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痛風是引起骨關節痛的三大常見原因,這些疾病往往讓病人區分不清。讓我們來一一了解一下:
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老百姓俗稱骨刺,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進行性損害、骨質過度增生、僵硬、肥大變形和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為特點的常見風溼病。一般認為與衰老、創傷、炎症、肥胖、代謝障礙和遺傳等因素有關。
骨性關節炎的特點
01.疼痛與活動有關
開始時多為輕至中度間歇性鈍痛。休息時緩解,活動時疼痛加重。病情嚴重時疼痛可呈持續性,甚至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
02.關節負重有關
關節負重時疼痛明顯,疼痛緩慢發展,後期休息時也痛。
03.炎症期特點
夜間常被痛醒是炎症階段最明顯的特點,局部皮膚溫度可增高,發紅。
04.局部關節反應
局部關節腫脹、壓痛,晨僵,活動後緩解。活動時關節常出現彈響、關節絞鎖。
類風溼性關節炎疼痛的特點
01.疼痛呈遊走性
早期關節炎疼痛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
02.相互制約現象
第一個關節疼痛腫脹轉移到另一個後,該關節的腫痛較快減輕或消失。幾天、幾周或幾個月後可完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逐漸嚴重。
03.疼痛呈對稱性
關節疼痛的轉移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外,單關節疼痛少見。
04.疼痛逐漸加重
早期關節局部酸痛和僵硬較輕,當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後疼痛漸加劇。關節痛在早晨、夜裡、陰雨天、寒冷、潮溼、受凍後加重。
05.活動後疼痛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疼痛較重
患者常有「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的感覺。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使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活動受限、畸形及功能障礙。
06.嚴重患者伴有血管炎者
可出現足、手指端壞死,導致心腦肺功能受累。
痛風
痛風是一組由於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風性關節炎反覆發作,致痛風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痛風石沉積,泌尿系統結石以及痛風性腎病。
主要特點
1.急性發作時常在夜間驟然發病,疼痛劇烈,首次多發生在足的第一蹠趾關節,其次為踝、手,少數發生在肩關節。
2.開始為單個關節,呈紅、腫、熱、痛與運動障礙,再次發作可能為單關節或多關節交替出現。
3.疼痛的性質如同撕筋裂骨,甚至不能忍受被單或一張紙的重量,室內有人走動或震動也不能忍受。
4.可出現高熱、頭痛、心悸、疲乏、厭食,白細胞數增高、血沉加快、血尿酸水平增高等。
5.急性發作一般持續3~10天,長期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畸形、僵硬、痛風結石或腎臟損傷。
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痛風是引起骨關節痛的三大常見原因,現在你會區分了嗎?目前公認類風溼關節炎其實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內分泌、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等方面有關係,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今幸人參中rh2分子可以通過抑制相關酶類的活性,抑制NO、PGE2產生,提高巨噬細胞活性,巨噬細胞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這種間接卻有效的方式抑制關節炎的發生。長期用保護傷肝腎功能同時調節雙向調節免疫細胞、免疫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