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護廟,一名「溪內廟」,坐落於龍門鎮溪內烏荇山麓。廟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內供奉裡主尊王,俗稱「尪公」,故廟又俗稱尪公廟,廟內奉「四爐」,大爐尪公、二爐尪媽、三爐文判、四爐武判,兩側立著急使爺。
民眾相傳,尪公俗姓張名純,隋末唐初間任縣官之職,為官廉政愛民。時中原大亂,群雄爭霸,張純不忍子民飽受戰亂之殘而流離失所,毅然當起押遷官,率領一批民眾,遠涉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移民來到蠻荒之地的福建,定居於依仁裡(今安溪縣龍門、官橋等地),開荒造田,安家落戶。張純逝世後,百姓為報答其恩德,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在溪內建靈護廟,並塑神像供奉。
值得記載的有,歷史上龍門一帶曾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民間宴客禮俗「吃大勸」。每隔三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在龍門的一些村落,輪當「爐主」的幾個村莊,匯集在一個開闊的曠地上(有稱大勸埔),每戶張篷築灶,殺豬宰羊,露天辦筵,盛情宴客,客人隨到隨吃,即使過路肩伕,也邀入席。自早到晚,邊煮邊吃,筵開千席,客逾萬人。此俗相傳始於隋朝年間。緣因押遷官張純帶移民到依仁裡墾植三年後,移民思鄉,情緒低落,無心墾耕。張純就在農閒季節農曆十月初一,殺牲備宴,向移民勸說,言明中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大家有家歸不得,不如入鄉隨俗,用雙手創建新的家園。張純勸酒時淚如湧泉,移民大受感動,自此安心創業,並於翌年農曆正月初二設宴回請張純。張純逝世後,為紀念他的功德,眾移民不僅在烏荇山麓建「靈護廟」奉祀,以後還每三年一次,擇張純當年設筵的十月初一由輪當的「爐主」辦「大勸」,並自此漸成風俗。辦「大勸」習俗於新中國成立後,因鋪張浪費而被廢止。
經過歲月變遷,2008年尪公爐下弟子倡議恢復「辦大勸」,改其形式,定製十二股輪值,創辦「尪公入閩開拓紀念日」慶典活動,輪值股於十月初一日迎請四爐神尊到各自鄉裡搭棚安奉,設壇祝燈,祈求安康,並舉行「農作物評比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將尪公護國佑民、開拓進取的精神永遠傳揚下去,讓後人感恩先人,不忘歷史!
今年輪到第九股,由溪內、溪坂、溪瑤三村舉辦本次慶典活動!地點在靈護廟下方大溪埔,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一下本次活動!
四爐神尊出巡溪內、溪坂、溪瑤三村,繞境巡安,護佑鄉裡。
文化節現場
法壇威嚴肅靜
老尪公 裡主尊王
尪媽 二爐
文判 三爐
武判 四爐
每年入閩開拓紀念日節目眾多,十分豐富,最吸引人的就是一次次的「農作物大評比」,輪值股的鄉親把辛勤種植的農作物都運來現場,有大冬瓜,大地瓜、大香蕉、大稻穗、大田薯等農作物,紛紛表達豐收的喜悅,也形成了向尪公表達最大敬意的一種形式。
熱鬧的大評比引來大家熱情圍觀,氣氛融洽
第九輪值股農作物大評比現場,各位鄉賢致辭!
三村信眾輪流擺桌敬奉尪公,滿滿的都是對尪公最虔誠的心意!
諸位高功道長主持祝燈法會,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康!
文化節現場各種精彩文藝表演,腰鼓、軍鼓齊上陣,更有精彩舞獅、雜技、木偶戲、高甲戲助陣!
祝賀「尪公入閩開拓文化節」圓滿完成!
靈護廟裡主尪公護國佑民,威靈顯赫,大愛無疆,英靈萬古!
保佑第九股三村眾弟子及眾善信闔家安康,生活幸福,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