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後期開始,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國家形式基本確立,丹麥、瑞典是君主立憲,挪威在1805年獨立,芬蘭則在若干年後最終擺脫了俄羅斯的侵略,這種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民族浪漫主義,各國都從傳說、神話、歷史中找尋自己民族的根源,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歷史博物館,如:斯德哥爾摩的斯康森博物館( Skansen )、赫爾辛基的艾特努姆博物館( the Atenneum )等。
艾特努姆博物館是芬蘭的第一座博物館,該館建立的附屬民族手工藝學校,日後成為芬蘭設計的搖籃。
最早的設計組織也是在這個時期中成立的,其中有芬蘭的「芬蘭工業藝術協會」( Finnish Industrial Arts Association ),瑞典的手工藝同盟( Society for Swedish Homeworkers ),主要目的是繼承和發揚民族手工藝傳統。
直到19世紀末葉,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基本仍是農業國,製造業並不發達。
1897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辦了一個美國貿易展,令參觀者為鋸木廠、紡紗機、鐵路等大洋彼岸新世界裡的工業奇蹟嘖嘖稱奇。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這個地區的經濟開始發展起來了。
到1900年巴黎世博會舉辦的時候,雖然芬蘭當時還是俄國佔領下的一個行省,但芬蘭設計已經脫穎而出,在世博會上引起國際的矚目,這屆世博會上的芬蘭宮就是由芬蘭設計家埃裡爾·沙裡寧設計的。
同時,參展的挪威畫家、插圖家、設計師格哈德·蒙特( Gerhard Peter Frantz Munthe,1849-1929 ) 設計的紡織品,瑞典陶瓷公司洛斯特朗( Rorstrand )製作的陶瓷作品亦獲得廣泛好評。
這次世博會之後,斯堪地那維亞設計成為歐美文化、藝術、設計界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得到關切,而北歐的設計產品也越來越受到歡迎。
在民族浪漫主義高潮中,設計的另外一個側面開始得到關注:那些通過手工藝精細製作的產品,價格昂貴,與民眾生活脫節,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1899年,瑞典女作者艾琳·凱( Ellen Key,1849-1926 ) 推出自己的著作《為大眾的美》( 英文: Beauty for All ),提出應該推動一種脫離貴族傳統的新設計,她的這本書,成為現代瑞典設計的思想依據。
1917年舉辦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居家展覽"( HomeShow )是朝這個方向進行探索的一個轉折點。
展覽當中展出的年輕建築設計師根納·阿斯普蘭德、卡爾·瑪姆斯騰( Carl Malmsten,1888-1972 ) 的家居室內設計作品、家具作品,簡單樸素,既有傳統痕跡,又能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1919年,瑞典工業設計協會總秘書格裡戈爾·鮑爾遜( Gregor Paulsson,1889-1977 ) 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更加美麗的日用品》( More Beautiful Everyday Things ),「美麗的日用品」很快就成為瑞典工業設計協會的一句很有影響的口號。
成立於1845年的瑞典國立藝術學校,此時全盤吸收了德國工藝聯盟( German Craft Association )的教程,在教學中推動手工藝和大工業化生產的結合,提倡設計與工廠合作,成為北歐設計走向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起點。
這個時期裡,瑞典、丹麥都深受德國工藝協會的影響。
1924年,卡爾·克林( Kaare Klint, 1888-1954) 在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開設了新的家具設計課程,推動能夠工業化批量生產,並具有民族手工藝感的新家具設計,他強調功能、適合人體的正確比例,手工藝技能和採用高質量的材料。
他和他的學生成為現代丹麥家具設計的主要群體,其中保爾·克勒霍姆( Poul Kjaerholm,1929-1980 )和博格·摩根森( Borge Mogensen,1914-1972 )都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丹麥現代」( Danish Modern )風格的重要代表人物。
卡爾·克林的重要作品有:螺旋推進器小凳( Propeller Stool,1927 )、 薩法裡椅子( the Safari Chair,1933 )、甲板椅子( the Deck Chair, 1933 ),以及教堂椅子( the Church Chair, 1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