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體檢」山體發現地災隱患點

2020-12-17 閃電新聞

奉節縣三臺壪滑坡InSAR形變圖。(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供圖)

重慶地質環境複雜,地質災害數量多、密度大、種類全,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成為地質防災不可迴避的「必答題」。

日前,記者從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獲悉,針對重慶水庫岸坡、高山峽谷等複雜區域,研究院定製化研發了InSAR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技術(以下簡稱「InSAR地災識別技術」),通過衛星雷達「把脈」大地變形,著力解決「地災隱患點在哪裡」的問題,並自主研發11款普適性智能化監測預警設備,逐步建立形成服務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遙感數位化平臺。

為山體做「全面體檢」

在過去,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多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然而,面對「病症」複雜的高山峽谷,人工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重慶是典型的地災綜合「患者」——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且大多數分布在山高坡陡的隱蔽地帶。

InSAR地災識別技術具有大範圍、全天時、全天候、非接觸等技術優勢,能短時間內獲取大範圍地表形變,識別「視線外」地災隱患並進行持續監測,研判其形變發展趨勢,是「地質醫生」為山體做「全面體檢」的高效技術手段。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奉節三臺壪滑坡』,我們去現場調查,老鄉聽說我們通過衛星發現這裡是個大滑坡,都覺得不可思議。」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滑坡之前沒有納入隱患點管控範圍,我們竟不知奉節縣城周邊還隱藏著一個大滑坡體。多虧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及時發現,一旦災害發生將直接威脅滑坡影響範圍內33戶160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重慶專門開發InSAR技術解譯算法

在全球範圍,InSAR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不同場景,如巴黎市地鐵沉降、卡內勒大壩形變等。然而,國外已有的InSAR解譯軟體在重慶卻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使得InSAR解譯效果並不理想。

為開發一款適用於重慶本土複雜地質的InSAR解譯算法,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聯合相關高校攻堅克難,經過長達10年的算法研究和連續3年的實戰演練,研發出了具有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T-InSAR」解譯系統,並在重慶率先建立CT-InSAR地災識別及監測技術體系。

「截至目前,我們已在重慶市渝東北地區11個區縣進行了現場核查驗證,準確率達86%,而全國同類技術在重慶的識別準確率不到50%。」該負責人介紹。

結合前端分析、後端解譯和現場核查,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針對重慶市渝東北地區共解譯出1840處地質異常形變點,其中與已有地災點重合1800處,新增地質異常形變點40處,包括奉節縣三臺壪滑坡在內的40處異常形變點經現場核查後,均納入了群測群防管控範圍。

建立綜合遙感數位化平臺

「目前我們正在嘗試採用『光學+InSAR+LiDAR』多遙感手段,通過綜合解譯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識別的準確度。」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識別出的地災隱患,將呈報主管部門納入群專結合的監測管理範疇。

當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正參與自然資源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與調查》項目,加快InSAR地災識別技術解譯分析技術迭代,建立人工智慧識別、篩分、研判、技術分析體系,開展三峽庫區乃至全國面域範圍內InSAR地質災害識別工作。

(文/蘇暢)

