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泓炮臺,240毫米口徑的德國巨炮,甲午海戰時曾讓日艦吃盡苦頭

2021-01-08 藍風攝影

去劉公島旅行,這座東泓炮臺是一定別錯過的。雖然島上有好幾座炮臺,但最有名的就是這座東泓炮臺了。東泓炮臺位於劉公島最東端,又稱東風梢或東口炮臺。炮臺設24釐米口徑要塞炮和12釐米口徑速射炮各2門,7.5釐米口逕行營炮6門,小口徑速射炮4門。炮火火力可及劉公島東部海面與南北兩海口,主要與日島、南幫炮臺一起封鎖南口。

1891年,在李鴻章第三次巡閱北洋海軍來到威海時,威海衛海軍基地已規模初具,此時劉公島已有完整的炮臺群和一些臨時性堡壘防禦工事。至今存有東泓、南嘴、迎門洞、旗頂山、公所後、黃島6座炮臺。有各種口徑大炮54門,其中口徑200毫米以上大炮13門。其中,東泓炮臺為劉公島火力最強的炮臺。

東泓炮臺由地上炮位工事和地下掩體兩部分組成。地上炮臺共計14門火炮。其中240毫米口徑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炮身長840釐米,有效射程達10公裡,有效射程8公裡,炮口最大仰角22度,俯角5度,可360度全周射擊,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後膛來複線式大炮。

從正面看,碩大的炮口裡面的膛線清晰可見。東泓炮臺在甲午威海衛戰役中,協同日島、南幫炮臺,發揮其優勢,曾重創日軍的進攻,擊中日艦多艘,後被南岸日軍的炮火摧毀而棄守。

據日本《日清戰爭紀實》中記載,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第三遊擊艦隊十餘艘開進威海灣東口,多炮轟擊東泓,東泓炮臺亦發火炮,火勢頗猛烈,清軍不屈,雖然連日連夜被困,疲憊不堪,但依然奮力抗擊,並且連續擊中日艦天龍、葛城、磐城三艦,天龍艦副艦長中野大尉血肉橫飛,死傷14人,日艦退去。

站在東泓炮臺朝東南方,在海的那邊便是韓國、朝鮮、日本,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甲午戰後,英國強租威海衛,該炮臺也得到了英軍重視和利用,曾將部分北洋時期的坑道和炮位改造利用,以適應當時的形式。

炮臺鑿山建有互相貫通的半地下兵舍11間,每間約22平方米,位於坑道出口,並與之連接,兵舍互相貫通,進出方便,守軍可從兵舍經坑道直達炮位。坑道為拱圈頂,用花崗巖砌成,最高處4米,寬3.2米,內有完好的通氣設備。東泓炮臺建成後,由護軍統領張文宣率領的兵勇駐守。

這是炮臺上的碉堡,在每碉堡下面有兩三處巨大的射孔。

這是東泓炮臺下面的另一處炮臺,炮口對著另一側方向。

除去地面部分的大炮,下面還設有地道和戰壕,這些地道均為磚石結構,兵舍位於地道出口,依山而建,隱蔽堅固,屋內相互貫通,有7個大門,進出方便,甲午中日戰爭,炮臺毀於炮火,現僅存遺址,照片為地面部分。

站在東泓炮臺的最高處,海對面的威海市區清晰可見。甲午戰爭之後,英國租借了威海衛,於是東泓炮臺後來又被英軍使用。

日出東方,一泓碧水,既深又清,炮臺也因此得名東泓。此時此刻,夕陽下的景色美不勝收,讓人留連忘返。

東泓炮臺雖毀於甲午戰火,但地下掩體、兵舍等部分依然保存完好。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經多方論證,按照原炮1:1的比例設計,成功複製了一門240毫米口徑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在原炮位。地下坑道、兵舍及周邊環境,按照原始風貌進行全面清理修復,基本恢復了東泓炮臺當年規模和風貌。

東泓炮臺,是威海地區28處甲午戰爭遺蹟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與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有關的文物遺址,早已作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的展示部分向遊人開放,這些場所將給人留下無窮無盡的歷史反思,成為人們牢記國恥、以史為鑑的鮮活歷史教材。

