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奴十二載:當失去自由時,活著都是一種奢侈,請珍惜生活的美好

2020-12-23 一橙光影

我想要的不僅僅是生存,而是生活。

生活對於自由人來說簡單不過,但對於奴隸來說活著都是奢侈。原本有著幸福家庭的所羅門被不法分子誘騙,自此成為奴隸,在各個奴隸主手中輾轉交易。

不禁得讓人產生困惑,彈幕上更多的是換做是自己會怎麼做,和奴隸主同歸於盡的,或者是趁著奴隸主不注意逃走,可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明白身陷囫圇的難處,家有兒女有所牽掛,便有忍受的理由,便有生的希望!

人都有血性,所羅門當然也不例外。從開始被抓後,就和關在一起的黑人同胞說著自己是自由人,我們要反抗起來,可同行的人,卻是說了句,你是想成為躺在棺材裡的黑人麼?無疑活著才能有自由的可能。

當然也有倍感羞辱的黑人在準備反抗後被殺害,此刻的所羅門明白反抗只會丟掉小命,連再見到家人的可能會喪失。

在遇到的第一個奴隸主時,有著相對的善意,可身處在社會洪流之中,自身也依賴著奴隸帶來的利益時,這樣的善意怎麼看都如同偽善者的面孔。

在年輕木工的刁難侮辱之下,所羅門的反抗卻招致報復,周遭黑人的冷眼旁觀也反饋著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早已麻木。

雖說趕回來的奴隸主解開了吊著的所羅門,此刻所羅門已經奄奄一息,在看到奴隸主救了自己後,便吐露自己是自由人等等一系列陳述時,怕惹麻煩的奴隸主反而叫他住嘴並把所羅門轉手而出。

不是沒有能力解救,而是處在利益之中,怎可能輕易放手。

第二任奴隸主號稱「奴隸終結者」,不斷壓榨著奴隸,日復一日的賣力勞作換來的是屈辱踐踏,而其中的一位女性奴隸還慘遭奴隸主侵犯。

在奴隸主呼喚時,沒有及時響應就會懷疑她,從而遭到殘忍的抽打,傷口猶如溝壑般遍布在背上。

烈日炎炎的天氣下,奴隸們採摘著棉花,缺水中暑而死的人,僅僅只能被麻布包裹著草草下葬。

沒有尊嚴地活著無異於死去,但是對於早已麻木的那些人來說,能活著似乎就是上帝最大的恩賜。自由可貴尊嚴無價,生活在現代社會這些如同呼吸空氣般輕易就能得到,可在影片中卻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面對死神,沒有人能從容淡定。

生命對任何活著的生物都是可貴的,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呢?

現在找工作,遇到長時間加班或者是沒有休息日的工作,可以輕鬆說出我是人,有享受自由的權利。當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反擊。無疑我們不可能切身感受到被壓迫的悲慘人生,卻能透過劇情故事了解被剝奪為人的自由後,那些「人」所顯露的罪惡。

當鞭子抽下去,每一次鞭撻都帶給觀眾壓抑之感,可能會覺得整個劇情很悶,缺少應有的血性。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奮起反抗的勇氣,因為這樣的勇氣是需要無數白骨去點燃的。

一天所羅門在一個思想較為進步的木工巴斯的幫助下,才有了逃離的機會,巴斯寄出的信件被所羅門友人收到,最終重獲自由回到家中。

經過一段難以言說的歲月,終究迎來自由。可十二年的黑暗歷程,卻無法讓奴隸主們得到應有的制裁,相繼無果的訴訟,沒有畫面的訴說,片尾更是沒落無聲般地結束。所羅門的餘生都在抗爭,為被奴役的黑人抗爭,為廢除奴隸制而抗爭。

