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大的黑點是什麼?不是玄武門之變!其真相到底如何?

2020-12-09 騰訊網

李世民最大的黑點是什麼?不是玄武門之變!其真相到底如何?

一直以來,玄武門之變都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一個汙點,雖然在當時情況,在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中,李世民如果不是殺李建成、李元吉,也會被他們所殺,但是畢竟動手的是李世民,而殺害兄弟、逼迫父親的名聲實在不好聽,即使實在他輝煌無比的文治武功之下,也一樣的引人注目。

但是,在歷史上,李世民最大的汙點其實並不是玄武門之變,而是發生在平定劉黑闥的戰爭中。歸根到底,這個黑點其實根本不能算作黑點,由於歷史記載的原因,和現代人的誤讀,這個所謂的黑點,被無限的放大了。

在李世民平定了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大唐河北看似一片風平浪靜,但是,河北平定得太過容易了,血還沒有流夠,於是劉黑闥再度於河北崛起,以風捲殘雲之勢掃平河北,恢復了竇建德舊時的全部領土,自立為漢東王。

劉黑闥可以算是隋唐之際不可多得的名將,就連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都不可多得的名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在他面前都不堪一擊。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加上望風而起的徐圓朗等人,給大唐帶了極大的打擊。

就在唐朝君臣束手無策的時候,李世民再一次站了出來,領兵徵討劉黑闥。

強強對決註定是一場血腥無比的戰鬥,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在李世民強大的攻勢之下,終於將劉黑闥的勢力壓縮在洺州的彈丸之地,使其基本上喪失了轉圜空間和機動作戰能力。

此時的劉黑闥可謂四面楚歌:北面的邢州和趙州已經落入唐軍手中,而且羅藝來勢兇猛,劉黑闥轉戰河北腹地的可能性已絕;西面則有太行山脈的天然阻隔;南面是李世民的唐軍主力;唯一未被唐軍佔領的地盤就只剩下洺州東北面,也就是洺水上遊一帶的貝州(今河北清河縣)、冀州(今河北冀州市)等地了。這個地區現在是劉黑闥最後的後勤補給基地,要想不被唐軍活活困死,劉黑闥只能依靠從這一線運來的糧草和給養。

但是要命的是,這樣一條重要的生命線,也被李世民扼住了,這就是在此前半個月丟失的洺水縣。這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可是它偏偏在貝州、冀州通往洺州的必經之路上,無論是水路陸路,都繞不開這不起眼的洺水縣。

於是,無論劉黑闥是想堅守洺州還是退守貝州、冀州,都必須把洺水縣僅僅握在手裡。因此,圍繞著這個小縣城,在最後的決戰之前,必將爆發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就連李世民麾下猛將也在此戰中身死,年僅二十歲。

雖然劉黑闥曾經一度佔領了洺水縣,但是最後李世民還是把洺水縣重新握在了自己的手上,並且將劉黑闥逼上絕境。

終於,在李世民斷定劉黑闥糧草已盡的情況下,對劉黑闥發起了決戰。

為了吸引劉黑闥到南岸來決戰,一舉殲滅劉黑闥的有生力量,李世民遂命部將到洺水上遊攔河築壩,並且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待我與賊戰,乃決之!」(《資治通鑑》卷一九〇)

所謂「乃決之」,就是決堤洩洪!

洪水無情,在兩軍會戰之時決堤洩洪,是否意味著唐軍將士將與敵人玉石俱焚、同歸於盡?一將功成萬骨枯,李世民真的這樣無情?讓無數為忠於大唐的將士作為誘餌,死得不明不白?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場戰役的大致經過和結果。

當時劉黑闥率步騎兩萬,南渡洺水,緊逼唐軍大營列陣。李世民親率精銳騎兵首先攻擊劉黑闥的騎兵,將其擊破,並乘勝衝入漢東軍的陣地,橫掃其步兵。劉黑闥深知,輸掉這一仗他就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於是率眾殊死奮戰。而他麾下這些剽悍驍勇的河北將士也人人抱定背水一戰的決心,所以打得異常頑強。兩軍一直從中午苦戰到黃昏,往來衝殺,難分勝負。唐軍雖然略佔上風,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勝的優勢。

