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大的黑點是什麼?不是玄武門之變!其真相到底如何?
一直以來,玄武門之變都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一個汙點,雖然在當時情況,在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中,李世民如果不是殺李建成、李元吉,也會被他們所殺,但是畢竟動手的是李世民,而殺害兄弟、逼迫父親的名聲實在不好聽,即使實在他輝煌無比的文治武功之下,也一樣的引人注目。
但是,在歷史上,李世民最大的汙點其實並不是玄武門之變,而是發生在平定劉黑闥的戰爭中。歸根到底,這個黑點其實根本不能算作黑點,由於歷史記載的原因,和現代人的誤讀,這個所謂的黑點,被無限的放大了。
在李世民平定了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大唐河北看似一片風平浪靜,但是,河北平定得太過容易了,血還沒有流夠,於是劉黑闥再度於河北崛起,以風捲殘雲之勢掃平河北,恢復了竇建德舊時的全部領土,自立為漢東王。
劉黑闥可以算是隋唐之際不可多得的名將,就連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都不可多得的名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在他面前都不堪一擊。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加上望風而起的徐圓朗等人,給大唐帶了極大的打擊。
就在唐朝君臣束手無策的時候,李世民再一次站了出來,領兵徵討劉黑闥。
強強對決註定是一場血腥無比的戰鬥,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在李世民強大的攻勢之下,終於將劉黑闥的勢力壓縮在洺州的彈丸之地,使其基本上喪失了轉圜空間和機動作戰能力。
此時的劉黑闥可謂四面楚歌:北面的邢州和趙州已經落入唐軍手中,而且羅藝來勢兇猛,劉黑闥轉戰河北腹地的可能性已絕;西面則有太行山脈的天然阻隔;南面是李世民的唐軍主力;唯一未被唐軍佔領的地盤就只剩下洺州東北面,也就是洺水上遊一帶的貝州(今河北清河縣)、冀州(今河北冀州市)等地了。這個地區現在是劉黑闥最後的後勤補給基地,要想不被唐軍活活困死,劉黑闥只能依靠從這一線運來的糧草和給養。
但是要命的是,這樣一條重要的生命線,也被李世民扼住了,這就是在此前半個月丟失的洺水縣。這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可是它偏偏在貝州、冀州通往洺州的必經之路上,無論是水路陸路,都繞不開這不起眼的洺水縣。
於是,無論劉黑闥是想堅守洺州還是退守貝州、冀州,都必須把洺水縣僅僅握在手裡。因此,圍繞著這個小縣城,在最後的決戰之前,必將爆發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就連李世民麾下猛將也在此戰中身死,年僅二十歲。
雖然劉黑闥曾經一度佔領了洺水縣,但是最後李世民還是把洺水縣重新握在了自己的手上,並且將劉黑闥逼上絕境。
終於,在李世民斷定劉黑闥糧草已盡的情況下,對劉黑闥發起了決戰。
為了吸引劉黑闥到南岸來決戰,一舉殲滅劉黑闥的有生力量,李世民遂命部將到洺水上遊攔河築壩,並且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待我與賊戰,乃決之!」(《資治通鑑》卷一九〇)
所謂「乃決之」,就是決堤洩洪!
洪水無情,在兩軍會戰之時決堤洩洪,是否意味著唐軍將士將與敵人玉石俱焚、同歸於盡?一將功成萬骨枯,李世民真的這樣無情?讓無數為忠於大唐的將士作為誘餌,死得不明不白?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場戰役的大致經過和結果。
當時劉黑闥率步騎兩萬,南渡洺水,緊逼唐軍大營列陣。李世民親率精銳騎兵首先攻擊劉黑闥的騎兵,將其擊破,並乘勝衝入漢東軍的陣地,橫掃其步兵。劉黑闥深知,輸掉這一仗他就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於是率眾殊死奮戰。而他麾下這些剽悍驍勇的河北將士也人人抱定背水一戰的決心,所以打得異常頑強。兩軍一直從中午苦戰到黃昏,往來衝殺,難分勝負。唐軍雖然略佔上風,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勝的優勢。
兩軍一直打到天黑,漢東軍終於開始只撐不住了,終於,劉黑闥率領著少數將領悄悄撤出了戰鬥。
劉黑闥就這麼一走了之了,可他麾下的絕大部分將士卻根本沒有察覺,依舊在那裡拼死砍殺。最後漢東軍再也無力堅持,只好向洺水北岸潰逃。
就在他們全部進入河溝的時候,洺水河上遊的滔天巨浪轟然而下。
當精疲力竭的漢東軍士卒睜著血紅的雙眼,看見一丈多高的洪水仿佛萬馬奔騰一樣席捲而來的時候,他們幾乎連恐懼和絕望都來不及體會,就在一瞬間被咆哮的洪水全部吞沒。
此一戰,漢東軍被「斬首萬餘級,溺死者數千人」,幾乎全軍覆沒,雖然劉黑闥逃了,但是漢東軍的有生力量損失殆盡,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了。
而人們則常常根絕《資治通鑑》的記載大罵李世民殘忍無情,柏楊先生就說這事一場「殘酷的集體屠殺」。
但是事實其實並非如此。
《資治通鑑》的記載是「待我與賊戰,乃決之」,但是運用水攻,一般都會在敵人「半渡」(渡過一半河)時候發起,所以,如果從《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李世民似乎真是在進行一場集體謀殺。
但是,李世民真的沒有在命令中強調半渡嗎?
其實在《舊唐書·劉黑闥傳》上面白紙黑字寫著:「我擊賊之日,候賊半度(渡)而決堰。」在《新唐書·劉黑闥傳》中的表述更為準確:「須賊度,亟決之!」一個「須」字,一個「度」字,一個「亟」字,足以表明李世民此項命令的關鍵之處就是對決堤時機的精確掌控,也就是必須等到敵軍潰逃、渡至河溝中的時候,才決堤洩洪,斷非兩軍在混戰之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鑿堤放水。
而李世民之所以會下這樣一個命令,目的是「堰洺水上流使淺,令黑闥得渡」,也就是故意降低洺水的水位,誘使劉黑闥渡河到南岸與唐軍決戰,然後藉助水攻最大限度地消滅劉黑闥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敵不過劉黑闥的情況下選擇同歸於盡。
而且在兩《唐書》中,也完全沒有關於這場戰爭唐軍溺死、同歸於盡的記載,要知道,戰爭是一個龐大精密的體系,根本容不得歷史的作假。而且,歷史記載距離事件發生時間越近,記載也就越可靠,事實也是如此,在大部分唐朝的歷史記載中,《舊唐書》的可靠性要大於《新唐書》大於《資治通鑑》。
所以,這個李世民最大的黑點,也就是這場「敵我同歸於盡的殘酷的集體謀殺」根本無從談起。只不過是很多隻讀過《資治通鑑》中這段記載的人們的誤讀了。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卷一九〇、《舊唐書·劉黑闥傳》、《舊唐書·太宗本紀》、《新唐書·劉黑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