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日期:2020年11月15日
飛行路線:廣州白雲-北京首都
飛行距離:1122
海裡飛行時間:2小時28分
國航747-400
即將退役的消息傳了好幾年,下決心今年一定要乘坐一次,可惜本來預定的CA1314,在起飛前兩天被換成了330,只得退而求其次體驗747-8。自南航轉場之後,再沒來過T1。印象中上一次還是17年初,坐港龍的KA783去香港轉機到臺北。現在港龍已經永久停運,臺灣自由行也遲遲不見恢復。
高端值機區暫時關閉後,兩艙和金銀卡都要前往最左側的C島值機。櫃檯旁沒有任何提示,直到看到上方的屏顯才確認沒有走錯櫃檯。當日辦理值機的工作人員板著臉,掃描證件,列印登機牌,很程式化的操作,沒有多餘的一句話。
記得預訂南航頭等艙的乘客,在白雲機場是可以享受從值機到安檢再到登機的全流程專人服務,但畢竟廣州不是國航的主基地,不能奢求太多,但似乎北京出港也沒有如此待遇。
通過安檢後,往右邊走到底是深航尊鵬閣,往左走到底是國航休息室。雖然掛著航司之名,但裡面的餐食都是由機場提供的。國航休息室使用了大理石、黃銅、玻璃等材質,採用時下流行的新中式裝修風格。
進門處的枯山水。
一株迎客松。
玻璃屏風上的群山萬壑。
又加入一些嶺南熱帶園林的布置,這裡看停機坪的視野非常好。
餐食實在乏善可陳,一碗小面做成這樣也是沒誰了,現磨咖啡也是清淡如水。
休息室到本次使用的B207登機口大概步行3-5分鐘,這個登機口似乎也是國航寬體機常用的登機口,準時登機。
因為下層客艙前部橫向收縮,而這款頭等艙座椅又佔據相當的面積,所以無法將頭等艙設置在機頭位置,只能靠後擺放,夾在公務艙和經濟艙中間。國航這款半包廂式頭等艙,在物理意義上完全可以擔起頭等艙之名。
雖然已經在圖片上看過多次,真正走到她面前時,還是會被巨大的空間震驚,就面積而言,應該是勝過南航和東航的同款產品。不難想像六年前她加入國航的時候,該是有多麼顧盼生姿。
接近七十釐米的寬度,頗有王座的風範。
每個座椅都有國航logo,可惜沒有選裝拉門,這點輸給南航和東航。
足足佔據五扇舷窗的縱向空間,長度超過兩米。
躺下來還可以翻個身。
座椅側面的小儲物櫃,PTV控制手柄和充電口均位於此處。
雖然PTV的尺寸夠大,但座椅在正常位置的時候也看得不太清楚,側面反映出過人的間距。
落座時桌面上已擺好了報紙和雜誌,提供《參考消息》的航司,國內應該沒有第二家。
耳機不是牌子貨,沒有降噪功能。
座椅與舷窗間隔著空調出風口與吧檯,所以頭等艙沒有真正意義的靠窗位。此處的皮質面料滿是裂紋,旁邊的金屬拉絲桌板很有格調。
國航的保養實在堪憂,扶手處已經出現了大量劃痕,座椅調節按鈕上的塑料也破碎不堪。
國航在內飾上還是花了些心思的,專門請韓美林設計了座椅內飾,力圖體現中國特色。這一點上,三大航裡面還是國航做得比較突出。南航的內飾就不說了,東航的內飾和材質固然上乘,但是不是真的有「東方魅力」,還有待商榷。
羊毛材質的椅套,繡著「翔鳳」的圖案,慄褐色莊重大氣。
腰枕上的花紋來自陶器,一抹橙色帶來些活潑。
書報架和枕巾上融入了「祥雲」的元素。
經濟艙的間距也十分感人,而且配備了腳蹬,這可是很多飛機上超級經濟艙才有的待遇。
747-8如同787系列一樣,換上了新一代GEnx發動機,但兩者用的並非同一型號。787-9搭載的是GEnx-1B74/5,可以提供74.1千磅的起飛推力。客艙不需要再從發動機引氣增壓,而是由獨立的空氣壓縮機提供。這樣可以讓更多的空氣流經外涵道,提高工作效率。
而747-8使用GEnx-2B67,一款專門為其設計的減推力版本,起飛推力為66.5千磅。與GEnx-1B系列相比,風扇直徑稍小,少了一級增壓和低壓渦輪,同時還需要為客艙提供氣源。起飛時,即使是四發飛機,加速時的推背感也非常柔和,噪音控制也相當不錯。
不過斜削式翼尖小翼倒是和787如出一轍。
關艙門後,機長進行了中英雙語的歡迎廣播,並向全體乘客簡單介紹今天搭乘的飛機。一直覺得機長廣播的有無和質量,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飛行員對這份職業的認可和熱愛。畢竟規章和公司手冊中都沒有任何規定,純屬一個有儀式感的額外動作。上次聽到機長廣播還是在幾個月前珠海飛往瀋陽的航班上,機長東北味的英語熱情又可愛。
一個小細節:機長在用英語拼讀747-8中間的一槓時,正確地讀出了」dash」,之前碰到好幾個機長都是簡單粗暴地讀成」gang」。很快推出,747的機身極為修長,好幾次感覺都要衝出滑行道時,飛機才轉彎。起飛後半小時開始客艙服務,鋪好桌布後,首先呈上龍井茶與堅果。
