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北洋降艦的最後結局

2020-12-12 前進者A1

北洋艦隊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同時也是清朝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艦隊成立於1888年12月17日,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曾有統計稱其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艦隊,但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戰前停泊在劉公島的北洋艦隊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除了戰沉或其他原因損失的艦隻外,還有11艘軍艦被日軍擄獲,包括鐵甲戰列艦1艘,即「鎮遠」號;巡洋艦3艘,即「濟遠」「平遠」「廣丙」;炮艦7艘,即「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西」「鎮中」「鎮邊」「操江」。在這11艘軍艦中,「操江」號被俘於豐島海戰,是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俘虜的第一艘軍艦,其餘的均在劉公島失陷後被俘。

「鎮遠」號,艦首已懸掛日本旗

「鎮遠」號鐵甲戰列艦。「鎮遠」號鐵甲戰列艦是中國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及建造的,屬定遠級鐵甲艦,有「東洋第一堅艦」之稱。

「鎮遠」號1881年3月31日在德國伏爾鏗船廠開工建造,按照合同本應在1884年完工交貨。但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合同被德方推遲履行。直到中法停戰後,才於1885年7月履約付貨,由德國水兵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於當年10月抵達大沽。

該艦排水量7340噸,動力為8座圓式燃煤鍋爐和2臺水平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機,功率7200匹馬力,航速15.5。該艦造價為白銀142萬兩。

「鎮遠」號武備很強,有克虜伯305毫米後膛主炮 4門,分左右2座雙聯裝炮塔,25倍口徑,每門炮重31.5噸。克虜伯150毫米後膛副炮 2門,75毫米克虜伯炮4門,37毫米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 8門,57毫米和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各2門,魚雷發射管3具,備雷21枚。此外,兩艦各裝備艦載魚雷艇2艘,每艘魚雷艇排水量16噸,艇長19.5米,110匹馬力,航速15節,裝備1門37毫米哈乞開斯炮,2具魚雷發射管。

裝甲厚重是「鎮遠」號的最大特點。據史料記載:該艦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355.6毫米、水線下裝甲厚304.8毫米、305炮座裝甲厚305毫米,炮盾厚15毫米,司令塔裝甲厚203毫米,全艦裝甲總重1461噸、

甲午戰爭中,「鎮遠」號參加了黃海海戰、威海衛圍攻戰,因其裝甲厚重、火力強大,黃海海戰對日本海軍威脅很大。在威海衛圍攻戰期間,該艦於1894年12月24日巡弋歸港時,在威海衛海域觸礁後座沉,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

威海衛失陷後,該艦於被日軍繳獲。1895年8月進入橫須賀海軍工廠改進,保留了原裝305毫米克虜伯主炮,前後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副炮換成152毫米阿姆斯特朗152毫米炮,在靠近艦艉處加裝2門152毫米副炮,57毫米速射炮增加了2門,4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增加了6門,取消了原有的37毫米速射炮。此外,還加裝了三具魚雷發射管,艦載魚雷艇也改為日本26號型魚雷艇。

1898年3月21日,「鎮遠」號作為戰列艦被編入日本海軍,仍沿用「鎮遠」艦名。

日俄戰爭期間,「鎮遠」號先後參加黃海海戰、旅順圍攻戰和對馬海戰。日俄戰爭後,老邁的鎮遠艦於1905年12月11日被列入一等海防艦。1908年5月1日被當作通用訓練艦。1911年4月1日退役。1911年11月24日作為靶艦,由「鞍馬」號裝甲巡洋艦實彈射擊,艦體遭到破壞。1912年4月6日在橫濱被解體,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濟遠」號

「濟遠」號巡洋艦。又稱穹甲巡洋艦,是中國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併建造的,原計劃與鐵甲艦「定遠」、「鎮遠」是同一批次,後因經費緊張改為穹甲巡洋艦。