兩軍一直打到天黑,漢東軍終於開始只撐不住了,終於,劉黑闥率領著少數將領悄悄撤出了戰鬥。

劉黑闥就這麼一走了之了,可他麾下的絕大部分將士卻根本沒有察覺,依舊在那裡拼死砍殺。最後漢東軍再也無力堅持,只好向洺水北岸潰逃。

就在他們全部進入河溝的時候,洺水河上遊的滔天巨浪轟然而下。

當精疲力竭的漢東軍士卒睜著血紅的雙眼,看見一丈多高的洪水仿佛萬馬奔騰一樣席捲而來的時候,他們幾乎連恐懼和絕望都來不及體會,就在一瞬間被咆哮的洪水全部吞沒。

此一戰,漢東軍被「斬首萬餘級,溺死者數千人」,幾乎全軍覆沒,雖然劉黑闥逃了,但是漢東軍的有生力量損失殆盡,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了。

而人們則常常根絕《資治通鑑》的記載大罵李世民殘忍無情,柏楊先生就說這事一場「殘酷的集體屠殺」。

但是事實其實並非如此。

《資治通鑑》的記載是「待我與賊戰,乃決之」,但是運用水攻,一般都會在敵人「半渡」(渡過一半河)時候發起,所以,如果從《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李世民似乎真是在進行一場集體謀殺。

但是,李世民真的沒有在命令中強調半渡嗎?

其實在《舊唐書·劉黑闥傳》上面白紙黑字寫著:「我擊賊之日,候賊半度(渡)而決堰。」在《新唐書·劉黑闥傳》中的表述更為準確:「須賊度,亟決之!」一個「須」字,一個「度」字,一個「亟」字,足以表明李世民此項命令的關鍵之處就是對決堤時機的精確掌控,也就是必須等到敵軍潰逃、渡至河溝中的時候,才決堤洩洪,斷非兩軍在混戰之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鑿堤放水。

而李世民之所以會下這樣一個命令,目的是「堰洺水上流使淺,令黑闥得渡」,也就是故意降低洺水的水位,誘使劉黑闥渡河到南岸與唐軍決戰,然後藉助水攻最大限度地消滅劉黑闥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敵不過劉黑闥的情況下選擇同歸於盡。

而且在兩《唐書》中,也完全沒有關於這場戰爭唐軍溺死、同歸於盡的記載,要知道,戰爭是一個龐大精密的體系,根本容不得歷史的作假。而且,歷史記載距離事件發生時間越近,記載也就越可靠,事實也是如此,在大部分唐朝的歷史記載中,《舊唐書》的可靠性要大於《新唐書》大於《資治通鑑》。