相關焦點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定遠」的排水量是日軍最大軍艦的一倍,且擁有305毫米巨炮和厚重的裝甲保護,加上水兵們技戰術嫻熟,發炮精準,所以日艦雖然數量佔優,但「定遠」毫無懼色,鎮定自若,不停的發炮轟擊。突然,日艦「扶桑」號發射的一枚炮彈命中「定遠」艦首,在厚重裝甲保護下,炮彈沒能進入艙內造成破壞,只是命中了前甲板。
  • 乘風破浪會有時,東泓炮臺炮聲隆,中國人要發憤圖強
    也許是看了票價優惠的效果,劉公島從2020年12月1日起2020年2月28日,門票免費,只收輪渡錢,這個可以點個讚。倚在渡輪欄杆上,溼潤的海風,迎面吹來,清新中帶點微微的鹹腥味。船尾的水花,匯成滾滾奔流,形成一條望不到邊的白色玉帶。看著蔚藍平靜的大海,傾聽浪花拍打船隻發出的聲音,心裡不禁感到幾分愜意,可又莫名地多了些許惆悵,在風中我仿佛聽見了炮火轟隆的聲音。
  • 口徑406毫米,20米長炮管,當年美國怕日本打到本土建造的巨炮
    湯斯利炮臺就是其中之一,該炮臺於1938年動工,1940年完工,裝備有一門M1919 16寸(406毫米)岸防炮。該型火炮主要用來保衛美國重要的港口設施,可以以每分鐘2發的速度發射重達1060公斤的穿甲炮彈,炮彈出膛速度超過850米每秒,射程長達42公裡,能夠輕易地擊穿戰列艦的主裝甲。
  • 日德蘭海戰中的381毫米主炮戰列艦,單艦337發火力輸出
    【話說軍世】作為海戰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大海戰之一,日德蘭海戰是鋼甲巨炮的戰列艦們,最終重要的一直對決,其中從裝甲艦、無畏艦到超無畏艦,從戰列艦巡洋艦到戰列艦,更新的戰艦,更大的主炮口徑佔據著更加明顯的優勢。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甲午北洋降艦的最後結局
    「濟遠」號防護較強,裝甲甲板由25.4毫米鋼質和50.8毫米鐵質裝甲層複合而成,炮臺裝甲厚254毫米,炮罩及司令塔裝甲厚38.1毫米,可抵禦較大口徑火炮的轟擊。「濟遠」號武備較強,計有克虜伯210毫米炮1門,克虜伯150毫米炮1門,47毫米多管速射炮2門,37毫米單管速射炮9門,另有魚雷發射管4具,還配備兩艘魚雷艇。
  • 巨炮大艦的誕生:戰列艦410毫米主炮,炮彈重達1.02噸
    【話說軍世】在一戰後期,海軍強國們開始發展主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戰列艦,其中美國率先於1915年開工了裝備406毫米艦炮的科羅拉多號戰列艦,日本也不敢落後,1917年開工了主炮口徑更大的長門號,成為了「海軍假日」期間巨炮大艦中的數據最強者。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同樣,奧地利海軍以艦首應敵,取得勝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軍艦的艦首方向迎彈面積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夠快的年代裡,艦首迎敵比舷側迎敵更加安全,一度成為教科書式的作戰理論。於是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比如英國、德國海軍等,都開始發展以艦首迎敵為主、以重甲軍艦和大口徑火炮為主的新型鐵甲軍艦。
  • 德國「獸艦」俾斯麥號,世紀海戰以一敵四十
    英國胡德號戰列艦在二戰中,有一段最精彩「雙王」大戰「海妖」的片段,堪稱巨艦對壘佳作,那就是1941年5月24日,胡德號與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一起戰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故事。X交叉型巨炮胡德號其擁有四門雙聯裝381毫米主炮和31節的航速,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305毫米,保護的鐵甲也厚,都在305mm以上,這樣還能保持14.5節的航速。 兩艘裝甲巡洋艦來遠經遠,也是德國廠出來的姊妹艦,總噸位達2900噸,都配備了14門火炮,主炮210mm大口徑火炮,但是航速只有16節偏慢,可能是裝備過厚裝甲的原因。
  • 大而無當,黃海海戰中日本三景艦320毫米巨炮之殤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兩艘大型鐵甲艦,日本海軍建造了裝備320毫米主炮的「松島」、「橋立」和「嚴島」三艘海防艦。因為這三艘海防艦是以日本古代和歌中常出現的「日本三景」命名,所以也習慣上把它們稱為三景艦。三景艦的主炮是法國古斯塔夫·加奈特炮廠產品。