相關焦點

  • 《為奴十二載》:請呼我的姓與名
    影片重現了自傳體小說《為奴十二載》作者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的遭遇。第一次聽到所羅門的名字是在《一千零一夜》中《漁夫的故事》裡,那是連魔鬼都害怕的智慧之王,之後還讀過他和示巴女王生下混血兒子的故事。
  • 從《為奴十二載》聊聊「黑奴」的自由之路
    近些年,隨著黑人地位的逐步增高,一向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政府,深陷在種族歧視的爭議之中,作為政治風向標的「奧斯卡」為了擺脫「種族歧視」的帽子,逐步開始向白人外的電影人表示歡迎。除今年奪得四項大獎的《寄生蟲》外,再往前翻幾年,奧斯卡的輝煌屬於黑人電影。第91屆最佳影片《綠皮書》、第89屆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第86屆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等等。
  • 《為奴十二載》並非所羅門·諾瑟普一人著
    《為奴十二載》在此種社會思潮下誕生,自然引起廣泛的反響。但《為奴十二載》的成功還和另一部著作相關。1852年,斯託夫人著名的反奴隸制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這部著作遭到很多擁護奴隸制度的人的批評,他們批評的矛頭都指向《湯姆叔叔的小屋》只是一部小說,因此其對奴隸制度的描繪是過於傷感與誇張,無法令人信服。
  • 你所不知道的屈辱歷史,黑人傳奇,為奴十二載
    現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黑人過去的那段屈辱歷史,一起走進電影《為奴十二載》。為奴十二載劇照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白人的醜惡嘴臉。為奴十二載劇照帕特西的玉殞象徵著美好事物的破滅,同時也是導演用象徵的手法象徵著黑人奴隸心裡永遠殘存的那顆美好種子被扼殺。電影裡沒有絲毫的哀傷背景音樂卻渲染這些悲傷,永遠只有白描,只有寫實。
  • 為奴十二載:不要苟存,想要生活。看似平靜生活卻隱藏著巨大殺機
    導語電影《為奴十二載》在2014年第71屆金球獎上獲得金球獎最佳劇情片。2019年9月,該片被英國《衛報》評選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2名。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升華。《為奴十二載》 是麥奎因敘事風格的延續。
  • 《為奴十二載》後面是死亡,前方是自由,一個黑奴的十二年的自白
    最近黑人被白人警官鎖喉致死案件愈演愈烈,而從側面所反應的種族歧視讓我想起上一年所看的一本書《為奴十二載》,也是講述的黑人的遭遇及種族歧視的問題。所羅門原本生活在一個平靜的小島上,白天做生意,做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晚上小島人聚在一起拉著小提琴,跳舞,並且靠著自己的才藝生活過得有聲有色,有愛自己的妻子孩子,一切美好的令人羨慕然而兩個白人的光臨打破了他一家久違的平靜而他也開始了12年漫長的為奴之生兩個白人來到小島上對所羅門說,有一個很好的生意要你去做
  • 重讀「為奴十二載」:回顧歷史 反思當下
    原標題:重讀「為奴十二載」:回顧歷史 反思當下 《為奴十二載》劇照   1825年,一個名為威廉·格萊姆斯的逃亡黑奴寫下自傳,被視為黑奴自傳文學的鼻祖。1853年,黑人所羅門·諾瑟普出版了自傳《為奴十二載》,該書一經出版便獲得極大關注。今天,藉由電影的契機我們重讀《為奴十二載》,不僅是為了回顧歷史,也是為了反思當下,曾在美國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政策早已被消除,但對於他者的恐懼和仇恨卻仍在世界範圍內蔓延。   1 生而自由   1808年7月,我出生於紐約州埃塞克斯縣的密涅瓦鎮。
  • 《為奴十二載》是講什麼的 導演:更像恐怖片
    原標題:《為奴十二載》是講什麼的 剛剛落幕的第86屆奧斯卡獎上,電影《為奴十二載》不出所料地贏得最佳影片稱號。 電影《為奴十二載》是根據一部依真人真事寫成的個人回憶錄改編的。由於是親歷奴隸生涯者所著,原著具有特殊的文獻價值,提供了關於奴隸制度真實面目極為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 《為奴十二載》:文明被遺忘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冷漠
    男主還好,也可以說足夠幸運,在不幸中的一點點幸運讓他回到了家,讓我覺得難過的是,帕次的就不是十二年了,她是一生吧,或許她真的被淹死就好了吧,最後的擁抱,再倒下,讓人心碎。故事和人物是隱忍的,導演也用盡全力來呈現出人物的無能為力,影片則更像是一種呼籲,對人心,對律法。明麗的景象和苦難形成對比,聲音的綿延,以及難以忽視的長鏡頭調度。
  • 評《為奴十二年》:不只是生存,而是去生活
    1946年,胡適先生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  他解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你不獨立,你仍是奴隸。獨立不需要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精神。」  讀所羅門·諾瑟普的自傳體小說《為奴十二年》,這段演講詞時時於腦海中浮現。
  • 《為奴十二載》改編自所羅門·諾斯普同名自傳
