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計算所擎起航空計算機自主創新旗幟

2020-12-22 中國航空新聞網

「大力構建開放創新體系,瞄準航空科技前沿,突出提升創新能力,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牢牢把握航空技術發展的主動權。」2020年,航空工業為進一步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要求。航空工業計算所以航空計算機核心基礎軟硬體和關鍵元器件自主創新發展為目標,持續精耕自主智慧財產權作業系統和關鍵基礎元器件的研發、驗證和應用推廣,取得了系列成果。

鑄魂:精耕天脈作業系統

9月,天脈作業系統團隊經過長期技術攻關和多輪次技術驗證、迭代,成功突破了多核作業系統關鍵技術,完成天脈作業系統對國產多核處理器的深度適配驗證,形成了支持機載領域單應用場景與多應用場景的天脈多核作業系統(天脈3)及開發環境,實現了天脈作業系統系列的能力跨代,已在多家用戶單位成功進行應用驗證,用戶反饋使用體驗良好,當前已被多型新研飛機直接選用。

資訊時代,作業系統是信息化裝備的核心和基礎,是裝備的靈魂。作業系統能夠管理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及數據資源,控制程序運行,讓計算機系統所有資源最大效率地發揮作用,為其他信息應用提供支持。多年來,作業系統一直掌握在國外少數幾家公司手中。在智能化條件下,作業系統已成為裝備的運行控制、機械電子控制、任務控制等系統的核心和基礎,作業系統已經決定著裝備安全、使命任務的完成。只有實現全自主研製和發展,才能避免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

計算所以航空裝備需求為牽引,主動成立研發團隊,肩負起研製國產嵌入式實時作業系統的國家使命。2014年7月,經過12年的持續攻堅,天脈作業系統在經歷了國家級軟體測評中心的定型測評、主機所的地面綜合試驗、國家試飛機構的飛行試驗和用戶試用等嚴格測試驗證後順利定型,成為我國首個完成軟體裝備定型的高安全嵌入式實時作業系統。2016年11月,天脈入選工信部和國防科工局《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2016年度)》重點推薦項目,可直接或經適應性開發後應用在民用領域。2017年11月,天脈作業系統榮獲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展品金獎,技術水平得到國際工業界的認可。2019年,天脈作業系統喜獲「2019年中國先進技術轉化應用大賽」銀獎。當前,天脈作業系統已在數十個飛機中得到規模性應用,有力地保障了裝備的自主、安全。

天脈作業系統是航空人的精神血脈、靈魂心脈外化而凝聚出的結晶。熟悉計算所的人都會說:「計算所有著優秀的文化基因,他們的科研團隊有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優秀品質。」

面對航空裝備的需求,計算所人勇於挑戰,自力更生,敢打硬仗,用自己紮實的行動實現了「機載作業系統自主研製、自主發展」的夢想,完美詮釋了「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莊嚴承諾,給黨和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創「芯」:研發關鍵元器件

7月10日,計算所翔騰公司基於全自主智慧財產權GPU晶片開發的全國產化圖形顯示卡,成功應用在民機座艙顯示系統,系統穩定、流暢地運行了典型機載顯示畫面,標誌著該晶片面向機載系統試用邁出關鍵一步。

晶片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計算所針對航空裝備研製需求,以及國家發展戰略,持續開展機載總線網絡、核心處理、離散量輸入輸出接口、傳感器信號調理等四大應用領域技術探索,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先後研製成功了多款航空關鍵ASIC、SoC,覆蓋了AFDX、FC等多種機載系統總線網絡、高性能處理等領域,設計規模達到千萬門級,技術在國內軍工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15年8月,集成電路與微系統設計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在計算所揭牌。該重點實驗室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家從事集成電路與微系統研究的實驗室,承擔著「探索未來面向機載領域應用需求的微系統及核心集成電路前沿技術,不斷夯實技術基礎,建立關鍵技術體系,提升創新能力」的重任,推動我國航空集成電路與微系統設計技術的發展。「十三五」期間,計算所完成了26款晶片的研製,為航空裝備自主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強基:統籌元器件選用與驗證

2016年12月,航空裝備元器件管理與應用驗證中心(機載)(以下簡稱「元器件中心」)成立,計算所作為主要牽頭單位負責機載元器件的應用驗證和相關技術工作。面對建設自主設計體系的緊迫需求,元器件中心組織成立了以元器件專家和產品設計專家為核心的自主設計技術攻關團隊,開展自主設計體系的探索建設工作。