沙拉:泰式煎牛肉配米餅。牛肉分量很足,搭配洋蔥、黃瓜與圓蔥,再淋上甜辣醬,十分開胃。但是從冰箱裡取出的時間太短,端上來還是處於冷到牙齒發顫的溫度。底下墊的炸米餅簡直是災難,冰冷油膩,絲毫沒有澱粉油炸後的香氣。湯是西式的胡蘿蔔土豆牛肉清湯,味道很好,忘了單獨拍照。
主菜:葡國雞配蛋炒飯。用椰漿烹製的咖喱,香氣濃鬱豐富,口味甜香。一層厚厚的醬汁,既鎖住了雞肉的水分,又不至於讓米飯寡淡。蛋炒飯用了適宜製作炒飯的絲苗米,顆粒分明。這種味道稍重的食物,很適合在讓人味覺減退的機艙內食用。
在用完一輪主菜後,本來打算收拾一下準備品嘗甜點,乘務長端著一個蒸籠過來。「看您今天胃口不錯,特意蒸了兩個糯米雞給您嘗嘗,是我們今天另一道主菜」再翻翻菜單,「籠屜熱食-糯米雞配白米飯和季節蔬菜」。得,太結實了,北方的飲食文化。
糯米雞的溼度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沒有因為二次加熱而幹硬。荷葉的清香滲透進糯米,與瑤柱的鮮味交織在一起,就是餡料不算很足。
甜點:芒果慕斯杯。到這裡已經是我的極限了,為了不影響體驗的完整性還是吃了下去。經過大量鹹味主食的洗禮,原本在地面上看都不會看一眼的甜品,此刻卻分外香甜。在用餐過程中,乘務員恰好能在差不多放下筷子的時候過來,詢問是否需要增減餐點,避免了嘴裡含著東西說話的尷尬。
也許是因為一位乘務員只服務兩位客人,可以做得更細緻些。平心而論,這樣的餐食質量,放到公務艙還算中規中矩,作為頭等艙的配餐顯然是不夠格的。而且兩者在用餐方面沒有差異,都用著相同的菜單和服務流程,感覺有些一刀切的意思。
部分細節也讓人覺得差一口氣,比如說塑料包裝的堅果和沒有黃油的麵包。用餐後離落地大概還有一個半小時,剛好可以四處參觀。
洗手間相比波音的其他機型寬敞得多,除了洗手液沒有配備其他任何備品。
一層公務艙前部的吧檯,香檳色的鳳凰logo反射出一圈圈的光暈。
頭等艙後的吧檯,側面擺放著細頸瓶裝飾,執行國內航線時空蕩蕩的。
頭等艙後是通向二樓雅座的樓梯,走上樓梯,右手邊是一個大廚房,左手邊才是乘客區域。國航所有747的二層均為2-2布局的公務艙。因為天花高度較低,其實二樓的縱向空間會比較壓抑,確實有一種坐窄體機的感覺。
抵達目的地前,主任乘務長過來報告北京地面溫度,拍拍肩膀說小夥子穿這麼單薄,記得加件衣服。挺喜歡這種隨和的服務,沒那麼一板一眼,沒什麼距離感,但是該有的流程也一樣沒落下來。大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擺渡人和渡客,這樣就挺好。飛機由平飛轉入下降,窗外的華北平原逐漸映入眼帘,本次飛行也即將告一段落。
想想能在波音747引進中國40周年之際,搭乘一架最新也是最後的747系列飛機,也算是一種緣分。40年前,也就是1980年2月,國航前身民航北京管理局迎來了中國第一架波音747,從此拉開她在中國運營的序幕。
最早引進的747SP,在80年代初期開闢了大批洲際航線,為中國的對外交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980年11月首飛北京倫敦;1981年1月首飛北京紐約(CA981,第一個由中國飛往美國的商業定期航班);1984年9月首飛北京雪梨;1985年6月首飛北京新加坡;1987年6月首飛北京溫哥華……1988年,民航改組,國航成立,順帶繼承了北京管理局全部的747SP和747-200。
一年後,國航又接收了第一架747-400,747家族中最知名也是最成功的型號。在90年代,在那些還沒有777的日子裡,747-400作為跨太平洋航線的絕對主力,風光無限。在那股「出國熱」盛行的時期,有多少人曾經搭乘這款飛機,前往大洋彼岸,去追尋一個又一個夢想。25年彈指一揮間,2014年底,國航終於等來了第一架747-8i。她旋即成為國航的旗艦機型,替代一部分747-400執飛法蘭克福、洛杉磯、舊金山等較為成熟的遠程航線。
可以說,747的這40年,是中國民航高速發展的40年,更是祖國經濟騰飛的40年。雖然國航的744已接近退役,但目前現役的748平均機齡只有6年左右,非常年輕。只要沒有大的變故,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裡,我們還能在空中看到747客機的身影。祝福你,空中女皇!
本文源自飛客茶館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