責任編輯:常碧羅

相關焦點

  • 石門發生一起地災隱患點山體滑坡,無人員傷亡!
    石門發生一起地災隱患點山體滑坡,無人員傷亡! 7月6日下午,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突然發生山體滑坡,塌方約100萬餘立方,毀壞1座小型電站,衝毀省道S303道路1 公裡,坍塌5棟民房,無人員傷亡,受災群眾均已妥善安置。
  • 湖北:築牢地災防治「生命工程」
    恩施市地質災害防治中心主任黃東新受訪時說,前期,紅土鄉自然資源和規劃所的工作人員,走村入戶發放張貼的地質災害防災避災資料,講解地災相關常識,也著重講過這些內容。記者採訪獲悉,今年我省成功預警預報的案例還有很多。6月24日,通山縣廈鋪鎮網格管理員在進行地質災害巡排查時,發現廈鋪村6組一農戶屋側有落石現象,果斷撤離一家5人。
  • 【地災防治·衛士風採】 劉智賢:滑坡現場,我堅守到群眾全部撤離
    本期我們講述的是晴隆縣長流鄉國土資源所所長劉智賢的故事,他緊盯地災隱患點、嚴防地災、守護村莊。2019年7月,長流鄉雙龍村鳳吟組發生山體滑坡,劉智賢迅速組織群眾撤離,並且堅持等到最後一個群眾安全撤離,他才離開。  嚴守21個地災隱患點
  • 四川地災隱患點最多縣:普適型科技設備顯威力
    「看下你們村地災監測設備,我們村的遭毀了,準備換個更現代的。」佘廷兵回答。「是該把這些設備及時更換,它們的威力大呢。」小貨車師傅感嘆。按照自然資源部和省自然資源廳統一安排,今年,茂縣作為我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縣,在30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普適型監測設備,設備投入運行後,多次在地質災害預警中各顯神通。
  • 四川地災防治的「綿陽樣本」:連續九年地災「零傷亡」
    最近九年,綿陽連續實現了地災「零傷亡」。記者近日在當地探訪了解到,這一成果背後是地災防治的「綿陽樣本」。位於綿陽市安州區的千佛鎮,群山環繞,當地村民世代居住在高山峽谷之中。在該鎮千佛村11組,47歲的楊大玉從2008年後多了一個身份——地災監測員。圖為綿陽市地災監測員在巡查。
  • 常德石門大型山體滑坡零傷亡!人員提前撤離
    日發出橙色預警提前12天撤離群眾 當天預警提前封路記者實地了解到,早在去年12月,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就在事發點委託安裝了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記者了解到,當地居民如此慨嘆的背後,是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立了大功」。原來,早在去年12月份,由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出資37.95萬元,委託湖南北鬥微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這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6月24號, 該公司發來了一份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橙色預警通報。
  • 匯川區團澤鎮:巨石移位隱患排除,卜臺地災點撤離7戶28人平安回家!
    日前,地災監測人員第一時間發現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卜臺村興坪組磨子巖存在一重約24噸的危巖體巨石發生位移,由於連日的強降雨,不穩定斜坡大面積變形,其海拔1138米,斜坡下方海拔1104米,居住其下的7戶28人受到嚴重威脅,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 提前布局 重點監防 科技助力,石門山體滑坡「零傷亡」的背後
    石門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大縣,地處湘西北邊界,縣域西北山區地形相對高差大,地質條件脆弱,極易因降雨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截至目前,該縣已經發現和正在嚴密監測的地質災害點就多達387處。山體滑坡阻斷了公路。
  • 「常德應急」湖南石門山體滑坡無人員傷亡:「人都活著,就有希望」
    吃過午飯,村民陳金蘭把廚房收拾好,剛想歇一會,沒想到,鎮黨委書記覃浩和村支書許波卻急匆匆地來到家裡,「這幾天會一直下雨,監測系統剛剛預警,雷家山有山體滑坡風險。為了安全,你們一家住到老村部去吧!」聽到這話,陳金蘭半信半疑。十多年前,一家人從另一座山頭搬到雷家山這一片,家門口就是省道。
  • 廣西洪澇災害致百萬人受災 多地加強預警疏散隱患點群眾
    中新網南寧6月9日電 (記者 林浩)廣西應急管理廳9日通報,截至6月8日19時統計,發生在廣西的洪澇災害共造成109.1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6人,因災失蹤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2.36億元人民幣。
  • 地災重點防治九大區域
    群測群防員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全境10132處隱患點,9個區域是重點防治區  我省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0132處,今年重點防治區是9個。省國土資源廳地災處趙勤正指出,該區域為城市人口集中居住區、城鄉接合部人口集中分布區,極易發生造成群死群傷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應重點防範。  大同平朔礦區、寧武軒崗礦區和嵐縣-靜樂礦區等3個防治區,均為中低山、黃土丘陵,區內礦業活動強烈,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是主要的地質災害。
