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味兒還沒有完全擴散的時候,米珵就早已飄進千家萬戶了。米珵,是客家人秋冬時節的味蕾約定,是孩童時期不可多得的解饞零嘴。它也是舊時候客家女兒出嫁的嫁妝,代表著夫妻之間,像糖一樣甜甜蜜蜜、像米花一樣百子千孫。香甜的米珵,除了吃之外,更多地寄寓著客家人對於甜蜜幸福生活的嚮往。
無論時代怎麼變遷,米珵在客家人心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米珵是客家的傳統小吃,也是多少在外遊子一直思念的兒時味道。
「打米珵」是客家人管爆米花的叫法。也是客家人過年必備的年貨之一。「打米珵」用糖漿拌自炒的爆米花,冷卻後切成方形小塊,製成糖米花。是大年初一敬神必具的齋祭品,也是過年招待客人或探親訪友的糖果食品。
童年的冬日特別寒冷。年關將至,家家戶戶都會燒旺爐火,製作米花糕,我們都叫它「打米珵」。那火熱的氣氛,總會驅走冬日的寒冷,給小山村帶來了濃濃的暖意,讓我們歡呼雀躍。
「米珵」由爆米花和芝麻、花生、蔗糖等原料製成。把上好的稻穀倒進大鍋裡「燜穀子」,燜好的穀子曬乾經脫殼後稱之為「菩米」。當爐火燒旺時,鍋裡放上乾淨的井沙,把煮熟又曬乾的菩米倒入鍋中,用一把竹枝迅速來回翻動。那動聽的噼裡啪啦聲裡,一粒粒淡黃的米粒迅速膨脹,變成了白白胖胖的爆米花,它們像一個個跳動的精靈,帶來令人垂涎的香味,給童年無限的誘惑。
翻過來,覆過去,多有節奏感!就像一個挑著重擔趕夜路的人,要目不斜視,目標專一,要一鼓作氣,不能停歇。那些平常驕傲的爆米花、花生、芝麻此刻變得粘軟聽話起來,全都聽從母親的指揮,像個乖孩子,服服帖帖跳入米程格,在米程碾子的幫助下,相互交流、融洽、乃至完全以凸凹的方式相互包容,抱夥成團,眾志成城。多麼耐人尋味!
沒有多少零食的當年,孩子們只管享受那香甜的味道,至於米珵的形狀早不在乎了。「你家的鬆了沒有?」「你媽媽手藝怎麼這麼好啊,壓根就沒松過,唉。」一聲聲充滿童趣的話,現在想來,依然讓人忍俊不禁。因為打的不好的米珵,松的,才會分給小朋友吃,好的都留在過年招待客人了。
方方正正的米珵,又香又甜,香脆爽口、清甜無比、餘味悠長而稱著。
香溢心房,淚已盈眶……
點擊下方二維碼,長按關注,你會喜歡上客家.
更多的客家傳統美食,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