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膝痛與防範,不看真的是損失

2020-09-13 太極說

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練太極拳主要有兩個目的:一為鍛鍊身體,二為學習太極拳的技擊技藝。可是如果練了一段時間後膝蓋疼痛,顯然與當初練太極拳的本意相背了。從太極拳的拳架結構上來說,練太極拳是非常保護膝關節的運動,除了固定外不需要你去專門訓練的,如屈膝換襠、輕重進退及上半身的肢體重量由胯關節去負荷等等。但無數人卻因錯誤的練拳方法,竟然致使膝傷痛成了大名鼎鼎的「太極拳病」了。

一、產生膝痛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練一段時間的太極拳會膝蓋疼呢?

我們知道,人體結構上是由靈活關節和固定關節組成。其中肘關節與膝關節是固定關節,它們只起上下伸縮摺疊的功能,沒有旋轉的功能。我們的身體有兩個固定關節,一個是膝蓋,一個是肘,它們都是摺疊關節,不允許左右旋轉與晃動,尤其是膝關節。當你不用力、全身放鬆,這樣去練拳的時候,隨著身體的運動,必定導致膝關節的左右搖晃,在與腳不對稱中訓練,勢必造成膝蓋受到損傷,更不要說練拳發力了。如果膝關節損傷了就很難恢復,功夫基本上也就一半廢掉了,所受的也是一輩子的苦了。

二、如何防範

坐下去!不要蹲下去!我一直在說,人體摺疊有三個地方:肘、胯、膝。胯關節是靈活關節,既可以摺疊也可以左右旋轉,膝關節是固定關節,只能摺疊不可以左右旋轉。我們按生活習慣來劃分就是:以胯關節為主的摺疊叫坐,以膝關節為主的摺疊叫蹲。也就是坐下去摺疊的是胯,蹲下去摺疊的是膝。胯是人體的摺疊中心,當你不使用胯而是用膝蓋去摺疊時練拳,大部分的重量由膝關節承受。在運動中一是帶來了上重下輕的不穩定,二是隨著運動,勢必使半月板磨損,帶來運動性損傷。所以練拳的時候不僅要坐下去而不是蹲下去,還要內撐外包。

眾所周知,要想練好太極拳就需要襠勁,膝關節不固定是不可能練出襠勁來的。在練拳時,不管你上身怎麼變,拳架怎麼變,你的膝蓋要做到始終是只摺疊不晃左右、對著腳尖。兩腿內撐外包,用轉胯去擰緊二腿使之產生襠勁。說白了,膝關節固定運動是產生胯關節「扭力」的基礎。而為了保護膝關節,我們在練拳的時候一定要固定,在固定中做摺疊運動,使承受肢體的重量順利傳到地上去,儘量減少膝關節負荷與運動性損傷。你只要固定膝關節了,練拳也就不會晃了。膝關節固定好了,再開始練拳,養成習慣。你看舉重運動員舉重的時候,首先把膝關節牢牢堅固是第一要素,如果不固定的話,膝關節或半月板馬上就受傷,而且傷的往往不僅僅是膝關節,腰、脊椎也會受傷。我們平時走路、爬山,或負重等膝蓋承受力加重,膝蓋的半月板也容易磨損。社會上很多的太極拳習練者都有膝蓋疼的體會,就是因為練拳方法不正確導致半月板磨損了。不管你怎麼說,你把膝蓋練疼了,就別跟我來談你的練拳方法是正確的。

另外,檢驗練太極拳有沒有固定膝關節、是不是在運轉胯關節有一個方法,就是在行拳走架中,兩腿一定是一個膝蓋高,一個膝蓋低,一個膝蓋裡,一個膝蓋外,不是平行的,是有輕重之分的。

三、你身上的三角結構

最佳的結構來自三角,肢體結構內部外部無數的三角構成了一個正確的拳架支撐。走架時,膝蓋的高低裡外構成了不同的立體三角,使下盤更加穩固。無數練太極拳的人,轉動時膝蓋是平行的,高低沒有,裡外沒有。這樣的話,你的下盤是單體的,沒有了三角結構,一碰就倒。這個原因是什麼造成的?是因為練法不正確,上體扭腰晃動沒有用胯旋轉,或者胯的旋轉度不夠,是胯關節上下、左右的旋轉度不夠所形成的。看一個人功夫有沒有,一看肘,二看膝,你膝蓋上面一看就知道你的胯松不松,襠勁有沒有,下盤穩不穩。很多人平時練拳的時候是蹲著的,即便是架子拉的再低,襠勁也是沒有的,整個拳架是散的。也是我常說的一句話,你拳打的架子再低並不代表你有襠勁、有功夫。