「濟遠」號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艦隊。該艦造價白銀62萬兩。

「濟遠」號排水量2300噸,動力為4座圓式燃煤鍋爐和2臺蒸汽機,雙軸推進,主機功率2800匹馬力,航速15節。

「濟遠」號防護較強,裝甲甲板由25.4毫米鋼質和50.8毫米鐵質裝甲層複合而成,炮臺裝甲厚254毫米,炮罩及司令塔裝甲厚38.1毫米,可抵禦較大口徑火炮的轟擊。

「濟遠」號武備較強,計有克虜伯210毫米炮1門,克虜伯150毫米炮1門,47毫米多管速射炮2門,37毫米單管速射炮9門,另有魚雷發射管4具,還配備兩艘魚雷艇。

在甲午戰爭中,「濟遠」號先後參加豐島海戰、黃海海戰,是北洋艦隊中唯一參加過兩次海戰的軍艦,其中在黃海海戰中,由於擅自脫離戰鬥並撞沉「楊威」號,管帶方伯謙被判軍前正法,於1894年9月24日在旅順軍港被斬首。

威海衛失陷後,「濟遠」號被日軍繳獲,同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軍,仍保留「濟遠」艦名,暫列為巡洋艦。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本海軍接收「濟遠」號後,對其飛橋和司令塔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並取消雙聯裝主炮炮罩,改用半開放式炮塔。日俄戰爭期間,「濟遠」號在炮擊旅順203高地的戰鬥中,於1904年11月30日在旅順港外羊頭窪海域觸水雷沉沒。

「平遠」號,此圖從艦尾拍攝

「平遠」號巡洋艦。又稱近海防禦鐵甲艦,系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9艘艦船,也是福州船政局在參考法國「柯襲德」 「士迪克十」 「飛禮則唐」等3艘近海防禦軍艦基礎上,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

「平遠」號1886年12月7日開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以「龍威」號為艦名加入福建船政水師服役。1890年5月16日調歸北洋艦隊後,艦名改為「平遠」。

「平遠」號滿載排水量2650噸,動力為4座圓式燃煤鍋爐,2臺康邦省煤臥式2汽缸蒸氣機,雙軸推進,功率2400匹馬力,航速10.5節。作為鐵甲艦,「平遠」擁有非常完善的裝甲防護,但機動性不佳,航速低下。

「平遠」號主要武備為克虜伯260毫米前主炮1門,克虜伯150毫米副炮2門,57毫米諾典費爾德炮2門,47毫米單管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37毫米5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另魚雷發射管4具。

「平遠」號曾參加黃海海戰、威海衛圍攻戰,威海衛失陷後,「平遠」號被日軍繳獲,不久被編入日本艦隊,仍使用「平遠」艦名。後來,日軍對「平遠」號進行了部分改裝,克虜伯260毫米單裝主炮被保留,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被阿姆斯特朗152毫米炮代替。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一等炮艦。

日俄海戰時,「平遠」號被編入日本第3艦隊第7戰隊,擔負旅順口的警戒及對陸支援等任務。後被併入「濟遠」支隊,負責渤海灣的哨戒工作。1904年9月18日在日軍炮擊金州灣的戰鬥中,「平遠」號在鳩灣海域觸雷沉沒。

「廣丙」號

廣丙號巡洋艦又稱鋼脅鋼殼穹甲魚雷快船,為福州船政局所造第32艘艦。

「廣丙」號1887年7月28日開工,1891年4月11日下水,1891年12月18日竣工。

「廣丙」號排水量1000噸,動力為1座圓式燃煤鍋爐,2座康邦省煤臥式2汽缸蒸汽機,功率2400馬力、航速16.5節。主要武備為120毫米架退炮3門,甲午戰爭前更換為江南製造局製造的120毫米速射炮,同時換裝的還有「廣甲」「廣乙」,戰前北洋艦隊只有這三艘艦裝備有大口徑速射炮。此外,還有5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4門,37毫米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457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該艦造價白銀20萬兩。

「廣丙」原屬廣東水師,1894年5月,該艦同「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前往北洋會操,後因朝鮮局勢漸趨緊張留在北洋,參加了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期間,「廣丙」號曾參加黃海海戰、威海衛圍攻戰。威海衛失陷後,「廣丙」號被日軍繳獲,編入日本海軍。1895年12月21日該艦在澎湖群島觸暗礁,當日下午2時17分完全沉沒。

「鎮邊」號,此時停泊地為日本吳港

「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炮艦。原為清政府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改進型「倫道爾」式炮艦,主要用於近海或口岸防禦,具有火炮口徑大、靈活性和機動性較高,造價也算便宜。其中「鎮東」「鎮西」「鎮南」「鎮北」4艦原系南洋購買,於1879年建成,當年11月30日駛抵大沽,被李鴻章留下劃歸北洋艦隊;「鎮中」「鎮邊」2艦為山東委託李鴻章代為購買,於1881年建成,同年8月22日抵華,被李鴻章以「會同操演」為名劃歸北洋艦隊。

