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中國的最大創新是不同於西方的國家制度

2021-01-14 人民網

《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  點擊閱讀

人民網北京9月11日電 「我們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當代中國研究系列著作的合作,不僅引領中國學術界,而且也將影響中國決策界,還將影響國際學術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在9月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舉辦的《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暨新書發布會上講道。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頂尖高校的多位著名學者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在「2?17講話」的學術版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教授在介紹《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一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時講道:「本書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17講話』的學術版解讀。全書基於作者20多年關於國家現代化、國家能力和國家制度建設的長期思考和深入研究,將『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政治命題轉化為學術命題,從學術角度拓展和深化了黨中央最新的現代化理論成果,從而形成學術界與決策層之間的知識分享、知識互動。」「本書回顧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屆三中全會所做出的重大改革決策,首次以第三方(學術機構)獨立對過去十年(2003-2012)的中國經濟改革作了一個比較系統、科學、客觀的後評估,有力地反駁了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談怪論』,並對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作了深刻總結,從而再現了中國改革自身的發展邏輯和歷史邏輯。」

「『中國創新』的最大創新,就是在人類歷史上創新了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國家制度。歷史上曾有過農業文明時代秦始皇的國家制度創新,如郡縣制等。當今,又出現了工業文明時代毛澤東的國家制度創新,如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制度。」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不是『舶來品』,而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的應有之題,應有之意。」胡鞍鋼在研討會上還說道。

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專門對中國和美國治理績效進行了國際比較,結論是中國的治理績效優於美國。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不斷完善與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兼顧制度延續與制度創新,進而形成了良好的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發展階段相適應,與國家治理需要相因應。

不能把制度自信變成制度迷信

「胡鞍鋼每次都能站在時代的最前沿開展研究,之前當中國制度遇到極大攻擊的時候他最先開始對於中國制度的辯護,把中國制度的優越性講出來,今天我們稱之為制度自信。當前國家治理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和學術熱點,胡鞍鋼又及時帶領他的團隊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加以研究,然後迅速地推出本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潘維教授說。他還提醒道:「不能把制度自信變成制度迷信,一個成熟的制度被拆掉的話可能是災難性的,但如果把制度當成一勞永逸的永動機是不可能的。大政方針、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這四條在治國上是非常重要的。」

「該政府管的還是得政府管,我們現在面臨大量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不是市場能夠解決的,我們還得尊重社會發展的規律。金鑽五國中有四國都是免費醫療,像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都實行免費醫療,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是往這個方面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李玲教授在研討會上談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時這樣說道。他還講道:「當前我們社會有這麼多的矛盾,一定程度反映了治理能力在下降。我們的制度是個好東西,為什麼治理能力在下降,確實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思一下。」

「治理能力強,並不意味著治理體系完善;治理體系完善了,並不代表治理能力強。」「我覺得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嚴峻性方方面面都是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過去沒有人懷疑我們黨沒有能力,是我們制度好像有些問題;但是同時應該注意到我們去追求制度的時候,會不會就喪失了能力,這個能力就包括三方面,即發展經濟的能力、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塑造信仰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說我們有一個完美的制度在這,也並不是說我們就是要追求一個完美的制度,而是說怎麼在這個制度下更好地發揮這三個能力,同時使我們這三個能力代代相傳。」北京大學中文系韓毓海教授講道。

中國國家制度的一切優越之處都可以歸結到黨的存在

「中國共產黨作為現代國家中的核心政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承繼者、現代統一國家的維繫力量這樣一種三位一體的存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就是現代中國國家制度中最特殊、最核心、最根本的一個要點。中國國家制度的一切優越之處都可以歸結到黨的存在,特別是一個具有高度的政治主體性的黨的存在,那麼所有的問題也就在於這樣的高度主體性的喪失或削弱。「復旦大學中文系白鋼副教授說道。