膝關節的特點是摺疊得比較靈活,而且打擊力量很大。如能靈活運用,往往能出奇制勝。太極拳中有撞膝,頂膝,扣膝,跪膝等等用法。當然,膝關節與胯關節其實是分不可的,扣膝圓襠,就是說膝要扣,而胯要開,也就是腿上要有內撐外包。訓練中,膝、胯二關節要互相對應以形成上下互動之意。通過長期的訓練並在練拳中做到屈膝松胯,扣膝圓襠,步調一致。試想想,一味放鬆整個架子,膝蓋還能固定嗎?靈活關節能更靈活嗎?一味的放鬆,還能節節貫通、節節分家嗎?理念的錯誤、拳理的誤解養成了練拳時亂晃亂搖的壞習慣,這樣的鍛鍊要不得。整體放鬆,可能是眾多養生方法中的一種而已,但它也是有原則的。當然,我說的僅是肢體行為上,思維上各人各想法,如同一碗菜各人合味,就不必求統一了。各種傳統武術能傳承下來,就一定有它的可練之處和合理之處。

四、如何才能使已經疼痛的膝傷恢復?

太極拳它是螺旋的,是運動方式特有的拳種。在前進中,它還是橫向的,橫向中,更加要固定膝蓋,所以對膝蓋的固定要求更高。如果膝蓋固定了,上面的動作是胯在旋轉中完成的,這個時候你的上節是一體的,身向左轉,左腳用力,右轉的時候,右腳用力。它們的旋轉是上下一致的,是由胯關節調動的一種整體的合勁。而不正確的練拳方式往往是亂晃妄動,左右旋轉也是腰在扭,脊椎腰椎在扭。出現這種情況,很多學太極的人,他們在學太極之前或多或少都有點膝蓋疼的狀況。學太極的時候膝蓋絕不允許晃動,左右旋轉必須用胯關節去完成。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胯也開了,膝蓋內的副韌帶也加強了,已經傷痛的膝蓋也漸漸恢復、不疼了。可見正確的練拳姿勢非常的重要,希望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加強肢體運動規矩的意識。