「鎮」字頭炮艦排水量420噸,裝備2座往復式蒸汽機,2臺燃煤鍋爐,各艦發動機功率為「鎮中」「鎮邊」兩艦為400匹,其餘為350匹,雙軸推進,航速約8節。武備為1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280毫米前膛炮、1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炮、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2門、4管神機炮2門。造價為白銀3.39萬兩。

據史料顯示,「鎮」字頭炮艦炮大艦小,僅艦炮就重達一百多噸,因速度慢不適合遠洋作戰,但穩定性尚佳,可作為海岸防禦的浮動炮臺使用。

黃海海戰時,「鎮南」「鎮中」號因進港護衛陸軍登陸未參加海戰。其後6艦都參加了威海衛圍攻戰。威海衛失陷後6艦被日軍俘虜,編入日本海軍。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炮艦。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鎮中」「鎮邊」曾被派往大沽口執行巡邏任務。1903年8月21日6艦一同除籍,成為雜役船。其中:

「鎮東」號1906年6月8日報廢,1907年轉售。

「鎮西」號1908年5月23日移交給文部省。

「鎮南」號1908年5月15日報廢,1913年轉售。

「鎮北」號1906年6月8日報廢,1909年轉售。

「鎮中」號1906年6月8日報廢,1909年轉售。

「鎮邊」號1906年6月30日報廢移交給司法省。

「操江」號

「操江」號炮艦。為江南製造總局所造第2艘船,屬於早期風帆炮艦,系我國自主設計。

「操江」號1869年2月開工,1869年7月完工。排水量950噸, 動力採用江南製造總局自行製造的水平往復式蒸氣機1臺和圓形燃煤鍋爐1座,425匹馬力,單軸推進,航速9節。該艦造價白銀8.33萬兩。

「操江」號建成後原屬南洋艦隊,初期曾僱傭西方人駕駛管理。1871年調入北洋艦隊服役,主要擔負旅順至煙臺間的運輸任務,可載貨640噸。

1894年7月25日,中日豐島海戰爆發。當時正在執行運輸任務的「操江」號正與清軍徵用的運兵船「高升」號結伴航行,結果「高升」號被擊沉,而「操江」號於當日下午1時50分被日艦「秋津洲」號追及,被迫投降。據傳當時該艦裝載有步槍300支、餉銀4箱(有20萬兩和一萬兩之說)和傳達給直隸提督葉志超的機密信件等,但機密信件日軍上艦搜查未找到。

「操江」號是甲午戰爭中第一艘被俘的北洋艦隊軍艦。「操江」號被俘後,日本海軍對其進行了評估,認為還有充當通信、運輸艦的利用價值,對其進行一定改造,撤除了原有的3門六角前膛炮,艦首換裝1門47毫米哈乞開司單管速射炮,兩舷保留原有80毫米克虜伯炮,新裝1門37毫米哈乞開司單管速射炮,以及1門從自焚的「廣乙」殘骸上拆獲的37毫米哈乞開司五管速射炮。

1894年9月12日,「操江」號被正式編入日本帝國海軍,「操江」艦名被保留,與「筑波」「鳳翔」「館山」「滿珠」等艦一起列為警備艦,執行巡邏警戒任務。1894年12月31日,「操江」號被派往朝鮮,參與攻打東學黨根據地順天府。

