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民間很隆重的一個節日。雖然不很了解這個節日與屈原的故事與來歷,但為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政治家,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老家農村都會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端午節自己包包子、做艾葉糰子、吃大蒜子、扎粽子、吃雞子(蛋),美其名曰:五子登科。小時候的過節記憶,總是印象深刻,現在物質豐富,想吃什麼都有,吃得比小時候好多了,卻少了兒時的滋味,食物的味道和節日的氛圍似乎都缺少了什麼……
作者:王理求
▍划龍舟
我的家鄉屬於山區丘陵地帶,沒有大的河流與湖泊,也就沒有舟船的運行,龍舟競渡的場面是在外鄉所見。那年隨母親在端午節時去姨媽家,姨媽家住在上高縣,那裡有一條贛江支流錦江,流經上高縣城,上千米水域寬闊平穩,年年端午在此都會組織龍舟競賽。
一大早趕到錦江河邊,就有好些人早已找到最佳位置等候。錦江把縣城分開為河南河北,舉目望去,兩岸都擠滿了人,再往河裡望,已有龍舟在水面活動了。只見龍舟經過精心打扮,龍頭威風凜凜,龍尾翹起,威武精神。四五條龍舟在水面遊弋,整裝待發。
鑼鼓聲響起,要開始比賽了。比賽的船是附近農村生產隊的,以隊為單位,他們打著旗號,穿著統一的服裝,只見船頭站著一人指揮,船尾放有一面大鼓,有一鼓手拿著鼓槌準備擂鼓助威。船上坐了十多二十人,手裡拿著槳,一個個精神抖擻。四條船一字排開,一聲令下,比賽開始。鑼鼓齊鳴,紅旗飄飄,兩岸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只見四船如離弦之箭,奮力向前,岸上的我也跟著龍舟一路向前奔跑,看著龍舟慢慢拉開距離,龍舟有前有後,前面的勇往直前,落後的窮追不捨。前有急流險灘,龍舟追趕更是緊張刺激,到了平緩之處就快到終點了,其中有一船明顯地佔有優勢,穩操勝券。比賽結束了,人們一邊議論著比賽一邊紛紛散去。我跟著龍舟奔跑著,快樂著,過了一個有意思的端午節。
▍扎粽子
選來精良的糯米,放上自製的鹼水。鹼水是用稻草和荊柴(一種灌木)燃燒後的灰燼,裝入布袋中,用燒開的水浸泡,然後把袋子擠幹,得到的水就是鹼水。鹼水放入糯米中拌勻,發出一種特殊的香味,糯米的顏色也變成赭色,經過包紮,就做成了鹼水粽子。也可以在糯米中加入紅豆、火腿等,做成風味不同的粽子。
包紮粽子的箬葉是自家菜園子邊生長的,鮮嫩青綠,捆綁用的是棕樹的葉子,撕成細條,一片棕葉能紮上十幾個粽子。扎粽子是女人們的一個手藝,粽子要扎得稜角清晰,要扎得緊,煮熟後不散。粽子有喇叭狀,也有菱角狀的,形態各異,經高溫蒸煮後,能聞到粽子特別的香味,小時候都愛嘗個新鮮,粽子一出鍋,就用一根筷子串起一個粽子,快速剝掉粽葉,蘸上白砂糖就吃上了,那種軟糯香甜的滋味一直留在心裡。
▍插艾葉
農曆五月,天氣轉熱,各種蚊蠅害蟲大量孳生。為防疾病,人們想辦法消災減禍,祈求健康,在端午節這天採摘有消毒驅邪的艾葉、菖蒲這兩種野生植物,用紅線綑紮掛在大門口的房門上,用它們特有的香味來阻止汙濁邪氣的侵入,以保家人的健康。這個習俗,沿襲至今,每到端午,農村都要懸掛艾草菖蒲。
▍佩香包
為避邪氣,人們把一些能殺菌又有香氣的草藥包紮在一個小小的布袋裡,隨身佩戴,以防邪氣入侵。小布袋的製作慢慢成了手工藝品,母親給兒女做一個掛在身上,以顯示母親的針線功夫;年輕女子做一個給心上人,以表達自己的愛意,香包也就成了定情之物,也就有了後來的拋繡球(香包、香囊)找對象的習俗。
▍塗雄黃酒
端午節也是個搞衛生、除蟲害的日子。小時候,父母會用雄黃搗碎,再用高度的燒酒調勻,製成雄黃酒,塗在我們臉上身上,塗過的地方黃黃的,就像現在用酒精消毒一樣,並在陰暗的牆腳、陰溝、天井之處,撒上石灰、雄黃、燒酒,使蚊蠅毒蟲無生存的地方。
▍鬥蛋
端午時節正是家禽繁殖時節,也是雞鴨產蛋的高峰時節,吃不完的蛋都用鹽水浸泡起來做成鹹蛋,長期放置不會腐敗。端午節是吃蛋的季節,小時候,母親用絲線紡織一個小小的網袋,把一枚用染料染紅的大鴨蛋裝在網袋裡,網袋下面有一絲絡墜子很好看。裝了蛋的網袋掛在衣扣上或掛在脖子上,出門找小朋友比誰的鴨蛋大,誰的網袋好看,最後還要拿出蛋來比誰的蛋結實,蛋與蛋互相碰撞,不破的為勝。鬥蛋還是有些竅門的,鴨蛋比雞蛋硬實,鴨蛋勝,雞蛋輸;蛋的尖頭實,大頭空,用尖頭碰大頭容易取勝;主動出擊撞蛋者易勝,等別人來撞者常輸。也有隻勝不輸者,村裡有一小朋友,他的蛋沒有能鬥得破,大家心都不甘,爭著想看個究竟,一不小心,小朋友的蛋掉在地上了,撿起一看,還是完好不破,這才發現他的蛋是個假蛋,是他爸爸用木頭削制打磨的一枚與真蛋大小一樣的木頭蛋,也染上紅色,不細看是分辨不出真假的,大家都覺得上當了,不願理這個小朋友了。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