  • 二戰重武器之最:32米巨炮史上最長,270米戰列艦比大和號還長!
    二戰重武器之最:32米巨炮史上最長,270米戰列艦比大和號還長! 克虜伯兵工廠於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炮管長達32米,口徑高達800mm,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先後參加了進攻馬紹爾群島作戰、馬裡亞那海戰、雷伊泰灣海戰、硫磺島戰役、衝繩島戰役。密蘇裡號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三艘,該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地點而非常出名。話說生的早不如生的巧,就是說的這位。密蘇裡號戰列艦:誰說老子沒戰績,日本投降靠我滴!
  •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展現恢弘甲午海戰原貌(圖)
    2015年04月29日 11:12 來源:新華網 收官之際一路追劇的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不舍:「開篇就看得我眼淚撲簌簌地掉,不敢想像結局該哭成什麼樣」、「巨無霸定遠艦、海岸炮臺的280㎜克虜伯巨炮、強大的北洋水師的威嚴、以及基本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比起甲午大海戰拍的不是好一點半點,足以證明是一部花了大價錢的良心之作,期待結局」!
  • 「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立時水滿船側……」軍官日記揭秘定遠艦...
    2020年8月10日,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二期調查正式啟動,計劃提取2019年發現的大型鐵甲,將為研究甲午海戰史、近代海軍史和艦船史等提供重要考古實物資料。與此同時,就在二期調查啟動前夕,海軍史專家陳悅意外獲得了一組民國初年海軍部的檔案,其中包含了一篇定遠艦軍官的日記,這份珍貴的史料揭開了「定遠」最後的戰鬥細節之謎。
  • 大艦巨炮-無畏艦時代(英國篇):量產無畏艦「柏勒羅豐」級戰列艦
    火力配置完全相同,只是改用4英寸口徑副炮(無畏號上安裝3英寸口徑副炮)提升殺傷力,艦體側舷水線主裝甲帶厚度減少1英寸,加強了艦體縱向水密艙隔壁。將前三腳主桅挪到前煙囪之前避開煙囪排煙的影響,並且在後煙囪之前新增後三腳主桅,以改善通觀性能,外觀上和無畏號戰列艦的最明顯的區別。
  • 擔心被日本打上本土,美軍建造20米巨炮,一發可摧毀戰列艦
    圖為美國岸防工事在二戰期間,幾乎每個擁有海岸線的國家為了防禦可能發生的外國入侵,都建造了相應的海防工事,這些工事大部分都是多門巨炮組成的炮臺,例如佔據了整個西歐的德國,為了防止盟軍登陸法國,在整個法國到德國的海岸線上修建了大西洋防線,而擁有東西海岸的美國
  • 戰列艦380毫米艦炮遠射:穿甲能力有多強?鋼板如紙片
    【話說軍世】集防護、火力與機動於一身的戰列艦堪稱海中怪獸,而其標誌性的就是其巨大的炮塔和粗壯的艦炮,到二戰時代,主流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都超過了380毫米,大和號更是達到了460毫米,那麼他們的穿甲能力如何呢?
  • 陸上420毫米巨炮:炮彈820公斤能飛1分鐘
    陸上420毫米巨炮:820公斤炮彈能飛1分鐘 1914年2月德國製造了一款體型超大,威力驚人的巨炮:「大貝爾莎 在最大射程射擊時,「大貝爾莎」巨炮的炮彈飛行時間長達1分鐘。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擁有幾十門上百門艦炮如同刺豚的風帆戰列艦,搭載四門大口徑主炮一往無前的鐵甲艦,以無畏為名傳復興戰列線捉對廝殺的戰列艦,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時至今日戰列艦家族早已從世界海軍艦艇名錄中消失(別拿憲法勝利什麼的舉例子)但是直到今天依舊有一群人高喊著電磁炮將帶來戰列艦時代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