  •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我市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地災隱患和住房質量...
    12月15日至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調研督導組在我市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地災隱患和住房質量安全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督導調研。市發改委總經濟師廖少亭、地區科參加調研。國家發展改革委調研督導組一行先後來到寧都縣長勝鎮青樹安置區、田埠鄉武裡安置區、固厚鄉振興安置區,興國縣梅窖鎮分散安置點、進場進園集中安置點、龍口鎮向陽小區集中安置點、江背鎮圩鎮集中安置點調研,主要通過查閱資料、察看現場等方式,詳細了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地災隱患和住房質量安全問題,並深入搬遷貧困群眾家中,詳細了解搬遷後的生產、生活狀況。
  • ​成功避讓兩起地災!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全省通報表揚,學習「黔西經驗」
    成功避讓兩起地災,避免765人傷亡,
  • 防疫復工兩不誤 長沙望城區北鬥監測站成功預警一處地災隱患
    長沙市望城區銅官街道居民陳貴強說,他和12位鄰居的房子旁邊就是一處滑坡隱患點,前幾天的一場大雨,因為有了提前預警,才讓他們避免了一場地災隱患。早在去年10月,由湖南聯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與運維的全省首家市縣區域級北鬥+安全監測預警平臺在長沙市望城區正式上線運行,並在全區布設了8個監測體、63個監測站。
  • 七星關區:放假不放鬆 時刻繃緊地災防災安全弦
    時下正值「五一」小長假,記者來到七星關區自然資源局,發現這裡的工作節奏和往常並沒有什麼區別,裝有監控系統的電腦前,工作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每一項數據的變化,值班電話也不時會響起,既有上級部門打來的地災防治指示,也有對各鄉鎮地災監測點的工作調度。七星關區有關部門測量裂縫變化情況「任何時段都是重點時段,我們的值班值守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分上班期間和節假日期間。」
  • 集成阿里雲,畢馬威打造國內首家智能化體檢中心
    體檢中心自動識別會員抵達,自動提供智能化診室導航,自動分診叫號,刷臉開啟檢查……不是科幻,這是國內首家智能化體檢中心成都曉康之家真實的場景。6月18日,畢馬威、阿里雲技術支持的曉康之家健康管理中心正式啟用。曉康之家屬於四川省人民醫院(集團)。
  • 趙少蓮到長江幹支堤、株林鎮檢查防汛抗災和災後重建工作
    7月17日,縣委書記、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趙少蓮先後到長江幹支堤、株林鎮檢查防汛抗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她強調,要堅決反麻痺鬆懈,反經驗主義,緊盯險工險段和重點區域,切實把「66533」和「清、巡、備、搶」四字要求落到實處,確保各類風險隱患早發現、早處置,確保長江幹支堤安全度汛;要統籌防汛抗災和災後重建,努力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限度。縣委副書記、江堤防汛指揮部指揮長肖紅軍參加江堤防汛抗災檢查。
  • 全國地災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交流會提出 推進跨學科跨領域融合...
    會議分析了當前我國地災防治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需求,研討了「十四五」期間地災防治的基本思路,提出要著眼於推進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全面提升防災減災科技能力。 會議圍繞地災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成果的推廣應用、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與合作、「人防﹢技防」模式的加快構建等進行了研討。
  • 汛期將至 山西劃定地災防治9大重點區域
    我省全境都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佔全省國土面積的42%,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10640處。這些在政府備案的地災隱患點,猶如懸在群眾身邊的「一把刀」隨時可能發生災害,吞噬生命。  地災防治歷來都是我省重抓的「生命工程」。尤其在每年汛期(5月—9月),我省都會周密部署、嚴密監控,發揮最大力量守護處於地災隱患區群眾的生命安危。
  • 雲南鎮雄山體滑坡涉事煤礦出2000萬賠償災民
    1月28日,鎮雄縣中屯鎮頭屯村發生大型山體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530萬元。由於監控防範到位,此次山體崩塌和滑坡災害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經過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認真核定,鎮雄中屯山體崩塌和滑坡原因查明。專家組一致認為,此次發生山體崩塌和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是該縣平頂山煤礦採空區垮落和沉陷牽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