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劉公島旅行,這座東泓炮臺是一定別錯過的。雖然島上有好幾座炮臺,但最有名的就是這座東泓炮臺了。東泓炮臺位於劉公島最東端,又稱東風梢或東口炮臺。炮臺設24釐米口徑要塞炮和12釐米口徑速射炮各2門,7.5釐米口逕行營炮6門,小口徑速射炮4門。炮火火力可及劉公島東部海面與南北兩海口,主要與日島、南幫炮臺一起封鎖南口。
1891年,在李鴻章第三次巡閱北洋海軍來到威海時,威海衛海軍基地已規模初具,此時劉公島已有完整的炮臺群和一些臨時性堡壘防禦工事。至今存有東泓、南嘴、迎門洞、旗頂山、公所後、黃島6座炮臺。有各種口徑大炮54門,其中口徑200毫米以上大炮13門。其中,東泓炮臺為劉公島火力最強的炮臺。
東泓炮臺由地上炮位工事和地下掩體兩部分組成。地上炮臺共計14門火炮。其中240毫米口徑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炮身長840釐米,有效射程達10公裡,有效射程8公裡,炮口最大仰角22度,俯角5度,可360度全周射擊,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後膛來複線式大炮。
從正面看,碩大的炮口裡面的膛線清晰可見。東泓炮臺在甲午威海衛戰役中,協同日島、南幫炮臺,發揮其優勢,曾重創日軍的進攻,擊中日艦多艘,後被南岸日軍的炮火摧毀而棄守。
據日本《日清戰爭紀實》中記載,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第三遊擊艦隊十餘艘開進威海灣東口,多炮轟擊東泓,東泓炮臺亦發火炮,火勢頗猛烈,清軍不屈,雖然連日連夜被困,疲憊不堪,但依然奮力抗擊,並且連續擊中日艦天龍、葛城、磐城三艦,天龍艦副艦長中野大尉血肉橫飛,死傷14人,日艦退去。
站在東泓炮臺朝東南方,在海的那邊便是韓國、朝鮮、日本,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甲午戰後,英國強租威海衛,該炮臺也得到了英軍重視和利用,曾將部分北洋時期的坑道和炮位改造利用,以適應當時的形式。
炮臺鑿山建有互相貫通的半地下兵舍11間,每間約22平方米,位於坑道出口,並與之連接,兵舍互相貫通,進出方便,守軍可從兵舍經坑道直達炮位。坑道為拱圈頂,用花崗巖砌成,最高處4米,寬3.2米,內有完好的通氣設備。東泓炮臺建成後,由護軍統領張文宣率領的兵勇駐守。
這是炮臺上的碉堡,在每碉堡下面有兩三處巨大的射孔。
這是東泓炮臺下面的另一處炮臺,炮口對著另一側方向。
除去地面部分的大炮,下面還設有地道和戰壕,這些地道均為磚石結構,兵舍位於地道出口,依山而建,隱蔽堅固,屋內相互貫通,有7個大門,進出方便,甲午中日戰爭,炮臺毀於炮火,現僅存遺址,照片為地面部分。
站在東泓炮臺的最高處,海對面的威海市區清晰可見。甲午戰爭之後,英國租借了威海衛,於是東泓炮臺後來又被英軍使用。
日出東方,一泓碧水,既深又清,炮臺也因此得名東泓。此時此刻,夕陽下的景色美不勝收,讓人留連忘返。
東泓炮臺雖毀於甲午戰火,但地下掩體、兵舍等部分依然保存完好。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經多方論證,按照原炮1:1的比例設計,成功複製了一門240毫米口徑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在原炮位。地下坑道、兵舍及周邊環境,按照原始風貌進行全面清理修復,基本恢復了東泓炮臺當年規模和風貌。
東泓炮臺,是威海地區28處甲午戰爭遺蹟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與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有關的文物遺址,早已作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的展示部分向遊人開放,這些場所將給人留下無窮無盡的歷史反思,成為人們牢記國恥、以史為鑑的鮮活歷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