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同時也是清朝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艦隊成立於1888年12月17日,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曾有統計稱其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艦隊,但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除了戰沉或其他原因損失的艦隻外,還有11艘軍艦被日軍擄獲,包括鐵甲戰列艦1艘,即「鎮遠」號;巡洋艦3艘,即「濟遠」「平遠」「廣丙」;炮艦7艘,即「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西」「鎮中」「鎮邊」「操江」。在這11艘軍艦中,「操江」號被俘於豐島海戰,是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俘虜的第一艘軍艦,其餘的均在劉公島失陷後被俘。
「鎮遠」號鐵甲戰列艦。「鎮遠」號鐵甲戰列艦是中國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及建造的,屬定遠級鐵甲艦,有「東洋第一堅艦」之稱。
「鎮遠」號1881年3月31日在德國伏爾鏗船廠開工建造,按照合同本應在1884年完工交貨。但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合同被德方推遲履行。直到中法停戰後,才於1885年7月履約付貨,由德國水兵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於當年10月抵達大沽。
該艦排水量7340噸,動力為8座圓式燃煤鍋爐和2臺水平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機,功率7200匹馬力,航速15.5節。該艦造價為白銀142萬兩。
「鎮遠」號武備很強,有克虜伯305毫米後膛主炮 4門,分左右2座雙聯裝炮塔,25倍口徑,每門炮重31.5噸。克虜伯150毫米後膛副炮 2門,75毫米克虜伯炮4門,37毫米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 8門,57毫米和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各2門,魚雷發射管3具,備雷21枚。此外,兩艦各裝備艦載魚雷艇2艘,每艘魚雷艇排水量16噸,艇長19.5米,110匹馬力,航速15節,裝備1門37毫米哈乞開斯炮,2具魚雷發射管。
裝甲厚重是「鎮遠」號的最大特點。據史料記載:該艦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355.6毫米、水線下裝甲厚304.8毫米、305炮座裝甲厚305毫米,炮盾厚15毫米,司令塔裝甲厚203毫米,全艦裝甲總重1461噸、
甲午戰爭中,「鎮遠」號參加了黃海海戰、威海衛圍攻戰,因其裝甲厚重、火力強大,黃海海戰對日本海軍威脅很大。在威海衛圍攻戰期間,該艦於1894年12月24日巡弋歸港時,在威海衛海域觸礁後座沉,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
威海衛失陷後,該艦於被日軍繳獲。1895年8月進入橫須賀海軍工廠改進,保留了原裝305毫米克虜伯主炮,前後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副炮換成152毫米阿姆斯特朗152毫米炮,在靠近艦艉處加裝2門152毫米副炮,57毫米速射炮增加了2門,4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增加了6門,取消了原有的37毫米速射炮。此外,還加裝了三具魚雷發射管,艦載魚雷艇也改為日本26號型魚雷艇。
1898年3月21日,「鎮遠」號作為戰列艦被編入日本海軍,仍沿用「鎮遠」艦名。
日俄戰爭期間,「鎮遠」號先後參加黃海海戰、旅順圍攻戰和對馬海戰。日俄戰爭後,老邁的鎮遠艦於1905年12月11日被列入一等海防艦。1908年5月1日被當作通用訓練艦。1911年4月1日退役。1911年11月24日作為靶艦,由「鞍馬」號裝甲巡洋艦實彈射擊,艦體遭到破壞。1912年4月6日在橫濱被解體,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濟遠」號巡洋艦。又稱穹甲巡洋艦,是中國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併建造的,原計劃與鐵甲艦「定遠」、「鎮遠」是同一批次,後因經費緊張改為穹甲巡洋艦。
