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停下。搭我一程!」9月12日上午,在阿壩州茂縣渭門鎮核桃村,村民佘廷兵等了老半天才碰上一輛到細口村的小貨車,跟師傅打過招呼後,他上了車。「上山幹啥?」小貨車師傅問。「看下你們村地災監測設備,我們村的遭毀了,準備換個更現代的。」佘廷兵回答。「是該把這些設備及時更換,它們的威力大呢。」小貨車師傅感嘆。
按照自然資源部和省自然資源廳統一安排,今年,茂縣作為我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縣,在30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普適型監測設備,設備投入運行後,多次在地質災害預警中各顯神通。
科技設備「站崗」地災隱患點
自然資源部印發的《2020年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普適型設備試用工作方案》顯示,我省下達了500處示範建設項目任務。「其中300處落子茂縣,投資達到1800萬元。」四川省冶勘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阿壩州分公司經理焦文斌介紹,該公司今年7月中標該項目,8月10日基本完成實施任務。
茂縣這次安裝的設備聚焦降水和地表變形,地質災害隱患點有裂縫計、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傾角計、加速度計、雨量計和土壤含水率計等6種普適型監測預警設備。
「普適型監測預警設備通過地災專業監測預警平臺可實現閾值預警和過程預警。」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長馬志剛介紹,在專業監測設備上預設一定的量值,當達到量值時,專業設備就會發出報警聲,這是閾值預警;再通過專業監測設備對地災隱患點變化規律實時跟蹤,依據監測模型實現預警,這是過程預警。
「我省已摸清3.4萬處地災隱患點,其中茂縣達1296處,是我省地災隱患點最多縣。」馬志剛說,茂縣此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普適型設備安裝覆蓋全部11個鄉鎮,重點選取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群眾人數多、變形明顯的區域施工。
茂縣渭門鎮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帶,山腳下渭永河奔騰不息,河兩岸高山壁立破碎,歷年來,這裡地質災害頻發。這一次,渭門鎮的40個地災隱患點安裝了普適型設備。「我家門口對面高山上的滑坡地災隱患點安裝了GNSS監測設備和報警裝置,採用了警報聲報警,而細口村地災隱患點報警裝置採用語音報警,那個更現代。」佘廷兵說。
「技防」助力「人防」成功避險
壓實壓緊防災責任,茂縣組建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各涉及地災防治的縣級部門局長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今年汛期前,該縣要求各鄉鎮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
「全縣129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一一落實了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監測員。」茂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張世德介紹,針對監測員,該縣出臺了管理辦法及考評制度,今年5月20日前,完成了所有隱患點的群眾應急演練。
佘廷兵是茂縣渭門鎮核桃村的地質災害監測員。「以前一到下雨天,我就不敢睡覺,因為地質災害什麼時候來,心裡沒個數,弄得人十分疲憊。」佘廷兵說,自從有了這個設備,自己偶爾還可以休息一下,報警了再通知群眾轉移也沒問題。
「嗚哇,嗚哇,嗚哇。」今年8月16日凌晨5時許,一陣陣急促的預警信號打破了夜空的寧靜,佘廷兵和妻子被家門口對面高山上的報警器叫醒。「我和妻子馬上起床,我先跟村主任匯報了情況。」佘廷兵說,在鎮村幹部指揮下,6時許,沿河受洪水和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開始向附近的成蘭鐵路在建隧道撤離。
上午近8時,17戶53人撤離完畢。2小時後,滑坡體前緣發生局部垮塌,方量達2000立方米,安裝不久的普適型監測設備也遭損壞。「多虧了剛剛安裝的專業監測設備,我們才能實現成功避險。」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佘廷兵仍心有餘悸。
群眾「護身符」還需各方呵護
「8月16日凌晨,據GNSS監測設備反饋數據,渭門鎮核桃村佘廷兵家門口滑坡累計水平位移達93.83毫米,遠遠超過預設的33毫米預警值。」焦文斌說,因此,監測設備除了向當地群眾發出警報,還同步向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發送了信息,這給各級決策提供了依據。
今年雨季以來,茂縣普適型地災監測設備屢立戰功,僅渭門鎮就實現三次成功預警,讓51戶、201人成功轉移,避免了6戶、23人因災傷亡。除了茂縣普適型監測設備發揮重要的防災作用,阿壩州還有一批2017年到2019年建設的地災監測設備也發揮著巨大作用。
今年阿壩州頻繁遭受強降雨侵襲,特別是在6月16日、7月6日、7月25日以及8月17日強降雨期間,地質災害呈現集群式爆發。因監測預警及時,全州累計提前避險轉移安置人員18204,實現成功避險17起,避免1159人因災傷亡、失聯,避免經濟損失2825萬元。
阿壩州目前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萬餘處,有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隱患點5528處,其威脅著 27萬餘人的生命和約148億元的財產安全。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