1895年11月18日,「操江」號被編入常備艦隊,隨後與「大和」「廣丙」一同被派往臺灣及澎湖列島執行警備任務,此後一直擔任臺灣方面的警備任務。1898年3月31日,「操江」號被列入二等炮艦,兼作測量艦。1903年5月22日,「操江」號在根室灣執行測量任務時觸礁沉沒,全體艦員無一生還。打撈修復後賣給民間船社,改隸內務省,充作神戶港與兵庫縣的檢疫船。1924年又以機帆船「操江丸」為名登入船籍,直到1965年方才除籍,其艦齡竟近百年。(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從參數上看,這四艘軍艦絕對可以稱霸整個亞洲…然而結局是冰冷而殘酷的!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另外,北洋海軍還有超勇、揚威等二艘撞擊巡洋艦,以及鎮東南西北中邊等6艘小噸位的蚊炮船。這些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艦首對敵、航速偏慢、防護偏重。 但是這種配置的艦隊在當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軍之外,英德海軍在鐵甲艦時代也是這樣的,按當時北洋海軍各艦航速來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節左右,機動性嚴重不足。
  • 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真的那麼慫嘛?(三)
    在某些報到的描述中,甲午海戰中丁汝昌的表現是「慫,很慫,非常慫」。以翁同龢為首的所謂清流還給他和李鴻章扣了一頂保船制敵的帽子,光緒還差點準備臨陣換將讓丁汝昌下崗。筆者認為關於丁汝昌避戰的說法,肯定是不靠譜的,北洋艦隊在前期並非毫無動作,也儘可能的對陸軍渡海援朝進行了護航支援。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 北洋定遠艦鐵甲重現人間,鏽跡斑斑難掩超強防禦力
    近日有消息稱,於甲午戰爭中沉沒的北洋「定遠」艦的打撈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據報導,在經過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與起吊作業之後,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於北京時間9月19日,終於成功的讓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
  • 甲午沉船「經遠艦」找到了!卻藏著北洋水師比戰敗還悲劇的命運
    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遼寧省大連莊河海域水下十二米處,發現了一艘沉睡百年以上的近代戰艦,經過對打撈裝備以及艦舷外壁名字牌的反覆辨認,考察隊終於確定:這艘艦體倒扣狀態且被淤泥覆蓋的戰艦,正是124年前,甲午黃海大戰裡壯烈沉沒的北洋水師戰艦:經遠艦。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一艘飄著黃龍旗的巨型軍艦,體積明顯超過其他軍艦,猶如狼群中的獅子,顯得尤為搶眼,這就是北洋海軍7000噸級的巨無霸——「定遠」艦。「定遠」的排水量是日軍最大軍艦的一倍,且擁有305毫米巨炮和厚重的裝甲保護,加上水兵們技戰術嫻熟,發炮精準,所以日艦雖然數量佔優,但「定遠」毫無懼色,鎮定自若,不停的發炮轟擊。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從甲午之戰清朝最後海陸軍的一敗塗地就可以看出了。 日本方面在甲午之戰前,總噸位達40840噸,已經超過北洋水師的總噸位,而且巡洋艦不管航速還是火炮都優於北洋水師,只是制不住北洋水師從德國買來的兩艘龐然大物,黃海海面打不倒的巨艦定遠鎮遠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北洋戰艦沉沒124年,出水後撈出72顆子彈,專家:他們都是英雄
    實際上,鴉片戰爭後,清廷已經意識到中國落後於世界,因此也積極進行改革,希望趕上西方國家,所以才有了洋務運動,無可否認,洋務運動的確改善了中國的某些狀況,甚至有「同治中興」之說,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卻毀了洋務運動的成果,甚至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風潮。儘管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了,但是戰爭打得特別激烈。
  • 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八國聯軍雖然在渤海灣也部署了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但均停泊在大沽口外海,未直接參戰。
  • 北洋水師往事
    15日,當450名中國水兵又空手上岸觀光時,遭到了大批全副武裝的日本警察和浪人的襲擊,最後客場作戰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死了8個,傷45人,日方死2人,傷27人。這事被日本視為奇恥大辱,之後全日本在天皇帶領下舉國打造日本海軍,目的就是趕超北洋艦隊,就連當時日本小孩玩的遊戲都是打中國的定遠艦和濟遠艦。
  •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展現恢弘甲午海戰原貌(圖)
    該劇首次將焦點落在民族興衰交替的近代史開端之戰,以小人物的全新視角重讀崢嶸歲月,填補歷史劇時段空白,以大手筆特效完整呈現恢弘的海戰原貌,在紀念反法西斯70周年之際致敬為反侵略奮戰至最後一刻的民族英雄。《鐵甲艦上的男人們》以詼諧色彩開篇,著墨於小人物在經歷了捶打後的自覺成長,然而在喜劇的外衣下包裹著悲壯的正劇的內核,引領觀眾切實體會北洋水師昔日的輝煌與衰落。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如若此人當上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兩國恩怨早已解決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籤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不僅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而且致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更加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英國的船堅炮利,為了加強海防抵抗侵略,便著手採購外國船炮,籌劃建立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