所以,這個李世民最大的黑點,也就是這場「敵我同歸於盡的殘酷的集體謀殺」根本無從談起。只不過是很多隻讀過《資治通鑑》中這段記載的人們的誤讀了。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卷一九〇、《舊唐書·劉黑闥傳》、《舊唐書·太宗本紀》、《新唐書·劉黑闥傳》)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唐朝建立以後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他們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都在做手腳,最後性格果敢的李世民先下了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前夜召集手下文官武將密謀政變一事,可惜的是史書並沒有記載密謀的內容,在我看來有兩點必不可少。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相,史官不敢如實記載,王國維:李世民差點弒父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這天是李世民向皇位發起最後衝鋒的日子,當天他在長安皇宮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位,史稱「玄武門之變」。從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再到李淵主動讓位,一切都太順利了。事出反常必有妖,當玄武門發生激戰時,李淵在做啥?《資治通鑑》和《舊唐書》裡的描述都一樣,「泛舟海池」,直到尉遲恭來告訴他玄武門發生了激戰,李淵這才恍然大悟。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可以說形成了鮮明對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並且《新唐書》中也不斷進行引導,讓人們覺得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都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天想著害他,李世民沒辦法才反擊。
  • 深度揭露玄武門之變真相
    但是在即位之前,他並不是高祖李淵的首選繼承人,當時作為大唐儲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麼,李世民是怎樣奪得太子之位,併名正言順的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這就要提到一件對初唐政局影響極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在正史中有明確記載,《舊唐書·太宗本紀》載:「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
  •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挑起的?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玄武門之變過程。其實,李建成對於唐王朝功績並不弱於李世民。自李淵617年起事開始,李建成一直在中央政權從事後勤與行政工作。李世民因長於軍事所以出徵在外。事實上,李建成擁有的力量並不遜色於李世民,否則,玄武門之變就不是李世民率先發動伏擊了。
  • 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
    也許是過於緊張,李元吉居然沒有射中,李世民則不客氣,直接彎弓射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有記載,「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時,發覺事情有變,立即返回,秦王隨後呼喊,元吉彎弓欲射,接連三次未果。秦王隨即射死建成,元吉中箭逃走,尉遲敬德將他追殺。」可知,李世民是神箭手一枚,一箭就射死了兄長李建成,三國老將黃忠都甘拜下風。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權利到底有多大?
    李淵當時的願景可能是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的戰功越來越大,封賞越來越多,以致於成為太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兄弟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劍拔弩張,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奪取皇位成為大唐的第二任CEO。那麼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他到底都有哪些官銜和勳位呢?以致於他的勢力一度成為太子最大的威脅。
  • 李世民登基後,令人直書「玄武門之變」,話中卻另有玄妙,你細品
    說唐王李世民,言必提及玄武門之變,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歷史一直告訴我們,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排擠李世民,李世民及其手下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忍無可忍。才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然而這樣的歷史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將哥弟的兒子全部除掉,為何不殺其女兒?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與李建成命運的分水嶺,經過這一場政變之後,李世民從原本的秦王直接跨越了太子之位,而成為了皇帝,李建成卻從原本的太子,變成了李世民刀下之魂,更加不幸和糟糕的是,就連李元吉也和李建成一起去地下相聚了。
  • 揭秘玄武門之變真相的三種說法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清晨,在剛剛建國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宮的玄武門外,一場血雨腥風即將展開。太子李建成和皇四子李元吉正準備從玄武門進攻,朝見高祖李淵,不料二皇子秦王李世民帶領人馬趕來,射死李建成,殺死李元吉,進而帶兵朝見李淵,李淵隨即下詔改李世民為太子,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又做了三件不齒之事,直接暴露其本性
    說到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國古代非常有才能的一位皇帝,可謂戎馬一生文武雙全,並且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實事。只不過這樣一個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的皇帝,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做了三件為人不齒之事,直接暴露其身為帝王的本性。
  • 玄武門之變後,「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一說起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那麼免不了要提起唐太宗李世民。然而說起李世民,則又不得不提起李世民為了奪取帝位而發動的那場「玄武門之變」。生在帝王之家,會發生兄弟鬩牆的事情可以說在歷朝歷代都不是新鮮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在這一天的清晨時分。
  • 玄武門之變過去1394年,還有人在乎當年的真相嗎?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明君」。他勵精圖治,使唐代迎來「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以及國家的繁榮強盛奠定了基礎。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後世公認的「明君」,與1394年前的今天發生的一起事件有直接關係。這起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或許就當不了皇帝,更談不上成為明君了。
  • 唐朝官員墓碑被發現,揭開玄武門之變真相,學者:李建成不死才怪
    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皇位鬥爭都是最激烈、最殘酷的,特別是在嫡長子或者皇太子實力不濟之時。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這麼一個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強競爭者。而其父親唐高祖李淵呢,又是一個特別保守的人,一直認為嫡長子應該繼承自己的位置。
  • 玄武門之變,李元吉三箭沒能射死李世民,被李世民一箭封喉?
    在玄武門的變化中,李元吉看到了李世民。那時候就知道情況並不美妙。馬上對李世民射了三個箭。結果被李世民反擊一箭斃命,每次我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李建成想殺李世民,最後卻是李元吉動手呢?為何武功高強的李元吉三箭殺不了李世民,卻被李世民一箭擊敗呢?
  • 甘肅出土一碑文,揭開李世民真面目:玄武門之變其實蓄謀已久
    這個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尋求自保,在首都長安城玄武門發動政變。李世民在此設下伏兵,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功重創太子黨勢力;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
  • 揭秘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李世民會殺害自己的手足?
    為什麼李世民會殺害自己的手足?說到李世民人們都會想到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也是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爭奪權位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並且也開創了貞觀盛世,同時他也造福了很多百姓,並且發展了唐朝的文化與經濟。所以在這種值得稱讚的事件下,也掩蓋了玄武門之戰這件事情。
  • 歷史解密:唐朝官員墓碑被發現,揭開玄武門之變真相,學者:李
    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這麼一個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強競爭者。而其父親唐高祖李淵呢,又是一個特別保守的人,一直認為嫡長子應該繼承自己的位置。眾所周知,《舊唐書》記「玄武門之變」,甚多隱諱。但到底隱諱了哪些事實,卻不明究竟。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竟然是這樣的
    玄武門之變,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氣的話題。玄武門外那個腥風血雨的早上,大唐秦王李世民乾淨利落的幹掉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殺出了一條通往帝位的通道,正式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天可汗時代。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不僅在李淵的諸子之中名列前茅,即便是在我國歷史眾位皇帝中都屬於翹楚之輩,但不得不說在那個玄武門外的早上,他也是賭贏了的賭徒,贏得那樣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