專家團隊群策群力,對計算所數十年工程實踐積累的設計數據和驗證經驗進行了梳理分析,開創性建立了元器件成熟度評估標準、替代設計層級、應用驗證矩陣等自主設計理論,並形成標準文件用於指導自主設計工作;結合航空裝備元器件的具體特點,制定了航空元器件分類標準。諸多標準和指南文件的形成,為自主設計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為保證自主設計體系切實落地,專家團隊輾轉奔波、溝通協調設計需求,分析經驗數據,走訪廠家、整理形成元器件對比分析報告,充分驗證了自主設計體系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航空裝備發展正站在歷史的岔路口,歷史和現實在不斷告誡我們,航空強國的徵程中,唯有堅持自主創新,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堅持自主設計和自主研發,才能不受制於人。面對全新的「十四五」,計算所將勇攀技術的珠穆朗瑪峰,為航空裝備自主發展而努力奮鬥。

「大力構建開放創新體系,瞄準航空科技前沿,突出提升創新能力,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牢牢把握航空技術發展的主動權。」2020年,航空工業為進一步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要求。航空工業計算所以航空計算機核心基礎軟硬體和關鍵元器件自主創新發展為目標,持續精耕自主智慧財產權作業系統和關鍵基礎元器件的研發、驗證和應用推廣,取得了系列成果。

鑄魂:精耕天脈作業系統

9月,天脈作業系統團隊經過長期技術攻關和多輪次技術驗證、迭代,成功突破了多核作業系統關鍵技術,完成天脈作業系統對國產多核處理器的深度適配驗證,形成了支持機載領域單應用場景與多應用場景的天脈多核作業系統(天脈3)及開發環境,實現了天脈作業系統系列的能力跨代,已在多家用戶單位成功進行應用驗證,用戶反饋使用體驗良好,當前已被多型新研飛機直接選用。

資訊時代,作業系統是信息化裝備的核心和基礎,是裝備的靈魂。作業系統能夠管理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及數據資源,控制程序運行,讓計算機系統所有資源最大效率地發揮作用,為其他信息應用提供支持。多年來,作業系統一直掌握在國外少數幾家公司手中。在智能化條件下,作業系統已成為裝備的運行控制、機械電子控制、任務控制等系統的核心和基礎,作業系統已經決定著裝備安全、使命任務的完成。只有實現全自主研製和發展,才能避免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

計算所以航空裝備需求為牽引,主動成立研發團隊,肩負起研製國產嵌入式實時作業系統的國家使命。2014年7月,經過12年的持續攻堅,天脈作業系統在經歷了國家級軟體測評中心的定型測評、主機所的地面綜合試驗、國家試飛機構的飛行試驗和用戶試用等嚴格測試驗證後順利定型,成為我國首個完成軟體裝備定型的高安全嵌入式實時作業系統。2016年11月,天脈入選工信部和國防科工局《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2016年度)》重點推薦項目,可直接或經適應性開發後應用在民用領域。2017年11月,天脈作業系統榮獲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展品金獎,技術水平得到國際工業界的認可。2019年,天脈作業系統喜獲「2019年中國先進技術轉化應用大賽」銀獎。當前,天脈作業系統已在數十個飛機中得到規模性應用,有力地保障了裝備的自主、安全。

天脈作業系統是航空人的精神血脈、靈魂心脈外化而凝聚出的結晶。熟悉計算所的人都會說:「計算所有著優秀的文化基因,他們的科研團隊有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優秀品質。」

面對航空裝備的需求,計算所人勇於挑戰,自力更生,敢打硬仗,用自己紮實的行動實現了「機載作業系統自主研製、自主發展」的夢想,完美詮釋了「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莊嚴承諾,給黨和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創「芯」:研發關鍵元器件

7月10日,計算所翔騰公司基於全自主智慧財產權GPU晶片開發的全國產化圖形顯示卡,成功應用在民機座艙顯示系統,系統穩定、流暢地運行了典型機載顯示畫面,標誌著該晶片面向機載系統試用邁出關鍵一步。

晶片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計算所針對航空裝備研製需求,以及國家發展戰略,持續開展機載總線網絡、核心處理、離散量輸入輸出接口、傳感器信號調理等四大應用領域技術探索,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先後研製成功了多款航空關鍵ASIC、SoC,覆蓋了AFDX、FC等多種機載系統總線網絡、高性能處理等領域,設計規模達到千萬門級,技術在國內軍工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15年8月,集成電路與微系統設計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在計算所揭牌。該重點實驗室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家從事集成電路與微系統研究的實驗室,承擔著「探索未來面向機載領域應用需求的微系統及核心集成電路前沿技術,不斷夯實技術基礎,建立關鍵技術體系,提升創新能力」的重任,推動我國航空集成電路與微系統設計技術的發展。「十三五」期間,計算所完成了26款晶片的研製,為航空裝備自主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強基:統籌元器件選用與驗證

