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縣位於江西東北部、贛皖交界處,是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鄱陽湖溼地的重要生態屏障。2851平方公裡的國土上,森林覆蓋率達81.4%,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與莊園」之稱,被譽為「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鎮之初」。浮梁有1400年建縣歷史,創造過「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輝煌。境內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高嶺瑤裡風景區、玉田湖國家溼地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浮梁古縣衙景區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嚴臺村、滄溪村等名勝古蹟。
浮梁,一片茶香氤氳的土地,一方翠色浸染的家園,正呈現「綠水青山、田園牧歌、鄉愁綿綿、其樂融融」江南古縣神韻。
高嶺瑤裡風景名勝區
高嶺瑤裡風景區位於浮梁縣東北部的瑤裡鎮。瑤裡,古稱「窯裡」,始建於西漢末年,因景德鎮陶瓷發源地而得名,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風景區。
瑤裡至今保存有明清商業街、程氏宗祠、張氏宗祠、翰林第、獅岡勝覽等古建築群。古鎮上還保留很多革命歷史遺址,如陳毅舊居、新四軍瑤裡改編舊址等。
圖片 瑤裡境內的高嶺山,是聞名世界的「高嶺土」的命名地,是古代景德鎮制瓷業最主要的原料產地。數百年大規模的高嶺土開採,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古蹟,主要有採礦遺址、淘洗池、水口亭、東埠古街、古碼頭等,尤其是高嶺土白色尾紗堆積蔚為壯觀,被譽為「青山浮白雪」。高嶺瑤裡風景區的明清建築群保存完整,自然生態區山高林密,峽谷縱橫,古代窯址星羅棋布,瓷石加工沿用古法,徽州古道蜿蜒逶迤,汪胡風景區的南山瀑布氣勢磅礴,原始森林蓊鬱幽深,白石塔林場雲遮霧繞、青翠似海,瑤河波光粼粼,好一幅江南水鄉夢幻圖。
玉田湖國家溼地公園
「碓聲帆影南河湖畔曾載瓷茶萬國去,春花秋月玉田湖中更引鴛鴦千裡來。」玉田湖國家溼地公園地處浮梁縣湘湖鎮,距離景德鎮市區12公裡,總面積387.5公頃,其中溼地面積209.5公頃。園內風景優美,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鴛鴦及35種江西省重點保護動物。其中鴛鴦野生繁殖種群達2000餘對,是全國三大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之一。
玉田湖前身為1958年興建的躍進水庫,為一座中型水庫。2002年,玉田湖被評為景德鎮市「新十景」之一,2003年被水利部評定為江西省首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8年,玉田湖溼地公園成為千年瓷都景德鎮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目前,庫區水質常年維持在Ⅰ類或Ⅱ類,達到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
浮梁古縣衙景區
浮梁有一座保存較完整的清代縣衙,因地位特殊官居五品,為歷史上品位最高的縣衙,也是全國僅存的幾處古縣衙之一。現存浮梁古縣衙,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170餘年,佔地64495平方米(95畝),規模宏偉,有「江南第一衙」之美稱。現保留中軸線上的照壁、頭門、儀門、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縣衙原有風貌。整座建築坐北朝南,錯落有致,廊道相接,渾然一體,莊嚴和輕鬆並存,厚重與俏雅生輝。
古縣衙附近有座紅塔,佛名「大聖寶塔」,始建於公元961年,塔高40.47米,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是融合中國古塔特殊風格和江南建築特色的佛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譽,是古老浮梁的象徵、歷史的見證。紅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築外貌和藝術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巍峨聳立的宋代紅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稱,「西塔夕照」為古代昌江著名風景之一,若春和景明,或秋高氣爽,則有「文照勝朝暉,紫煙連霄漢」的壯觀。
為展現浮梁古城的歷史風貌,浮梁恢復建設了城門樓,南門渡碼頭、牌坊、歷史文化長廊、千年瓷壇等建築。浮梁古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了獨特的風景線。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滄溪村
滄溪村是宋代理學家朱宏的家鄉,座落於浮梁縣勒功鄉境內皖贛兩省交界處,與安徽省祁門縣相鄰,素有浮梁「北大門」之稱。滄溪村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宋代以來贛皖交界處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璀璨的人文景觀、古樸的民居建築。
滄溪村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村外青山疊翠,煙霧繚繞;村前溪水潺潺,翠竹搖曳,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園風光。這種規劃選址吸取了我國傳統的村落選址、規劃布局、防災減災等方面的優點,完全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念,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唯物觀。村內除了民居建築群外,還有古牌坊、祭拜場、古亭、古祠堂,其建築風格殊異,或輕巧玲瓏,裝飾典雅;或高大軒昂、氣勢恢宏。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嚴臺村
嚴臺村,古稱嚴溪,起源於東漢光武年間,至今有1100多年的歷史。「浮梁極北隅,源盡見嚴溪。相其形與勢,秋葉最相宜。……」如嚴臺江氏宗譜所描繪,嚴臺整個形狀如同一片樹葉,三面被山環抱,一面通大道。
嚴臺坐落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谷裡,清澈的嚴溪自北向南流過村門。村門是進入嚴臺村的唯一通道,其青石門框已歷經幾百年的風霜,匾額上則書有「嚴溪鎖鑰」。村前有一座古樸的富春橋,始建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嚴臺村雖不大,但也有路牌,街道設計精巧。村民按「股」劃地居住,除了前街是村子的主街,其他街巷以「一股街」「二股街」依次類推命名。嚴臺現存的街巷大多建於明初,全為青石板、細石片鋪砌而成,兩旁都用青片石砌成下水道,雖略顯粗糙,卻風格一致。村內保存的民居有140多座,大多為徽派建築。這些建築基本上都採用徽派建築常見的天井布局,即山牆、大門、左右廂房和前廳共同構成一個方形的空間。
嚴臺村掩藏在深山,森林茂密,最宜茶葉種植。民國四年(1915年),嚴臺村江資甫的「天祥」茶號所經營的「浮紅」茶,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8年,嚴臺村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