶如颳起一場颶風,導致的不滿非常強烈,總理菲利普為此提出政府總辭。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馬克龍的民調不降反升。根據2021年1月24日發布的Ifop民調數據,馬克龍支持率達到40%,高於其前任的同期支持率:奧朗德任總統的同期支持率為24%,薩科奇任總統時的同期支持率為30%。
歐洲觀察家感嘆:如此際遇,也算西方國家一奇!
5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馬克龍的強勢改革獲得民眾支持,給了他強勢外交的自信:走「戰略自主」的道路。
這裡有兩個方面需要特別指出,一個是與中國進行「發展模式和影響力的戰爭」、以及法國艦隊行駛路線圖;一個是馬克龍表示「法國準備退出北約」、以及減少對中美依賴。
這兩個方面具有指標意義!
馬卡龍政府宣稱與中國進行「發展模式和影響力的戰爭」,主要針對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其《外援法案》也是關於非洲投資,其目的是將法國對外公共援助的重點重新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8個國家和海地。
馬克龍之所以將中國視為這場「影響力的戰爭」的對手,是因為非洲是法國傳統勢力範圍,世界上大多數講法語的人口居住在非洲,而現在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如日中天。
過去有個說法:非洲亂不亂,法國說了算!當年西方針對利比亞卡扎菲政府的戰爭,就是法國牽頭、主導的。
2010年「非洲獨立年」五十周年時,13個非洲國家派軍隊參加法國國慶閱兵,12位非洲國家元首成了特邀觀禮嘉賓,幾乎眾星捧月般「捧」著法國國家元首,惹得好些西方媒體發出感慨:「難道法國要告訴全世界,自己是非洲的家長?」
法國要重回世界大國地位,首先要「重回非洲賽場」。為此,法國自然有針對性的將對非洲援助確定為贈款,針對的中國對非洲公共援助中以貸款為主的方式。
這是一場圍繞非洲的地緣政治競爭,法國的方式可以視為長期的消耗性競爭。
再看看法國艦隊南海駛路線圖,這不就是二戰前法國殖民越南、柬埔寨、寮國的勢力範圍嗎?
1858年法國艦隊登陸峴港,從此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20世紀初,金蘭灣成為法國海軍基地。現在法國艦隊重遊越越南北部的金蘭灣和峴港,甚至計劃橫跨北部灣,不就是重溫法國殖民時期的大國夢嗎?也有點「法國回來了」的味道。
6
至於馬克龍要退出北約,也不令人意外。
法國曾在戴高樂時期就退出過北約。戴高樂積極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1958年一上臺就提出,北約組織應該是一個彼此完全平等的主權獨立國家的聯盟,而不能是一個含有主從關係的組織;為此他呼籲北約組織進行徹底改組,以使它和國家獨立地位相適應;提議在北約組織中建立一個由美、英、法三大國組成的理事會,掌握世界政治和戰略問題的決策權。
在遭到了美、英拒絕後,法國分步驟退出北約,從1959年3月6日宣布撤出受北約控制的法國地中海艦隊,到1967年起不再分擔北約軍費,最終1967年3月14日,駐法美軍降下星條旗,全部撤出法國。
薩科齊出任總統後調整外交戰略,包括重返北約。但法國提出了「重返」的條件,其中之一是法國必須在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中佔有重要位置。2009年1月,法美雙方達成初步協議,美國同意法國人擔任北約中兩個指揮機構的司令官;同年3月,法國國民議會經過激烈的辯論,最終批准重返北約。
法國一直是北約一個「不完整成員」,但作為一個核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在北約發揮不容忽視的政治影響;在經費和人力資源方面,法國一直是北約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而自從戴高樂政府退出北約後,就開啟了歷屆法國總統鄙視北約的「優良傳統」。馬克龍上臺後,炮轟北約更是其最常掛在嘴邊的話題。馬克龍認為,歐盟才是歐洲人實現大統一和復興的真正希望,但一個強大而團結的歐洲顯然是不符合美國的對歐政策的。
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法國歷來倡導歐洲的共同防務建設,認為這是確保法國自身安全的根本途徑。馬克龍認為,有必要將歐洲的軍事主導權從北約轉移到歐盟框架下,尤其在經歷了美軍突然從敘利亞撤軍的戲碼後,更加認為美國人並不真正在乎歐洲的切身利益,整個北約機制其實已經失效,一支真正的「歐盟軍」是時候建立起來了,今後無論是敘利亞問題還是對俄國的政策,都必須是歐洲人自己說了算。
馬克龍得出結論,稱除非歐洲掌握地緣政治權力,否則就將是站在「懸崖邊緣」,並「將無法控制我們的命運」。馬克龍警告歐洲其它國家,稱他們不能再依靠美國來捍衛其北約盟友,在他看來,歐洲應重新獲得「軍事主權」,並繼續與莫斯科保持對話。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2019年11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外宣稱,「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而歐盟應該重獲軍事主權;而在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後,馬克龍認為法國繼續作為北約的成員國已經沒有意義,因此法國準備退出北約。
至於馬克龍要減少對中美的依賴,在經濟上自立,也是其法國復興計劃的一部分。2020年8月31日,法國政府宣布確定5大產業實施「減少對外依賴,戰略工業回流」計劃:為了重振法國的「工業主權」,推出1000億歐元振興計劃;從2021年1月1日起,企業生產各類稅務減免的100億歐元。法國政府還聯手法國公共投資銀行,向「所有提出戰略工業回流的企業開放補助金申請通道」——這個計劃剛出來時,人們戲稱這是摹仿川普的「讓法國重新偉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