「《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用了許多很形象的表述,比如兩隻手,兩條腿走路,兩個積極性,這既能和我們歷史的語言結合起來,又能和學術的話語結合起來,同時能夠帶動社會的關注,和政策者的關注和討論。我們在課堂上用胡老師的書做教材的時候,學生也願意看,我們教的絕大部分是理工科的學生,他們讀這些是能夠讀得懂的,所以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很重要的元素。」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何建宇副教授說。

「中國的問題其實並不獨特,也不特殊,中國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我們有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先進性的團體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核心利益,或者在長遠利益上探索出來一條中國道路。這一點尤其在今天做社會科學可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歐樹軍副教授說道。

據悉,這是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鞍鋼教授領銜創作的第六部當代中國研究前沿著作。之前,胡鞍鋼教授等撰寫的《人間正道》、《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中國:創新綠色發展》、《中國集體領導體制》等著作出版後,在中央決策層、學術界、黨政幹部乃至普通讀者中引發廣泛關注和共鳴,並且均已翻譯出版了多種外文版向世界發行。 

相關焦點

  • 胡鞍鋼:千萬別等外國人總結中國模式創新
    【2013年8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辦的「中國制度書系出版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的多位著名學者在會上暢所欲言,縱論中國制度書系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強國時代的...
    但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來自外部的最大挑戰還是某些國家企圖打壓並限制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強國。中國更加明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製造業體系,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是因為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下降,從2011年高峰的32.1%下降至2019年的27.2%。
  • 釐清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國家政權制度的本質區別
    清醒認識我國人民代表大會與西方議會的本質區別,自覺堅持黨的領導(政治原則),正確處理人大行使國家權力與堅持黨的領導的關係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本質上不同於西方議會,最根本的是政黨制度不同。近代社會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政治現象,就是各個階級通過組建自己的政黨來實現本階級的主張、維護本階級的利益。
  • 東方與西方最大的制度區別不是多黨制與一黨制的區別而是選舉制度
    西方國家的制度最大的優勢不是多黨制而是它的選舉制度,換句話說選舉制度才是西方最具優勢的制度。多黨制不但算不得優勢反而還是一種制約它的劣勢,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斷多了就折不斷的道理。權利分散有好處但也有很大的弊端,關鍵還是要看誰來做主。
  • 世界縱論新中國70年 | 胡鞍鋼:中國崛起改變世界經濟版圖
    【編者按】70年滄桑巨變,中國崛起令世界矚目,中國奇蹟令世界驚嘆。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來臨之際,《參考消息》特別策劃「世界縱論新中國70年」專題報導,邀請外國政要、政黨領袖、海外專家與中國學者縱論中國發展成就、解讀中國成功經驗、暢談中國未來願景,向讀者展現一幅世界眼中的中國壯麗畫卷。以下為本專題推出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撰寫的文章。
  • 尼爾·安德森:西方民主國家正陷入制度性危機
    他對西方世界未來發展的預測,更多基於統計數據顯示的國際關係變量。安德森強調地理版圖、人口、經濟及軍事力量對不同國家參與世界格局的影響,並認為人口作為國際關係變更的重要指標,其失衡將很容易帶來地區衝突與風險。
  • 出訪|胡鞍鋼接受日經亞洲評論採訪談中美關係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本周三(11月8日),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川普入主白宮一年之後首次訪華,也是中共十九大後,習近平主席處理對外事務的開端。對於兩個世界級重要領袖於北京的首次會面,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在東京對於中美關係發表積極評論。
  • 楊勇萍 嚴雙伍:制度競爭與貿易衝突:西方對「中國模式」的認知與反應
    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競爭」的視角來看,當前的中美貿易衝突實質上是兩條不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競爭激化的結果,是冷戰時期東西方基於對立的意識形態所進行的「制度競爭」歷史延續的產物。自2018年3月以來,美國挑起的對華貿易戰不斷升級並日益激化。從當前的態勢看,雖有轉機但仍前景不明。作為當今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
  • ...信仰不同、制度不同,但合作共贏卻是最大的公約數。構建合作...
