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詩人都喜歡用這座城市寫懷古詩,讀這首詩或許會有答案

2020-12-15 每天讀詩詞

公元212年,孫權命令手下倚杖清涼山西邊的陡峭懸崖,修建一座宏偉的石頭城,此城北邊是滾滾的長江,南邊可以直達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這個地方,以至於現如今的我們常常把現在的南京稱呼為建康。但是到了唐朝時期這個地方就已經荒廢了,而且在南京建都的六國存在的時間都很短,留給後人的幾乎全都是緬懷,所以金陵懷古這一題材幾乎成為了詠史詩的一類專題,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首緬懷石頭城的詩篇。

《金陵五題·石頭城》唐代: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在我國古代,每到國運衰敗之際,金陵懷古這一題材也成為了詩人們關心政治的常用手段。這首詩便是詩人在大唐衰敗之際,根據這一題材創作的一系列詩篇,詩人一共創作了5首,這也是其中一首。

石頭城的東、南、西三面,都倚仗這綿延不斷的高山,他那虎踞龍蟠的勢態並沒有改變;北面的長江依舊不斷地拍打著城牆根,而後浪花便帶著傷心寂寞之情悄悄地退回。那聲音仿佛表達了對昔日這座千年石頭城的嘆息。如今昔日的繁華已經煙消雲散,但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依舊是那輪明月,在見證歷史之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又心心念念地爬上凹凸的城牆,好像在小心翼翼的探視著什麼。

這是一首緬懷石頭城的詩篇,從表面上看每一句都在對石頭城的景色進行描寫,但是卻句句都在抒情。在這首詩中詩人對石頭城的山、水、月亮、城牆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在這曾經的美景當中,也寄託了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感慨,此時此刻一種悲涼的氛圍縈繞在整首詩上面,從這首詩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詩人的悲傷之情。

縱觀六朝的繁華,在看現如今荒廢的城牆,身處晚唐的詩人劉禹錫面對這樣的景象,不禁想到了正在慢慢衰敗的唐朝,所以詩人也是特意寫了這組詩篇,他寫這首詩想表達的內容不光是諷刺現實,即借著六朝的滅亡,來抒發自己對國運衰敗的感嘆,詩人也是非常的希望當朝的統治者,可以吸取六朝滅亡的經驗,來好好的治理一下現在的國家。

詩人把石頭城放在群山當中、放在悲涼的潮聲中、放在朦朧的月夜中,這種著重的描寫才能顯示出六朝的沒落和荒涼。全詩上下只寫了山水明月,而六朝曾經的繁華詩人卻隻字未提,一切都化為了烏有。詩中句句都是對景物的描寫,但是每一句話都包含了對故國蕭條、人生悽慘的傷感。

這首詩也表達了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寄託了詩人對昔日繁華的石頭城,今天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的感慨,滔滔江水拍打著城牆的聲音依然迴蕩在詩人的腦海裡,曾經的繁華也已經不用再提,詩人是多麼的希望皇帝能以前車之鑑為鑑,這也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從中我們也看出來了詩人的別有用心,我們也希望這首詩能給後人明白歷史的厚重感。

劉禹錫作為中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詩詞格調切實一般是比較積極的,但在懷古詩中卻無處不透露著一種蒼涼之感。大唐盛世經過八年安史之亂和各種零星的藩鎮割據,已經是強弩之末,當他面對這樣的國家,再走入南京這座城市,怎麼能不心生感慨呢?