2016年12月,航空裝備元器件管理與應用驗證中心(機載)(以下簡稱「元器件中心」)成立,計算所作為主要牽頭單位負責機載元器件的應用驗證和相關技術工作。面對建設自主設計體系的緊迫需求,元器件中心組織成立了以元器件專家和產品設計專家為核心的自主設計技術攻關團隊,開展自主設計體系的探索建設工作。

專家團隊群策群力,對計算所數十年工程實踐積累的設計數據和驗證經驗進行了梳理分析,開創性建立了元器件成熟度評估標準、替代設計層級、應用驗證矩陣等自主設計理論,並形成標準文件用於指導自主設計工作;結合航空裝備元器件的具體特點,制定了航空元器件分類標準。諸多標準和指南文件的形成,為自主設計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為保證自主設計體系切實落地,專家團隊輾轉奔波、溝通協調設計需求,分析經驗數據,走訪廠家、整理形成元器件對比分析報告,充分驗證了自主設計體系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航空裝備發展正站在歷史的岔路口,歷史和現實在不斷告誡我們,航空強國的徵程中,唯有堅持自主創新,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堅持自主設計和自主研發,才能不受制於人。面對全新的「十四五」,計算所將勇攀技術的珠穆朗瑪峰,為航空裝備自主發展而努力奮鬥。