    去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這個倡議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也是對國際關係理論的重要創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利益日益融合,國家之間也許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但合作共贏卻是最大的公約數。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代替的是單打獨鬥的老做法,摒棄的是贏者通吃的舊思維。
  • 講好中國制度守正創新的精彩故事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制度故事,引導人們充分認識我們已經走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之路」。講好中國制度故事關鍵在於講好中國制度的成功之路。可以說,中國制度的成功之路就是「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之道」為主線和主題講好中國制度成功之道,無疑是對講好中國制度故事時代要求的精準把握和主動回應,也是對探尋當代中國發展制度邏輯的一種理論自覺和歷史擔當。
  • 中國已經實現崛起,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還是普遍不友好?
    01 對誰都不友好的西方人關於西方國家為什麼對中國不友好,作為中華子孫的一份子,道德層面上我們確實很難去挑我們的毛病,那我們就來看看外在的原因:是否西方國家自身對中國始終帶著有色眼鏡?從政治上來說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本來就是一塊磁鐵中的兩極,我們在世界版圖上永遠在一起,但是關於我們所追求的利益和希冀卻不會重合。1.
  • 奧運代表隊的成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對國家而言是制度的創新
    在2008年中國國家奧運代表隊,以48金22銀30銅的優異戰績獲得奧運會冠軍!在此之前,沒有從沒有斬獲冠軍,究竟是何原因,讓我們收穫頗豐?此文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入手,為大家解析創新的秘密:奧運代表隊的成功,對於企業而言是商業模式的成功,對於國家而言是制度的創新!
  • 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普遍不友好?
    儘管中國如今發展迅速,但是西方國家依舊對亞非拉國家存在偏見,對中國並不友好。本質上來說,目前西方國家對誰都不友好,看不上除西方外的一切國家。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差異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西方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在思想上,西方人追求自由、民權、個人利益。
  •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健身是民生之需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日前在全國群眾體育工作會議上表示,健康產業、旅遊業已成為未來兩大熱點產業,並已進入黃金髮展期。而體育也將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大有可為。 「我有運動手環,每天都會看好幾次,我也想要得到科學的健身輔導。」身體力行的胡鞍鋼關注著健康產業、體育產業的發展。
  •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偉大創造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裡?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
  •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和責任使命,引領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 因為中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了,西方也越來越不西方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強了區位意識、去美國化意識、去歐洲化美化意識。西方國家逐漸失去了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世界局勢逐漸脫離西方國家的控制。西方越來越不西方化,這是西方國家內部的衰落和離心。不是某個國家的發展造成的。什麼是「西方」?「西方」是一個帶有冷戰後心態的概念。
  • 【學習】中國制度面對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怎麼守正創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制度的創新和完善。黨的十九大以來,文化領域一系列制度相繼建立健全。從頒布《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到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文化制度作出新的部署,構建起「四梁八柱」的制度體系,為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守正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制度基礎。
  • 巴黎日記:西方回過神來,發起「制度保衛戰」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不僅體現在它的價值觀被接受的程度,也體現在議題的設置能力上。這一次中國學者抓住中國成功抗擊疫情、西方由於忽視而疫情嚴重、全球民心求團結的歷史機遇,實現了巨大的突破。雖然中國學者發出的聲音迅速傳遍全球,但西方是否能夠接受卻仍然是未知數。至少以我的判斷,西方現在真正努力做的是:制度保衛戰。而且是從三個方面全力以赴。
  • 西方國家的抄襲之路
    >一些人認為:西方國家天生就是創新國家,美國天生有創新基因,中國雖取得些成果,但都是學習和模仿,永遠是「模仿大國」。這當然是錯誤的,既誤解西方國家,也誤解創新。西方國家,並不從一開始就會創新。恰恰相反,美英德法這些現代強國,立國之本,也是學習、模仿來的,甚至如政治、哲學,開始也沒能學會,需要千年的準備。以基督教、民主、電磁學與核科學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