相關焦點

  • 王勃的這首五言絕句,寫得很含蓄,詩人有什麼妙筆?
    這沒關係。凡是沒有讀過的詩,我們都把當好詩來讀。這看起來是一首普通的思鄉詩,但詩人的構思非常巧妙,需要我們仔細推敲。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有什麼樣的妙筆。桂密巖花白,梨疏林葉紅。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徵篷。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人感情和詩中景物分析,這首詩也應該寫於詩人被貶客居蜀地期間。
  • 古代詩人都有自己喜歡喝酒的地方,這些地方寫在他們的詩裡
    特別喜歡陸遊寫的《遊山西村》,特別是這首詩裡的喝酒場面,讀了這首小詩特別想找個農家小院去喝酒。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來古代的詩人喝酒都有自己喜歡的地方,這些地方在他們的詩裡。李白喝酒願意高朋滿座和一群朋友在酒樓上高談闊論,推杯換盞,縱情歌唱,身上的錢的花光了,把騎來的五花馬,身上的千金裘換來銀子繼續酒喝,人生得意之時就要這樣盡情地享受歡樂,李白喝酒要的是一個豪情萬丈的場面。
  • 李白和王昌齡絕句齊名,這兩首詩都寫採蓮女,您喜歡哪首?
    正好,他們各有一首名篇,都是寫的採蓮女,我們不妨來讀一讀。1、先讀李白的詩。客,指詩人。(1)採蓮女見到詩人為什麼要回呢?因為詩人是陌生人。古代未出嫁的女子,見到陌生男人一般都會主動迴避。(2)為什麼她要唱著歌,笑著回呢?
  • 心煩意亂時讀一讀常建這首詩,比讀任何的佛經都有用,讓人更寧靜
    心煩意亂時讀一讀這種充滿禪理的作品,勝過去寺廟燒香拜佛,也根本沒有必要去讀佛經,在這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常建用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還有對於人生的理解,可見詩人對於現實的感知,還有對於人生的理解,那都是極為深刻,從而才能夠寫得如此生動有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佛家說人生有七苦,都被詩人寫在這7首詩裡了
    杜甫的這首《登高》歷代評價極高,稱之為古今第一七律也不為過。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已經56歲了,更糟糕的是他貧病交加。他臥病夔州多日,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他獨自扶病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因為生病,他連酒都喝不了了,連借酒澆愁的機會都沒有了。
  • 晚唐詩人羅隱的這首諷刺詩,為何耐讀?妙在含蓄
    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巧妙的側面襯託、明顯的正話反說。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這兩點,也非常不容易。我們來讀一讀。這就巧妙地完成了側面襯託,能夠讓整首詩更加含蓄。您看,雲英的夢想沒有實現,不是因為她不如人;那麼詩人沒有功成名就,自然也不是因為他不如人。這就留下了餘味:詩人並非不如人,為什麼他還是沒有功成名就呢?很顯然,詩人是在諷刺當權者沒有選拔出人才。
  • 「松社讀庫」楊照:為什麼我不贊成喜歡詩的人都去做詩人?
    和其他信息、經驗不同的,累積讀過最多詩的人,不見得就最會讀詩,更不可能就最會寫詩。因為詩的評斷,不是拿眼前這首詩,和記憶中讀過的其他詩作比較,來得出高下位置。不是的。詩的評斷,主要靠的是和那個最深邃最美麗的寶庫裡,自己無法追尋到的夢中詩作、潛意識詩作來比較。 所以寶庫裡的詩,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歐第在夢中,到底寫了還是沒寫那首不復能追憶的詩?
  • 皮日休這首詩至少要讀一次,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也可以成功
    ,這都是文學史上的幾座高峰。唐朝詩人皮日休的這首《讀書》,那就寫得很有趣,正是告訴了世人應該如何讀書,怎麼樣才能夠把書通透,所以這樣的作品至少要讀一次,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也可以成功,也能夠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讀書看似很簡單,不僅需要方法,還需要會選擇,去讀什麼樣的書,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讀書也是有技巧。
  • 古代詩人寫的3首尋梅詩,溫暖人心,最後1首讓人感到春天正在路上
    進入農曆的早春二月,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大自然的一切都欣欣向榮,生機勃勃。一年之計在於春,大家都喜歡春天的氣息,因為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歷代詩人也對春天格外青睞,寫了很多迎春的詩詞,其中孟浩然的《春曉》是家喻戶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詠春名篇千古流傳。
  • 宋朝詩人寫了一首小詩,不輸賈島的千古名篇,更含蓄有味
    但您可能不知道,宋朝初期有一位叫魏野的詩人也寫過一首《尋隱者不遇》。初讀這首詩,您會覺得很簡單,但讀得越仔細,就會越覺得含蓄有味。這首詩好在哪裡?詩人的構思、用詞以及句法都非常巧妙。讀完之後,您再看看更喜歡哪一首。
  • 那這首離別詩為何寫成了愛情詩
