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5月至9月是貴州地質災害的高發期,為普及地災防治知識,講述一線防災故事,天眼新聞都市新聞報導推出了貴州「地災防治· 衛士風採」系列人物故事。
本期我們講述的是晴隆縣長流鄉國土資源所所長劉智賢的故事,他緊盯地災隱患點、嚴防地災、守護村莊。2019年7月,長流鄉雙龍村鳳吟組發生山體滑坡,劉智賢迅速組織群眾撤離,並且堅持等到最後一個群眾安全撤離,他才離開。
嚴守21個地災隱患點
劉智賢今年41歲,自2012年擔任鄉國土資源所所長以來,至今已有8年。長期在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工作,他深知地災防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長流鄉位於北盤江南岸的山脊上,大多數人家住在坡度有30度以上的半山腰。山高坡陡,因此這裡的地質災害隱患較多。
劉智賢知道,這些地質災害隨時都可能危及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防災減災工作絲毫不敢大意,無論颳風下雨,他都堅守崗位,並將巡查記錄及時上報。
時間一長,他對鄉裡21個地災隱患點了如指掌,這些監測點監測難度較大。因此他白天要加緊對地災隱患點巡查,晚上如果下暴雨,他仍然要冒雨趕到現場監測。為了更好地監測地災隱患點,每年汛期,劉智賢更是吃住在單位,一旦天氣發生變化,他便及時前往各個高危地災隱患點巡查。
這些年來,他曾無數次帶領大家前往地質災害危險區域進行排查。在排査組,他成了大家眼中的「拼命三郎」,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他不畏艱險,總是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開展監測工作。
一旦發現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有變化,他立即上報上級部門,同時組織相關專家研判地災發展趨勢和變化,最快拿出監測方案和險情處置措施。
災害現場 堅守到群眾全部撤離
2019年7月,長流鄉普降暴雨,連續下了6天,雨量達到了200毫升以上。這場暴雨,誘發了地質災害。
7月23日早晨,長流鄉雙龍村鳳吟組的村民們被一陣轟隆隆的響聲驚醒,這個原本不是地災隱患點的地方,竟然發生了山體滑坡。由於情況緊急,劉智賢在向當地政府匯報的同時,果斷組織村民緊急撤離。
村民們剛撤離不久,約30000方的泥土傾瀉而下。幸運的是,由於發現及時、處置得當,成功避免了30戶118人傷亡。
群眾迅速撤離到了安全地帶,劉智賢則堅守在山體滑坡現場,直到最後一位村民安全撤離。
「當時我也非常害怕,但是我肩負責任不能先走。我進去的了一瞬間就下了決定,一定要把老百姓全部疏散出來我才離開。」劉智賢回憶。
滑坡發生後,經專家判定,危險依然存在,將該點納入地災隱患臺帳進行管理。由於是新增隱患點,沒有監測員,怎麼辦?但是時間緊急,一時間難以找到合適的監測員人選,劉智賢以共產黨人的責任和擔當,毅然兼任起了這個新增隱患點的義務監測員。
劉智賢說,既然自己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兢兢業業地把它幹好,雖然身上有很大壓力,但自己也有強勁的動力。這份動力就是——讓老百姓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正是他這股強烈的責任心,讓他在地質災害來臨時能夠臨危不亂,保護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也成為了劉智賢作為一個地災防治工作者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