相關焦點

  • 中老年人練太極拳膝關節痛怎麼辦?你真的了解"跪膝"問題嗎?
    現在大家公認的是,在做太極拳定式的弓步動作時,如果我們前腿膝關節前緣的垂直線超過了腳尖,從動作形態上看,像是將要跪在地上,那麼,這個動作就會被稱作跪膝。二、判斷跪膝的標準我們先來判斷一下,以下這幾種太極拳招式中,膝關節都超過了腳尖,那麼它們都是跪膝嗎?
  • 古人練拳為什麼不傷膝?看後終於明白了
    練拳傷膝,是近些年太極拳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如果有人因膝蓋痛去看醫生,不容你說話,醫生就會問你:練太極拳練的吧!?
  • 太極拳為什麼提膝?坐月子為什麼避風?
    太極拳主張不起高腿,提膝幹什麼用的?就是因為敵人的蹄腿來了。太極拳的防守,上下都有對策,上面來的有臂肘,下面來的有腿膝。例如獸頭勢的動作,右手的含義就是護頭,左手和左腿,在護襠。>我們看圖,小腿骨一共兩根,武術裡用到的是這根粗的脛骨,細的腓骨,比較靠裡,不常用。
  • 膝痛那點事——您了解膝骨關節炎嗎?
    所以膝骨關節炎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關節的受力不均,負荷過重。怎麼確診你是否是膝骨關節炎呢?拍一個X線,發現有骨刺,就能診斷膝骨關節炎了嗎?這是不準確的。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X線往往會顯示有骨質增生,膝關節退行性改變。那麼怎麼有人有症狀,有人沒有呢?
  • 古人練太極拳為什麼不傷膝?
    練拳傷膝,是近些年太極拳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如果有人因膝蓋痛去看醫生,不容你說話,醫生就會問你:練太極拳練的吧!?現在,練拳健身的人數越來越多,懂拳的老師保守,把太極拳弄的很神秘;不懂拳的亂教瞎忽悠,而且花樣不斷翻新。所以,太極拳越弄越神秘,越來越複雜。正是大家學不到正確的練拳方法,所以才會造成如此普遍的傷膝現象。為什麼古人練拳不會傷膝呢?
  • 如何克服膝痛頑疾:10種有效緩解跑者膝痛的方法你用過哪些?
    膝痛是跑友最常見傷痛,膝痛的發生與過量負荷、跑姿不正確、肌肉力量差、下肢力線異常等因素有關。疼痛作為一種非常糟糕的體驗,其實是給予人體非常重要的信號,提示你膝關節局部出現了問題。但是實際上,軟骨區域幾乎沒有血供,口服進去的氨基葡萄糖幾乎難以達到軟骨,而且還必須是膝關節軟骨,所以關於軟骨營養品是否真的能保護軟骨,減輕軟骨磨損,爭議不斷。目前認為氨基葡萄糖是幾乎不可能真正營養軟骨,減少軟骨磨損,但氨基葡萄糖似乎可以營養軟骨下方的基質,從這點上來說,軟骨營養品不能說一點用處沒有。
  • 【班侯太極拳的不傳之秘】太極拳的開與合
    【太極拳健身與技擊的那些事兒】我在前面一篇文章講到了太極拳的開與合,但是由於篇幅過長,對開與合沒有進行更深入的解釋,本文就專門講解太極拳的開與合。首先要明白太極拳的開與合,實際上就是太極的陰與陽。同時也要明白陰陽互相轉換的原則,也就是陰陽互生之「陰動陽生,陽靜陰長」,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首先要明白的陰是實,陽是虛。
  • 這樣「護」膝實則「傷」膝,一樣小東西就能保護膝蓋
    而且右圖中鋸齒狀的軟骨,其實磨損程度還不算高,當軟骨真的磨盡時,也就不存在顯微鏡下的軟骨切片對比了,你能想像嗎?那時的右圖,將是一片慘白。「軟黃金」深藏體內,我們也不可能透過顯微鏡觀察自己軟骨的磨損狀況,有什麼自測軟骨磨損的方式嗎?即使沒有顯微鏡,我們依然有辦法能夠初步判斷自己軟骨的磨損程度。
  • 太慘了|跑步膝讓你越跑越痛
    跑步膝在跑步者和其他運動員身上最常見的損傷之一就是膝蓋後面和周圍的疼痛。 它被稱為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或民間廣泛流傳的「跑步膝」,這個名詞在跑圈可謂盡人皆知。膝蓋疼,真的讓廣大跑友吃大苦頭了!我們的膝蓋,真的很脆弱。但是,跑步膝,就是跑者的最終歸宿嗎?為什麼你跑步後,膝蓋會痛?熱身活動很重要跑步是靠膝關節的屈伸來完成的一項重複性較高的體育運動。
  • 膝痛,這些動作實現自我康復
    今天我們來談談運動醫學門診最常見的疾病——髕股關節痛,對於這種疾病很多醫生有不同的診斷,包括:前膝痛、跑步膝、髕骨軟化、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等。同時也可能存在膝關節彈響、按壓痛、腫脹、久坐後站立伸膝痛。在所有自測檢查中,單腿下蹲測試陽性率(準確度80%)最高。單腿下蹲測試:目視前方,雙手平舉,保持腰背挺直,非測試腳前伸,測試側單腿站立腳尖朝前並緩慢下蹲,接著站立回位。先健側再患側,雙側對比。
  • 練拳不傷膝和什麼有關係?學學古人的方法