    但是有一首詩很特別,如果不看詩題,您肯定會認為是寫給元稹的。就是這首《別李郎中》。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離別詩,但是仔細讀,明明白白是一首愛情詩。不信您仔細往下讀。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我們仔細讀一讀,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 唐代詩人寫了一首詩,皇帝讀了,愛得不得了,馬上升官
    其實,還有一首唐詩,記錄了古代的一個節日,詩寫成後,皇帝愛得不得了,當即提拔了坐「冷板凳」的詩人。可謂是一首詩改變了命運。這就是唐代詩人韓翃的詩作《寒食》。《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是古代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此詩寫寒食這一天,京中景象、宮廷景象。寒食本是一個清冷的節日,可韓翃寫的《寒食》詩卻讓他迎來了暮年的曙光。據說,唐德宗讀到這首詩後,非常喜歡。在此之前,皇帝一直缺乏起草文告、命令的人,中書省兩次提名人選,皇帝都沒有批。再請示的時候,皇帝說:讓韓翃來做吧!
  • 郭德綱嶽雲鵬于謙都曾寫過詩,誰更有水平?都是被相聲耽誤的詩人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德雲社裡被相聲耽誤了的三位詩人:郭德綱、嶽雲鵬和于謙。現代人寫詩自然不能和古人相比,這也是當代詩壇沒落的原因。這三位的本職工作都是講相聲,為何會跟詩扯到一起了呢?所謂相聲說到底就是和觀眾嘮嗑,但要把這「嗑」嘮好也並不簡單,既要有相當大的知識量,又要懂語言的藝術。其實寫詩也是如此,既要能引經據典,又要有文字功底。
  • 蘇軾一生的智慧都寫進了這首詩,驚豔了世人,又指點了多少迷途人
    山水詩有多少首,文學家、史學家都數不清。別說山水詩,就只是江西的一座廬山,就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留筆。其中不乏佳作,比如詩仙太白就寫了數首廬山詩,最出句的當然是《望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然而寫廬山的詩中,小編最喜歡的仍是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 這首詩在小學教材裡,是著名詩人楊萬裡的詩,但這首詩與名字配嗎
    二年級孩子的語文書裡有一著名的詩,讓我非常困惑。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裡寫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全詩如下: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看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換位思考了一下:既然是送別,就一定是相隔很遠,好久不見。而古代的交通又特別的不方便。按道理說,真正的好朋友分別時一定會依依不捨。哪怕只是一個老熟人分別,想到再見之日遙遙無期也會傷感吧。而詩人卻是「畢竟」西湖六月中,……映日荷花「別樣紅」。這種興高採烈,似乎還欠缺幾掛炮仗表示慶賀似的。
  • 宋朝詩人寫下一首奇詩,正反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女人需要反著讀
    無名詩人「迴文詩」《兩相思》這名詩人叫做李禺,雖然他在當時詩人輩出的時代不算非常優秀,也一直默默無聞,但是他也有一首詩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也彰顯了他的才華,因為這首詩非常獨特,因此還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奇詩,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好奇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了吧,那接下來就一起說說吧。
  • 16歲的海明威為應付學校作業,寫了首一個字都沒有的詩,流傳至今
    據說有些堪破了《周易》的能人,想把自己平生所學傳於後人,但又怕洩露天機遭天譴,所以經常用圖畫代替文字,傳給後人,於是各版本的《無字天書》也就在民間流傳著。既然有《無字天書》,那是否有無字詩? 這是很多詩迷朋友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
  • 讀書究竟有什麼用?僅僅是為了賺錢?這首詩就給出了最好的詮釋!
    相信不少人親耳聽過或者在電視劇、故事裡看到過類似的話吧,其實說這種話的人,一是為了安慰那些讀不好書的學生,二是以他們"過來人"的身份間接肯定了"讀書無用論"的觀點。那麼,讀書究竟有沒有用呢?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呢?
  • 古代最有霸氣、最有殺氣、最有暮氣的三首詩,都是出自同一個詩人
    據說這首詩是黃巢五歲的時候寫的,但不用想,這肯定是吹噓的,因為和黃巢的人生經歷相佐證的話,這首詩更應該像是他掀起起義大旗的之前所寫的詩。當不管是什麼時候寫的,這首詩真的太霸氣了。除了寫過這樣霸氣的詩,黃巢還寫過一首最具殺氣的詩。
  • 蘇軾這首詩化用韓愈的名句,別出心裁卻是寫出了新意,很值得一讀
    韓愈的詩清新優雅,往往就是幾句,但是寫得很是深刻,讀來更是朗朗上口,這也正是韓愈詩作最大的一個特點;那麼蘇軾的詩,同樣的寫得很簡練,可是他的詩作裡,則是又多了一層哲理,例如他和李白都寫過廬山,讀李白的廬山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大氣磅礴的氣勢,然後便要想去看看;但是讀蘇軾的詩,他筆下的廬山則又是完全不一樣,使得人們讀了之後會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