「濟遠」號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艦隊。該艦造價白銀62萬兩。
「濟遠」號排水量2300噸,動力為4座圓式燃煤鍋爐和2臺蒸汽機,雙軸推進,主機功率2800匹馬力,航速15節。
「濟遠」號防護較強,裝甲甲板由25.4毫米鋼質和50.8毫米鐵質裝甲層複合而成,炮臺裝甲厚254毫米,炮罩及司令塔裝甲厚38.1毫米,可抵禦較大口徑火炮的轟擊。
「濟遠」號武備較強,計有克虜伯210毫米炮1門,克虜伯150毫米炮1門,47毫米多管速射炮2門,37毫米單管速射炮9門,另有魚雷發射管4具,還配備兩艘魚雷艇。
在甲午戰爭中,「濟遠」號先後參加豐島海戰、黃海海戰,是北洋艦隊中唯一參加過兩次海戰的軍艦,其中在黃海海戰中,由於擅自脫離戰鬥並撞沉「楊威」號,管帶方伯謙被判軍前正法,於1894年9月24日在旅順軍港被斬首。
威海衛失陷後,「濟遠」號被日軍繳獲,同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軍,仍保留「濟遠」艦名,暫列為巡洋艦。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本海軍接收「濟遠」號後,對其飛橋和司令塔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並取消雙聯裝主炮炮罩,改用半開放式炮塔。日俄戰爭期間,「濟遠」號在炮擊旅順203高地的戰鬥中,於1904年11月30日在旅順港外羊頭窪海域觸水雷沉沒。
「平遠」號巡洋艦。又稱近海防禦鐵甲艦,系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9艘艦船,也是福州船政局在參考法國「柯襲德」 「士迪克十」 「飛禮則唐」等3艘近海防禦軍艦基礎上,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
「平遠」號1886年12月7日開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以「龍威」號為艦名加入福建船政水師服役。1890年5月16日調歸北洋艦隊後,艦名改為「平遠」。
「平遠」號滿載排水量2650噸,動力為4座圓式燃煤鍋爐,2臺康邦省煤臥式2汽缸蒸氣機,雙軸推進,功率2400匹馬力,航速10.5節。作為鐵甲艦,「平遠」擁有非常完善的裝甲防護,但機動性不佳,航速低下。
「平遠」號主要武備為克虜伯260毫米前主炮1門,克虜伯150毫米副炮2門,57毫米諾典費爾德炮2門,47毫米單管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37毫米5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另魚雷發射管4具。
「平遠」號曾參加黃海海戰、威海衛圍攻戰,威海衛失陷後,「平遠」號被日軍繳獲,不久被編入日本艦隊,仍使用「平遠」艦名。後來,日軍對「平遠」號進行了部分改裝,克虜伯260毫米單裝主炮被保留,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被阿姆斯特朗152毫米炮代替。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一等炮艦。
日俄海戰時,「平遠」號被編入日本第3艦隊第7戰隊,擔負旅順口的警戒及對陸支援等任務。後被併入「濟遠」支隊,負責渤海灣的哨戒工作。1904年9月18日在日軍炮擊金州灣的戰鬥中,「平遠」號在鳩灣海域觸雷沉沒。
廣丙號巡洋艦。又稱鋼脅鋼殼穹甲魚雷快船,為福州船政局所造第32艘艦。
「廣丙」號1887年7月28日開工,1891年4月11日下水,1891年12月18日竣工。
「廣丙」號排水量1000噸,動力為1座圓式燃煤鍋爐,2座康邦省煤臥式2汽缸蒸汽機,功率2400馬力、航速16.5節。主要武備為120毫米架退炮3門,甲午戰爭前更換為江南製造局製造的120毫米速射炮,同時換裝的還有「廣甲」「廣乙」,戰前北洋艦隊只有這三艘艦裝備有大口徑速射炮。此外,還有5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4門,37毫米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457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該艦造價白銀20萬兩。