相關焦點

  • 西工大計算機學院與航空工業631所籤署產學研合作協議
    西工大新聞網6月25日電(鄧磊)為探索校企合作共謀發展新模式,落實2019年6月21日學校張煒書記帶隊前往631所調研交流時雙方領導的指示精神,推動雙方建立更全面、更深入合作關係,2020年6月23日下午,西工大計算機學院與航空工業631所(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籤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
  • 航空工業任玉琨到航空工業上電所和上電調研
    中國航空報訊:9月24~25日,航空工業紀檢監察組組長、黨組成員任玉琨到航空工業上電所、上電調研。任玉琨參觀了上電所品牌中心、協同空中交通管理實驗室、無人機通用化地面站總裝試驗大廳及民機科研實驗現場,聽取了上電所的專題匯報。
  • 航空工業上電所:持續推進平臺主線創新
    近年來,航空工業上電所深入貫徹平臺主線創新戰略,通過聚焦核心競爭力持續自主創新、創新項目生命周期管理、開展基於技術成熟度的創新成果管理以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效激發創新活力,推動航空電子技術高質量發展。在自主創新中持續夯實核心競爭力2020年初上電所提出了「用管理創新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持續推進平臺主線創新戰略」的發展思路。
  • 2020中國工業計算機大會在杭州青山湖科技城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總指揮、大會聯合主席楊孟飛「隔空」發來祝賀:「我們工控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搶抓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大機遇,走出一條創新發展新路徑,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 安世亞太自主通用仿真軟體PERA.SIM榮獲「2020 軍工數位化研發創新...
    12 月 9 日,以「創新融合.科技引領軍工」為主題的2020 軍工信息化峰會在蘇州召開。安世亞太應邀出席本次峰會,通過現場展覽、主題報告等向行業用戶傳遞最新仿真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安世亞太自主通用仿真軟體PERA.SIM一舉斬獲「2020 軍工數位化研發創新獎」。
  • 中國自主航空結構分析軟體的歷程
    圖1:「運十」飛機乘著有限元方法在「運十」飛機結構分析上成功應用的東風,1975年,在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主持召開了航空結構強度計算軟體大會,決定由航空工業領導、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牽頭組織業內相關單位進行自主開發「航空結構分析系統」,代號「HAJIF」(HANGKONG JIEGOU FENXI),成為中國人自主開發航空結構分析軟體的起點。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空工業影像錄——艱苦創業(三)
    1960年計算所,我國最早的電子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我國最早的電子管計算機之一—— 「104A」計算機。 1958年,我國最早的電子管計算機研製成功。中國科學院西安計算技術研究所原貌。航空工業計算所:20世紀50年代後期,電子計算技術在我國西北地區仍然是一片空白。
  • 北華大學與北華航空工業學院,哪一所更強?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兩所大學大學,名字就非常相近,這兩所大學就是北華大學和北華航空工業學院。這兩所學校的錄取分數旗鼓相當,特色卻不相同,該如何選擇呢?北華大學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北華大學的整體實力和規模遠超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可是,為什麼很多省份的錄取分數線還趕不上北華航空工業學院呢?
  • 航空工業上電所:四十載使命擔當 報國志再譜新篇
    大型客機駕駛艙顯示系統未來民機概念座艙在航空工業上電所的歷史發展中, 座艙系統研製猶如一顆閃亮的「明珠」, 閃耀在上電所的熠熠歷史長河。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啟航空電子綜合系統預先研究,到邁入新時代向飛機座艙高度綜合化、智能化領域的不懈探索, 上電所在座艙系統研製領域已走過了40年的發展歷程。
  • 羅榮懷到航空工業上電所調研
    中國航空報訊:12月18日,航空工業黨組副書記、總經理羅榮懷到航空工業上電所調研, 聽取了企業整體經營情況、航空電子技術創新進展、落實新時代集團發展戰略、推進事業部整合工作和黨建工作的匯報,參觀了重點實驗室和科研生產現場,並就相關前沿技術創新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 深訪| 金航數碼曾文:航空工業協同建模仿真的工業網際網路價值
    一、中國航空工業高質、協同發展時期痛點建國之後,中國航空工業伴隨著重工業重建的號角開始發展,從0到1,從小到大,幾十年來,中國航空業走過了從修理到製造、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轉包飛機零部件到整機自主研製的成長過程。
  • ARJ21飛機裝配國產航空輪胎首飛成功「桂林製造」再立新功
    【桂林日報訊】(通訊員姚江雄 記者孫敏)日前,在山東東營勝利機場,伴隨著ARJ21-700飛機103架機有力的轟鳴聲由遠及近、平穩著陸,裝配著在桂林生產的中國化工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曙光院」)「三環」牌航空輪胎的國產ARJ21飛機,歷經4天試飛各科目,圓滿成功
  • 航空工業瀋陽所左林玄 這五年過得挺快也挺好!
    我是左林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來到航空工業瀋陽所工作,至今已有11個年頭了。2015年我開始擔任專業領域副總設計師,負責一些預先研究和型號設計的工作。時間過得真快!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爭創一流航空,大家都在努力。
  • 航空科技成果協同創新對接會在西安航空基地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以「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 推動航空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主題,由西安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指導,西安市科技局主辦,航空工業一飛院和西安航空基地共同承辦。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和航空企事業單位齊聚一堂,共同交流科技成果,對接發展需求,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
  • 航空工業宏遠第六屆科技大會亮點成果頻現
    在集團公司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指引下,10月16日,航空工業宏遠舉辦第六屆科技大會上亮點成果頻現,年均新品研發增長率為14%,申報207個項目已獲專利授權74項,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榮獲集團、省、市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科技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 再擎金色旗幟!遠東品牌斬獲金旗獎最高獎項——全場大獎等三項殊榮
    作為活動的策劃組織方,  遠東品牌團隊破浪前行,再擎金色旗幟!作為行業旗幟,遠東也給出了卓有成效的解決方案,  正如莊太緯所說,「善」不是一種選擇,而是發展的底色,因此遠東在創立之初就堅定的以「創造價值,服務社會」為使命,起心動念向上向善,掏心掏肺利益客戶。遠東始終用行動踐行這一使命,疫情期間遠東馳援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堅持發展產業事業、慈善事業、教育事業三大事業,成為國內安排身障人就業最多的企業。
  • 計算機專業別再盲目選擇,這些院校各有自己的優勢方向
    計算機系統結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安徽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2017航空工業大事記: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郝鵬對航空工業成飛、成都所的科研生產和黨建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就有關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4月23日航空工業「新型碳基複合材料」項目榮獲2017(第四屆)中國軍民兩用技術應用推進大會十大創新項目獎,彰顯了航空工業碳材料技術在軍民融合發展項目上的創新潛力。
  • 安信證券--計算機行業動態分析:中央再度發出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的...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市場回顧: 上周滬深 300指數下跌 3.48%,中小板指數下跌 3.85=%,創業 板指數下跌 2.62%,計算機(中信) 指數下跌 4.72%。
  • 提升工業軟體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核心技術國產化進程!2020CCF
    工業軟體在航天、航空、軍工、工業控制等領域應用廣泛,是中國工業企業發展的短板, 我國對研發設計自主可控工業軟體的需求十分突出。11月20日,由上海控安承辦的2020CCF中國軟體大會-國產工業軟體前沿與發展論壇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