    《為奴十二載》改編自所羅門·諾斯普1853年的同名自傳,講述了一個自由黑人被賣為奴隸的真實故事。在那個奴隸制時代,黑人沒有發言權,即使他是個自由人,因為黑人的命運取決於白人。這也是故事的出發點。當你的自由和公民權利很容易因為體制、偏見或歧視而被剝奪時,你不能為自己的命運做任何事情。在這個層面上,不僅僅是奴隸制。它可以是任何遭受偏見的群體。所羅門諾瑟普也可以是任何人,如雀斑,紅髮,同性戀,肥胖的人或婦女。這是一個很難改編的故事,因為你可以在一開始就猜到結尾,如果你不小心,它會變成一個流水帳。這部電影在劇本中非常整潔,這使這部電影顯得有點笨拙。
  • 《為奴十二載》電影插曲Move誰唱的 Move完整歌詞介紹
    《為奴十二載》電影插曲Move誰唱的 Move完整歌詞介紹  Move (《為奴十二載》電影插曲) - John Legend/Fink  Written by:John Legend/Fin Greenall  En en  Shake shake quiver quiver  Be awoken
  • 人活著不開心怎麼辦?請珍惜眼前生活
    長久以來,有一種莫名的鬱悶壓在我的心頭,始終無法紓解。這種鬱悶的來源有很多,但又無法排解。似乎已經很久沒有會心地笑過了。有人說,如果你覺得不開心,就請去凌晨的菜市場看一看,去醫院的急診室看一看。我們每個人都在拼命活著,是否更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大約在2017年前後的一天晚上,我獨自去登嶽麓山,以求放鬆心情。登上山頂人很多,似乎還看了一場橘子洲頭的煙花,我決定沿著公路南下,因為道路的盡頭是市四醫院。來到醫院後,我在急診科旁的座椅坐了下來,四周很空曠。
  • 盛世為奴:漢朝時的奴隸與悲慘生活
    熟悉是因為我國教育的普及使得許多人都明白歷史上存在著奴隸制社會。陌生是因為根據著名歷史學者郭沫若的欽定,奴隸制社會早在我國秦漢之交便以終結。仿佛在全世界還生活在奴隸制的悲慘時,漢朝就已開創平權盛世。但這樣的認知是真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奴隸直至清朝仍然存在,並且廣泛存在於生活中。
  • 都說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其實珍惜後的失去最痛
    二、一個人每天都要接觸點正能量的東西,你才有積極向上的動力,你在正能量的感悟下,你才具有正能量,天天受負面的影響,你慢慢也會對生活失去信心 。三、我們都在用自以為為對方好的方式,給對方難堪。五、鐘鼓齊鳴奏佳樂,群花相伴譜新篇海誓山盟十二載,麗人才子結良緣。六、學會欣賞,試著從容,生活處處是美景,努力把生活的每一瞬間,記錄在自己的人生答卷上。七、你比我幸運。你可以選擇愛我,或者不愛。我只能選擇愛你,或更愛你。八、我不怕下地獄……我怕的是地獄裡……沒有你九、為你寫詩愛情太短,遺忘太長。
  • 在《為奴十二年》中有四個「漫威人物」
    1、第86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是成功的傳記電影,改編自所羅門nosap的美國自傳。19世紀初,奴隸制度在美國仍然猖獗,諾薩普是一個自由人和一個知識分子誰知道木工和小提琴性能。2、在原著的基礎上,他不僅描寫了所羅門在奴隸生活中所遭受的無數痛苦和屈辱,而且更全面地展示了美國奴隸在邪惡的奴隸制度下遭受的不人道待遇,以及奴隸主將奴隸視為私有財產的方式,《為奴十二年》的現實意義不僅是所羅門荒誕悲慘的生活,而且是美國社會所造成的巨大不公和人性崩潰的奴隸制度的焦點。
  • 電視劇《那座城這家人》觀後感,活著有勝利基石,生活有美好盼頭
    珍惜當代美好生活。人活著要為自己爭口氣,活出個樣子給別人看看,林智城缺條腿開始自暴自棄,也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學習一技之長,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通過自己的努力創業成功,最終獲得自己的幸福。追求使人精神煥發,使人行動敏捷,使人鬥志激昂,做人誰都可以看不起自己,但是不要輕視自己的能力,林智城做到了一個正常人都沒法做到的事情。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在這個世界上,雖然只活一次,但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卻很多:有價值的生活,身邊的愛人,繁華的盛世,流金的歲月等美好的東西。 正因為周遭世界美好,我們才要潛心經營與珍惜,一個不懂珍惜的人,最終只會遺憾終身、悔恨不已。當繁華散去,容顏老去,伴隨我們的有可能只剩下寂寞,連回憶都不曾有。
  •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有一種幸福叫珍惜
    從成年時就結為夫婦,相親相愛兩不相疑。歡樂只在今天晚上,兩情歡好要趁這美好的時刻。遠徵人心裡老惦記著上路,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時?天上星星全都看不到,走啊從此分別了。奉命遠行上戰場,兩人相見還沒有期。緊握手啊長聲嘆息,生離別啊淚更多。努力珍重青春,不要忘記歡樂的時候。活著應該再回來,死去也應該永遠互相懷念。
  • 我們只是活著,而不是「生活」著
    而生活者是有生氣的活著,是有夢想、有靈魂的活著,是能操控生活擺布生活的活著。可是我們都沒有,我們只是有命活著,順其自然地被生活驅趕著活著,活的有些無奈,活得有些悲哀,活的沒有靈魂,沒有夢想。如果我們不認命、不願意順其自然,那麼、多努力一點、多付出一點,結果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