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記者 伍嶺
日前,美國付費電視臺Starz推出了重金製作的電視劇《美國眾神》,該劇開播之初就在IMDb網評分8.7,表現不俗。因其天馬行空、光怪陸離的劇情,被網友稱為「真正的『神』劇」。如今該劇播出兩集後,美國影評網站「爛番茄」的新鮮度仍然高達91%。
和著名美劇《權力的遊戲》改編自喬治·馬丁的系列小說《冰與火之歌》一樣,這部《美國眾神》也有著高水準的原著基礎——由尼爾·蓋曼2001年推出的同名小說曾包攬6項世界級幻想類文學大獎而備受關注。該書曾於2006年被翻譯引進中國。隨著此次同名美劇的熱播,讀客·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也於近日推出了《美國眾神》中文版十周年作者修訂版。
在讀客圖書公司的協助下,我們專訪了尼爾·蓋曼。在「眾神」之下,作者對美國精神有著自己的理解。借用影子(《美國眾神》主人公)的話說:「我更想做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我們不需要任何人來相信自己。我們只是繼續活下去。這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尼爾·蓋曼的這個故事雖然充滿著神秘與幻想,但他最終要說的還是一個人如何活下去的那種精神。
《美國眾神》是一面鏡子
晶報:隨著美劇《美國眾神》的熱播,您的這部同名小說再次受到了中國讀者的關注。《美國眾神》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尼爾·蓋曼:《美國眾神》是關於一個叫「影子」的男人以及他出獄後工作的故事。它是一個公路旅行的故事。它是關於一個美國中西部小鎮上每年冬天的一些神秘失蹤的故事。隨著我的寫作,我了解到路邊景點為什麼是美國最神聖的地方;我了解到大量關於神明、秘密組織和戰爭的秘密;我發現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偏僻小路和人名。有些讓我感到興奮,有些嚇到了我,還有些讓我驚訝不已。
晶報:您創作這本書的靈感是什麼?
尼爾·蓋曼:大概是緣於我去冰島的那次旅行吧。時間要追溯回差不多20年前,《美國眾神》一書的構思與起源就從冰島開始的。
那是1998年,我飛到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後,就在城市裡四處徘徊。我記得當天是周日,所有店都關門了。但是我找到了一家還開著的遊客中心,那裡有「維京海盜博物館」,裡面展示了最初來到冰島這一代的移民和他們的定居過程。當時我看著這些模型,想著那些漂洋過海來到這裡的人,他們帶來了他們的神。於是我又想到,他們來到此地之後又丟下了什麼?他們把神丟在了身後。這裡的一切都預示著《美國眾神》的開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來描繪出一幅美國人以及美國本身的肖像,它可能像一面鏡子,閱讀它,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
一個英國人如何寫美國
晶報:我們知道您從英國移居到美國後,花了六七年的時間觀察自己生活的地方,試圖去理解它。作為一名作家,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可是您所寫的這個美國是否遭受過質疑?
尼爾·蓋曼:當然!我最怕被人質疑的是「你身為一個英國人,竟敢如此膽大妄為,妄圖寫一本關於美國、美國神話傳說和美國精神的書?」
晶報:您對此是什麼態度呢?
尼爾·蓋曼:作為一個英國人,我對此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聳聳肩膀,發誓說這種事情絕對不會再次發生。但在《美國眾神》一書中,我的確膽大妄為地做到了,我寫了美國的神話傳說以及它的精神所在。
晶報:您想描述一個怎樣的美國?
尼爾·蓋曼:就像你們在書裡看到的那樣,我想寫神話傳說,我想把美國寫成一個充滿神明的地方。
晶報:如何理解一個「充滿神明的地方」?
尼爾·蓋曼:身在美國,大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信仰,就像《美國眾神》裡舊神與新神的衝突,我們可以解讀為在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中,構成社會基礎的各種傳統信仰與社會進步產生的各種新事物之間的衝突。而移民者從世界各地帶著他們的宗教和神話來到美國,在經過漫長的時代之後,這些信仰終於逐漸融合在這個大熔爐裡,共同構成美國價值觀的基礎。這就是我理解的神明之地。
書中的騙局很真實
晶報:我們發現您在書中設置了不少騙局,您是否學會了某些小戲法?
尼爾·蓋曼:剛開始寫《美國眾神》時,我有一個很大的筆記本、一支鋼筆和一本魔術大師J.B.博博所著的《現代硬幣戲法》,那時我就在變自己最喜歡的硬幣戲法了。
我學了一個又一個戲法,花了好幾天時間練習法式藏幣、拇指遮幣等,因為我知道《美國眾神》裡的影子要玩這個。我覺得自己必須要把手法寫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晶報:您享受或者滿意這些騙局嗎?
尼爾·蓋曼:我的確很享受設計騙局的過程,但我還是得承認,我發現自己對此相當困惑。其中一個原因是,我認為讀者可能真的會照著做,於是我試圖模糊掉一點事實,這樣讀者就不會清楚星期三先生的騙局和那些信用卡騙術的細節了。不過,我還是很驕傲自己想出了自動存取款機的騙局。我本來覺得相當有趣,直到某一天,一位加拿大記者告訴我,有個《美國眾神》的書迷真的按照書中所寫的手段成功騙錢並且潛逃了,他騙了當地商人大約三萬美元。我要勸告我的讀者,《美國眾神》不是一本教你快速致富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