    練拳傷膝,是近些年太極拳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如果有人因膝蓋痛去看醫生,不容你說話,醫生就會問你:練太極拳練的吧!?現在,練拳健身的人數越來越多,懂拳的老師保守,把太極拳弄的很神秘;不懂拳的亂教瞎忽悠,而且花樣不斷翻新。所以,太極拳越弄越神秘,越來越複雜。正是大家學不到正確的練拳方法,所以才會造成如此普遍的傷膝現象。為什麼古人練拳不會傷膝呢?
  • 流行的太極拳「正隅」之解釋,真的是學習太極拳的坑。
    【解密太極拳不傳之秘】太極拳的教學中,經常會聽到大師們講的:「四正四隅」。圍繞「四正四隅」的「四正手四隅手」,講的是頭頭是道,什麼「平推直按」、「斜跨步」、「蹬腿弓步前按」、「襠走下弧」等等講法是不計其數。
  • 太極拳運動之首重是以腰為軸
    腰脊是脊柱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腰脊的運動必然要牽涉到整個脊柱的運動、脊柱的運動是與腰脊的運動分不開的,沒有腰脊的運動人體軀幹就無法運動。腰脊位於上身與下身的交界處,它是人體運動的樞紐,是全身動力變換的調控器,有穩定人體重心的重要作用。太極拳運動是以腰為軸帶動肢體畫圈的運動。
  • 打太極拳與膝關節保護的注意事項,太及時了
    ,練拳後有膝關節疼痛的現象,有的醫生也勸膝關節痛的人不要練太極拳,練太極拳會傷膝關節。拋開醫生的無知,分析膝損傷產生的原因,發現許多人並沒有按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循規蹈矩的操作,而是太隨意,練的是太極拳的外形動作,腦中卻是競技體育的思維方式,有的人有太多的功利目的,崇尚的是大運動量訓練,為練出功力,馬步蹲得過低,弓步站得過大又不一定合規範,技術粗糙,必然會出現過猶不及的動作幅度和運動量,不免超越了自身的生理承受力,產生隱性的損傷
  • 中老年人練太極拳膝關節痛怎麼辦?"圓襠開胯"你做對了嗎?
    這不利於我們對於太極拳下肢動作的學習,一旦誤解,還容易造成膝關節的損傷。那麼接下來,結合多年實踐經驗,我嘗試著做一個&34;解讀的簡易版本。一、&34;的簡易解讀解讀一個武術動作,我們先要看它的技擊價值。&34;動作的技擊價值是,使下肢變得松活穩固,既不易被對手破壞身體平衡,又可以靈活變換腳步動作。
  • 綁個髕骨帶 包治跑步時膝痛?
    一些跑友因為膝痛,在跑步時會使用護具加強保護,這樣有助於減少疼痛,即使沒有膝痛,一些跑友為了獲得一種安全感,有時也會預防性使用護具。這其中,髕骨帶以其輕便性、實用性,成為跑友最常用的膝部護具。那麼是不是只要膝痛,都可以使用髕骨帶呢?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疼痛呢?
  • 為什麼有人練拳傷膝?不明此訣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
    不明此訣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李新方據有關方面報導,練太極拳的人目前已超過四億,越來越多的人從中獲得健康,但也有些人出現膝關節疼痛等問題。近年來已有不少文章談到這個問題,大多是從解剖學角度講的,都非常專業,但未能與太極拳的運動原理結合起來,更不是一般習練者,特別是看視頻學拳者所能理解的。
  • 太極拳的松身功法
    放鬆利於行氣,行氣通經是太極拳的入門功夫。楊澄甫說:"人身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用僵勁,氣血不通,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久久練習,則可得真正內勁"。    太極拳的內勁由柔軟鬆開而生,拳架愈柔軟鬆開,內勁增長愈快;強硬不松會影響內勁增長。
  •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奧秘
    很多初學者對此極不理解。既然太極拳是一門武術運動,是要用來對敵作戰的,不用力卻又如何對敵發起攻擊?很多人帶著這樣的疑惑來練習太極拳,以至於練了一輩子,卻終生無解。這正是很多人一直練不好太極拳的一大魔障。那麼,用意不用力這句話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太極拳的什麼秘密呢?
  • 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太極拳部位,動作
    鉤手:手指下垂或斜向後下方,在技擊上是擒拿手法,起叼、拿、鎖、扣的作用,不局限於拿對方的關節,發展為拿對方的勁路。腕指尖要有抓、拿、捋、纏之功,身步上要有提、攔、貼、空之能,以及硬叼、軟闖「之訣。軀幹部,「含胸」、「腹實胸寬」,太極六種拳法,運動,健身,太極拳部位,動作,凡是要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