「廣丙」原屬廣東水師,1894年5月,該艦同「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前往北洋會操,後因朝鮮局勢漸趨緊張留在北洋,參加了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期間,「廣丙」號曾參加黃海海戰、威海衛圍攻戰。威海衛失陷後,「廣丙」號被日軍繳獲,編入日本海軍。1895年12月21日該艦在澎湖群島觸暗礁,當日下午2時17分完全沉沒。
「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炮艦。原為清政府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改進型「倫道爾」式炮艦,主要用於近海或口岸防禦,具有火炮口徑大、靈活性和機動性較高,造價也算便宜。其中「鎮東」「鎮西」「鎮南」「鎮北」4艦原系南洋購買,於1879年建成,當年11月30日駛抵大沽,被李鴻章留下劃歸北洋艦隊;「鎮中」「鎮邊」2艦為山東委託李鴻章代為購買,於1881年建成,同年8月22日抵華,被李鴻章以「會同操演」為名劃歸北洋艦隊。
「鎮」字頭炮艦排水量420噸,裝備2座往復式蒸汽機,2臺燃煤鍋爐,各艦發動機功率為「鎮中」「鎮邊」兩艦為400匹,其餘為350匹,雙軸推進,航速約8節。武備為1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280毫米前膛炮、1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炮、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2門、4管神機炮2門。造價為白銀3.39萬兩。
據史料顯示,「鎮」字頭炮艦炮大艦小,僅艦炮就重達一百多噸,因速度慢不適合遠洋作戰,但穩定性尚佳,可作為海岸防禦的浮動炮臺使用。
黃海海戰時,「鎮南」「鎮中」號因進港護衛陸軍登陸未參加海戰。其後6艦都參加了威海衛圍攻戰。威海衛失陷後6艦被日軍俘虜,編入日本海軍。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炮艦。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鎮中」「鎮邊」曾被派往大沽口執行巡邏任務。1903年8月21日6艦一同除籍,成為雜役船。其中:
「鎮東」號1906年6月8日報廢,1907年轉售。
「鎮西」號1908年5月23日移交給文部省。
「鎮南」號1908年5月15日報廢,1913年轉售。
「鎮北」號1906年6月8日報廢,1909年轉售。
「鎮中」號1906年6月8日報廢,1909年轉售。
「鎮邊」號1906年6月30日報廢移交給司法省。
「操江」號炮艦。為江南製造總局所造第2艘船,屬於早期風帆炮艦,系我國自主設計。
「操江」號1869年2月開工,1869年7月完工。排水量950噸, 動力採用江南製造總局自行製造的水平往復式蒸氣機1臺和圓形燃煤鍋爐1座,425匹馬力,單軸推進,航速9節。該艦造價白銀8.33萬兩。
「操江」號建成後原屬南洋艦隊,初期曾僱傭西方人駕駛管理。1871年調入北洋艦隊服役,主要擔負旅順至煙臺間的運輸任務,可載貨640噸。
1894年7月25日,中日豐島海戰爆發。當時正在執行運輸任務的「操江」號正與清軍徵用的運兵船「高升」號結伴航行,結果「高升」號被擊沉,而「操江」號於當日下午1時50分被日艦「秋津洲」號追及,被迫投降。據傳當時該艦裝載有步槍300支、餉銀4箱(有20萬兩和一萬兩之說)和傳達給直隸提督葉志超的機密信件等,但機密信件日軍上艦搜查未找到。
「操江」號是甲午戰爭中第一艘被俘的北洋艦隊軍艦。「操江」號被俘後,日本海軍對其進行了評估,認為還有充當通信、運輸艦的利用價值,對其進行一定改造,撤除了原有的3門六角前膛炮,艦首換裝1門47毫米哈乞開司單管速射炮,兩舷保留原有80毫米克虜伯炮,新裝1門37毫米哈乞開司單管速射炮,以及1門從自焚的「廣乙」殘骸上拆獲的37毫米哈乞開司五管速射炮。
1894年9月12日,「操江」號被正式編入日本帝國海軍,「操江」艦名被保留,與「筑波」「鳳翔」「館山」「滿珠」等艦一起列為警備艦,執行巡邏警戒任務。1894年12月31日,「操江」號被派往朝鮮,參與攻打東學黨根據地順天府。
1895年11月18日,「操江」號被編入常備艦隊,隨後與「大和」「廣丙」一同被派往臺灣及澎湖列島執行警備任務,此後一直擔任臺灣方面的警備任務。1898年3月31日,「操江」號被列入二等炮艦,兼作測量艦。1903年5月22日,「操江」號在根室灣執行測量任務時觸礁沉沒,全體艦員無一生還。打撈修復後賣給民間船社,改隸內務省,充作神戶港與兵庫縣的檢疫船。1924年又以機帆船「操江丸」為名登入船籍,直到1965年方才除籍,其艦齡竟近百年。(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